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效课堂 网络护驾导航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i243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找准有效的整合点,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学科整合的内在规律,着重在情境设置、突破重难点、学练结合、拓展延伸等环节上寻找整合点,充分运用计算机资源为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做好铺垫,上出具有语文味的整合课,使学生在语文素养、收集信息能力等方面均得到较好的发展。本文试以苏教版小学第八册第七单元《黄河的主人》一课的教学为例,就合理而有效的整合作实践上的探索和理性上的思考。本文通过阅读教学现状的窥视,对阅读教学改革作实践上的探索和理性上的思考。
  一、解读教材,分析学情——为学生架设通向文本深处的快速通道
  《黄河的主人》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袁鹰的一篇叙事性散文,原题为《筏子》。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黄河那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以及羊皮筏子在奔腾咆哮的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场景,进而赞颂了黄河艄公机智勇敢、不惧困难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体会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和机敏。
  可是,大多数学生对黄河的印象仅仅停留在泥沙多、河床高的层次上,而对黄河某些河段的险峻没有直观的认识,更没有见过羊皮筏子,所以对艄公精神的理解往往会成为空中楼阁。教学的难点正在于此。
  要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就必须把一个可触可摸的、可惊可怕的黄河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地呈现出来,再把羊皮筏子放到这个形象体系中去,突出其“小”和“轻”,与汹涌的黄河形成鲜明的对比。只有这样,学生对艄公精神的解读才能水到渠成。
  在背景资料的提供、直观形象的构建、氛围情境的营造、互动对话的生成上,网络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如果借助网络环境来完成,会有很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网络是工具、是支撑,语文是中心、是重点,不能让网络喧宾夺主。目前,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有“泛网络化”倾向,有为用网络而用网络之嫌。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力求让每一个环节都指向语文,都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服务。
  基于网络环境服务于语文教学的理念,设计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难点、达成目标:(1)学生自由浏览与黄河有关的视频、图片和诗词,从多个角度去感受黄河某些河段的险峻。(2)补充羊皮筏子的历史、制作过程和皮筏在激流中鼓浪前进等图文结合的资料,让学生真正认识羊皮筏子,感受到它的“小”和“轻”。(3)课文某些段落以更便于诵读的诗的形式出现,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读出对艄公精神的个性理解。(4)通过网络留言簿畅谈体会和感受,在互动生成中深刻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以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二、准确诊断,有效实施——以专题网站作为深入文本的有力支点
  1.情境再现,丰富感知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让学生亲身感受文本所展现的情境,当是这篇散文教学的开局之举。然而,生活在我们这个地域的四年级学生对黄河浊浪排空的景象记忆是肤浅的、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学生经验与阅历的缺失,定然要影响和制约对文本情境的解读和感悟。如何穿越时空的阻隔,把黄河汹涌澎湃、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呈现在学生面前呢?
  教学伊始,我便让学生进入专题网站中的“走近黄河”栏目,引领学生浏览有关黄河的图片、视频和诗词。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将图文影音融为一体,创设出直观、优美的情境,立体、生动地展现出黄河的磅礴气势。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兴趣特别浓厚。
  2.资源优选,自我建构
  “看皮筏任意颠簸,寻精神根源所在。”一个看似简单的羊皮筏子何以让艄公在滚滚洪流中驾轻就熟、操纵自如呢?学生难以理解,却很想知道答案,知识的盲点点燃了寻求新知的欲望:皮筏是用什么做的?它和竹筏有何区别?
  我根据文本的内容,在专题网站“羊皮筏子”栏目下提供了“皮筏漂流”,学生通过单击此链接,便可以了解羊皮筏子的历史、制作过程和皮筏在激流中鼓浪前进的场景。丰富的材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建构新知的平台,学生在与网络的互动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羊皮筏子——这一艄公精神得以呈现的载体在学生的心头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3.音频烘托,个性诵读
  艄公心系乘客,凭着一根小小的竹篙,在惊涛骇浪中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真正的主人。文章结尾的点睛之笔使艄公的形象变得更加丰盈高大。如何让这段富有情感的文字直抵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在个性化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呢?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情感的催化剂。不同的旋律,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因此,我在网站中预设出几种不同风格的音乐,这些音乐有凝重的,有舒缓的,有惊险的,有深情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自由选择配乐朗诵。这一环节中,学生在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音频烘托,反复涵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神,使得他们对艄公精神的理解与文本、与作者、与自己的心灵获得了和谐共振。
  4.在线交流,活化积累
  学习文本的最终目的是汲取文本的营养,发展思维,获得言语成长,提升思想价值。对于这样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佳作,我们应当如何利用其内容和语言的资源优势,指导学生盘活课堂语言积累,实现言语增值呢?
  在本课的最后环节,我设计了一项学生自主实践活动,即以“××,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利用网站提供的留言簿功能实时提交。网站这种在线交流、及时反馈的功能,拓宽了学生的参与面,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
  三、技术回眸,实效检视——品信息技术支撑语文教学的高效功用
  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它一方面将多种媒体形式(文本、图像、音频、动画等)融合在一起,从而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表征形式;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利用无限信息的机会,建立了一个可以充分共享与互动的天地。如今,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无论是课程资源的配置需要,还是教学方式转变的需要,创新教育都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
  诚然,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但教师一定要注意的是:整合不等于混合,信息技术是为语文学科的教学服务的,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师不能为了显示网站的精彩,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的主导作用,师生交流被计算机所取代,这样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要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找准整合点,充分运用计算机资源上出具有语文味的整合课,提高语文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实现课堂最优化。
  纵观本课,网络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既充分展示了网络信息量大、操作简单快捷、形象直观的特点,又给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
  (责编 陈剑平)
其他文献
汉字,这挟裹了几千年传统文化基因、凝聚了无数代智慧文人书写经验和性情体验的创造物,曾经以灵动或沉静的风格折射历史,以飘逸或稳健的形体再现人的心灵,而今却在整齐划一的字库中排列,在手指与键盘的敲击中被动呈现。她的美在小学语文课堂里,也深陷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强势包围之中,隔着斑驳的显示屏,在不断升级的电脑硬件和软件中,她气息微弱。形与神脱节,汉字成了笔画和笔顺的机械组合,失去了与人的精神的深度关联,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地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泓清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师生最熟知的领域,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找准契合点,动态、适时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  一、文本渗透,培养学生热爱地域文化的情感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一
读完《咬文嚼字透纸背,入木三分悟母爱——于永正老师教学片断欣赏》一文之后,我对于老师研读教材的细致入微产生由衷的敬佩。于老师精选了一系列映射着母爱光辉的动人细节,一步步地引领着学生走进文字的深处,走进人物的内心。这些看似平凡的文字,这些看似普通的细节,最终在大师的引领和学生的感悟中被铸造成伟大的母爱。惊叹于名家不同凡响思维的同时,我也在反思着自己的教学:是应该多多地沉潜到文字的深处,去体味一下潜藏
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任务。然而,在小学识字教学中,“高消耗、低效率”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师花大量时间进行教学,学生花大量时间进行抄写,而生字回生率和错误率仍居高不下。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在快乐中激发识字兴趣  新教材的识字量大增,而识字本身又是枯燥的,如果学生一味地被动识字,他们很快会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不断被
现状    在低段小学的字词教学中,由于新课程教材识字量较大,一篇课文要认识十多个生字。教学伊始,教师总是将本课的生字词一一出示出来,先引导学生朗读正音。这样的字音教学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接下来,教师的教学设计就颇令人费解了。在学生们基本上能正确地朗读生字词后,教师总爱引导学生仔细地分析一番。接下来,教师又总是千篇一律地引导学生怎样记住生字,虽然也用了多种方法记,如分析字形,编顺口溜,猜字谜,编故事
自主学习,是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科学的指导下,通过自身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2011年9月起,我到某农村学校支教,接手一个语文基础差的毕业班,希望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为此,我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研制《自主预习卡》——我的预习,我做主  自主学习当从“预习”开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这三个动物,知道了它们是好朋友。那么它们分别是怎样过冬的呢?  二、学习课文  (一)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二)全班交流  师:你记住了哪个小动物过冬的方式?给大家说一说。  (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交流中学习,教师只是在学生说不出、理解得不到位时才给予点拨、指导,并且总结学习方法——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小燕
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鞋匠的儿子》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文章,通过多元解读,可以把握文章的核心价值取向,感受文章的魅力。  一、品析对话,感受林肯演讲的智慧  1.坦诚相待,蓄势待发  在自学课文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林肯与议员的对话,感受林肯说的第一段话,抓住“一定”三个“永远”品词析句,体验林肯遭受议员侮辱时的心情,充分联系当时的
决定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因素很多,但真正优秀的语文课,首先必须以教学文本为凭借,不遗余力地带领学生沉入语词,以“语文的方式”从感知而理解,从咀嚼而品味,从积累而运用……课堂的触角始终紧贴着文本的“地面”——语词,否则再多的努力也摆脱不出“关于语文”“泛语文”甚至“非语文”的泥淖。其次,这些“语文的方式”绝不应以所谓“训练”的机械生硬的面孔呈现出来,而应采用引生入胜的方式铺展开来,使整个课堂以文本固
有幸现场聆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感觉她的课又给人一种全新的境界。窦老师这节课简约却处处显丰厚,大气而不失精致,有章有法但愈见灵动。窦老师的课,总是给人耳目一新、横空出世之感,对一线老师而言,它起到一种教学方向的引领作用。  听课之余,笔者沉思默想,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表述自己的点滴思考。  一、“场”的营造  窦桂梅老师很“疯狂”,用她自己在讲座中的话来说,“我是一个不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