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魂牵梦绕的那个核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good1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技巧、态度、情感、价值观、个性、能力……纷繁复杂,纵横交错,互通互融,构成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假如将这综合能力比喻成一个混沌未开的球,那么,能力就是处在这球心的那个核。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几十年来,几乎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都在呕心沥血,几乎所有的教育手段都被采用,几乎所有的教育理论都在不停地被实践……
  然而,许许多多的人,在许许多多的实践之后,却望核兴叹。这个核啊,成了许许多多教师魂牵梦绕的挂念。
  
  ■ 一个事实
  
  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虽然深化了学校的素质教育,推动了教育公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许多多的教师,面对各种新教材,面对多如牛毛的教学法,面对社会对教育的不同期望却总是无所适从,常在一年四季疲于奔命之后反叩自己的良心时,会突然觉得,啊,忘掉了去培养自己一直魂牵梦绕的学生能力那个核。
  许多人以为,新课程改革不就是改变教学的方法吗?不就是以“参与性教学”替代原来的“灌输”、“传授”吗……结果,许多人也因此跟“风”而大量削减了自己的“教”,而学生的自主参与往往又形成了只有少数最优秀的那部分学生参与的局面。不仅如此,在热热闹闹的教学中还由于无法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估(不仅没有评估的指标体系,就是连基本的保障机制也没有),从而使教学评价重新落入传统窠臼,只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多少,又再奏了一支新瓶装旧酒的老曲。
  学生能力这个核心,再一次被热热闹闹的教育教学忘记了。
  
  ■ 一次实验
  
  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席专家、比利时学者罗杰斯针对这种现实,开展了“以能力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的学术研讨,提出了一种“整合教学法”。他认为:“学生不存在抽象的能力,也不存在从抽象中发展起来的能力。学生的能力,需要在复杂的情境中得到发展,并在复杂情境中得到评估。”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把相关的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都考虑在具体的、具有逻辑联系的复杂情境中,然后将学生放在这种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依据新掌握的知识以及原有的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达成解决问题的目标。就是在这样一个一个具体的程序里,学生的能力逐渐产生了。他建立的这一教学模式在发展中国家实验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巨大成功。湖北省教科所的叶平教授也认同这种理念,并将自己的理解转化成具体的研讨预案,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两轮培训,并率领他的团队,在武汉、黄石、宜昌等地进行了实验。从初步情况来看,反映是很好的。
  怎样开展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怎样进行相关的教学预设?我们还是以案例为载体,作具体阐述。
  【案例一】语文·阅读与写作
  (为了突出特点,本案例省略了备课中的其他环节与内容)
  能力目标:以4份各300字左右的类似书面资料为依据,拟写具有明确针对性的一篇议论文(回信)和一篇总结报告。重点是对原始书面资料的理解。从语文学科上看,这种能力可以称为“基于文章理解基础上的书面表达能力”。
  招聘通告
  学校电视台因栏目改版,需要招聘一位主持人。
  招聘标准:普通话好;口头表述情感充沛,表达准确;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形象好;周末晚上可以上班。
  有志应征者请将申请书投至学校睿智路信箱。
   学校电视台
  2008年5月12日
  在招聘通告发出后3天,电视台收到4份申请书。
  〖议论文写作要求〗
  依据4位应聘者的申请信(提供4份不同的申请信),请挑出其中两位应聘者准备面试;写一封200字左右的简短回信,告诉他们是否符合要求,还缺哪些相关信息等等。
  同时,还需要给学校广播台长写一份400字左右的汇报总结,将两位准备参加复试的应聘者加以比较,提出选择意见。
  〖评介〗
  在这样一个教学预案里,培养目标是非常具体的,这些能力包括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即能否从文字资料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能否正确地解释信息的意义,进行思考和判断;能否将所读内容与原有的知识、想法和经验联结起来,进行综合判断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就在这样一个简单操作的准备里,却有一个复杂的情境做铺垫,有复杂的学习判断过程。它先有一个招聘的设计,接着要提供4份应聘申请,然后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这些资料,在阅读的基础上不仅要写出回信,还要写出总结报告。教师就是通过学生的回信与他的总结报告来判断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力是否得到生长的。显然,这是一种目标指向十分明确的模糊评价。这种模糊评价恰好是目前评价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开展这样的模糊评价,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案例二】科学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运用已知概念提出假设和解释的能力”,这在本教案里表现为:为了防止蚊虫的大量繁殖,引导学生分析,自己所在城市的居民应该在夏天到来之前采取哪些预防措施来消灭蚊虫。②培养学生“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具体表现为:根据资料1和2,从呼吸的角度,提出假设,解释试验。看能从中可以推导出什么结论,至少运用到课上学到的三个概念。提出三项得到论证的建议,来防治蚊虫。参考以下资料,提出最有成效的方法。
  资料1:蚊虫的生命周期(卵—孑孓(幼虫)—蛹—羽化—成虫—卵,见图1)。
  资料2:试验结果(见表1)。
  资料3:有关蚊子食物营养的信息
  蚊子的食物:母蚊子会吸取人类或其他脊椎动物的血,而公蚊子则靠吸取植物性汁液食物维生,如花蜜。蚊子幼虫是以积水中的微生物为食物的,直到长大为成虫止。
  
  〖学生的任务〗
  为灭蚊提出三项得到论证的具体建议。
  〖评介〗
  这是一个目标十分明确的任务,学生操作时极为简单方便,但是教师的劳动却是非常复杂的。这正如平时许多人所说的,“加大教师的运动量”,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充分体现了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信息组织功能与服务引导功能。
  撰写这种新教案,需要教师不断深入理解大纲,不断解读教材,不断整合教材,真正做到“吃草出奶”。这种新教案将复杂性、综合性与具体性结合起来了,融入了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构成了教学的基础。依据上述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什么教材,都不可能将上面这些整合在一起构成读本,这不仅是因为通用资源与地方素材结合时的困难,还因为教材篇幅的限制与教学需要预留一定的解读空间。但是,教案不同,反映出教师解读大纲和教材后的心得不同,这种不同既需要通用资源带上地方色彩,走进自己的生活,走进学生的生活,也需要渗透自己的理解与创造。不然怎么有“教师就是课程”的说法?至于篇幅,虽然也受到了一些限制,但比起教材读本来说随意多了。所以,它可以将复杂性、综合性与具体性三者结合起来;可以将教学大纲、教材、教案、学案、练习与创造性实验等结合起来,水乳交融,搭建成实现教学目标的桥梁,形成培养能力的绿色通道。
  教师付出巨大的劳动量、设计时的呕心沥血凸显了教师备课的艰难,更充分地反映了教师这一社会职业的专业性。在这一教学预设里教师不仅要理解什么是“运用已知概念提出假设和解释的能力”,理解什么是“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归纳能力”,而且还必须将这两种能力物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而这种“物化”,没有对知识与信息的解构与整合根本就不能实现;没有对具体学情的透彻分析和驾驭,根本就不能实现。这种物化的延伸,就是营造具体的教学场景,从教师自己的理解扩展到学生的解读,扩展到学生的练习与提高。
  【案例三】数学·综合·找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系统阅读资料,从一系列无序的符号中找出排列规律,并得出找到这种规律的一般方法。要求学生首先能发现隐藏在资料1与2里的规律是什么,并在总结上面规律的同时,整理出合乎逻辑的动物组概念的排列,形成资料3。再依据资料1、2、3的综合规律,延续第四组综合排列。
  资料1:这是两组有序排列。
  ▲★▲▲★★▲▲▲★★★
   2 4 8 16 32 64
  资料2:下面是两组与自己关系不一样的人。
   亲人类: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
  朋友类:老师同学战友球友游客
  〖学生的任务〗:
  1.将下列组合整理成有序排列(第一项“天鹅”不许动),构成资料3。
  天鹅 苍蝇 牛 蚊虫 麻雀大象
  资料3: —————————
  2.按规律延续下列排序最少达到18项。
  第四组综合排列:▲▲★★爷爷2老师天鹅▲▲▲
  —————————————
  〖评介〗
  准确地说,从宏观目标上看,这里的培养目标是复杂而不具体的,“培养学生能从一系列无序的符号中找出排列规律,并得出找到这种规律的一般方法”,没有具体的场景,没有具体的操作范例,这是空得不能再空的教育概念。但是,有了这一教案,就使学生的学习有了实境,使学生的能力培养从虚幻中走向现实。与前面两个教案不同的是,本教案不仅要充分利用从资料1与2来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而且还必须自己确立标准,排列资料3的一组概念,形成规律;再综合这些规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显然这些操作是具体而不复杂的思考,但是,教师的准备却复杂得多,他不仅要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设计单个的排序判断,而且还必须设计学生力所能及的新资源开发,设计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组合排序练习。这无疑是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挑战,是对自己教育理念的挑战。
  【案例四】化学
  能力目标:独立完成几个化学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并用各个不同的实验结果中相关的结论为基本资源,完成一种化学规律的探索与证明。具体体现为,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并进行完整排序。
  〖学生的任务〗
  实验1:完成金属钠与冷水、镁分别与冷水和沸水的实验,观察、比较和记录各反应速度、反应后溶液的碱性。依据结果形成资料1。
  实验2:完成金属镁、铝分别与稀盐酸、稀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观察记录反应现象,比较两种元素单质的金属性强弱。依据结果形成资料2。
  实验3:完成Al(OH)3、 H2SiO3分别与稀盐酸、稀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观察记录反应现象,比较铝、硅两种主要元素单质的非金属性强弱。依据结果形成资料3。
  实验4:完成H2S气体与Cl2气混合的反应,观察记录反应现象,比较硫氯两种主要元素单质的非金属性强弱。依据结果形成资料4。
  依据资料1、2、3、4,将第三周期的所有元素,依据金属性由强到弱,非金属性由弱到强的顺序进行排列。
  〖评介〗
  这一教学预设并不新颖,在传统的化学教材里就一直是这么安排的,但是当它与上面的三个教案放在一起时,新意就显现出来了:这四个实验和一组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显然是完全基于学生的实验结果的,是学习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二度开发。学生如果不进行化学实验,或者没有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或者没有进行相关结果的比较,他们就无法实现“第三周期所有元素,依据金属性由强到弱,非金属性由弱到强顺序的排列”。这显然与前面三个教案不同,它完全没有教师提供的现成可用资源,所有资源只能依靠自己的实验取得,靠学习过程的自然生成与积累。综观上面4个教案,我们不难发现,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逐步递增的,学生的能力是循序渐进发展的。而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对学生的科学观教育、化学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也是逐步实现的。
  我们还可以进行这样的反思,从小学到高中的一系列教材,教师们教学使用的一系列教案,是不是都遵循了上面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的规律?即使是在同一门学科里,同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时,是不是也遵循了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规律?
  没有,或者说多数人没有。正因为如此,现在许多教师才在训练学生的能力时茫然无措,才在接触这样的能力训练教案时明显不适应,感觉到劳动强度大,综合素质不够,教学显得无比纷繁复杂。不少人也因复杂操作而放弃这种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预设,以简单得多的口头传授来完成这一阶段的教学。殊不知学生个体只有通过内化的方式,支配整个资源体系(知识与技能),用来解决其中的情况,才能形成问题的能力。
  上面这个教案里,学生完成四个实验的过程,就是金属性强弱的知识内化的过程,而排列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强弱顺序,就是学生“支配整个资源体系”的过程,是一个能力培养的过程。从这一角度推演开去,平时大家说的,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弱,与我们教师的劳动态度,与我们教师的引导是否得法,与我们教师的价值观有没有直接关系?与我们教育的整个评价体系有没有直接关系?
  在前面这四个案例中,研究组的教师都分别在相应的学校做过实验,观察获得的数据,90%以上的学生都能达成教学目标,只是教师们还不能顺利地适应这种实验,不能从容地进行教学中的过渡,而使教学略带遗憾。
  
  ■ 一个疑问
  
  为什么学生接触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条件总是一一对应,不多不少恰好配套?一旦出现欠缺条件问题的答案呈开放状态时,学生为什么会茫然无从?当已知条件多于解答要求时,为什么学生就像见到怪物一样,不敢相信自己?
  【案例五】数学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在风马牛不相及的几个数据之间,让学生选择求解的条件。
  资料1:在一条过河的小木船上,有一位艄公,还有3只竹筐,每只筐里有12只鸡;有4只木笼,笼里有9只鸭。
  资料2:每只鸡在市场上可以卖到12元钱,每只鸭可以卖到15元钱。
  〖学生的任务〗
  回答鸡鸭一共可以卖到多少钱;艄公的年龄有多大。
  在具体使用这一教学设计时,有学生回答艄公的年龄48岁,有的回答36岁,有的回答21岁,还有的回答有84岁。
  〖反思〗
  从条件与问题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艄公的年龄是无法知道的。但是学生为什么会得出许多结论?这与我们平时那种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条件一一对应的训练有没有关系?肯定有。事后学生告诉我,既然题目中有要求,那题目一定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条件,那鸡与鸭的数目难道与艄公的年龄无关?
  留在我脑海里的是学生一双又一双睁得极大的眼,还有我怎么也挥之不去的疑惑。这也是思维惯性?是!而这种思维惯性就是我们的教学惯性给反复训练出来的。
  【案例六】数学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在许多已知条件里,让学生筛选求解的最佳条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资料1:砌积木
  图2中的A是一个边长为2厘米的小正方体,小刚有许多这样的正方体,需要胶水将它们粘在一起,砌成更大的方块。他该使用多少块上面这样的小正方体才可砌出图B中的长为6厘米,宽与高都为4厘米的实心方块?
  
  资料2:他发现可以砌出一个像图C一样边长为6厘米的空心方块,那么他最少要用多少块这样的小正方体?要砌一个长6块、宽5块、高4块小正方体的空心方块。若要使方块内保留最大的空心,而使用的小正方体数目最少需要用多少块?
  〖反思〗
  学生在使用上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时,总有许多人在2厘米上做文章,越读越搞不清楚。为什么呢?因为平时的教学中已经养成了习惯,怎么会有已知条件不用的呢?教师们也怕哩,一旦学生不用部分已知条件,将来他们会不会在题目没念完就动手解答啊?教师们根本就没有将信息的筛选与甄别能力纳入教学目标,因为这不是数学所要求的。
  可是当我们走进新课程时,当我们的价值观里有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培养时,还需不需要考虑这一点呢?怎样考虑呢?
  
  ■ 一项建设
  
  面对这些问题,广大教师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是,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实际,具有教师个性、学科特点的系列教学案例就不是很多了。既然我们的新课程实践需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建立教师自己的“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学科系列案例库就应该提上议事日程。怎样系统建设这样的案例群与案例库?从板块式课程特色的角度看,案例树的思路是值得提倡的(见图3)。
  从板块式课程结构上看,处于最底层的是“知识”,第二层是学科,第三是学科内的章(单元),第四层是节,最上一层是知识点。如果教学立足于一节课内知识点之间的综合,应该说这样的板块整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初级能力,或者说是一级能力培养。如果整合发生在“节”之间,着眼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二级综合能力,如此类推,有三级综合能力、四级综合能力。显然跨学科多知识点之间的综合,培养的就是学生最复杂的综合能力。这种最高级的综合能力就是应付社会生活的能力,也是孕育创新的能力。
  所以,着眼于学生能力培养,我们的教师应该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在不同的层面上,设计具有自己个性的案例,让众多案例依据案例树规律,组建案例库,是实践新课程的一项重要基础建设。
  建立一个庞大的资源库,毫无疑问是一项系统工程,完成这样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努力,更需要一个学科教师群、多所学校的积极配合。如果在一个有效群体的带领下,教师们跨越学校、跨越地区,依托网络构建这样一个资源库,那就为致力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做了一件大好事。
  有了一个科学的设想,有了一个可以实践的方案,教师魂牵梦绕的那个挂牵——培养学生的能力,将获得一条绿色的通道。
其他文献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旨在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带动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真诚期盼。而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责任,更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阅读能力的高低体现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如何才能促使学生有效阅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合作阅读是适合新课程要求的
期刊
音乐教学评价是对音乐教学效果进行的一种价值的判断。通过音乐学科教学的评价。可以鉴别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状况和发展水平,了解音乐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提供音乐教学的反馈信息,对提高音乐学科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音乐课改这阵“春风”的吹拂,陈旧的音乐评价却与其显得极不相称。因此,用一种形式、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孩子,显然已不科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要改变课程
期刊
“千年水天堂,人间新吴江”。吴江地处苏、浙、沪交汇的长三角腹地。全市面积1176平方公里,辖8个镇和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150.7万,其中户籍人口78.8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目标,积极实施富民优先、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全市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城乡面貌发生巨变。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
期刊
数学课外阅读,无异于学生眼前的一扇窗,推窗远眺,学生看到的是书本例题、练习题之外的更广阔的天空。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是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以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扩大学生阅读量和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一、小小故事会      小学生爱读故事、爱讲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我在讲圆周率的同时,介绍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并跟学生说:“像祖冲之这样
期刊
本文从探讨孔子的教学语言出发,概括出孔子的教学语言的三大特点,并结合物理教学实际,探索了锤炼教学语言与提高教学效果的密切关系。同时,面对新课改,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实施探究性学习。    一、锤炼教学语言,引人入胜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言是教学的首要工具。因此,对教师来说锤炼教学语言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范,作为万古颂扬的“至圣先师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当是一个能构建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更有效地实施探究活动呢?下面就是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对活动过程的调控    由于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难免会出现偏差,所以,教师必须加强对活动过程的调控,并进行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少走弯路,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达到更
期刊
近几年来,一股强劲的“韩流”进入中国,韩国文化迅速渗透到我国老百姓的生活之中。提到韩文化,首先要提到韩国影视剧在中国的风靡,它作为韩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引领韩文化向中国本土文化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猛攻。据调查,仅2004年韩国“微笑王子”裴勇俊一人就为韩国影视剧夺得了23亿美元的出口创汇,韩国饮食和韩国服饰也因此在东南亚各国掀起一股潮流。2005年到2006年间,中韩双边贸易超过1119亿美元,
期刊
我校在2006年3月购进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研制开发的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学生电子成长档案袋,然后开始建设我校学生的电子成长档案袋。到本学期,在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家长的共同参与下,学生电子成长档案袋已成为了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平台。    ■ 隐性成长过程转变为显性成长过程    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家长、教师的教育指导有关。但是,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渐变的
期刊
根据新课标的目标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教学新型理念,笔者结合教学实施中方法探究 ,积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对NSEFC BOOKS中“Integrating skills ”的教学有所探讨,以便共同商榷,取长补短,推动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NSEFC BOOKS中“Integrating skills ”部分由Reading
期刊
“拔苗助长”的故事,我在孩提时就知道了,我也知道拔苗不助长这一简单道理。可是,我也差点干了一件拔苗助长的蠢事。  那是开学初,我兼教五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翻开教材第一单元,教学内容包括轴对称图形和旋转图形。  看到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原因是,我前几年教信息技术的时候,教过五年级的学生学习logo语言,当中就有轴对称图形和旋转图形。信息技术logo语言教学中的思想是“模块”概念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