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之我见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3p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数学教研组在本学期举办了活动课观摩展示,打乱年级,采用抽课的形式,全员参与。在整个做课的过程中,各位老师都以新课标为指导,从学生实际出发,深入的研究教材,把握重难点,为我们奉献了很多好课。本人也在上课和听课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
  课堂只有40分钟,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学习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因此,如何将有限的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是我们所有数学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一、少闲聊,多预设
  面对不熟悉的学生,许多教师开始上课前,都要与学生接触,通过与学生闲聊、做游戏、猜谜语,讲笑话等形式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诚然,真心的和学生进行沟通,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拉近师生之间关系的方式,但很多教师的谈话就是没话找话,目的是烘托现场气氛,如知道我的业余爱好是什么吗?想对我说些什么呀?师生彼此不熟悉,学生也不可能完全揣测出教师的心意。说得好,听课者一笑或报以热烈的掌声;说得不好,反而加重了学生的紧张心理。这实际上是一种“做秀”,实际价值不大。从心理学与生理学角度来讲,课前5分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时机。如果教师在5分钟之内还不能将学生的研究引入正题,那么下面的环节必然受到课堂时间和学生心理两方面的影响。由此看来,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对课堂时间的控制非常重要。
  二、给学生留足思考、表达的时间
  开门见山的预设之后,进入知识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当一个需要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但在大部分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总是喜欢按照课前预设的教学计划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总是喜歡牵着学生走,努力将学生拉进挖好的“坑”里,把知识填鸭式的灌输给学生,很少给学生自己思考和相互交流的时间。常此以往,学生就丧失了独立思维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是认知结果的生成,而不是认知过程的演绎。其实,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更是学生发展自我的操练台。短短四十分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完全达到教师所需要的发展结果,但是却可以完成一两次精彩的认知过程演绎。教师并不是先知,并不能预知未来,既然不可能预知,那就不要把他们的接受与反应硬往你希望的方面引导,只要努力做到“试图引起”就够了,留下的时间就静等学生去思考吧。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有话可说。这个过程中,针对提出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讲解,让学生将思维的过程用合适精炼的语言提炼出来,通过不断的争论和验证,有助于把问题理解得更深刻。如在讲《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认识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5/4来激起学生的思考,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觉无法用图形来表示,教师适时追问:“遇到困难了吗?什么困难?”学生会说:“平均分成了4份,5份没法表示出来”教师顺势引出分数的意义,学生在读完之后,教师请学生来说说5/4表示的含义,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意识到真正的单位“1”,从而得出了5/4的正确画法,自然地意识到5/4比1大,帮助学生理解了假分数表示的意义。
  三、制定必要的规则
  我们都知道,课堂中的活动比较多时,学生的自主性就加强了,对应的课堂纪律就比较混乱。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学生想要表达的内容就增多了,许多教师感到课堂难以控制了。原因是什么?教师在学生活动前没有明确活动的要求。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在课堂中同样适用。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在活动之前说明活动的规则和要求,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讨论交流,同时保证了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
  一些教学公开课、观摩课在评课时把课堂上有没有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是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否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标准。所以,课堂上总少不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以博取大家的肯定,以显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但要真正运用好这一教学方式,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包括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分工合作习惯等。作为初次和学生接触的教师,无法掌握学生的实际能力,首先建议教师活动前简单的指定“小组负责人”负责在小组内进行分工,负责控制交流的音量,选定本组的汇报人员。其次要限制必要的汇报时间。即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任务完成,原则是能够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这样,学生的头脑里就有时间概念,避免出现完不成教学任务的现象。
  四、学会倾听
  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往往是由浅入深,逐步展开的。在课堂中,教师总是想方设法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而教师自己的倾听能力也不够,不关注学生的回答,总是想方设法的将学生引入自己设计的情境中,追问、补问的能力不够,导致学生的一些真实发言失去作用,师生之间产生的火花较少。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无论我们在课前预设的多么无懈可击,面对动态的学生,这些设计总要随着学生的活动随时调节,以便学生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得到需要的知识。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更要在课堂中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的同时,善于倾听,捉住学生思维的火花顺势引导,从而得出结论。
  【作者单位: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中心校西果园小学 甘肃】
其他文献
针对水电EPC项目风险多样且具有显著阶段可变性的特点,本文提出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全团队的风险管理方法以实现提高承包商全过程风险管理水平的目的。首先,依据约束理
“口语交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教材的编写者立足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结合每个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的交际话题,生动地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1、教材具有滞后性。目前的小学生数学教学的改革的目标显然要比以往的更实效,但是目前只是流于表面,内在的东西仍旧一成不变,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换汤不换药。  老师在讲解数学内容时往往照搬教材,教材上有明确规定,这一课讲什么,这一章应该理解什么,都有着明确的教学任务,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几乎是限定在一个怪圈中,变新十分狭窄,老师用着教材上所谓“活”的材料和创新手段进行讲解,这就造成了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了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启蒙性"和各个方面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反映了新的幼儿教育课程整合观念的导向。我们将转变了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幼
与课改一路同行,有艰辛的跋涉,有无助的迷惘,更有成功的喜悦。不能忘记,在课改中,当我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时,课堂上是那样的其乐融融;也不能忘记,在课改中,当我把动手的权利还给学生时,他们个个跃跃欲试,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更不能忘记,在课改中,当我把平等做人的权利还给学生时,课堂上竟是那样的爱意浓浓 …… 课改,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捕捉瞬间,生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小学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欣赏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感能陶冶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爱憎分明。可以说欣赏教学是课程导入的一个前奏,一个知识衍生的拐杖,一个课后拓展的基石。然而小学美术欣赏课在美术教学中所占的课时比较少,如何让孩子在美术欣赏课中能有所得?下面本人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老师的工作是要让学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小学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对话是以小学生已有的生活场景为起点,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激发孩子们用英语进行对话的兴趣,培养他们在对话过程中获取和处理英语信息的能力,从而促使孩子们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只
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语文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  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  一、依据课文插图激活思维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编者精心设计选编的,它延伸拓展了教学视野,烘托映衬了文字情境,丰富了情感意韵,是教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  让学生为插图配“画外音”,
《品德与生活》课程及《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生活习惯形成的及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生活、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