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转变的关键阶段,如何使学生在这一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当前初中教育在追寻的目标。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文主义教学,注重对学生品德和爱国情怀的塑造,与今天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的不谋而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除了向学生传授相关的思想政治知识之外,还肩负着学生德育教育的使命。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成长将是非常有益的。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传统文化 课堂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数千年的演绎和摒弃逐步发展到今天的。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源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 容不仅丰富多样、富于哲理,而且在各个历史阶段都被切实的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凭借 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在以人的自我完善为理想人格的教育目标下,探索出很多行之有效 的教學原则、方法和内容,对今天我国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和实践都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一、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初中阶段的教育思想教育应当比知识教育更重要,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中学生思想引导的重要课程,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丰富学生人文知识的同时,巧借传统文化强大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思想品德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1]因此在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第一项原则就应当是重视思想引导性,努力以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端正的思想态度和人生信念。
(二)合理性原则
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传统文化知识,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等情况,合理确定内容与方式,坚持以有利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的落实为标准,这也是政治教学效果高效的关键。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悉、关注、感兴趣的传统文化题材作为载体,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分析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三)学生主体性原则
所谓的主体性原则主要是指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2]在过去老式教学课堂体系下,课堂的主体是老师,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并不考虑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打消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更磨灭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切实以学生为主导,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可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四)简明性原则
所谓的简要性原则主要是说道德与法治课中所运用的传统文化要尽可能简单明了,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认知水平相应较低,且中学生的知识积累不是很厚,在引进传统文化时,应尽量避免选择那些古奥的、艰深的内容。[3]总之,教师要经过精心挑选,认真提炼。
二、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以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为课程教学的素材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避免机械重复课本内容,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素材储备。实际上从课本到教参都是延续着这个思路,为教师准备了大量的素材。当然,要上好一门课,教师掌握的课程素材自然是越多越好,而利用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素材,就又能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的教师提出传统文化贯穿课堂教育有很多的方法,笔者十分赞同。[4]其中简单易行的,主要有以下的两种方法: 其一是利用典故论证知识,。 其二是利用名言警句总结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运用,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成功地在政治课中运用好传统文化。另外,教师要更新理念,打破学科界线的桎梏,形成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找到学科间的交叉点再搭建沟通的桥梁。而且就中学政治教师而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扬弃。 这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和人文涵养有必须的要求,所以教师要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注重积累工作。
(三)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式课堂导入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由于是一门行为学科、价值学科,因而容易被教师上成“说教”课,会造成和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固有的“枯燥”、“乏味”印象。[5]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问题情境式导入,通过创建情景,设置质疑,把教学内容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最佳的状态。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采取表演、辩论、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参与。例如,在讲授法律与公民生活时,我先引用了《尚书》和《老子》中的古文:“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诗文一出现就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边诵读边相互交流这些诗文的含义。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
我国五千年的璀璨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虽然,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我们不吝运用“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也并非照单全收,悉数灌输给学生。那么,如何做到撷取传统文化精髓,为学生在思想之路上点起一盏明灯呢?
首先,去粗取精。任何文化都具有两面性。“好”与“不好”,是同时存在的,仅仅是事物的两个侧面,也可以理解为一面是“精华”,另一面是“糟粕”。初中生对于“精华”与“糟粕”,尚未练就自我识别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先对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再将“精华”部分传授给学生。 其次,适用为宜。教育,不是所有的“优秀文化”都灌输给学生,而是考虑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教师依据教材讲授知识,无可厚非。但在实践教学中,为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材以外,会增加一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尤为注意“适用”的原则。[6]
四、把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
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高中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道德与法治教师无法回避的课题。
(一)赏析中国成语,分享语言魅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成语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汉语的精华,其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背景,浓缩着宝贵的精神财富。道德与法治教师如能吸取中国成语文化的精髓,找准成语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切入点,就能让成语中蕴含的美德弥漫课堂,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
(二)讲述古代名人故事,增强忧患意识,丰富爱国情感
榜样教育法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净化心灵、实现德育树人的常用方法。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有驰骋疆场的军士将才,有享誉文坛的文豪巨匠,有名垂千史的仁人志士……他们是国家的精英、社会的中坚、民族的脊梁。让这些鲜活的人物走进课堂,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使爱国情感得到升华。
五、结语
相比较现代的教育教学方法,传统文化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培养和品格的塑造,所教导出来的学生与社会而言更为有用,也更有利于學生后期成长和发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即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也是对学生性格培养的重要帮助。教师应当在今后的教学中,广泛灵活运用传统文化的力量,全面提升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红专.初中政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探析[J].快乐阅读.2013(12)
[2] 李君玲.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1,(6):21.
[3] 陈新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之创新[J].文学教育(中) ,2011( 01):45
[4] 王迎春.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育观[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5] 金琪.立足于学校教育哲学,开发“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校本课程[J].基础教育.2009(6):36
[6] 司建.角色担当与专业发展:政治教学新手应关切的两个维度[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2):72-74.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传统文化 课堂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数千年的演绎和摒弃逐步发展到今天的。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源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 容不仅丰富多样、富于哲理,而且在各个历史阶段都被切实的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凭借 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在以人的自我完善为理想人格的教育目标下,探索出很多行之有效 的教學原则、方法和内容,对今天我国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和实践都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一、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初中阶段的教育思想教育应当比知识教育更重要,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中学生思想引导的重要课程,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丰富学生人文知识的同时,巧借传统文化强大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思想品德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1]因此在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第一项原则就应当是重视思想引导性,努力以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端正的思想态度和人生信念。
(二)合理性原则
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传统文化知识,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等情况,合理确定内容与方式,坚持以有利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的落实为标准,这也是政治教学效果高效的关键。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悉、关注、感兴趣的传统文化题材作为载体,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分析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三)学生主体性原则
所谓的主体性原则主要是指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2]在过去老式教学课堂体系下,课堂的主体是老师,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并不考虑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打消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更磨灭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切实以学生为主导,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可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四)简明性原则
所谓的简要性原则主要是说道德与法治课中所运用的传统文化要尽可能简单明了,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认知水平相应较低,且中学生的知识积累不是很厚,在引进传统文化时,应尽量避免选择那些古奥的、艰深的内容。[3]总之,教师要经过精心挑选,认真提炼。
二、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以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为课程教学的素材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避免机械重复课本内容,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素材储备。实际上从课本到教参都是延续着这个思路,为教师准备了大量的素材。当然,要上好一门课,教师掌握的课程素材自然是越多越好,而利用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素材,就又能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的教师提出传统文化贯穿课堂教育有很多的方法,笔者十分赞同。[4]其中简单易行的,主要有以下的两种方法: 其一是利用典故论证知识,。 其二是利用名言警句总结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运用,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成功地在政治课中运用好传统文化。另外,教师要更新理念,打破学科界线的桎梏,形成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找到学科间的交叉点再搭建沟通的桥梁。而且就中学政治教师而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扬弃。 这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和人文涵养有必须的要求,所以教师要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注重积累工作。
(三)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式课堂导入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由于是一门行为学科、价值学科,因而容易被教师上成“说教”课,会造成和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固有的“枯燥”、“乏味”印象。[5]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问题情境式导入,通过创建情景,设置质疑,把教学内容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最佳的状态。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采取表演、辩论、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参与。例如,在讲授法律与公民生活时,我先引用了《尚书》和《老子》中的古文:“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诗文一出现就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边诵读边相互交流这些诗文的含义。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
我国五千年的璀璨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虽然,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我们不吝运用“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也并非照单全收,悉数灌输给学生。那么,如何做到撷取传统文化精髓,为学生在思想之路上点起一盏明灯呢?
首先,去粗取精。任何文化都具有两面性。“好”与“不好”,是同时存在的,仅仅是事物的两个侧面,也可以理解为一面是“精华”,另一面是“糟粕”。初中生对于“精华”与“糟粕”,尚未练就自我识别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先对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再将“精华”部分传授给学生。 其次,适用为宜。教育,不是所有的“优秀文化”都灌输给学生,而是考虑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教师依据教材讲授知识,无可厚非。但在实践教学中,为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材以外,会增加一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尤为注意“适用”的原则。[6]
四、把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
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高中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道德与法治教师无法回避的课题。
(一)赏析中国成语,分享语言魅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成语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汉语的精华,其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背景,浓缩着宝贵的精神财富。道德与法治教师如能吸取中国成语文化的精髓,找准成语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切入点,就能让成语中蕴含的美德弥漫课堂,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
(二)讲述古代名人故事,增强忧患意识,丰富爱国情感
榜样教育法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净化心灵、实现德育树人的常用方法。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有驰骋疆场的军士将才,有享誉文坛的文豪巨匠,有名垂千史的仁人志士……他们是国家的精英、社会的中坚、民族的脊梁。让这些鲜活的人物走进课堂,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使爱国情感得到升华。
五、结语
相比较现代的教育教学方法,传统文化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培养和品格的塑造,所教导出来的学生与社会而言更为有用,也更有利于學生后期成长和发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即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也是对学生性格培养的重要帮助。教师应当在今后的教学中,广泛灵活运用传统文化的力量,全面提升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红专.初中政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探析[J].快乐阅读.2013(12)
[2] 李君玲.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1,(6):21.
[3] 陈新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之创新[J].文学教育(中) ,2011( 01):45
[4] 王迎春.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育观[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5] 金琪.立足于学校教育哲学,开发“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校本课程[J].基础教育.2009(6):36
[6] 司建.角色担当与专业发展:政治教学新手应关切的两个维度[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