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学生 走进生活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iy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教学浙江省等四省市新课标八册数学教材《植树问题》的教研课上,有位上课老师是这样导入的:
  师:请大家举起一只手,你们会发现当你伸出两个手指时,两手指间就有一个缝,那么,如果依次伸出3个、4个、5个手指,则分别会出现几个缝?
  生:分别会出现2个、3个、4个缝。
  师:如果我们把像这样两个手指间的空着的地方叫做一个间隔,那么,谁能说说这间隔个数和手指个数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生:手指个数=间隔个数+1。
  师:(取出事先准备好的尺子和票夹)如果我要求在这根尺子上夹上夹子后分别出现4个、5个、6个间隔,那么,分别要夹多少个夹子?
  生:分别要夹5个、6个、7个夹子。
  师:大家看银幕(用多媒体投影),电力工人在一条路边立了13根电线杆,你知道这一排电线杆之间有多少个间隔?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2个。因为间隔个数=电线杆根数-1。
  师:如果知道了尺子的总长度,又知道了每个间隔的长度,你能求出有几个间隔吗?
  生:总长度÷每个间隔的长度=间隔个数。
  师:知道了间隔个数,你们对求尺子上能夹几个夹子还有困难吗?
  生:没有了。
  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在这堂课的开头,这位老师按《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要求,从学生数手缝开始,到看教师演示夹夹子,再到看银幕上电力工人立的电线杆子,紧紧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身边的事物开始,一步一步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同时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接着,教师出示例题,在帮助学生理解了题意后,采用小组尝试学习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学习,很快,学生就掌握了解题的方法,给出了满意的答案。
  教师在改变7例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做了解答后,紧接着,教师开展了如下教学: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的例题,大家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
  生:六一节时在路旁插旗。
  生:在通道边放花盆。
  生:走楼梯。
  生:锯木头。
  ……
  师:大家说得很好,接下来让我们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现代数学观强调必须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前不久,在《天天商报》上看到。一篇题为《“造神童者”不知人为何物》的文章,文中讲了靠自学成才的上海教师——现年70多岁的张政老师,30多年前将14岁的儿子送上大学少年班,他还一度举办实验班,批量培养“神童”。但问题是30年过去了,他当年的“神童”学生又如何呢?14岁上了大学的儿子没有工作,只能留在家里辅导学生学数学。其他几位“神童”似乎也普普通通,并没有优秀到哪里去。张政老师努力改变常规的慢速教育,想让孩子早日进入现代社会。但是,精通数理的张政老师似乎忘了:人类在数学领域上的拓展,是因为人们在生活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用新的数学方法来解决。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是需要生活的人,而不是做题的机器。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老拘泥于数学知识这个狭小的圈子,要从数学中走出来,走进生活中去理解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知识去启迪学生,沟通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使学生能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求解决的方法,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的应用能力。
  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数学里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发掘数学中蕴含着的宝贵的东西。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教师提出的建议。数学学习一旦使学生感到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就会觉得枯燥乏味,从而缺乏兴趣和求知欲。这堂课中教师用一、两句话,串联课堂教学环节,始终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紧紧结合在一起,从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体验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外在表现出来就是学生的感悟。感悟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才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教学中我们不能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进入理性的殿堂,而应让学生自悟自得。
  从生活中导入,在实践中理解,在应用中深化,使数学在学生眼里成为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内在动机,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达到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数学教师所追求的。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当是一个能构建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更有效地实施探究活动呢?下面就是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对活动过程的调控    由于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难免会出现偏差,所以,教师必须加强对活动过程的调控,并进行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少走弯路,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达到更
期刊
近几年来,一股强劲的“韩流”进入中国,韩国文化迅速渗透到我国老百姓的生活之中。提到韩文化,首先要提到韩国影视剧在中国的风靡,它作为韩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引领韩文化向中国本土文化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猛攻。据调查,仅2004年韩国“微笑王子”裴勇俊一人就为韩国影视剧夺得了23亿美元的出口创汇,韩国饮食和韩国服饰也因此在东南亚各国掀起一股潮流。2005年到2006年间,中韩双边贸易超过1119亿美元,
期刊
我校在2006年3月购进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研制开发的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学生电子成长档案袋,然后开始建设我校学生的电子成长档案袋。到本学期,在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家长的共同参与下,学生电子成长档案袋已成为了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平台。    ■ 隐性成长过程转变为显性成长过程    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家长、教师的教育指导有关。但是,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渐变的
期刊
根据新课标的目标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教学新型理念,笔者结合教学实施中方法探究 ,积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对NSEFC BOOKS中“Integrating skills ”的教学有所探讨,以便共同商榷,取长补短,推动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NSEFC BOOKS中“Integrating skills ”部分由Reading
期刊
“拔苗助长”的故事,我在孩提时就知道了,我也知道拔苗不助长这一简单道理。可是,我也差点干了一件拔苗助长的蠢事。  那是开学初,我兼教五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翻开教材第一单元,教学内容包括轴对称图形和旋转图形。  看到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原因是,我前几年教信息技术的时候,教过五年级的学生学习logo语言,当中就有轴对称图形和旋转图形。信息技术logo语言教学中的思想是“模块”概念的
期刊
知识、技巧、态度、情感、价值观、个性、能力……纷繁复杂,纵横交错,互通互融,构成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假如将这综合能力比喻成一个混沌未开的球,那么,能力就是处在这球心的那个核。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几十年来,几乎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都在呕心沥血,几乎所有的教育手段都被采用,几乎所有的教育理论都在不停地被实践……  然而,许许多多的人,在许许多多的实践之后,却望核兴叹。这个核啊,成了许许多多教师魂牵梦绕
期刊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加强学生语感,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反复诵读,触发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反复诵读要求学生心、眼、口、耳并用,根据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
期刊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你们懂了吗?  生(齐声回答):懂了。  师(欣欣然):好。下面我们讲……  这种情景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可以经常看到,笔者由此产生了两个疑问:1 学生真的懂了吗?2 学生懂了就行了吗?  应该说,把学生教“懂”了,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在这种教学环境下——  1 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这种角色得到了社会的承认,经过世代传承不断强化,
期刊
案例背景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索溪峪的“野”》一课的教学主题定位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索溪峪的“野”之美,掌握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作的方法。整节课由确定目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方法、解决问题五个环节构成。  案例描述  师:看着你们兴趣十足地讨论,老
期刊
所谓快乐体育从方法论角度上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氛围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并始终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快乐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让学生从“想学”到“敢学”再到“乐学”,最终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体育课堂中能真正品尝体育的快乐。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想学”    快乐体育强调体育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