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程中文言文部分的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难教、难学。文言文教学的低效是长期困扰着语文教师和广大学生的问题。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分析了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并尝试对现状进行改革。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索研究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熔铸人的精神,有利于青少年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性情中人,体现出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
然而在现实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教地辛苦,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文言文教学效果差、效率低。截至高中毕业,学习文言文的时间并不短,但不少人独立面对一篇文言文时,却还是一片茫然。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广西从试验到推广,已有两年时间了,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在目前高中语文课改教学实践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不少问题令人担忧。如何使言文教学更为有效,已成为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文言文学习现状调查及分析
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流行这么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对文言文,学生非常厌学,教师也很迷惑,花的力气大,收效却甚微。另外,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来看,纯粹的对文言文知识的直接考察逐年降低。在此影响下,一方面教师逐渐减少了对语法知识的教学,而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兴趣也淡化了。最终造成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和学习能力一落千丈。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在降低。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对文言文学习的价值有足够的认识,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是因为认识到学习文言文可以增加知识、熏陶情操,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认识古代社会、了解古代优秀文化、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的原因是出于自己对文言文的感性的认识:或者文章的语言优美,或者教师的讲解生动;还有不少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的原因是迫于考试的压力。再加上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力气用在讲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上,文言文教学变成了背诵和默写文言文解释。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缺乏阅读文言文的体验,更不要说多角度创造性的阅读,学生逐渐对文言文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2.学生没有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从调查情况看,接近二分之一的教师“逐字逐句串讲为主”,延续初中时的教学方式,势必养成学生的依赖思想,使之被动的学习文言文,无法养成利用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和在阅读中思考质疑的习惯。另外,文言文教学评价主要依靠考试,侧重终结性评价,缺乏对文言文教学过程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性评价。文言文考试内容缺乏综合性、灵活性,只重结果,轻视过程,只重考查知识的积累,忽视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这直接导致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到词语记忆和反复练习上。
3.学生缺少文言文的积累。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重在讲,学生学习文言文重在记,文言文学习成了古汉语知识的学习,学生缺乏对文言文的整体感受,缺乏对诵读的高度重视。由于文言文考试只考查文言名句,因此有的学生把背诵名句当作自己学习文言文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文言文的积累。另外,由于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只注重课内文言文教学,讲究“字字落实”,忽视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学生缺乏课外文言文阅读,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得不到迁移,文言文阅读能力无法提高。
(二)教师方面。
多数教师虽然认识到了文言文的巨大价值,但由于考试方式、评价机制的限制以及自身的局限,教学文言文的方法基本上是只求微观理解,往往只着重于字词串讲、句子翻译,而不注重把握文章意蕴,分析文章内容,更谈不上评价、鉴赏。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开阔,没有实现对教材的再创造。对课文的讲析也仅仅停留在课文材料本身,而没有在深广的学术背景、文化背景下实现对教材的宏观把握。对于诵读、积累等教学要求,由于在考试中作用不明显,多数教师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和实施。由此可见,师生并未摆脱高考指挥棒,而作为教育的实施者的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上也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面对目前文言文教学低下的现状,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抱怨无济于事,只能找出问题,寻找对策。
(一)大胆整合教材,组织“生本”文本材料。
现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言教材应当尽可能地体现这种生活才会让学生喜欢。教材编著者应该从现代生活出发,到古文言文中去寻找现代生活的影子,增选一些能够“古为今用”的文言素材放在中学文言教材里。例如,当今深受世人瞩目的人口、能源、污染、战争、动乱、腐败、旅游等重大问题、热点问题都能在文言文中找到相应的文章,相信这其中也必有适合中学生学习的文章。若让学生学习这些文章,一定会比以往只注重选用关于传统政治、文学艺术的文章更能引起其学习兴趣。而作为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也可以编选补充一些与现代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文章作为泛读材料。
在教学中,可以大胆整合教材,组织“生本”文本材料。首先,为了教学的方便,不彻底打乱教材编排顺序,而是调整具体篇目的教学顺序、教学侧重点,或者相机把有关的现代文篇章与文言文结合起来,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高中语文教材中传记文不多,而高考试题偏偏又一直考查人物传记,高考的指挥棒使得学生颇有怨言:学了不少文言文,可是考试不考;考试要考的文言文,课本中太少。从而使得一些人对学习课文不重视,而一头扎进文言片段试题训练中。其实,史传类的文言文相对浅易,学生容易看懂,也有兴趣学;阅读大量的史传文章对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也很有帮助;由于考试的需求,学生对阅读这一类文章也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把“阅读史传类文章”作为突破点。考虑到语文教学课时的局限,教师不可能大量增加史传类阅读材料,但可以结合古典诗歌的作者介绍、现代文中的成语典故等,随文而设,补充一些史传类文章,让学生既以所学体裁文章为主,未游离当时的教学目标,又适时适当的增加了文言文阅读量,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培养其“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维护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的学习阶段,与初中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学生进入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难点之一就体现在文言文上。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高一阶段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为学生在高中阶段顺利学好文言文铺设平台。对于该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可以具体采取如下策略:
1.明确标准,熟悉教材。如上文所述,新课程标准对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有不同要求。初高中语文升学考试方面,关于文言文阅读,初中考试取材于教材,对字词和内容的考查重在识记、理解;高考文言文选材于课外,意在考查学生的积累和通过语境去探究其文言字词用法和意义的能力和对内容的理解、分析、综合、评价能力。教师只有对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不同要求了然于胸,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也就不会出现对初中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大惊小怪、一味抱怨了。
2.温故知新,充分注意教材的差异性和关联性。
如前所述,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一些初中教师往往只顾基本篇目不顾自读课文,基本篇目又只顾几个可能的考点,并未充分发挥那些精短文言文的作用。高中教师一定不能忽视那些文言文的价值,而可以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复习。初中已经要求背过的文言文,每周复习背诵2篇,要求人人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教师给出其中的典型词语,学生自由归纳其用法;学习高中的新文言文篇目时,注意时时联系初中例句;用种种方法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连续性,建立知识迁移的思维习惯。
3.确立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学习的评价有关。这要求教师多从肯定鼓励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一开始就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使学生学习语文的价值能够直接地体现出来。在学习效果的检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对故事类文言文感兴趣、容易理解的特点,多选择一些情节性强的文言短篇作为试题材料,设置考点时时刻注意课内外的衔接、初高中的衔接,保证“试题属课外,知识在课内、在初中”,学生只要敢于迁移就能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对自我的肯定中树立信心。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要求和希望每个学生时刻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文言文,纯粹出于喜爱而学习,只能是我们的愿望;而且理论上,对于性格迥异、知识背景千差万别的中学生,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有一样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该承认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不同层次动机的合理性,区分不同动机,加以引导,激发学习欲望。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文言文是“慕作者之大名”,满足个人的好奇心;有的是喜欢文言文那种古香古色的韵味,有一种学习另一种语言的新鲜感;有的则是在同伴啧啧叫苦时,显示自己超强的学习能力,获得成就感;有的只是为了获得高分,在升学中脱颖而出。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因人而异,区分不同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求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讲清文言文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使学生明确意义,激发其使命感;采用小组竞赛法,激发其好胜心,来促进朗读或背诵;编制梯度合理、适当迁移的习题,适应其思维规律,满足其成就感,来促进基础知识的掌握;注意美感因素的挖掘,愉悦情境的构建,来使其保持长久的兴趣。
(四)教给方法,培养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好指导工作,教给方法,培养习惯。
1.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程序性知识。教会学生准确运用注释,能区别注解中哪些是翻译,哪些是解释说明;学会推断词义,对于一些词语,能根据上下文、联系旧知识,来推断其语音、意义;学会查阅常用工具书,善于运用工具书帮助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2.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例如:经常诵读、背诵的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字词就要查阅工具书;勤于积累的习惯。
首先,学生得有一本专门的文言知识积累本,踏踏实实地一课一课的积累。其次,要学会联系、归类、比较,加强整理工作,以不断地加深印象,扩大积累。第三,鼓励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在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五)加强诵读。
诵读是传统的塾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文言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在诵读中体味,在诵读中积累,在诵读中欣赏。因此,必须让学生自己充分地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
1.教师范读,触发语感。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总之,范读要做到铿锵有力、抑扬顿挫,从而创造一种美好的气氛,给学生以审美的享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再者,教师应适当传授诵读技巧。首先要读准字音,不要错读。和现代文朗读一样,要用普通话读准字音,遇到不清楚的生字词,要从课文注释或字典中查出准确的读音,特别要注意文言文特有的异读字。其次是要分清句读,不要破读。朗读时要像读现代文一样,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停顿和语调,更要特别注意古今语言结构的差异,处理好句中的停顿。再次是要读出语气,不要唱读。用语言表达感情色彩,总是带语气的,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运用声音表情达意不能用一字一顿的声调、千篇一律的语气来读。文言文里,词的感情色彩、句子的结构、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和语气的表达更加密切相关。
2.学生自读,品味涵咏,领悟语感。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师串讲翻译,学生记笔记,在课堂上未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感知作品本身。可是,最好的译文与原著相比,也只能算是三流的作品。试问,谁能翻译屈原的“披发行吟”、荆轲的“易水悲歌”、王勃的“秋水长天”、苏子的“清风明月”?与其让战国风云、汉唐气象、魏晋风度在变成白话后化为乌有,不如让学生入神地读,在潜移默化中体悟章法,接受审美熏陶和文化浸濡。 3.熟读成诵,积淀语感。只有将诵读这一环节紧紧抓住,指导学生把诵读课文一一熟读成诵,使之烂熟于胸,才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能在运用古代文化宝贵遗产时召之即来,呼之即出,真正做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六)设置梯度,自主学习。
如果我们对学生文言阅读能力发展特点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的或许超出他所在年级应该达到的水平,有的却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这就给文言文的教学留下值得研究的空间。教师应该针对这一特点,设置合理的学习梯度,供不同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改变文言文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也许文言课文让学生怕了,那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先去读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进行自主式阅读。
其次,推荐选注本,供学生自由选择。参照张中行先生在《文言津逮》中的论述,在推荐选注本时,一要程度适当,不过于艰深;二要趣味性较强,以求不用教师督,学生会主动地去学。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先今而后古,先记事而后说理,先散体而后辞赋、骈体,先一般而后专门,先选本而后全集。另外,选择文言文选注本,注释的准确性固然十分重要,但作为助读系统,注释的编排是否合乎认知规律则更重要。我认为注释的原则应是:学生能结合上下文理解的,不注;理解虽有难度,但经老师适当指点亦可解决的,不注;必须加注的,尽量简约;不是很特殊的句式,只注不译。为了更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教师应当精心选择注释适当的阅读材料。
再者,逐步减少注释,尝试阅读无注释作品。因为只有脱离了注释的阅读,才算是具备了阅读能力的阅读,才称得上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对于个别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甚至可以尝试给无标点浅易文言材料加句读。
(七)生生互动,质疑探究。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学生不放心,害怕学生读不懂,总是在学生读书之前做这样那样的提示。结果是学生按照教师和教材的提示在理解文章,按照先入为主的观点来判断文章,犯了读书“先立己意”的大忌。另外,教师经常采用的串讲为主的方式也很容易使教学陷入单调、枯燥的困境,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引导比较阅读,提高鉴赏水平。有时,学生读一篇课文,或不能深味其妙,或对其所述深信不已,而比较阅读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有关联的作品放到一起来读,看异同,评优劣,在对照阅读中获得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开拓知识视野,训练思维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鼓励质疑问难,培养探究精神。文言文可以质疑的地方太多了,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只要教师能遵循民主化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因为质疑问难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进教学效果。如果因此培养起初步的研究精神,倒也是“意外”的收获。
(八)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意见”部分明确表示:“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应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尤其要注意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这样一来,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效果就可以这样评定:以语文课程目标作为评价的基准,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再坚持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特别是阶段性测验和日常评价。利用日常评价和阶段性测验引导学生的文言文学习。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高中教师要不断探索适合新课程符合学生实际的新教法,走出文言文教学的误区,改变目前高中课改的困难局面,努力开创语文新课程改革辉煌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文海山.《浅谈中学文言文教学策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6.
[2] 石国峰.《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反思》《中华教育论坛》,2011.5.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索研究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熔铸人的精神,有利于青少年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性情中人,体现出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
然而在现实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教地辛苦,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文言文教学效果差、效率低。截至高中毕业,学习文言文的时间并不短,但不少人独立面对一篇文言文时,却还是一片茫然。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广西从试验到推广,已有两年时间了,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在目前高中语文课改教学实践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不少问题令人担忧。如何使言文教学更为有效,已成为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文言文学习现状调查及分析
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流行这么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对文言文,学生非常厌学,教师也很迷惑,花的力气大,收效却甚微。另外,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来看,纯粹的对文言文知识的直接考察逐年降低。在此影响下,一方面教师逐渐减少了对语法知识的教学,而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兴趣也淡化了。最终造成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和学习能力一落千丈。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在降低。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对文言文学习的价值有足够的认识,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是因为认识到学习文言文可以增加知识、熏陶情操,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认识古代社会、了解古代优秀文化、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的原因是出于自己对文言文的感性的认识:或者文章的语言优美,或者教师的讲解生动;还有不少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的原因是迫于考试的压力。再加上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力气用在讲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上,文言文教学变成了背诵和默写文言文解释。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缺乏阅读文言文的体验,更不要说多角度创造性的阅读,学生逐渐对文言文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2.学生没有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从调查情况看,接近二分之一的教师“逐字逐句串讲为主”,延续初中时的教学方式,势必养成学生的依赖思想,使之被动的学习文言文,无法养成利用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和在阅读中思考质疑的习惯。另外,文言文教学评价主要依靠考试,侧重终结性评价,缺乏对文言文教学过程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性评价。文言文考试内容缺乏综合性、灵活性,只重结果,轻视过程,只重考查知识的积累,忽视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这直接导致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到词语记忆和反复练习上。
3.学生缺少文言文的积累。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重在讲,学生学习文言文重在记,文言文学习成了古汉语知识的学习,学生缺乏对文言文的整体感受,缺乏对诵读的高度重视。由于文言文考试只考查文言名句,因此有的学生把背诵名句当作自己学习文言文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文言文的积累。另外,由于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只注重课内文言文教学,讲究“字字落实”,忽视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学生缺乏课外文言文阅读,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得不到迁移,文言文阅读能力无法提高。
(二)教师方面。
多数教师虽然认识到了文言文的巨大价值,但由于考试方式、评价机制的限制以及自身的局限,教学文言文的方法基本上是只求微观理解,往往只着重于字词串讲、句子翻译,而不注重把握文章意蕴,分析文章内容,更谈不上评价、鉴赏。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开阔,没有实现对教材的再创造。对课文的讲析也仅仅停留在课文材料本身,而没有在深广的学术背景、文化背景下实现对教材的宏观把握。对于诵读、积累等教学要求,由于在考试中作用不明显,多数教师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和实施。由此可见,师生并未摆脱高考指挥棒,而作为教育的实施者的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上也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面对目前文言文教学低下的现状,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抱怨无济于事,只能找出问题,寻找对策。
(一)大胆整合教材,组织“生本”文本材料。
现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言教材应当尽可能地体现这种生活才会让学生喜欢。教材编著者应该从现代生活出发,到古文言文中去寻找现代生活的影子,增选一些能够“古为今用”的文言素材放在中学文言教材里。例如,当今深受世人瞩目的人口、能源、污染、战争、动乱、腐败、旅游等重大问题、热点问题都能在文言文中找到相应的文章,相信这其中也必有适合中学生学习的文章。若让学生学习这些文章,一定会比以往只注重选用关于传统政治、文学艺术的文章更能引起其学习兴趣。而作为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也可以编选补充一些与现代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文章作为泛读材料。
在教学中,可以大胆整合教材,组织“生本”文本材料。首先,为了教学的方便,不彻底打乱教材编排顺序,而是调整具体篇目的教学顺序、教学侧重点,或者相机把有关的现代文篇章与文言文结合起来,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高中语文教材中传记文不多,而高考试题偏偏又一直考查人物传记,高考的指挥棒使得学生颇有怨言:学了不少文言文,可是考试不考;考试要考的文言文,课本中太少。从而使得一些人对学习课文不重视,而一头扎进文言片段试题训练中。其实,史传类的文言文相对浅易,学生容易看懂,也有兴趣学;阅读大量的史传文章对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也很有帮助;由于考试的需求,学生对阅读这一类文章也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把“阅读史传类文章”作为突破点。考虑到语文教学课时的局限,教师不可能大量增加史传类阅读材料,但可以结合古典诗歌的作者介绍、现代文中的成语典故等,随文而设,补充一些史传类文章,让学生既以所学体裁文章为主,未游离当时的教学目标,又适时适当的增加了文言文阅读量,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培养其“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维护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的学习阶段,与初中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学生进入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难点之一就体现在文言文上。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高一阶段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为学生在高中阶段顺利学好文言文铺设平台。对于该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可以具体采取如下策略:
1.明确标准,熟悉教材。如上文所述,新课程标准对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有不同要求。初高中语文升学考试方面,关于文言文阅读,初中考试取材于教材,对字词和内容的考查重在识记、理解;高考文言文选材于课外,意在考查学生的积累和通过语境去探究其文言字词用法和意义的能力和对内容的理解、分析、综合、评价能力。教师只有对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不同要求了然于胸,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也就不会出现对初中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大惊小怪、一味抱怨了。
2.温故知新,充分注意教材的差异性和关联性。
如前所述,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一些初中教师往往只顾基本篇目不顾自读课文,基本篇目又只顾几个可能的考点,并未充分发挥那些精短文言文的作用。高中教师一定不能忽视那些文言文的价值,而可以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复习。初中已经要求背过的文言文,每周复习背诵2篇,要求人人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教师给出其中的典型词语,学生自由归纳其用法;学习高中的新文言文篇目时,注意时时联系初中例句;用种种方法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连续性,建立知识迁移的思维习惯。
3.确立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学习的评价有关。这要求教师多从肯定鼓励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一开始就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使学生学习语文的价值能够直接地体现出来。在学习效果的检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对故事类文言文感兴趣、容易理解的特点,多选择一些情节性强的文言短篇作为试题材料,设置考点时时刻注意课内外的衔接、初高中的衔接,保证“试题属课外,知识在课内、在初中”,学生只要敢于迁移就能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对自我的肯定中树立信心。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要求和希望每个学生时刻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文言文,纯粹出于喜爱而学习,只能是我们的愿望;而且理论上,对于性格迥异、知识背景千差万别的中学生,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有一样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该承认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不同层次动机的合理性,区分不同动机,加以引导,激发学习欲望。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文言文是“慕作者之大名”,满足个人的好奇心;有的是喜欢文言文那种古香古色的韵味,有一种学习另一种语言的新鲜感;有的则是在同伴啧啧叫苦时,显示自己超强的学习能力,获得成就感;有的只是为了获得高分,在升学中脱颖而出。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因人而异,区分不同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求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讲清文言文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使学生明确意义,激发其使命感;采用小组竞赛法,激发其好胜心,来促进朗读或背诵;编制梯度合理、适当迁移的习题,适应其思维规律,满足其成就感,来促进基础知识的掌握;注意美感因素的挖掘,愉悦情境的构建,来使其保持长久的兴趣。
(四)教给方法,培养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好指导工作,教给方法,培养习惯。
1.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程序性知识。教会学生准确运用注释,能区别注解中哪些是翻译,哪些是解释说明;学会推断词义,对于一些词语,能根据上下文、联系旧知识,来推断其语音、意义;学会查阅常用工具书,善于运用工具书帮助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2.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例如:经常诵读、背诵的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字词就要查阅工具书;勤于积累的习惯。
首先,学生得有一本专门的文言知识积累本,踏踏实实地一课一课的积累。其次,要学会联系、归类、比较,加强整理工作,以不断地加深印象,扩大积累。第三,鼓励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在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五)加强诵读。
诵读是传统的塾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文言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在诵读中体味,在诵读中积累,在诵读中欣赏。因此,必须让学生自己充分地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
1.教师范读,触发语感。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总之,范读要做到铿锵有力、抑扬顿挫,从而创造一种美好的气氛,给学生以审美的享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再者,教师应适当传授诵读技巧。首先要读准字音,不要错读。和现代文朗读一样,要用普通话读准字音,遇到不清楚的生字词,要从课文注释或字典中查出准确的读音,特别要注意文言文特有的异读字。其次是要分清句读,不要破读。朗读时要像读现代文一样,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停顿和语调,更要特别注意古今语言结构的差异,处理好句中的停顿。再次是要读出语气,不要唱读。用语言表达感情色彩,总是带语气的,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运用声音表情达意不能用一字一顿的声调、千篇一律的语气来读。文言文里,词的感情色彩、句子的结构、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和语气的表达更加密切相关。
2.学生自读,品味涵咏,领悟语感。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师串讲翻译,学生记笔记,在课堂上未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感知作品本身。可是,最好的译文与原著相比,也只能算是三流的作品。试问,谁能翻译屈原的“披发行吟”、荆轲的“易水悲歌”、王勃的“秋水长天”、苏子的“清风明月”?与其让战国风云、汉唐气象、魏晋风度在变成白话后化为乌有,不如让学生入神地读,在潜移默化中体悟章法,接受审美熏陶和文化浸濡。 3.熟读成诵,积淀语感。只有将诵读这一环节紧紧抓住,指导学生把诵读课文一一熟读成诵,使之烂熟于胸,才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能在运用古代文化宝贵遗产时召之即来,呼之即出,真正做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六)设置梯度,自主学习。
如果我们对学生文言阅读能力发展特点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的或许超出他所在年级应该达到的水平,有的却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这就给文言文的教学留下值得研究的空间。教师应该针对这一特点,设置合理的学习梯度,供不同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改变文言文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也许文言课文让学生怕了,那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先去读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进行自主式阅读。
其次,推荐选注本,供学生自由选择。参照张中行先生在《文言津逮》中的论述,在推荐选注本时,一要程度适当,不过于艰深;二要趣味性较强,以求不用教师督,学生会主动地去学。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先今而后古,先记事而后说理,先散体而后辞赋、骈体,先一般而后专门,先选本而后全集。另外,选择文言文选注本,注释的准确性固然十分重要,但作为助读系统,注释的编排是否合乎认知规律则更重要。我认为注释的原则应是:学生能结合上下文理解的,不注;理解虽有难度,但经老师适当指点亦可解决的,不注;必须加注的,尽量简约;不是很特殊的句式,只注不译。为了更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教师应当精心选择注释适当的阅读材料。
再者,逐步减少注释,尝试阅读无注释作品。因为只有脱离了注释的阅读,才算是具备了阅读能力的阅读,才称得上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对于个别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甚至可以尝试给无标点浅易文言材料加句读。
(七)生生互动,质疑探究。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学生不放心,害怕学生读不懂,总是在学生读书之前做这样那样的提示。结果是学生按照教师和教材的提示在理解文章,按照先入为主的观点来判断文章,犯了读书“先立己意”的大忌。另外,教师经常采用的串讲为主的方式也很容易使教学陷入单调、枯燥的困境,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引导比较阅读,提高鉴赏水平。有时,学生读一篇课文,或不能深味其妙,或对其所述深信不已,而比较阅读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有关联的作品放到一起来读,看异同,评优劣,在对照阅读中获得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开拓知识视野,训练思维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鼓励质疑问难,培养探究精神。文言文可以质疑的地方太多了,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只要教师能遵循民主化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因为质疑问难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进教学效果。如果因此培养起初步的研究精神,倒也是“意外”的收获。
(八)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意见”部分明确表示:“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应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尤其要注意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这样一来,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效果就可以这样评定:以语文课程目标作为评价的基准,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再坚持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特别是阶段性测验和日常评价。利用日常评价和阶段性测验引导学生的文言文学习。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高中教师要不断探索适合新课程符合学生实际的新教法,走出文言文教学的误区,改变目前高中课改的困难局面,努力开创语文新课程改革辉煌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文海山.《浅谈中学文言文教学策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6.
[2] 石国峰.《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反思》《中华教育论坛》,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