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不散的俄狄浦斯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in5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借助弗洛伊德主义有关文学的理论,利用压抑、转移和升华等心理分析概念对奥尼尔的俄狄浦斯情结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深入解读了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中榆树的内涵,具体剖析了剧中深受俄狄浦斯情结折磨的3个主人公的性格刻画及心理活动,旨在说明潜伏于奥尼尔创伤记忆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其从事戏剧创作最基本的动力。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 弗洛伊德 俄狄浦斯情结 创伤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剧作家,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和缔造者。创作于1924年的《榆树下的欲望》(以下简称《榆》)是奥尼尔的经典作品之一,被誉为“美国第一部希腊式悲剧”和“第一部真正的美国历史剧”。
  《榆》以19世纪中叶一个清教徒式的新英格兰农场为背景,以大胆而强烈的现实主义展示了卡伯特一家人的追求和幻灭。《榆》中塑造的主人公伊本、爱碧形象使人想起关于俄狄浦斯、菲德拉和美狄亚的希腊神话人物,剧中充斥着俄狄浦斯情结与主人公命运的纠结不清。奥尼尔曾经对友人说:“我承认自己有俄狄浦斯情结,而你们可以在我的剧本中读到”。但他又接着说:“不论你们在《榆》中读到何种弗洛伊德理论,我都是无意识地运用”。
  实际上,《榆》是奥尼尔将弗洛伊德关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无意识”理论中的重要观点与希腊悲剧关于命运观念的结合,是奥尼尔剧作中最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书写。通过《榆》中深受俄狄浦斯情结折磨的剧中人物解析以及悲剧情节的展现,我们可以窥见奥尼尔本人内心世界的俄狄浦斯情结,发掘其进行戏剧创作活动的深层心理动机。
  二 奥尼尔的俄狄浦斯情结
  1 压抑的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这一概念是弗洛伊德在1900年出版的《梦的解析》一书中正式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即乱伦欲望、恋母或恋父情结,尤其是指男孩恋母嫌父的情感。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自婴儿降生时就潜伏于他或她的无意识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冲动受到社会道德的压抑而无法得到满足时,就在意识抑制下形成了“情结”。这种情结从人的无意识深层支配着人的心理,成为人的全部行为的动机。
  奥尼尔恋母情结的产生是因儿时母爱的缺失而造成,在他的内心深处,永远都无法忘记寄宿学校使他所感到的深深孤独和无家可归的精神伤痛。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本能冲动受到自我的抗拒而被压抑到无意识系统之后,并不就此消失,反而寻找别的释放途径。如可以寻找替代物,可以选择逃避,而最佳方式是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在自我和道德的许可下,能够获得满足,如艺术创作等。经过一系列的波折和寻觅,奥尼尔终于找到了将艺术创作作为宣泄无意识深层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方式。
  2 转移与升华
  总体看来,奥尼尔宣泄被压抑的俄狄浦斯情结的途径有:寻找替代物,如从妻子和妓女身上寻求满足;逃避,如航海、酗酒;除此之外他还曾经自杀未遂。不过,幸运的是,他最终找到了戏剧舞台。也正是在戏剧创作虚构的现实中,奥尼尔成功地转移了自己压抑已久的恋母情感,使潜伏于无意识深处的俄狄浦斯情结得以升华成戏剧艺术,带给观众以审美享受,从而在美国戏剧史乃至世界戏剧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奥尼尔的自身行为也与这一情结有关。奥尼尔先后结过三次婚,在前两次婚姻中,他更多地是把配偶作为母亲而不是作为妻子来对待的。他的第三任妻子卡洛塔曾说奥尼尔“一直在寻找母亲”。而奥尼尔在临终弥留之际,对妻子卡洛塔也说出了意义完全相同的话:“现在你是我的母亲”。
  三 《榆树下的欲望》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奥尼尔内心世界的俄狄浦斯情结在其塑造的众多人物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榆》则是其最经典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书写。在评论《榆》时,克拉克说:
  “没有一部奥尼尔的剧作曾这样打动我的心灵。他使人的灵魂受到折磨,感到痛苦,最后又使灵魂得到升华。在这里,奥尼尔为那些塑造灵魂的人们建造了一座闪光的大厦,创作了一部史诗般的戏剧。”
  《榆》是奥尼尔中后期创作中越来越少见的“速成品”——从构思到完成总共花了6星期。奥尼尔自己曾说,他一夜间就梦见了整个剧本。其实哪里是梦见,它早早就存在于奥尼尔的潜意识中。由来已久的对母亲的那种被遏止的欲望,对父亲的不满和仇恨,对自身的怜悯和感觉不公以及想救母亲、与母亲融合并用情去获得爱的欲望,使《榆》于顷刻间喷薄而出,一泻千里,成为他50余部戏剧中的“激情版”。
  1 榆树:母性的化身
  《榆》中糅合了多种希腊故事的因素。榆树是剧中十分重要的意象,在开头的场景说明中,奥尼尔对卡伯特家农舍两侧的榆树进行了这样的描述:
  “农舍的两侧各有一棵硕大无朋的榆树……就像两个精疲力竭的女人,将她们松垂的乳房、双手和头发都耷拉在屋顶上。遇到下雨的日子,她们的眼泪便单调地噗噗往下掉,顺着瓦片流失。”
  这段榆树的描写像极了卡伯特任劳任怨的两位亡妻的贴切写照。榆树是母性的化身,奥尼尔将两棵树比作巨大的乳房,那是长久以来对母亲欲望的潜意识积淀及其表现。整部剧中发生的一切就像是被榆树代表的“怨恨、复仇的母性”所控制,而母性是理解这出剧的关键,并为伊本的俄狄浦斯情结的进一步发展定下了基调。
  2 老卡伯特:父亲的影射
  老卡伯特无疑是奥尼尔对自己父亲的影射。老卡伯特吝啬贪财,对土地有着强烈的占有欲,认为脚下的土地是唯一靠得住的财富。“在他眼里,他的妻子和儿子就像牛和马一样,只是为农场劳作的工具。”除了强烈的物欲,他一无所有,不懂亲情,更不懂爱情。即使娶回年轻的爱碧也只是由于对现有儿子的失望,想再生一个儿子将现有的农场延续下去。
  对于老卡伯特来说,生存的目的与意义只是为了永远地占有。即使死了,也要带走。贪婪与自私破坏了家人的幸福,也剥夺了他自己的欢乐。这又是奥尼尔对自己父亲的真实写照,奥尼尔将自己对父亲的实利主义的深恶痛绝投射到老卡伯特的身上,并无限放大、肆意夸张。
  3 爱碧:为爱牺牲的母亲形象
  女主人公爱碧是古希腊神话中勾引继子的菲德拉和为了复仇而杀死自己的两个孩子的美狄亚两个神话人物结合在一起的化身,她跟年龄比她大得多的老卡伯特结婚是为了占有他的农场。一出场,爱碧就表现为一个充满着占有欲的女性。她一进门就说:“我要进去看看我的房间”,“这间屋子真不赖,这是我的房间,对吗,弗伊莱姆?”而她对自己的这一卑鄙意图并不多加掩饰,当伊本气愤地斥责她说她和老卡伯特结婚的目的就是为这个农场时,爱碧竟发出一声自信的冷笑:“是的,那又怎么样?我需要一个家,不然的话,我为什么要嫁给像他这样的一个老家伙呢?”多么赤裸裸的占有欲!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与老卡伯特的前两任妻子相比,爱碧又是一位具有女性解放意识的新女性。她敢于为自己争取权益,与男人争夺财富。爱碧对农场的强烈占有欲其实就是她与不公命运抗争的表现,她希望成为农场的主人而不是成为卡伯特的私有财产。
  在剧中,爱碧还对她的爱人伊本表现出了强烈的爱。爱碧最初勾引伊本是为了生个儿子从而得到农场。但在两人交往的过程中,爱碧爱上了伊本,为了表明自己对伊本的真情,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爱碧的毁灭的确很可悲,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她是生活的强者。她从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敢于追求幸福,富于牺牲精神。在死神面前,她显得那么释然,她的勇气的确令人钦佩,尽管手段并不是那么令人赞赏。在笔者看来,这正是奥尼尔对自己心目中完美母亲形象的刻画。
  4 伊本: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型
  伊本在《榆》中是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是奥尼尔在剧中塑造的俄狄浦斯恋母的原型形象。他憎恨自己的父亲,却深深爱着自己的亲生母亲。他始终认定农场是母亲的财产,是老卡伯特从母亲那里骗取来的。他亲眼目睹了善良的母亲被父亲活活累死的过程,因此,为母亲雪恨是他夺回农场的深层动机。
  自从爱碧来到农庄之后,伊本就陷入了痛苦和煎熬之中。爱碧是他夺回农庄的巨大威胁,同时作为一个年轻力壮的男子,他又难以抗拒爱碧一直用语言和身体对他进行的引诱。也许伊本并没有意识到,爱碧对他的吸引,并非简单的情欲而已,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母爱的渴求。他把自己和爱碧的乱伦看作是母亲的授意,代母亲报复父亲。为母亲复仇的欲望已完成,情欲和他的恋母情结得到满足,爱情的萌生填充了他寂寞的心灵。虽然他并没有觉察到这爱情之深切,但是他的内心世界已不再荒芜,这使他觉得可以和父亲和解了。
  然而,老卡伯特在伊本面前揭穿爱碧计划的那一刻,伊本冲动地要去杀掉爱碧。表面上看来,爱碧的新生儿帮她从伊本手里夺走了农庄,使他没有占有农庄的机会而绝望。事实上,爱碧的背叛才是令伊本心碎的致命打击。得知爱碧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震惊、盛怒和悲哀蔓延于他整个身心,他头脑昏沉地奔去找警察。归途之中他幡然醒悟,意识到了爱碧的真情与挚爱,毅然选择与爱碧一起接受死亡以证明自己对她的爱。为了爱情,这对情人放弃了各自占有农庄的梦想,为了爱情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他们的爱情最终荡涤了人性中丑恶的物欲与粗鄙的肉欲成分,得到了净化,升华到人性的一个新的高度。
  《榆》剧部分体现了奥尼尔的爱情观:真正的爱情是超越金钱、财产和地位的,也超越了道德和法律。通过乱伦欲望的表达,奥尼尔长久以来抑制的对母亲的感情得到了宣泄,同时也使他更好地认识了母亲,梳理了与父母的关系。
  四 结语
  由于在创作《榆》时奥尼尔对母亲的爱占了上风,使他对母亲的怨恨暂时受到了抑制。与此同时,对父亲的不满和怨恨就显得被强化和加剧了。母亲是父亲贪婪物欲的牺牲品,父亲是悲剧的制造者和源头。在剧中,父子完全处于对立状态,冲突激烈。奥尼尔的《榆》,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运用戏剧化的方式在描述家庭关系时加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因童年的创伤记忆而积蓄的俄狄浦斯情结充斥于整部戏剧,从而深深打动观众,使他们产生共鸣。
  如果说1924年的《榆树下的欲望》是奥尼尔俄狄浦斯情结的强劲序曲,它以其强烈的激情、令人惊恐震颤的情节,表达了与母亲融合的欲望;那么1928年的《发电机》将母亲和发电机合为一体进行崇拜乃是一个降调的回落;而1929年至1931年创作的《悲悼》三部曲则是较先前两部作品更为真实贴切的自我情感书写。
  综上所述,由于早年其个人生活一直缺乏由母亲庇护所能带来的安全感,奥尼尔的俄狄浦斯情结受到压抑而一直在四处寻找宣泄的出口。他曾移情于大海和妓女,并在酒精的麻醉中逃避现实,甚至企图以自杀的方式寻求解脱。俄狄浦斯情结一直如索命的鬼魂折磨着奥尼尔的内心世界,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但与此同时也造就了他作为一个剧作家的辉煌。驱不散的俄狄浦斯情结潜伏于奥尼尔的无意识深层处,并在一行行的台词中升华成为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些不朽的作品将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读者和观众, 净化着人们的灵魂。
  
   注:本研究受江苏省高校人文杜科基金项目(09SJB
  74000)资助。
  
   参考文献:
   [1] Barrett H.Clark,O’Neill:The Man and His Plays [M].New York:R.M.Mabride & Company,1929:149.
   [2] Sheaffer.L.O’Neill:Son And Artist [Z].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 1973:190.
   [3] 弗洛伊德,高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 任晓霏:《登场的译者——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 荣格,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
   [6] 尤金·奥尼尔,荒芜、汪义群等译:《榆树下的欲望》,漓江出版社,1984年版。
  
   作者简介:
   朱建定,女,1976—,江苏常州人,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任晓霏,女,1968—,山西朔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工作单位: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自获得茅盾文学奖后,贾平凹的《秦腔》就备受关注。在《秦腔》中,作者通过对日常琐碎生活的描写,为自己的故乡立了一块碑。在平淡无奇的叙述中,作品饱含着作者隐隐的哀伤,面对着曾经的故土,他已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归属,他的故乡乃至当代整个中国的乡土精神都处在迷失中。  关键词:《秦腔》 精神归属 精神迷失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秦腔》是贾平凹完成于2005年左右的一部长篇小说
期刊
摘要20世纪美国作家罗伯特·潘·沃伦在小说、诗歌和文学评论领域成就非凡,是获奖最多的美国作家之一,作为“福克纳的真正继承人”,他的小说大都取材于美国南方历史。本文通过对沃伦的三部小说《夜间的骑手》、《在天堂的大门口》和《国王的人马》的主人公的梳理,探索了沃伦作品背后的历史观,即孤独、失意的南方人逃离了历史,疏离了祖辈,面临身份的缺失,在逃逸中他们逐渐“醒转”,认识到只有勇敢地面对过去,才能获得精神
期刊
摘要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真切而生动地再现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爵士乐时代”的社会生活风貌。本文阐述了“美国梦”的内涵,并从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美国梦”解析了爵士乐时代的美国梦的堕落和幻灭这一主题。  关键词:美国梦 爵士乐时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896-1940
期刊
摘要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对约翰·罗斯金的短篇小说《金河王》进行解读,探讨在其浅显易懂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而品读罗斯金前瞻性的生态忧患意识以及对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独到见解。  关键词:约翰·罗斯金 《金河王》 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英国19世纪著名散文作家、艺术批评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一生著述浩繁。在半个多世
期刊
摘要托马斯·哈代巨著《还乡》中的女主角游苔莎充满了现代的反叛意识,她勇于反抗封建宗法制社会对传统女性的道德规范与约束,突显了女性追求自我意识和自主权的精神,是哈代女性角色中最为坚定的反叛者,是爱敦荒原的异教女神。本文拟从分析游苔莎的向往、追求、困惑和希望的幻灭出发,探究游苔莎悲剧的深层根源。  关键词:游苔莎 爱敦荒原 叛逆 悲剧 异教女神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
期刊
摘要三岛由纪夫以他丰富深刻的智慧和极富骨骼美的语言,从日本的千年古风里走出,完成了他独特的对死亡、对美感的思考,在“生如春花,死如秋叶”的哲学内涵中,他的小说不仅凸显出强烈的文本价值,更给文坛与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角冲击和深度的生命哲思。而《金阁寺》正可作为三岛由纪夫小说中的哲学内涵、华美语言的典型案例来加以分析。  关键词:三岛由纪夫 《金阁寺》 哲学内涵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所谓“实验方法”是左拉提出的自然主义的主要因素,但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代表;德莱塞,有些文学批评家认为他是现实主义者,有些则说他是自然主义的代表。更重要的是,“实验方法”在托尔斯泰的《复活》中的运用,要比在德莱塞的《嘉莉妹妹》中明显得多。本文证实了存在于《复活》和《嘉莉妹妹》中的“实验方法”;对托尔斯泰和德莱塞的“实验方法”进行了分析;证实了存在于两部作品中的“决定论”。  关键词:实验方法
期刊
摘要瓦·马·舒克申是前苏联当代著名的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其文学创作多以乡村为背景;以或淳朴、善良,或庸俗、自私的农民为描写对象。本文试从历史根由、生活经历及艺术创作出发,探析舒克申创作中的乡村情结。  关键词:乡村情结 探析 创作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瓦西里·马卡洛维奇·舒克申(1929-1974)是前苏联文坛上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每一位谈到过舒克申创作的人都惊讶于其异乎寻常
期刊
摘要薇拉·凯瑟最喜欢用法国名言“la route est tout,la fin n'est rien”来总结她的艺术创作。本文从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角度,通过讨论薇拉·凯瑟四部西部小说中移民的命运,来挖掘其艺术创作中超越时空的后现代逻辑——“路就是全部,人生在于不断成功地‘迁移’”。  关键词:移民 物理迁移 思想迁移 文化迁移 凯瑟逻辑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美国作家薇
期刊
摘要乔治·艾略特的婚姻观体现出了尊崇与反叛的二元对立:一方面,她认为女性的最后归宿应该是婚姻,在婚姻生活中应该学会屈从和自我牺牲;另一方面,她又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追求自己的真爱,并在平等的基础之上获得幸福的婚姻。本文即以《米德尔马契》为例探析了艾略特的婚姻观。  关键词:尊崇 反叛 二元对立 婚姻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在乔治·艾略特的小说中,爱情婚姻是反复出现的主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