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总比“给”好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ca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我一直记得高尔基对他的儿子说的那句话一一“‘给’总比‘拿’愉快。”每每读到这句话,我总是想到自己的语文课堂,想到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对于幼小的孩子们来说,自己主动的“拿”,的确要比教师“好心”的“给”愉快得多,有效得多。
  “小学生的学习欲望、创造欲望、发现欲望都处于极其旺盛时期。”(兰本达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习惯于将“标准答案”和盘托出,而应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拿”到答案。这就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设法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充分享受到脑力劳动成功的乐趣。
  
  一、引导“各抒已见”,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
  
  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学习的显著特点是:问题——探究——新问题
  一再探究。它强调发现,强调质疑精神的培养。课堂上,教师要敏捷地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对学生质疑的价值很快作出判断,选择最佳的讨论时机。
  笔者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一名学生质疑“我觉得课题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因为借要在征得别人同意的情况下,用后再归还,可是文中的箭既没征得曹操的同意,也不必归还,这纯粹是‘骗箭’。”话音刚落,课堂便骚动起来,学生跃跃欲试。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价值。我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组织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
  “诸葛亮得到这十万支箭,不是不还,而是在交战时,如数奉还,这叫‘有借有还’。”
  “用‘借’好。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说明诸葛亮‘借’得很有礼貌。”
  “用‘借’更能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骗’是贬义词,会损坏诸葛亮的形象。”
  “战争中不存在‘骗’的问题,不是有句古话,叫‘兵不厌诈’吗?”
  学生的见解反映了他们对问题感悟的丰富,也充分表现了个性化的主观感受,这正是阅读教学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二、鼓励“标新立异”,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开放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后提出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判断,可以对问题有不同看法。教材只是一个“凭借体”,一个“例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紧扣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师生不仅要理解教材,学习教材,还要“创造”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多角度“立体”地读懂课文,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提几个“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以训练学生动脑动口动笔的能力,培养学生不迷信、敢于标新立异、独立质疑的思想。
  有一次,在语文课上,我领着孩子们反复诵读汪国真的小诗《我不期望回报》。在琅琅的书声中,一只小手倔强地举着。我停了下来,静听她的发言:“老师,雷锋是不是伟大的人?”原本以为孩子们无法理解这一深刻道理的我一下子愣住了,这不正是课堂生成精彩的好机会吗?
  于是,我将这个孩子的问题抛给了大家,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
  “老师,雷锋当然是伟大的人!”
  “雷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应该是最伟大的人!”
  “雷锋一生做了那么多好事,我也同意他是伟大的人!”
  虽然同学们讨论热烈,但细听大家众口一词,似乎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在同学们的议论中,那个提问的女孩脸红了,头也低下了。看着同学们振振有词的样子,我追问了一句:“那在雷锋生活的那个年代呢?”孩子们哑然了。我故意停顿了一下,意味深长地说:“同学们,在当时,雷锋和我们一样,只不过是一名平凡的战士,他只是用心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但现在,大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说他是伟大的人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安静的教室再一次沸腾了:
  “就是因为雷锋默默地做了很多好事,所以他才伟大!”
  “有人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很容易,但做一生好事就是伟大的!雷锋就是这样一个因做一生好事而伟大的人!”
  “哦,我明白了:一个平凡的人可以让自己的思想崇高,尽量多地帮助他人,那他终有一天会变得崇高!”
  望着孩子们一张张因兴奋而涨红的笑脸,我释然了:不求索取地为社会、为他人服务,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纯净!这么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孩子们的眼中,就是如此的简单!
  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伟大与崇高的理解,写一句凡人凡语。一阵“沙沙”声后,教室里举起的小手就如小树林般了:
  “人因崇高而伟大!”
  “平凡的人生+崇高的品质:伟大的人格!”
  “崇高成就的伟大是永恒的!”
  “不求索取、默默奉献的人生将弥漫着一路花香!”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善待学生的疑问,创设一个让学生“标新立异”的自由宽松的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语,就能自然无痕地拨动孩子们的心弦,奏出师生间最和谐的旋律,孩子们通过自悟而后自得,不仅提高了自身学习的兴趣,还使前后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不同的孩子都能拥有他们各自的“精彩”。
  
  三、提倡“澄清是非”,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针对性
  
  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开始于矛盾。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明知故问,让学生“碰壁…遇险”,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接着组织课中评议,读中理解,多角度启发,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独立性,使学生思维得到优化训练。
  笔者在上《登山》一文时,当学完列宁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第二次走险路时,教者主动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作为伟大的革命领袖列宁,他这样做值得吗?果然,“投石冲开水底天”,孩子们的思维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
  有的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大谈“列宁不值得这样做”的理由:
  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万一有个闪失,谁来领导俄国的革命呢?
  就算列宁要锻炼意志,也可以采用别的方法,何必冒这个险呢?
  认为“列宁这样做值”的同学不甘示弱,纷纷从课文、从列宁生活的时代背景予以反驳:
  列宁并不是冒失地走险路,而是有了跟巴果茨基第一次走险路的实践经验,才毅然决然选择了一走险路的!
  正因为列宁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一往无前的气概,所以他才能成为伟人。
  ……
  课堂中出现了课前未曾预料到的高潮,学生们自主能动地阅读、思考,其热烈的课堂气氛使得笔者释然了,心也随之激荡起来。
  这种开启心智的大讨论,使孩子们就此“松了绑”,有了争议的空间。在讨论中,孩子们尽情地放飞思想,畅所欲言,自由争鸣。最终,大家达成的共识——“既要自觉锻炼意志,也要注意个人安全”。
  
  四、主张“据理争辩”,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策略性
  
  真理越辩越明。提倡“据理争辩”,有利于学生通过争论来求得统一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提问的层次性和连续性,提高自主探究的策略性。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质疑:爸爸为什么打小女孩呢?爸爸打小女孩说明了什么?有的学生认为爸爸心太狠了,不是个好爸爸。“孩子在风雪中奔波一天,并且光着头,赤着脚,又冷又饿”,不能因为卖不掉火柴而打她。教师相机引导,按理爸爸该如何对待小女孩呢?待学生思维发散后,顺势一转,爸爸为何不这样呢?经过一番研究思考,学生恍然大悟:爸爸打她,完全是因为生活所迫。要不是家里有一大堆的特殊情况(讨论中学生作多种假设猜想),爸爸怎么会让她在大年夜里光头赤脚出来卖火柴?又怎么会因她卖不掉火柴而打她呢?就在这读读议议想想中,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就跃然于纸上,也了然于孩子们心中。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应当珍视学生的各种不同感受,更应当重视学生有个性的争论。身为教师,应当练就“点石成金”之功,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由争鸣。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尽力营造一种学生主动“拿”知识的氛围,让学生有申诉自己观点的自由,有形成自己思想的自由;让学生能在属于自己的时空里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内在的潜质,进发创造的火花。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精彩纷呈,才会充盈出不竭的生命活力。
其他文献
以“专题”形式作为教材中的一部分,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专题·荷》是七年级(下册)中的内容,教材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从生物的荷、文学的荷、艺术的荷再到佛教中的荷,可谓包罗万象。教师如何筛选、整理、整合这些“资料”,把《专题》课既上得有别于一般的文学作品课,又能上出“语文味”来,需要一定的驾驭能力。    鉴赏中学习    中国的文人有着独特的“荷”情结,从古至今写荷、咏荷、诵荷的诗文举
期刊
在实践中,“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阅”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习作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独立自主人格的培养。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在作文批改这一环节作了一些探索。概括起来说,就是教师在一旁做一位智慧的“指挥家”,而把作文评改的权力交给学生。通过这一形式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通过作文评改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水平,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求知精神
期刊
教语文的老师都熟悉苏教版教材中《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讲的是平常我们都是竖着切苹果,从来不知道果核还可以是五角星的形状;如果换一个角度切苹果,横切苹果,苹果里显示的果核就是五角星的形状。这一点给我们的教学设计带来启发,你突破一下常规思维,找到一个运行教学流程合适的切点,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近我有幸参与了一位老师作文展示课的前期准备,亲历了修改完善的过程,感受到苹果横式切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期刊
“自主教育”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它一直为历代中外教育家和学者所倡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今中外的学习成功者都是自主教育的结果,只是在现代学校教学中,它被人为地削弱了。我走上语文教学讲台的年代,还是所谓的“传统教育”的时代,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单纯地听。虽然耳畔响着教改的春雷,然而语文教学到底怎样改,又往哪里改,大家却很茫然。我也在苦苦地追寻,默默地探索,同时我心中的语文梦想也在悄悄启航。    一
期刊
【案例背景】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一直倡导的理念。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呢?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多换位思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来进行教学。笔者根据自身的一堂公开课的教学体验,认为在“课堂提问”这一教学设计上,一定要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多揣摩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种情绪活跃、精神饱满
期刊
喜欢语文,喜欢学生,我做了语文教师。  为了让学生喜欢我,更喜欢语文,我做了快乐的学长。  我的生活和教学经历由喜欢和快乐编织。小时候,大眼睛,卷头发,爱笑,有礼貌,很讨同乡人喜欢;读小学、中学,功课好,又勤快,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不到21岁就走出了大学门,当了中学语文教师,同组的老师和前辈,喜欢我的朴实和勤奋;只比我小几岁的学生们,喜欢我的幽默和机智。喜欢,免不了赞扬和赏识,所以,幸福和快乐,总
期刊
“自主教育”一词,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还是一个烙有时代印迹的新概念,而今早已成为一线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作为早期“本真语文”的探寻者和“自主教育”的默默耕耘者,黄振宇老师二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心中那份本真语文的自主教育追求。随着语文教学实践的深入与自主教育探索的积累,黄振宇老师本真语文自主教育的踪迹也逐渐清晰。    一、追寻本真语文的自主教育观    黄振宇老师走上高中语文教学的讲台,是在上个世
期刊
2010年10月23日至24日,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艺术分会第三届年会在新纪元教育集团下属的重庆市云阳外国语实验学校圆满召开。本次年会由该校和云阳县教委承办,主题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课堂更精彩。”来自上海、四川、贵州、山东等多个省市的语文教研员及一线教师代表400余人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钱梦龙老师作了《“双主”让课堂教学更精彩》的主题学术报告。钱老再次阐述“双主”的内涵和“学生
期刊
秦文君是当今最受少年儿童读者欢迎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从1982年发表处女作,迄今已出版了数十部作品。她以特有的审美视角切入了这个时代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以清丽脱俗的文字刻画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童心情感的孩子形象。一群天真、稚幼、真诚、善良、可亲可爱的中学生,活灵活现地跳跃在我们身边,洋溢着明朗健康、蓬勃向上的气息。她的作品展示了当今社会孩子们的生存状态、心灵追求和心路历程,风靡校园,多次获奖,不
期刊
【现场回放】  初二的学生正在上《与朱元思书》。教师以一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导入了新课学习;继而发动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共同解决;接着以问题引领,进入了以下环节。  (一)  师:我们已经明确了这篇课文是总分关系,大家也知道了第二段写的“水异”,第三段写的“山奇”,现在看看水异在哪儿,山奇在哪儿。  生①:“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句写出了水很清。  师:哦,侧面表现水清。  生②:“水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