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更关系着我国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经济转型。《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针对这组数据及日前媒体的相关报道,教育部近日对“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说法进行了驳斥,称今年学生就业形势与往年比持平,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针对就业现状,有的官员认为学生就业形势与往年比持平,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有的专家学者认为高校就业率存在“注水”现象,而且就业率高,质量不高,不可一概而论。带着各种疑问,《经济》记者走访了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各大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采访相关人士。
难在择业 而非就业
记者前往北京雍和宫桥北侧的招聘会场。上午9点,招聘现场,北京工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的张伟强,并没着急投简历,而是在场内逛了一圈。“我不着急投简历,看准了,有喜欢的工作再去试试。”年初,他有过一段实习经历,在浙江一家机械厂里操作机器。张伟强原本打算实习期过后,能和公司签约,这也算是找到工作了。可在机械厂里实习了一段时间后,张伟强才发现,摆在自己面前的路跟当初想象的截然不同。厂里污染大,异味重,这让张伟强担心长期工作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张伟强的成绩在班里不算太好,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班里成绩好,基础条件好的学生,毕业后能直接进入设计室。张伟强对自己的定位比较明确,从基础工作干起,积累了经验再慢慢往设计方面靠拢。
“你好,我是机械专业毕业的,想应聘贵公司的质量类岗位储备岗位。”上午9点50分,在招聘会现场逛了两圈,张伟强终于看中了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的质量类岗位储备。有了之前的实习经历,张伟强尤其关心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招聘代表刘欢称,公司需要50多名大学生,主要是储备人才,但招进来的大学生都要到生产一线去实岗操作一段时间,然后才根据大学生的能力分配相应的岗位。“只要愿意,像这种专业的大学生都需要!”她说。
教育部大学生就业研究所负责人余舰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孙眉认为今年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并没有外界说的那样夸张。而造成这一影响的原因,既有长期积累和今年凸显出来的问题,也有毕业生自身的原因,而且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关键。
在余舰看来,一方面,现在很多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感叹:“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自身不符合企业的人才要求,另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人才,提供的条件与毕业生期望值不匹配,这有可能造成“就业难,招人也难”的双难困境。但我们不难发现,国家“211”、“985”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基本都达到90%及以上,其实难在择业,而不是就业。在抱怨的同时,毕业生也应从自身来找问题。首先,毕业生当中极少有人具备从事服务业的专业技能,往往偏重理论,无创造力,缺乏参与项目或团队协作的实际经验,难以符合企业用人标准。其次,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他们更主张独立,不希望工作有约束、能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度。企业所提供的工作性质以及薪酬无法达到他们的要求时,往往会选择观望。 最后,就业理念有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这些顺口溜实质反映出毕业生的一种就业心理,“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
由此可见,经济增长率降低,就业需求下降、人才的供大于求、自身缺乏专业技能、大学生的就业期望高、错误的就业理念和企业不能提供匹配条件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
对症下药 成绩斐然
在社会原因和个人问题并存的严峻形势下,据统计,4月初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还不足三成,然而截止到6月底,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却飙升至86%,实现逆转。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宣传部孙主任告诉记者,事实上,毕业生自主意识增强、就业观念多元化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正越来越明显。今年90后已经成为就业舞台主角,他们的就业观与70后、80后相比有明显变化,更看重性价比高的工作,关注企业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企业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倾向选择有较舒适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的工作,不愿选择没节假日、经常加班、四处奔波的工作。“类似施工企业的一些单位远离城市,工作流动性大,上升通道相对较窄,不受他们的青睐。”孙主任说,一些工程施工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反馈显示,五六年前,企业人才的流失率仅为5%左右,但在去年达到了15%。
“如果透过‘就业难’的表象看本质,那么我们不能单纯地解读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企业所提供的岗位、薪酬、发展空间与毕业生的期望值不匹配。”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新闻科崔科长说。
难在择业 而非就业
记者前往北京雍和宫桥北侧的招聘会场。上午9点,招聘现场,北京工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的张伟强,并没着急投简历,而是在场内逛了一圈。“我不着急投简历,看准了,有喜欢的工作再去试试。”年初,他有过一段实习经历,在浙江一家机械厂里操作机器。张伟强原本打算实习期过后,能和公司签约,这也算是找到工作了。可在机械厂里实习了一段时间后,张伟强才发现,摆在自己面前的路跟当初想象的截然不同。厂里污染大,异味重,这让张伟强担心长期工作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张伟强的成绩在班里不算太好,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班里成绩好,基础条件好的学生,毕业后能直接进入设计室。张伟强对自己的定位比较明确,从基础工作干起,积累了经验再慢慢往设计方面靠拢。
“你好,我是机械专业毕业的,想应聘贵公司的质量类岗位储备岗位。”上午9点50分,在招聘会现场逛了两圈,张伟强终于看中了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的质量类岗位储备。有了之前的实习经历,张伟强尤其关心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招聘代表刘欢称,公司需要50多名大学生,主要是储备人才,但招进来的大学生都要到生产一线去实岗操作一段时间,然后才根据大学生的能力分配相应的岗位。“只要愿意,像这种专业的大学生都需要!”她说。
教育部大学生就业研究所负责人余舰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孙眉认为今年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并没有外界说的那样夸张。而造成这一影响的原因,既有长期积累和今年凸显出来的问题,也有毕业生自身的原因,而且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关键。
在余舰看来,一方面,现在很多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感叹:“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自身不符合企业的人才要求,另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人才,提供的条件与毕业生期望值不匹配,这有可能造成“就业难,招人也难”的双难困境。但我们不难发现,国家“211”、“985”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基本都达到90%及以上,其实难在择业,而不是就业。在抱怨的同时,毕业生也应从自身来找问题。首先,毕业生当中极少有人具备从事服务业的专业技能,往往偏重理论,无创造力,缺乏参与项目或团队协作的实际经验,难以符合企业用人标准。其次,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他们更主张独立,不希望工作有约束、能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度。企业所提供的工作性质以及薪酬无法达到他们的要求时,往往会选择观望。 最后,就业理念有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这些顺口溜实质反映出毕业生的一种就业心理,“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
由此可见,经济增长率降低,就业需求下降、人才的供大于求、自身缺乏专业技能、大学生的就业期望高、错误的就业理念和企业不能提供匹配条件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
对症下药 成绩斐然
在社会原因和个人问题并存的严峻形势下,据统计,4月初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还不足三成,然而截止到6月底,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却飙升至86%,实现逆转。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宣传部孙主任告诉记者,事实上,毕业生自主意识增强、就业观念多元化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正越来越明显。今年90后已经成为就业舞台主角,他们的就业观与70后、80后相比有明显变化,更看重性价比高的工作,关注企业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企业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倾向选择有较舒适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的工作,不愿选择没节假日、经常加班、四处奔波的工作。“类似施工企业的一些单位远离城市,工作流动性大,上升通道相对较窄,不受他们的青睐。”孙主任说,一些工程施工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反馈显示,五六年前,企业人才的流失率仅为5%左右,但在去年达到了15%。
“如果透过‘就业难’的表象看本质,那么我们不能单纯地解读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企业所提供的岗位、薪酬、发展空间与毕业生的期望值不匹配。”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新闻科崔科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