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发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bo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全文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展开,把地球和火星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复杂的科学道理以“孪生兄弟”的表达方式展示在读者面前,既有趣,又亲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他们具有科学研究的志向。这篇文章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弄明白把火星称为地球“孪生兄弟”的道理,并通过朗读来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把道理说清楚的。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正确、流利、清楚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认识火星,了解火星。
  2.技能目标:
  (1)能感受科学说明文用语的严密。
  (2)在探究式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会浏览、整理、加工信息,拓展理解课文的背景内容,增强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畅想火星
  1.揭示课题,解释“孪生兄弟”。(同一胎出身的两个婴儿)
  2.地球,我们都熟悉,一年四季,景色迷人;高山峡谷,河流纵横……你想象中的火星会是什么样的?
  3.学生描述想象中的火星。
  【设计意图:本文课题采用拟人的手法,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教师利用课题,让学生驰骋想象,既导入课文,又揭示中心,更吸引学生注意力,真是一举多得。】
  
  二、初读全文,了解火星
  1.过渡:既然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一定有其中的奥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去发现这个奥秘吧。
  2.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这“孪生兄弟”也一定有相同点和不同点。下面我们先研究这张表格。同桌可以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读全文后,教师很快切入正题,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填写表格,理清文章的脉络,为接下来的品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头脑中的火星印象更加清晰。】
  
  三、品读重点,研究火星
  1.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想不想到火星上看看?下面就让我们通过火星探测器发回的图片,进一步了解一下火星。(出示火星图片)
  2.看了刚才的图片,有什么感受?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荒凉、寂寞、荒无人烟、飞沙走石、一毛不拔……)
  
  3.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7自然段,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4.“一去不复返”与“集体大逃亡”意思差不多,能不能就说成“飞走了”?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一张张画面,刺激学生的大脑,强化火星荒凉、寂寞的特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阅读收获,就将书本语言内化为了学生语言,比较出了文章语言的特点——准确的基础上尽量生动、形象。】
  5.同学们,现在的火星死气沉沉,以前是不是这样的呢?(不是)有何根据?
  出示图片:
  6.那么,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3—5自然段,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的发现。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本课是一篇说明性文章,在学完全文后,再回过头来审视重点段落,这样可让学生领悟课文环环相扣、语言严密、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四、探索发现,描绘火星
  1.过渡:刚才我们跟随课文一起探索了神奇的火星,从人类发现火星至今,人们对火星的探测就没有停止过。2003年,美国向火星发射了两台探测车,欧洲空间局发射了一台登陆器,日本发射了一台探测器。这些机器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火星地质历史,调查水在火星上的作用,判断火星过去的环境是否适合生命生存。相信,人类对火星的认识将会更加全面、准确。
  2.火星上究竟有没有生命?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画图和写作的方式描绘你脑海中火星生命的样子,以及他们的生存方式。
  【设计意图:火星之神秘,宇宙之浩瀚绝非一节课能讲述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插上现象的翅膀,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探索宇宙的种子。语文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的是一种大语文的视野。】
  (责编 钟 岚)
其他文献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这三个动物,知道了它们是好朋友。那么它们分别是怎样过冬的呢?  二、学习课文  (一)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二)全班交流  师:你记住了哪个小动物过冬的方式?给大家说一说。  (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交流中学习,教师只是在学生说不出、理解得不到位时才给予点拨、指导,并且总结学习方法——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小燕
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鞋匠的儿子》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文章,通过多元解读,可以把握文章的核心价值取向,感受文章的魅力。  一、品析对话,感受林肯演讲的智慧  1.坦诚相待,蓄势待发  在自学课文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林肯与议员的对话,感受林肯说的第一段话,抓住“一定”三个“永远”品词析句,体验林肯遭受议员侮辱时的心情,充分联系当时的
决定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因素很多,但真正优秀的语文课,首先必须以教学文本为凭借,不遗余力地带领学生沉入语词,以“语文的方式”从感知而理解,从咀嚼而品味,从积累而运用……课堂的触角始终紧贴着文本的“地面”——语词,否则再多的努力也摆脱不出“关于语文”“泛语文”甚至“非语文”的泥淖。其次,这些“语文的方式”绝不应以所谓“训练”的机械生硬的面孔呈现出来,而应采用引生入胜的方式铺展开来,使整个课堂以文本固
有幸现场聆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感觉她的课又给人一种全新的境界。窦老师这节课简约却处处显丰厚,大气而不失精致,有章有法但愈见灵动。窦老师的课,总是给人耳目一新、横空出世之感,对一线老师而言,它起到一种教学方向的引领作用。  听课之余,笔者沉思默想,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表述自己的点滴思考。  一、“场”的营造  窦桂梅老师很“疯狂”,用她自己在讲座中的话来说,“我是一个不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找准有效的整合
【读书课开设思路】  读书不仅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据说,犹太民族有一个古老而富有传奇的习俗:当孩子还在吃奶的时候,年轻的父亲就会把书蘸上蜂蜜,让孩子去舔,为的是让孩子在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一个难忘的信念——书是甜的。我们的老师应当成为斯蒂文森的《点灯的人》中那个“每天太阳落下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的人,把一篇篇精彩的美文,把一本本有趣或耐人寻味的好书,带到孩子
当前的文言文教学,教学方法过于简单陈旧,很多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字、词、句的落实上,始终采用“读-译-抄-背”这一死板传统而又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这种如同生产流水线一样过分技术化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感觉厌烦;尤其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过多注重背诵的精准,更使学生失去了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同时,对文言字句解释、翻译的过分看重,也容易让学生忽视文言文本身作为文学作品,其在整体构思、布局和行文手法上的独特美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改的特色之一。随着语文课改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师不再视教科书为唯一的课堂教学资源,与文本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性课程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仅拓展了文本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对理解文本、体验情感、激发兴趣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我们却发现:在资料性课程资源的重组中普遍存在着“舍本求源”的现象。这里所说的“本”有两层意思:一为文本,二为生本,即以
“文包诗”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特有的一种文体,是苏教版教材的创新和特色。特别是低年段的“文包诗”,是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角度考虑的,适应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课文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快、更好、更直接地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意思,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终受到美的熏陶。  “文包诗”的教学是应该重诗还是重文?有人认为,文包诗的教学应侧重文的学习。因为文为诗展现了广阔的时代背景,描绘了诗中蕴含的场景,人物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目前推进到二年级下册,小学第一学段教材的整体面貌已得到呈现。这种呈现保证了低段教学研究的完整l生,使得教师能够在这个学段“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来适当组合,没有必要划分得那样界限分明。”可见,教师能够在实践中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