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来源 :教学世界·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b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在朗读的过程中,眼、心、口、耳、唇、舌多种感官积极的投入活动,有视觉神经所感受到的书面文字经过传导中枢传至口,变成口头的有声语言,并且还受到耳的监视,比较输入和输出是否一致。从教学效果来看,朗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施训练。
  
  一、正确认读,养成习惯
  
  认读是朗读的基础,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和朗读比赛的活动。在活动中,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
  
  二、熟练朗读,掌握节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音清晰。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课堂上,我先将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出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在诗词教学中,常常感觉开头难读,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不能尽快进入意境,读起来生硬造作。这就要加大读的量(次数)。朗读量的加大,定会引起质的变化。这里的质,是指对隐藏在文字背后意义的理解以及以后对其他文字的理解。如学习毛泽东的《咏梅》。本文是一首词,在学生预习之后,我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然后学生们分组试读,大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通过重读的字词,学生自然能领悟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特点。一篇文章开始时并不一定能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但只要通过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学生的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使他们思维活跃,慢慢悟其真义。
  
  三、感情朗读,体验情境
  
  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
  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我要求学生掩卷深思,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的感受。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是通过121个文字呈现出来的。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通过反复朗读,在对将军的情感变化知晓后,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老战士被冻僵了定格了,沉淀了。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朗读、吟咏,符合汉语言特点和规律,是培养能力之道。靠读靠吟取得的效果,有时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我觉得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不断加强自身内心的体验,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目的。
其他文献
一、社会和学校背景    所谓“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学生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由父母一方或者以外的其他人进行抚养和教育的学生。据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有呈继续增长的趋势。  我校是一个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由原建宁县溪口中学和原建宁县黄坊中学两所学校合并而成。主要招收对象为两个乡镇的农村学生。现有
期刊
提到“偏爱”,不妨先来听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位农夫一年四季用两个罐子挑水。一个水罐完好无损,另一个则有裂缝,有裂缝的水罐总为自己的天生缺陷而自卑。主人则语重心长地说:“别难过,你仔细看就会发现,在你这一边的路旁开满了美丽的鲜花,而路的另一边则没有。因为我知道你的特点,所以在路的这边洒下了花种,你渗出来的水浇灌了这些花苗,你的功劳真大!”有裂缝的水罐听了舒心的笑了。农夫用偏爱帮助水罐丢掉自卑,树立自
期刊
成为批判反思型教师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简单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提升。只有深刻理解批判反思的过程和核心,把反思的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才能逐步迈进批判反思之门。  依据批判反思的过程和核心,教师可以着手从不同视角来寻找与验证假定,进行“研究性反思”。    一、自传反思    自传反思即以自我的行为、体验、观念等为对象进行反思。教师的反思范围可直接地
期刊
新课程初中英语大纲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初中的英语教材为了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八年级下学期的教材起,在每个单元的后面设置了具有跨文化内容的语篇及相关的练习。就中考和平时的考试来说,阅读理解题所占的分值不断提高,阅读量不断加大,难度不断增强。阅读理解题也最容易拉开学生分数的差距。因此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就成为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关键。而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在平时培养他们好的阅读
期刊
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好多年了,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外语学习差的学生,因此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首要问题。在这方面我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掌握差生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差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但他们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了成绩差。大部分差生是在经历了多次考试失败之后对外语失去信心的,因此产生了“破罐子破摔
期刊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许多现象和结论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现象的本质以及深层次的理解必须通过实验才能搞清楚,科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科学(自然科学)教学,重知识、轻实验,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至今仍十分普遍。在新课标中,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材内容具有实验内容多,实验形式多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我们教师如何把握这一写作目标,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本人根据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以及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拟题策略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以“我”为中心,张扬自我,关注学生的成长体验    社会越发展,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越小,而作为个体的中学生,也将变得越来越自我
期刊
语文课中最主要的课型是阅读课,一堂好的阅读课的标准是什么?有专家认为应该具备三个要素:即“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在这三个要素中,“读”是根本,“议”是关键,“情”是纽带。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崔峦曾撰文指出:“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整篇地读,用各种方式读。没有朗朗读书声的阅读课,没有每个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可以一票否决,因为这样的课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可见,阅读课
期刊
写作文评语是语文教师必做的工作。评语是否有用,主要不在于是否要写评语这个形式,而在于写什么、怎样写,即评语的内容。我认为,作文评语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是教师与学生笔上交谈的有力工具。  传统的“精批细改”,把学生作文批改得繁星点点,体无完肤,面目全非,作文评语一般都是“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句通顺”等等,语言僵化,空洞乏味,没有情趣,学生很难从教师的作文评语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作文评语如能改变
期刊
万事贵乎于始,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心理准备还很不充分,师生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因此教师必须讲究导课艺术,因为特别优秀的导课艺术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欲罢不能,不得不听,不得不学,整个教学气氛活跃起来,教学就特别容易进入最佳境界。    一、导入技能的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