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媚千红总是“花”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uxi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是自然界中的一道绚丽风景,正因为有了花的点缀,我们的世界才显得如此色彩纷呈,如此摇曳多姿。古往今来,多情善感的诗人,不仅用花传递着大千世界的趣味,也用花传递着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同“花”是最有缘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快乐的,那藕花深处的归舟和滩头惊飞的鸥鹭,流露出了她对大自然的喜爱,也写出了自己活泼而富有生趣的童年。然而封建时代的妇女总被束缚在闺阁之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重阳佳节却秉杯独酌,菊花在西风夕照中摇落。倍觉消魂,孤寂相思之感油然而生。有情人不能相见,“花自飘零水自流”,夫妻分离又对着落花流水,这种相思,这种愁情,一时涌上心头。混凝交织,怎可消除得了?
  最奇异的“花”当属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忽然觉得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之中,仿佛是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这个新奇的联想既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三月,是春回大地的季节,然而唐代大诗人杜甫看到的却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依旧,世事全非,战乱中的长安城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这应是最悲情的“花”了。
  最有奉献精神的“花”非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莫属了。是的,落花决不是无情的废物!花落归根,化为春泥。不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色彩、芬芳不正可以献给后来者吗?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从飞花般纷乱的愁思中摆脱出来,发出了与腐败的官场决裂,向黑暗的势力抗争而神圣的誓言。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诗人不惜献身化为春泥。
  而最有香气的“花”莫过于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了。稻花飘香,沁人心脾,蛙声一片,又闹又静,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鼻而来,词人不禁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欢唱了。这简直是一幅优美动人、饶有情趣的乡村丰收图!它充满着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自然界中多姿多彩的花,在诗人的笔下也是各具风情,浅吟低唱,你会感受到诗人非凡的想象力及诗歌语言的魅力。
其他文献
这是一则非常优美的西班牙故事,构思精巧,叙事简炼,生动感人。  一对新婚夫妇因生活贫困,丈夫外出打工,在长长的20年分离期间,他们相互忠诚,儿子也长大成人了。20年后,一家人幸福团聚,凭借劳动所得,苦尽甘来,他们终于能过上舒适体面的生活,此为美好。  看通篇文章,前面交代的每一件事,后面都有回应;后来发生的事,前面也早有铺垫。整个故事虽然时间跨度长,头绪多,情节也比较复杂,作者却胸有成竹,有条不紊
期刊
草原小路   (一个老邮递员手记)  我早就熟悉草原的小路,  清脆的驼铃拨开早晨的迷雾,  骆驼昂着头一上一下默默地举步,  把我驮向沙漠的深处。    我看过多少年前黑暗的帐幕,  戴镣铐的手打好锁链交给牧主,  铁匠妻子低下眼,两片结冰的湖,  我不愿说话,从早晨坐到中午。    我把骆驼拴在集市旁边,  铁匠和妻子早日不见,  也许生活在繁华新城的居民点,  小路也已蜿蜒在高压线铁塔下面。
期刊
夕阳西下,海滩上的小男孩依旧在寻找,寻找最美丽、最稀罕的贝壳,正如我们也在寻找,寻找我们心中最美的贝壳,那贝壳中充满了理想的芬芳。  【感悟材料,理解了故事的含义,贝壳比喻人生追求的最美好的事物,是“理想”、是奋斗的“目标”。】  那是潜埋在心灵深处的贝壳,它是人们企盼的理想,它有着永恒的火焰与不变的光辉。世界的存在,便是以它为养料。  【点出了贝壳的比喻义——是人们企盼的理想。】  大爱无言,友
期刊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清华附小副校长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深深地被她浓厚的教学激情所感染,为她精湛的教学技艺所折服!其中,她巧妙地把数学教学中的“算”融进了语文课堂,“算”出了成效,“算”出了精彩,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算”出圆明园面积之“大”  【片段一】  窦:同学们,看看我们上课的大礼堂,大不大?  生(异口同声):大——  窦:据老师了解,圆
期刊
人生世间,纵有百年光阴,在天地面前,只不过是俯仰之间;人的力量在天地眼里,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因此,在命运面前,大部分人只能被动的接受。毕竟人与天争,其结果可想而知,但尽管如此,生活中,总有那些天纵奇才、英雄杰出之士。他们或为理想而拼搏、信念而现身,或不甘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放手一搏,不管最后结局怎样,他们的这份豪气与不屈的抗争精神却令我们感动与铭记。  《士兵突击》从独特的角度塑造了一个让人
期刊
一、解读本真,问题才能成为问题,对话才能回归真实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下面这个案例。《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表面的故事学生看得懂,也有很多教参认为本文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基于这样的解读,教师所"教"的内容和学生所"学"的内容就确定在批判资本主义拜金主义的主题上,也正是基于教学内容这样的确定,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它的归宿点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落到"我"父母对于勒态度
期刊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期刊
文学追求真善美,真是基础;没有真,善与美则无从谈起。酸梅能止渴生津,这是真实的。曹操说前面树林里有梅子。曹操虽然说了假话,但基于梅子能止渴却是真实,于是渴极了的士兵争相疾进。  《骨瓷碗》写两个刚刚毕业的穷学生来到那个城市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处境;可以想象他们是一对恋人,住简陋的出租屋。男方因找不到工作越来越急躁,女方挂一块牌子站在菜场里自荐做家庭教师,景况尴尬得令人辛酸。女方终于做了两个孩子周末的家
期刊
《读兴趣》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它与一般议论性文章的议论不同。作者饱含激情,不用论据。更不用论证。而是用一个论断或结论,这种议论往往在记叙或描写的进行中插入。该文作者通过“看小孩堆积木”“往往堆上千百回。也不觉得疲倦”的兴致、趣味。说明有了兴趣就有热情,就有信心、勇气和毅力,才能全神贯注,努力以赴;说明“做一件事少不得兴趣”,“兴趣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先决条件”。打个比喻,可以这样说,在智慧的大海上航行,
期刊
第48届国际笔会于1986年在纽约召开,陆文夫与王蒙作为特邀嘉宾参加。那次,王蒙顺便应邀到联合国秘书处去作过一次演讲。一位先生提出,听说中国的一切出版物都是要经过政府的审查才能与公众见面的。王蒙笑着回答说:“你知道中国有多大,有多少出版物吗?每年六七千种杂志,十几万到几十万种新书,如果一切靠政府审查,那太好了,中国的外交部、国防部、财政部、公安部、民政部……人人都在忙于夜以继日地读书……中华人民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