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b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昆丁是南方没落贵族康普生家的长子,他短暂的一生始终沒有冲破传统价值观的束缚,他的死亡是唱给旧南方的一曲挽歌。本文从昆丁所遭遇的历史时代入手,通过解读传统价值观念对他的影响进而分析昆丁这一人物形象在社会急剧转型期所具有的悲剧性。
  【关键词】:昆丁;传统价值观;贞操;悲剧性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成就与声誉最高的一部小说,现有的研究评论大体秉持一类观点,即昆丁的生与死是南方精神对北方的抵抗与沦陷,本文试图在此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反观传统的价值观如何在社会急剧转型期酝酿了昆丁的悲剧性。
  一、长子肩头的责任与无奈
  昆丁是康普生家的长子,童年时的他便已显出对传统的继承和坚持。比如孩子们在河沟里玩,凯蒂弄湿了衣裙,昆丁说“她(康普生太太)说过她要抽的,再说我比你大”。说明昆丁对自己的长子的身份十分重视,并且认为自己有权利让别人听从自己。因此,当凯蒂想要脱掉弄湿的衣裙时,昆丁说“我谅你也不敢脱”,而且也不让威尔许替凯蒂解扣子,当凯蒂脱掉衣裙时,昆丁打了她一耳光,兄妹两人此时的争执与冲突,为他们未来的命运埋下伏笔。昆丁想驾驭别人,让事情朝着他希望的方向发展,但他没有这种能力。当孩子们在河里玩完准备回家时,昆丁说“如果我们慢慢走,等我们回到家已经天黑了” 1[p30],然而凯蒂说“我不想慢慢走”。当大家都走了的时候,他还是待在河沟边,朝着阴影笼罩的河沟里扔石子。对于事情无法控制他感到一种落寞和孤独。
  战争撕裂了南方的过去与现在,北方的胜利和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入侵不仅摧毁了南方奴隶主种植园经济,更瓦解了南方人的精神堡垒。康普生家早已被这场历史的变迁冲击得七零八落:康普生太太自私冷酷无病呻吟,父亲悲观失望,整天醉醺醺的,班吉是白痴,杰生彻底抛弃传统,急功近利。在昆丁看来这些人已不具有传统贵族的资格,只有凯蒂最具有激情与活力,同时她又懂得关心爱护别人,与其他人相比她身上自有一种健康而自然的气息,最重要的是她是昆丁眼里的南方淑女,因此凯蒂成了他最后的希望。 也正因为如此,当这最后一线希望也破灭了的时候,他愤怒、挣扎、斗争,他咒骂凯蒂放荡不知廉耻,他去找达尔顿决斗。他试图让父亲相信他和凯蒂犯了乱伦罪,虽然这也是大逆不道的,但是至少可以保住家族血统的纯正和门第的高贵。当他渐渐明白他拼命维护的东西已经被这个时代所抛弃,昆丁最终选择用死亡祭奠逝去的传统。福克纳借用昆丁的形象一方面表達了南方人对传统价值观念失落的悲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传统价值观念在南方人的精神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它们影响着他们的生活,甚至决定了他们的死活。
  二、强烈的贞操观念和暧昧不清的情感纠葛
  昆丁病态地执着于康普生家族的声誉和南方传统的价值观,并且偏执地将两者系于凯蒂的贞操上,因为在他的心目中,那象征着门第名声和传统道德。作者说:“他倒不是爱他妹妹的肉体,而是爱着康普生家族的荣誉,这种荣誉如今却决定于他妹妹那脆弱的朝不保夕的贞操”昆丁始终迷失在妹妹的贞操问题上,连他的父亲都说他过于认真了。凯蒂其实知道:在哥哥眼里,至高无上的并不是她这个人,而是她的贞操,她本人仅仅是这个贞操的保管者。但那一层层薄膜在她的心中,连指甲边的一丝倒刺都不如。昆丁承认纯洁是一种否定的状态,是违反自然的,但他还是要把凯蒂失身这一自然性的事件纳入自己的南方传统价值观念的封闭意识系统之中。凯蒂的贞操是她作为淑女的根本,这个在观念上维系着昆丁的生命。在男性为主体的南方传统社会,女人的身体和性属于男人和家庭,甚至是他们财产的一部分,男性主体身份的稳定性是靠女人的贞洁来构筑和凝聚的。因此,女人的贞操高于一切,一个女人的失贞不仅是个人的堕落,更是家族荣誉的的祸害。凯蒂的失贞预示了以康普生家族为代表的南方贵族传统价值观的分崩离析,孤军奋战的昆丁注定逃不开传统价值观赋予他的悲剧性的命运。
  除此之外,昆丁对凯蒂还有暧昧不清的情感纠葛。他对妹妹的感情几乎要超出兄妹之情的界限,这使得昆丁一直在禁忌的边缘痛苦地挣扎着。他曾故意地与邻家女孩纠缠让凯蒂吃醋。当凯蒂第一次失身时,他希望凯蒂承认失贞是被迫的而不是自愿的。如果昆丁只是爱恋妹妹的贞操,自愿与被迫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贞操是失去了的。而且,当凯蒂承认是自愿委身于达尔顿时,昆丁甚至拿出刀准备与凯蒂一起死。他对妹妹本身的爱还体现在对待妹妹婚礼的态度上,他反对凯蒂嫁给赫伯特,因为昆丁深知他的劣迹,婚礼的前夕,昆丁还劝妹妹与他一起逃婚。实际上,只有马上举行婚礼才能掩盖凯蒂未婚先孕的事实,才能挽救家族的荣誉。昆丁强烈的反应与失常的举止只能说明他对凯蒂的情人充满了嫉妒。昆丁一直把白皙美丽的妹妹想象成梦中情人,自己则是庇护她的勇敢的骑士,他渴望从凯蒂的身上寻找自己的男子汉气概、绝对权力的神话,树立自己康普生家长子的男人形象。从根源上看,依然是传统的价值观念进一步加深了昆丁的悲剧性。
  三、结语
  个体的生命存在在永恒的历史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二者的矛盾对立使个人的处境具有悲剧性。昆丁在圣诞节放假回家的途中,曾和路过的黑人大叔开过善意的玩笑。他死前也把自己的遗物整理得井井有条,并把一些衣物留给了老黑人执事。昆丁并不是一个无爱的人,有爱就会有留恋。然而不幸的是,他始终未能摆脱业已崩溃的传统价值体系的束缚,最终让他的生命意义随之失去。
  萨特认为昆丁的悲剧是时间的悲剧,昆丁等人排斥当下而使思想羁留于过去,这是造成他们悲剧的主要原因。时间即历史,当一个人无法与所处的时代相融合必然会失去生命的活力,甚至无所谓生死了。昆丁最后一次离开宿舍的所作所为根本不像是去自杀,倒像是去远途旅行,所以福克纳如此说昆丁的死亡:“那是一种从容不迫、几乎病态的期待,犹如一个恋爱着的人一面在期待,一面却又故意抑制自己去接受他爱人那等待着的、欢迎的、友好的、温柔的、不可思议的肉体。直到有一天他再也不能忍受,倒不是不能够能忍受那种延宕,而是那种抑制,于是干脆纵身一跃,舍弃一切,向无底的深渊沉沦。”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文学作品朗诵中的主体,“人”的意识应该是朗诵者最为重视的一个环节。无论是朗诵者的角色意识,还是朗诵者平时对于生活的观察和训练意识,归根到底都是要驻足于朗诵主体“人”的塑造。朗诵文学作品时刻把握好“人”的概念,并且注重对文学作品朗诵的训练、总结、归纳、梳理,在舞台上积累经验后,文学作品朗诵的水平自然会提升。  【关键词】:观察;体验;感受;传递情感。  人,是文学作品朗诵过程中的主体,
期刊
【摘要】:“流亡的书写者”这类张炜小说中常见的、特殊的知识分子,他们用生命来书写,用真正的生活体验而不是以抽象的方式阐释了知识和自由的内涵,以及知识分子的尊严。  【关键词】:张炜;流亡;知识分子  熟悉张炜小说的人都知道,张炜是一个喜好写流亡者的作家。流亡,对他笔下的主人公来说很多时候是生活的常态。这里所说的流亡既有地域上的流亡,也有心靈上的流亡;流亡者既是思想上的流亡者,又是异乡的边缘人;既是
期刊
【摘要】:现实社会和理想世界的差距是我们所无法逾越的,这给人人都戴上了哈姆雷特式的镣铐。伟大的剧作家总是能通过作品和作品人物反映出普世的人类问题。契诃夫的《海鸥》中海鸥意象在我们普通大众身上的体现是生活中我们所最珍视而稀缺的那部分东西,或者理解为我们心之向往的美好。  【关键词】:海鸥;象征;生命需求  在一片湖水滋养的土地上恣意生长着各色水草和树木,同时也孕育着参差良莠的人类。剧中那些家庭观众坐
期刊
【摘要】: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杜诗;艺术风格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
期刊
【摘要】: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内收入15个故事,力图通过这些故事展示作者家乡都柏林麻木、腐朽、瘫痪的社会现状,在创作手法上,乔伊斯广泛运用了对比手法,揭示出小说文本中现象与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本论文以《都柏林人》中的第三篇《阿拉比》为例,分析乔伊斯小说创作中的对比手法,及由此而产生的精神“顿悟”。  【关键词】:《阿拉比》;对比手法;精神“顿悟”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
期刊
在过去的30年里,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大众文化的发展,电视艺术领域出现一批批优秀的电视艺术作品,其中一部分以电视相亲为主题的电视栏目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起起伏伏,随着不断的出现、落寞、改版和争议,电视相亲节目以它独有的魅力始终在电视荧屏上散发着特殊的光彩。回顾其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从1988年出现最早的电视相亲节目至今的近30年里,此类的发展变化史同样也是一部中国老百姓思想不断开放的進化史。  一
期刊
冬天的上午,天阴沉沉的,白的发黑,像反穿的野兔毛大衣,光秃秃的树枝交叉着,伸向天空,树枝 上栖着几 只鸟,呆愣愣的许是麻雀。  真冷!黄土都被冻得结结实实,低矮的屋檐上连着长长短短的冰棱。一张口呼出的热气就凝成白雾。  这么冷的天!为什么要回来啊!我忍不住埋怨爸爸。  爸爸帮妈妈把后备箱里面盒装礼品拿出来,有些抱歉地解释道:“你表姑家太冷清了,再说过年了,总得回趟老家啊!”  我撇撇嘴,不肯进屋,
期刊
【摘要】:母亲弑婴的悲剧古已有之,今亦不断。对应到文学创作中,则以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的戏剧《美狄亚》和美国著名小说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最为典型。弑婴行为做为一种主体性悲剧创作,往往对读者产生极其强烈的共鸣,许多研究者从历史文化或精神分析的维度对其进行思想渊源的探究。本文打破了以往研究的单一模式,而是对这两部作品的弑婴行为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从中发现二者的相似之处和不同。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蒂尔·欧伦斯皮格尔》是德国非常著名的一本民间书。书中的主人公就是蒂尔·欧伦斯皮格尔。在德语里“蒂尔”代表“聪明”,“欧伦斯皮格尔”代表着“真理”,所以主人公的名字就预示他将用一些非常“聪明”的方式来告诉人们“真理”。主人公在德国的游荡村庄、城市以及不同国家的途中遇到了来自不同阶层的各色各样的人,书中对这些人的描述精彩又趣味横生,当然也颇具讽刺意味。该书自从1515年首次面世后在德国不断
期刊
【摘要】:王德威在《世纪末的中文小说——预言四则》的文章中通过展望上世纪末的中国小说做出21世纪中国当代文学四个发展方向的预言,“怪诞”便是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方向。他在文中强调,当代作家须得对“怪诞”有所认知,而本文就从王德威在这篇文章中对“怪诞”的论述,并结合当代香港作家钟玲和大陆作家莫言、余华等几位作家的小说创作,来谈谈我对当代中国这种怪诞的文学现象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王德威;怪诞;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