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家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o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暮春的一个傍晚,我独自骑着自行车来到了里运河西堤。在淮安城区生活了将近30年,我还是第一次踏上这条古老的运河大堤。
  将车锁好停放在一家商店门口,我便拎着茶杯开始了这一次充满期待的春日之旅。
  阳光暖暖地照着,春风和煦地吹着,路边不时见到参天的水杉、黄得诱人的油菜花,一辆辆私家车不再欢腾、安静地停在路边休息。顺着水泥路往前走了约二十分钟左右,突然看到横跨运河的堂子巷控制工程(桥名里运河节制闸),一桥横跨东西,蔚为壮观,桥两端各有两座三层四角、飞檐凌空的小塔。蓝天上白云飘荡,大桥下碧水潺潺,我不由加快了脚步。控制闸管理区还处于建设阶段,没人管理,我阔步登上了最高的桥头塔顶。放眼望去,里运河像一条温顺的巨龙缓缓地向南游去,深怕惊扰了这安静靓丽的春日美景。一阵清风吹来,顿感神清气爽!
  在塔顶驻足欣赏了十几分钟,我踏上了归途。大堤斜坡的草丛里、菜畦间一只只老母鸡正领着小鸡群在自由觅食;水中的鹅鸭在惬意窜梭,货船驶过激起的波浪吓得它们“嘎嘎”乱叫,迅速游到了岸边芦苇和水草丛中。不知不觉西门大桥已经映入了眼帘。蓦地,停靠在岸边的几条旧水泥船锁住了我的目光。水泥船长约十四五米,黄色油布棚顶,上面乱放着一些席子之类的物件。船的一头是木板搭成的方形屋子,一头是平台。一条船的平台上有一个老太和一个中年妇女在聊天。见我停下脚步望着她们,老太大声说:“上来歇歇脚啊!”我感谢之后便小心翼翼地顺着两块一尺来宽、七八米长的跳板上了船。中年婦女赶忙给我让座。这是一张掉了油漆,坐上去咯吱咯吱响的椅子。老太很健谈,几分钟时间我就了解了她家情况:她有两个儿子、一个闺女,闺女嫁在桥北,儿子都已下岗。两个儿子买了电动车想搭客,可无处充电只好将车子停靠在岸上准备卖掉。我诧异地问:“怎么不到家里充电呢?”老太又打开了话匣子:这条船就是她们的家。她原来是航运公司职工,下岗后卖了房屋,东挪西借买了这条船,没想到时间不长,水泥船就淘汰了。虽然和供电公司申请了多次,但没有房屋所以一直无法安装电表。我又扫视了几眼这条旧船:船舱里砌着灶台,旁边杂乱地摆放着柴米油盐,里面还有一张小桌子、一张榻板床;船头的方形屋顶上架着一台简陋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听老人说这是晚上用来照明的。老人的面前放着两个水桶,里面装满了水,我问:“这水做什么用啊?”中年妇女插话了:“河水比较脏,只有用明矾沉淀后全家才能吃喝。”我微微点头,这才发现脚下的篮子里竟蜷缩着一条狗,篮子前面的碗里脏兮兮地倒了不少狗食。我抬头望着老人满是皱纹的脸说:“老太,你们生活也不容易吧!”老人叹了口气说:“是啊,日子过的是有点紧巴巴的;特别是暑里天,白天可以到岸上树荫下乘凉,晚上就难熬遭罪喽!”愣了一会她又说,“好在我每月都有将近两千块钱的养老金,温饱基本不愁了!”我赶忙安慰说:“是啊是啊,老太放心,慢慢来,你们的日子一定会变好的!”
  告别老人和中年妇女我又小心地上了岸,推着自行车慢慢向家走去。一路上,浮现在我眼前的不再是运河两岸依依的垂柳、点点的桃花,不再是汽艇驶过激起的道道涟漪,也不是彰显时代快速发展的高大的堂子巷里运河节制闸,而是老人家居住的那条旧船,还有船上那些破旧的家什。
  三年多时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再去过里运河西堤,但心里总惦记着那位老太。前两天到城西办事,经过河西大桥特意停下车子去看望她们。令我失望的是那几条旧水泥船不见了。望着流淌千年的运河水我满腹惆怅。这时,旁边来了一个挎着篮子的老奶奶,我忙上前询问。老奶奶说:这儿的旧船政府按统一标准大部分都折价处理了,船民也已上岸生活;有极少部分人家不愿意处理的政府也进行了妥善安置。她还特意说:那位老太好像和小儿子上岸居住了,三个孩子都很孝顺。
  听了老奶奶的话,我一直忐忑的心总算得到了安慰。眼前仿佛看到老太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没有了忧愁,挂在她眉宇间的笑容就像一朵多年未曾盛开的鲜花!
  ——选自中国作家网
其他文献
印象中,像土锅子这样热气腾腾、暖意浓浓的美食是过年才能吃到的。正月十五耍社火,可以近距离看一眼,村子春秋两台戏,在锣鼓喧天中也可以远远地望一眼。其他日子是不可吃到的。  现在才知道,小时候让我垂涎欲滴的土锅子就是现在城里街头巷尾都可以找到的暖锅。  大年初一,母亲早早起来,催逼着父亲生炭火,她去厨房准备炖土锅子的菜。父亲将土锅子放在廊檐下,这个土锅子来之不易,是母亲在供销社做棉大袄时,花掉几十件棉
期刊
人生之旅,有些事过往云烟,有些事会深深地刻印在你的脑海间,终生难忘。  时光追朔到1978年,我有幸被安排在古田山当了一名伐木工人。  秋末的天气依然是秋风送爽,苍穹碧蓝如洗。我们一行九人(林山乡招了5名复退军人),搭乘古田山釆育场派来接送的专车,一路欢歌嬉笑,神釆飞扬,眉宇间盈溢着一股喜悦之情,为马上要成为一名光荣工人而感到自豪。车子一路颠跛,我们一行到了解元岭山麓,场里领队介绍说这解元岭七上八
期刊
苦蒿,又称青蒿,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每到夏季,田间地头都有它的身影。扯几片叶子泡茶,入口时,苦涩的味道环绕舌尖,倏忽唤起了记忆里的一段时光,那段教会我不忘困苦、勇敢坚强的时光。  童年时,每逢放暑假,总会和一群小伙伴相约,顶着烈日,漫山遍野地寻找苦蒿,用镰刀割下来晒干,然后卖给收购的人,赚取零花钱。父母为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往往也不加阻拦。  我们最喜欢的便是长在玉米地里的苦蒿,因为地里有农民施
期刊
永远的仓央嘉措  我在一片虚构的且透明的风中,倾听着你的声音。然后雕饰一段时光,在月夜的浓稠中,阐释。  你离去时凄苦的影和冷峻的容。  青海湖边,信众的目光汇聚成天边的云彩。暮色苍苍,你的身影渐行渐远,直至黢黑的视线里只剩一棵菩提树的孤独。  在理塘,我静成一粒佛音沐浴的石头。我在疏雨中探寻被风追逐的传说,被阳光晒干的远事。倏间,我顿然发现,理塘的每一朵花开都显现着佛的轮廓,每一片天空,都萦绕着
期刊
她叫小荷。可能是因为门前的那汪池塘,或者说是因为池塘里那片青绿的莲藕。每当夏日,池塘内荷花繁盛,高雅清香。那年她生于夏天,正是荷花綻放季节,扑鼻的清香随着夏风飘进小院,那晚她降生了。  她天生就是个小美人胚子,单薄恰到好处的纤弱。  我是看着她从襁褓中长大的。我曾逗她笑,一声声“小荷”“小荷”地叫她,她就对着我小手乱挠,裂着小嘴儿笑。一年年地,她就长成了娇小的女孩。她家的小院和我家相隔不远,也算毗
期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友从南方来北京开会,照例要和朋友喝一顿。席间我习惯性的问候一声:哥们儿最近生活的怎么样?朋友说:现在生意不好做,穷的都要卖看家狗了。  一句“要卖看家狗”,把我拉回到童年的记忆。童年时我也曾养过一只狗,是那种地地道道的农村土狗,长着一身叫不出颜色的杂毛,消瘦的身体,总是在风中打晃,仿佛坚持不到看明天的阳光。  我那时因为吃不饱,造成营养不良,身体长得又瘦又矮,经常被同龄的
期刊
我的家乡,是位于江汉平原上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更被誉称“芙蓉之国”。  她头枕长江波涛,胸襟洪湖“明珠”,腰缠四湖“玉带”,脚蹬东荆汉水,县境内河湖港汊成网,藕池柳塘棋布,历来就号称“百湖之县”。一到夏天,不仅那八百里洪湖漫漫“接天莲叶无穷碧”,还有那城乡大小湖塘更呈一片“映日荷花别样红”景象。置身如此“秀越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的菡萏王国,总似觉于静谧中,荷吹长箫,莲起诗行,常常豪赏那
期刊
走进乌镇,那古香古色的街衢、民宅,就像穿越时空,回到远古年间。  房屋,白色的墙、衬托着黛色的屋瓦、黛色的砖、黛色的木门、黛色的窗棂,真是应了乌镇的一个“乌”字。  长假刚休完又是个雨天,游客稀少,古镇显得静悄悄。  漫步在石板路上,路过一条静谧、清幽的深巷,忽地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又对未来执着期望的姑娘……  进入西栅景区,才真正领略到
期刊
芦花滩上有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义到尽头原是命,反躬逃难必无忧。  这是《水浒传》里吴用为赚取卢俊义而题的一首诗,一部《水浒传》讲述了一个个悲壮而深刻的英雄故事。里面题诗不少,唯有这一首让我彻悟铭记。我在领略了梁山伯忠和义的英雄情怀后,为他们的结局扼腕叹息的同时,不得不慨叹无论怎样的抗争,他们的命运都是历史注定的。因此,不得不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感到悲伤、悲壮和悲愤。  一部《水浒传》,充满了官
期刊
我的老师刘顺久先生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说起中学老师,我的眼前浮现出许多老师的形象:有德高望众的黄老师,有幽默风趣、谈笑风生的刘老师,有温文尔雅的唐老师,还有严而有爱的熊老师……他们都曾经为我答疑解惑,为我的学业添砖加瓦,为我的成长指点迷津,令我敬重和思念。其中一位老师,对我的人生影响十分深远,那就是我初中时的班主任———刘顺久老师。  刘老师大学毕业时,我们正好小学毕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