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桂林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来源 :旅游研究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充分认识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性,正确把握其在旅游市场中的作用和意义,以“解放思想,赶超跨越”的方式,从多方面考虑,合理规划,综合治理,加速桂林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扩大桂林旅游的知名度。
  【关键词】桂林;民族文化;旅游建设;可持续发展
  民族文化旅游,因其地域性、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传统性等特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民族文化旅游也在世界旅游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桂林作为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要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就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成分。如何以“解放思想、赶超跨越”的思维,探寻桂林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方式,是当前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桂林旅游知名度、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如何认识桂林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旅游是指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引导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特点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市场和旅游活动。民族文化既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又是极其宝贵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桂林是个典型的南方少数民族集聚区,有壮、瑶、苗、侗、回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6%。在长期历史进程中,这些民族集聚和沉淀了极具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在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过程中,民族文化旅游是当地文化旅游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充分利用桂林民俗风情的特色,开发民族文化旅游项目,是极其重要的。
  一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有助于推动整体经济的增长。桂林市及其所辖十二县都有丰富的自然美景,许多地方还有众多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桂林因为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越发凸显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据统计,桂林市2010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达224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8.3亿元,
  2011年,桂林市接待游客总人数超过3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超过150万人次,而这些旅客,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到桂林的民族文化影响而来的。可见,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即可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又有利于吸引大量的外地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有助于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近年来,桂林分别在西班牙、瑞士、奥地利和俄罗斯等20多个国积极拓展国际旅游市场。“桂林旅游大篷车”也及时将民族旅游的宣传打入北京、深圳、南京、上海等20多个国内城市促销,并与国内30多个城市建立旅游联盟和“西部中国”旅游营销体系,推出精品民族旅游线路。桂林利用文化交流合作为民族文化旅游搭建平台,推动了当地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从2007年开始,桂林还连续举办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及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并使其永久落户桂林,这是宣扬桂林民族文化的极好契机。
  三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有助于桂林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桂林民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而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旅游这个载体,可以促使大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重新得到开发和恢复。比如开展民族文化节庆活动、保护建筑结构和服饰文化就是最外在的表现形式。据调查,桂林民族节庆活动有140多个,正常开展活动的有90多个。在这方面,桂林通过举办“山水与文化旅游节”,各县区尤其是恭城、龙胜和资源等民族地区通过自己的特色节庆,弘扬了民族文化、对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在民族文化的传播上,阳朔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的创意,成为一种典范。
  二、如何正确把握桂林民族文化旅游的现状
  近年来,桂林加强了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整体形象得到提升。
  一是具备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除了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和漓江山水外,具有浓厚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还包括恭城文庙武庙、龙胜龙脊梯田、兴安灵渠、猫儿山、资源资江漂流、五排河漂流、八角寨、宝鼎瀑布等数百处。
  二是具备强大的文化旅游品牌效应。近十余年来,桂林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中国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也是国家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一些民族地区的景点也相继获得国家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荣誉。
  三是具备良好的民族文艺与节庆旅游基础。桂林的民族文艺活动主要表现载体有广西大鼓、桂剧、广西文场、傩戏、山歌、渔歌、龙船歌、彩调剧、桂林杂技、桂林渔鼓、桂林弹词等。节庆活动包括资源河灯歌节,壮族三月三传统歌节,苗族苗年,临桂禁风节,恭城桃花节、月柿节以及红衣节、渔火节、农具节、米粉节等等,这些民族文化活动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旅游基础。
  四是桂林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桂林乡村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的步伐,提高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桂林旅游和农业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桂林旅游产品的类型,还带动了民族地区新农村的建设,带动了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的转化,促进了传统农业向旅游农业、传统农民向旅游从业者、传统居住型乡村向旅游接待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转变,使乡村旅游真正成为富民、惠民、利民工程。在开展民族村寨旅游活动中,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学艺术得以挖掘利用,增加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含量。
  五是桂林民族旅游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民族文化建设没有得到重视,民族文化的创新改造力度尚待加强。有的民族风情展示成为失去民俗内涵的作秀,难以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挑战,有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还没有做强做大,缺乏整体宣传和包装。另外,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已开发的旅游景区精品化及相互间横向联系不足,没有形成整体形象和文化特色,文化品味高的旅游商品数量甚少,民族文化旅游景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一些旅游点的景区开发建设、保护与管理不当,原始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等问题也很突出。   三、如何加速桂林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全面构建民族文化建设体系。要积极发挥党委、政府的牵头引导作用,发挥有关部门的协调联系作用,扶持民族文化建设。要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上,着力构建起桂林民族文化建设体系。要建设民族文化旅游示范点,尽力完善村寨基础设施和民族标志性建筑,体现各民族建筑特色。要继续加大民族节庆活动的举办,逐步恢复民族服饰等民族符号,相对保存民族歌舞、恋爱婚嫁、时令节庆等习俗,在此基础上建设或保护静态的、动态的民族生态博物馆。如:祠堂、风雨桥、吊脚楼等。要加大对民族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桂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多方不利因素限制了其科学、健康地发展,要积极采用多种开发形式与合作方法,加大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全方位利用民族文化优势,积极申报珍贵民族文化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继续组织各类民族文化的创新,推出诸如“印象刘三姐”“浪田瑶家迎宾舞蹈”等民族文化精品,要利用秀美风光和浓郁的风情,打造桂林民族文艺创作基地,提升桂林民族文化影响力。
  二是要加大对民族文化宣传和保护的投入。为了树立民族文化旅游良好形象,要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统筹规划,强化桂林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意识,开展各种宣传推介活动,要充分发挥重点景区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境外传统客源市场,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市场建设。要设立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加大对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多过滥的旅游活动造成对当地人传统生活的影响,要加大对抢救保护民族有形和无形文化的投入,特别是对历史文化、历史文化古城、文物古迹的挖掘整理和抢救保护的工作。要推进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开发建设,以历史文化名城、民族风情旅游县城、旅游小镇、民俗风情旅游园区和民族村寨为重点,开发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基地。
  三是要综合各方面因素提高民族文化旅游的管理。要使大桂林民族旅游开发利用的结构趋于平衡合理,必须使民族文化旅游真正打好文化牌,提高旅游品质,满足游客越来越高的旅游需求,并且实现开发利用效能的提高,增加旅游收入,实现政府、游客、旅游目的地群众的共赢。这就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的改善,从而达到提高民族文化旅游整体水平的目的。比如加大民间群众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规范控制民族文化演出和旅游纪念商品两个市场,取缔纯粹的假民俗表演,抑制旅游纪念商品泛滥。要强化民族文化个性和特色的发掘和宣传。要系统规范地整理出各民族文化中有群众基础和民族特色的标志性事件进行宣传,同时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民族文化特色知识的系统培训,强化宣传和介绍桂林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感受和了解到民族文化差异,满足差异化旅游需求。
  四是要进一步拓展乡村旅游建设。民族文化旅游离不开乡村旅游。桂林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应当促使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逐步相结合。要依靠旅游开发帮助民族地区的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在旅游开发中引导农民发展多元化的农村经济,生产游客欢迎的旅游商品。鼓励当地少数民族利用农闲时间制作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桂林乡村旅游要打精品牌,要以当地传统文化为载体,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如继续改良恭城的中国瑶族盘王节暨恭城月柿节,盘活资源的河灯歌节和龙洞峡乡村旅游项目等,要进一步探索出一条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地方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生态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彭志雄
其他文献
【摘要】旅游业态创新是旅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物,业态融合是旅游业态创新的最主要形式和发展趋势,旅游企业是业态创新的主体,市场创新、技术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创新、组织创新、供应流通渠道创新、制度创新是旅游业态创新的重要领域。旅游业态创新的价值和重要性对整个旅游行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旅游业;业态创新;途径;价值    目前,中国旅游业进入了重大战略调整期,旅游产业的转
期刊
迪坪古村落是第四批中国古村落,整个村落传统风貌破坏较少,古建筑类型多样,工艺及传统民居式样独特丰富。自然村落整体布局集中,相对分散为“品”字形。村落建筑几乎全都是依坡而建,穿斗架梁,青瓦粉墙。  【村落履历】  地址: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胜利乡  村落建成年代:村落起始于三国时期,形成于元末明初。  传统建筑数量:明清建筑125套,其中四合院16套,三合院109套,保存较好的有98套,年久失修的有2
期刊
2010年灌阳县提出了“发挥旅游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的方针和按照“市场导向、科学定位、全面推介、重点突破、突出特色、有序开发”的原则,并且切实抓好了各项工作的落实,有效地推动了全县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发展。   一、2010年工作成效:    (一)千家洞(黑岩)风景区续建项目持续推进。黑岩风景区扩建工程项目总投资1.2亿元,2010年计划投资350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3506万元。已经完成了景区广场
期刊
“十一五”是我市谋求和实现旅游大发展的5年。  据市旅游局最新统计,今年前3季度,我市旅游接待总人数已达到1625.7万人次,完成旅游总收入109.59亿元,全部超过年度计划目标。在此基础上,旅游部门依据前4年的实际情况预计: “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总收入有望实现54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3%:接待游客总人数将超过8500万人次,年均增长幅度逾12%。去年共接待游客1860.08万人次,实现
期刊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我市“十一五”和2010年我市旅游工作,部署“十二五”和2011年旅游发展工作任务。桂林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之所以出名,跟它在国际、国内享有非常高的旅游地位是分不开的。总结“十一五”和去年的工作,认真部署“十二五”期间和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今年的旅游工作非常重要。  过去的五年,旅游事业取得了大发展,旅游产业得到了大提升。在今年政府工
期刊
寿高百岁既是人们永恒的追求和向往,也是人口体质强健、社会文明昌盛的表现。创建长寿之乡,打造长寿品牌,是着眼于整体人口的健康长寿,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长寿养生文化。而探索生态长寿旅游奥秘,提倡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是巴马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巴马长寿现象及打造生态长寿旅游品牌调查    (一)基本情况  巴马瑶族自治县位
期刊
2010年阳朔县旅游业,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及《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紧扣“科学保护漓江,做强优势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打造世界级旅游胜地”的工作主题,紧紧抓住桂林成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契机,以推进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和开展“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为中心,把好安全生产这条命脉,继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取得了
期刊
【摘要】桂林旅游职业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专业结构与旅游岗位适应性逐步提高,但旅游职业教育水平较低,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较弱,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要使桂林市旅游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旅游教育体制,提供政策保障。  【关键词】旅游;职业教育;现状;对策     一、桂林旅游职业教育现状    (一)旅游职业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目前,桂林市共有3所普通高等学校
期刊
桂林旅游业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景点开发已初具规模,许多旅游产品也日趋成熟。桂林交通环境改善,“两铁三高”的全面通行,将对桂林的对外连接起到重要作用。2009年底,国务院正式确定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十二五”期间,桂林旅游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桂林旅游业乃至桂林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都将是一个历史契机。    一、桂林市县域旅游发展现状    (一)县域旅游开发概况  桂林市县域旅游资
期刊
【摘要】文章在分析全州县旅游文化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旅游促进文化繁荣的思路,即做规划,扣差异,辟线路,创品牌;有机融合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大力实施历史文化传承工程、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开发工程、人才引进工程。  【关键词】全州;旅游发展;文化繁荣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旅发[2011]61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