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化先生的便笺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smile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在整理办公室抽斗时发现王元化先生给笔者的一张便笺:“京辉同志,听说老蒋、老戴最近患病住院,请代我向他们二位问好。您的脂肪肝我过去也得过,后去浦东东方医院请刘智华医生诊治(用自配中成药)有奇效,一年后完全康复,你可去试试看”,并且在便笺上留了刘医生的联系电话。按照元化先生嘱托,笔者在探望以上两位病人时带去了他的问候,这对于与病魔作斗争的人起到了安慰作用,他们非常感谢老领导的关心。同时,笔者又联系到了刘医生治病,刘医生很热情地接待,详细地问了病情,其间还提到了元化先生积极配合治疗情况。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笔者病愈了,过了几个月,在庆余别墅遇到元化先生,他主动问起了治疗情况,在如实报告后,他还提醒要注意饮食和锻炼,不要太辛苦了。
  其实笔者进机关时元化先生已经退休好多年,我既未接受过他的领导,也未在一起共事,与他并不熟。与元化先生开始接触,是在帮助联系安排其在庆余别墅工作室任务时,记得有次告诉他使用这里的工作室是需要付费的,不久他打来电话质问:“这里负责人说由他们负责,不需要付费的,你搞什么名堂?”不等笔者解释,他就直接挂断了电话。笔者一头雾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正在为如何处理这件事纠结,过了几天元化先生托人带话,让笔者去其工作室。到了那里后,元化先生当面向笔者致歉,说是误会你了。自己不知所措,反应过来后,感到很不好意思,为先生知错就改,不冤枉人的心胸而折服。
  元化先生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机关里的同志还是很敬重他,亲切地称其为老王。记得在机关笔者第一次见元化先生时,心里有些忐忑,事先咨询了为其开车司机老吴,以及办公室里的同志,都说:没事的,你放心去吧。当见到元化先生后果不其然,其看上去很严肃样子,聊起来却很轻松,渐渐地自己胆子也就大起来了,有时在马路上和庆余別墅见到先生几次,他会主动关心问话,也会聊上几句闲话。
  据机关老同志说,元化先生爱憎分明,眼里不容沙子,严于律己,有错必纠。一些年轻人和新进机关的人,开始见到他时有些担心,怕出错挨批评,但是和其本人相处过后,发现他和蔼可亲、不端架子,特别关心年轻人成长。特别是一些爱好文学的青年向他求教,他都会不厌其烦地给予指导,所以他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年轻人,他为大家答疑释惑。有次机关小张向先生求教《文心雕龙》,先生一次次地讲解,后来社科院研究员林先生也提到过先生在这方面造诣非凡又乐于助人。
  元化先生学问好,不过学问好更见诸人品,人品好不是以大师自居,看不上人,而是心里要有他人,我认为元化先生的便笺是其助人为乐的生动体现。尽管他是学术泰斗,又是老领导,而笔者只是一名普通工作人员,能够得到他这样的关怀,足见其待人不分贵贱的人品。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 杨之立
其他文献
从1914年7月至1918年11月,爆发了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世界大战是由英、法、俄等国组成的协约国与由德国、奥匈帝国等国组成的同盟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殖民地而爆发的一次空前规模的大战。有学者称:“一战是人类现代战争之始。”  这次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但涉及到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达36个,双方动员的兵力达7500万人,而死伤军民达3000万人以上。这次大战给全世界造成了历史
期刊
1957年1月1日,杨思一在日记里写道:“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已经到来。旧的一年在国家是一个大转变,在个人接受了历史上最大的考验,考验中有苦也有快乐。希望新的一年呀,苦恼减少,快乐增长。”  时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和省政协副主席的他,怎会想到日记会止步当年10月12日,最后一句连标点也没。12月13日,他被划右派,成为史称“沙(文汉)、杨事件”中的杨;被视为新中国成立后,继“潘(汉年)
期刊
陈毅和赵朴初皆为彪炳共和国史册的千古人物,同时,他们俩有一个共同的称谓——诗人。陈毅一生戎马倥偬,国事加身,留下了700余首诗作,赵朴初著作更丰,韵文诗作2000有余。1977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正式出版《陈毅诗词选集》,这本选集是陈毅夫人张茜泣血之作。序末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在整理、编辑诗稿的过程中,得到赵朴初同志认真诚恳的指导和帮助,我谨向他表示最深切的谢意。” 陈毅、张茜逝世已近半个世
期刊
“搭车穿洞”去看“杨虎城”  1956年春,我随父母由上海移居西安,住小南门外张家村。当时的西安,出了城门都是乡村。没有公交车,到城里全靠步行。当时班级同学岁数都比我大,知道“二虎”(杨虎城李虎臣)守城抵抗刘镇华的故事,也从大人口里知道“西安事变”,对我初来乍到的却是新鲜事。  一天放学后,同学相约去南院看“杨虎城”,我欣然随大家一道去。在“领头”学伴的安排指挥下,五六个同学分别向泥路上行驶的骡马
期刊
1941年2月5日晨,剧作家洪深和妻子常清贞在重庆的家中双双服毒自杀,幸被女儿洪铃发现,救治及时,才未酿成惨剧。翌日,国内数十家报刊报道了这一消息,一时轰动全国。人们在惊异的同时,不禁在问他们为什么自杀?有人说是因為经济困迫,有人说是感情原因,有人说是身心问题,有人说是事业受挫,有人说是政治因素,莫衷一是,言人人殊。笔者试图通过当年报刊的报道和评论,从中找出他们自杀的真正原因。  经济困迫依旧“生
期刊
我的爷爷王季范是湖南省知名的教育家,他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在国民党内任高官,也有不少在共产党里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最出名的,当然是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毛泽东。爷爷既是主席的老师,也是他的姨表兄,他们的母亲是亲姐妹。爷爷的母亲是文六妹,主席的母亲是文七妹。主席称我的爷爷“九哥”。  “没有九哥,就没有我的今天”  新中国成立后,主席曾多次邀请爷爷到北京,共商国策。1950年到1952年的两年间,爷爷三次应
期刊
历史隐于琐细中。  去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70周年。父亲汪功柱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自1950年11月入朝到1958年3月撤回国内,7年零 4个月血与火的考验,成就了一段非凡的人生。7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为了纪念那段特殊的历史,我们兄弟姊妹整理了父亲当年的笔记并梳理相关史料,补缀成篇,披露于世,希图见微知著,以个案而为历史的宏大叙事注脚。  南渡入伍  父亲汪功柱,1929年农历二月二
期刊
“五七干校”,这个名词对现今的年青人是完全陌生的。对中年人也只是略知一二的一个概念而已,对于老年人,这是记忆犹新的一个“文革”产物。  “五七干校”的产生,源于毛泽东著名的“五七指示”。那是在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大学校。  这显然是毛泽东继“人民公社”后,又一个对社会改革的宏伟理想。一时间,走
期刊
编者按: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作为改变当代中国命运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推动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它带来的种种变化和机遇深深影响了每一个国人。四十余年春风化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得以走出国门,感受世界的日新月异。国人感受改革开放的亲见亲闻,足以存史淑世。  新年伊始,本刊推出“我的第一次出国印象”系列专题,特邀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从不同的职业角度分享走出国门的
期刊
笔者近日赴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办事,该行位于黄浦区江西中路200号的一幢老建筑里,办完事出来,无意间抬头看到大门上方的一个圆形徽章,能够识别出的图案有龙和凤,类似中国传统的“龙凤呈祥”图案,非常别致。笔者查阅史料才知道,这不是简单的龙凤呈祥,也不是银行的标志,而是历史上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徽,史称“嘉禾国徽”或“十二章国徽”,而且这个国徽还是鲁迅先生参与设计的。  1912年8月,时任中华民国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