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口言我心 我手写我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qeed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话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写话的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由此可看出,第一学段的写话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的、口中要说的用文字记录下来,消除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敢写、愿写、乐写、写顺、写好。然而,这一点在第一学段的教材编排中是一个空白,所以低年级写话教学对语文教师来说既是一种尝试,也是一个挑战。下面,笔者就自己近阶段的一些探索,谈谈对低年级写话启蒙的看法。
  一、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课内与课外并举
  引导小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不仅能丰富作文题材,切实解决“言之有物”“用好词语”“写好句子”的问题,过好作文内容关,而且能把他们培养成生活的有心人。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能自觉地多听、多看、多思、多说和多记。
  1.咬文嚼字,积累语言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是编者千挑万选出来的,用词用句非常准确精妙,写作技巧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咬文嚼字,潜心会文,品读词句意味。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把好词佳句熟记于心,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长此以往,写作时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把好词佳句迁移到自己的写话中,或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相同的意思,使作文显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
  如在教学《画家和牧童》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积累描写画技高超的词语,抓住“一……就……”这个语言点,实现第一次从言到意的转换。然后,再根据学生对句意的理解,用上关联词说一说:看画的人一看到画,就____________ 。有钱的人一看到画,就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相同的意思,学生的答案丰富多样,再一次实现了意与言的转换。最后,用上“一……就……”说说身边的事,用关联词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这样的“咬文嚼字”的训练真正把作者外化的言语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2.课外阅读,扩展视野
  要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除了课内积累训练,强化课外阅读也很重要。教师要拓展课外阅读渠道,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积累句式、积累片断,养成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的习惯,提供感性的语言材料、充盈不绝的源头活水,并逐步贮存于语言仓库之中。这样,一旦需要,就能信手拈来,诉诸于口。
  如在说话写话课上,让学生看图写一段话,题目是“春天来了”。教师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在课外书上看到过的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生1: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柳树发芽了,小草长出来了,小花开了。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说得真好!谁能用上我们平时从课外书中学到的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来把春天说得更美一些。
  生2:春天来了,冰雪融化,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啊,好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呀!
  生3:春天来了,冰雪融化,一群鸭子在清清的河水里玩耍,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啊!
  生4: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桃花绽开了美丽的笑脸,柳树梳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显而易见,学生的精彩描述,源于平时的积累。厚积而薄发,语言的积累是在学生无意识的阅读中累积而成的。正因如此,可从低年级开始强化课外阅读,挑选一些经典美文供学生诵读,如余秋雨主编的《语文新天地》,与课本同步,按学期分册,同步阅读效果很好。还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与季节、节日相配,如描写春天的安排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阅读,有关过年的则安排在春节期间阅读;与课文相配,如学到神话,就挑选神话故事阅读,学《最大的“书”》此类课文可读读《昆虫记》等科普类的书。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更浓,也更好地为学生的写作服务。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模仿与迁移并重
  学生练笔必须从小抓起,根据年龄特征、思维特点、认知规律设计训练内容,让学生在开开心心的模仿与拓展训练中接受直观教学,获得写话素材,然后在愉快的情绪中写话。
  1.凭教材模仿写
  很多课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典范,里面蕴涵着无尽的宝藏:优美的语言,奇妙的构思,丰富的素材……只有在课文语境中进行言语实践,深化文本理解与言语感悟,再而迁移课外,用句式和段式表现生活,才能达到运用的目的。
  一年级很多文章里都有具有“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简单四要素的句子。学完拼音就可让学生用上这四要素写写书上有趣的插图,在练写中建立句子的概念。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教材有十多篇句子或段落非常相似的文章,可借机引导学生去发现行文特点,然后让他们学着课文的特点也来说说写写。
  例如,在教学完《画家乡》后,可让学生依据我们古城绍兴的特色来模仿课文写一段话,这种以现实生活为主的题材更加贴近生活和学生心灵。再如,教学完《荷叶圆圆》一文后,可让学生仿照课文展开想象写话:美丽的荷花还会吸引哪些伙伴来玩?它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于是,学生们通过合作仿写出了自己的作品。
  教材中的语言精彩处与学生更贴近,几个准确的动词、恰当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拟人句,都可以成为学生仿写的对象。如《画家和牧童》一课,学生从三句称赞的话中体会到戴嵩画技高超。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活用词句的:
  师: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刚才读的称赞戴嵩画技高超的三个句子中有三个近义词,是——
  生1:夸赞、称赞、赞扬。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词语,把它们积累下来。
  (生齐读)
  师: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和它们意思相近吗?
  生2:夸奖、赞美、表扬……
  师:小朋友们,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丰富呀!一个意思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真是巧妙!来,自由读读这三个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吧。
  (生自由读)
  师:如果你也是围观的人,看到戴嵩如此精美绝伦的画作,你会如何夸赞呢?
  生3:你的画画得真好啊!
  师:课文中商人和教书先生在夸赞的时候用上了“绝妙之作”这样形容画作精美的词语,我们在夸奖的时候也用上类似的词语,那我们的语言就会变得生动形象。老师给大家推荐几个词语(课件出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师:这三个课外词语都可以用来形容画作精美。我们可以借用它们,像商人和教书先生那样夸夸戴嵩的画,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4:画得太好了! 画得太好了!画中的牛真是活灵活现呀!
  生5:画得太棒了!画得太棒了!这牛画得真是惟妙惟肖啊!
  ……
  师:小朋友们真会学习!如果再能用上我们刚才积累的三个近义词“夸赞”、“称赞”、“赞扬”,你们的语言就会更加生动形象了。
  像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话,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活用了词句,积累了语言。由于有教材可借鉴,学生发现说话时用上所学词句其实挺简单的,这样的训练在无形中加强了学生遣词造句的意识,他们写起话来更是得心应手了。
  2.编故事想象写
  随着学生阅读书目的增加,原有的故事情节已不能满足其需要。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在已学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可对课文内容进行创编,加以改造,如给故事补白,添加结尾或编写故事等。这种在情境中写作的方法,可活跃学生思维,增添写作情趣。
  如学了《两只小狮子》一课,可让学生想象续说: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会怎么做呢?引导学生合情合理地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引导他们用上所学词语把句子说通顺,还可让能力强的学生把故事写下来。
  想象使学生的生命体验得到进一步拓展,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的一个个训练点相机训练说话写话,相信这样一个个机会定会使学生创新的萌芽一次次破土而出。
  三、敏于发现,分享快乐——观察与体验并行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章。”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是文章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对于任何创作来说,观察和体验始终是第一位的。为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捕捉生活中的浪花。当学生悟出他们热爱的生活之中每时每刻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时,学生便有源源不断的东西写出来。因而,要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的习惯和能力,学做生活的有心人,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
  1.走进自然,发现精彩
  生活中处处都是美,教师要引领学生去发现,开启他们的审美情感,不断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感觉、去想象,让他们获得美的亲身感受,增强美的直接体验,获得发现美的喜悦与冲动,从而激发学生表达、交流的欲望,为学生发自内心的自觉作文打下基础。
  如《雷雨》一课的教学将近尾声,忽然狂风大作,空中乌云密布。学生们开始伸长脖子喊:“要下雨了!要下雨了!”此时,教师停下课来,让学生仔细观察,仔细聆听。下起大雨来了,再让学生透过窗户向外望去:看到了什么,像什么?远处的景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学生兴奋地一一诉说着,还不时用上课文中刚刚学过的词句。这时,教师趁机告诉学生:这就是写话,快把它记录下来吧!学生收获颇丰。
  2.走进生活,捕捉浪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话的“米”从哪里来?靠生活的积累。教师要着力挖掘生活中的素材,经常适时调整写话训练内容,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来确定写话的主题。
  如一场大雪过后,学生们便央求教师带他们下去玩雪。这是观察与体验的好机会。教师带着学生们打雪仗、掷雪球,玩得不亦乐乎。回到教室后,学生们抑制不住兴奋之情互相诉说着玩雪的快乐,教师借此机会让他们畅谈想法,说说自己最深的感受。学生们有了体验,有了感受,自然是畅所欲言。不一会儿,描写玩雪的一段段话就摆在了教师的面前。
  在学生的身边,有经常可见的平凡小事,也有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捕捉、去思考,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去充实自己的作文。
  四、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赏评与展示并进
  “兴趣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因此,激发学生写话的心理动力,诱发学生从事写话活动的内驱力,培养最佳写话心理显得尤为重要。
  1.评价指路,肯定成绩
  每次写话训练,教师都要注重讲评,在讲评中树立写话的典型,充分挖掘“美点”:通、妙、巧。“通”就是用字、用词、写句子、加标点都做到正确、通顺;“妙”就是能准确运用课文或生活中学到的词句;“巧”就是会运用恰当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来写话。凡涉及其中一方面就予以肯定和表扬,使其及时得以巩固、发扬,并成为其他学生把话写好的学习榜样。如学完《荷叶圆圆》后,有个学生回去自己模仿写了一篇《松树高高》。
  松树高高的,绿绿的。
  松鼠说:“松树是我的饭店。”松鼠站在松树上,津津有味地吃着松果。
  鸟儿说:“松树是我的歌台。”鸟儿停在松树上,叽叽喳喳地唱着歌。
  小熊说:“松树是我的凉伞。”小熊靠在松树上,舒服地闭上了眼睛。
  教师让学生讨论、评价这首小诗,学生有的说:“他模仿课文写了松树,很有创意。”有的说:“这首小诗读起来很好听,我很喜欢。”有的说:“老师平时告诉我们写话要注意标点,他用得很准确,我要向他学习。”学生们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教师一个人所给予的评价要丰富得多。这样的评价不论是对被赏评的学生还是对赏评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激励。通过多次评后改、改后评,学生的写话水平在揣摩中不知不觉地提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写话的兴趣,调动其主动性。
  2.充分展示,体验成功
  教师应运用表扬、激励等手段,充分肯定学生写话的成果。首先,开辟“展示栏”,及时把学生的优秀作品放到“展示栏”上“晒一晒”。既可展示优秀作品,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又可让其他学生来读一读、学一学,开阔他们的视野。还可为自己的作品配上插图,图文并茂的写话作品总是让其他学生眼前一亮,蠢蠢欲动间也有了写话的激情。其次,开通班级博客,把学生的作品放到博客上,请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网友一起参与鼓励评价,推动学生灵妙的情丝在笔尖流淌。再次,定期开“读评课”,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得意之作,可随意请同学评议,教师坐于学生间,也参与评议,并及时点拨。学生在教师、家长、同学的不断鼓励下,看到了自己的成功,写话渐渐就会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久而久之,他们会觉得写话和游戏、吃饭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总之,只要让阅读积累充实在孩子们的写话中,让童真童趣绽放在孩子们的写话中,让创造想象飞舞在孩子们的写话中,让真情体验流淌于孩子们的写话中,低年级的写话教学就有了源头活水。
  (责编 陈剑平)
其他文献
有幸现场聆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感觉她的课又给人一种全新的境界。窦老师这节课简约却处处显丰厚,大气而不失精致,有章有法但愈见灵动。窦老师的课,总是给人耳目一新、横空出世之感,对一线老师而言,它起到一种教学方向的引领作用。  听课之余,笔者沉思默想,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表述自己的点滴思考。  一、“场”的营造  窦桂梅老师很“疯狂”,用她自己在讲座中的话来说,“我是一个不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找准有效的整合
【读书课开设思路】  读书不仅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据说,犹太民族有一个古老而富有传奇的习俗:当孩子还在吃奶的时候,年轻的父亲就会把书蘸上蜂蜜,让孩子去舔,为的是让孩子在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一个难忘的信念——书是甜的。我们的老师应当成为斯蒂文森的《点灯的人》中那个“每天太阳落下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的人,把一篇篇精彩的美文,把一本本有趣或耐人寻味的好书,带到孩子
当前的文言文教学,教学方法过于简单陈旧,很多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字、词、句的落实上,始终采用“读-译-抄-背”这一死板传统而又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这种如同生产流水线一样过分技术化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感觉厌烦;尤其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过多注重背诵的精准,更使学生失去了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同时,对文言字句解释、翻译的过分看重,也容易让学生忽视文言文本身作为文学作品,其在整体构思、布局和行文手法上的独特美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改的特色之一。随着语文课改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师不再视教科书为唯一的课堂教学资源,与文本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性课程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仅拓展了文本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对理解文本、体验情感、激发兴趣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我们却发现:在资料性课程资源的重组中普遍存在着“舍本求源”的现象。这里所说的“本”有两层意思:一为文本,二为生本,即以
“文包诗”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特有的一种文体,是苏教版教材的创新和特色。特别是低年段的“文包诗”,是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角度考虑的,适应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课文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快、更好、更直接地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意思,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终受到美的熏陶。  “文包诗”的教学是应该重诗还是重文?有人认为,文包诗的教学应侧重文的学习。因为文为诗展现了广阔的时代背景,描绘了诗中蕴含的场景,人物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目前推进到二年级下册,小学第一学段教材的整体面貌已得到呈现。这种呈现保证了低段教学研究的完整l生,使得教师能够在这个学段“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来适当组合,没有必要划分得那样界限分明。”可见,教师能够在实践中融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全文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展开,把地球和火星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复杂的科学道理以“孪生兄弟”的表达方式展示在读者面前,既有趣,又亲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他们具有科学研究的志向。这篇文章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弄明白把火星称为地球“孪生兄弟”的道理,并通过朗读来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
书写是每个学生必不可少的事,做笔记、写作业,都需要书写。作为教师,大家都非常注意学生的书写姿势,一再强调“三个一”,即眼睛离纸面一尺,胸口离桌沿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在一次小学二年级的书法课上,我教学生写硬笔字,我发现一位学生坐姿很端正,而他的执笔方式却很奇怪:右手握拳,笔尖朝着胸口,看起来不但别扭,书写起来也费劲。我对他进行了纠正,然后看教室里正在“刷刷”书写的其他学生,发现众多学生中,执笔方式
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形成了课时捆绑的模式,即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习作指导,第二节课让学生撰写草稿、誊写。为了让教师有充裕的时间讲作文,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写作文,多数学校都会安排两节连续的习作教学课。这样,在每周的某一天,学校里便会出现同年级甚至全校学生统一习作的现象。心理学理论及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有效的习作往往是“情动而辞发”,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即兴而作的,长期这样统一进行习作课必定会挫伤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