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背景下警察公共关系研究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over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在全球经济危机大背景下,经济问题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减少社会问题的要素之一。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分析框架为依托,阐述警民关系危机的表征、警民关系危机的原因以及警民关系重建。
  关键词警察公共关系 警民关系危机 公共精神 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5-155-02
  
  一、研究综述及分析架构
  1829年,英国成立了第一支着警装的职业警察部队,在它的《大都市警察法》及其细则中明确要求警察官员将寻求与民众的合作作为自己重要的立身之道:“警察乃是由人所组成的纪律团体,负责保护大众的权利,免受违法者的侵害。”“培养民众与其财产保护人(亦即警察)之间的良好关系,显然是明智的作为。”现代公共关系事业的起源在美国,警察机关第一个公共关系业务单位也在美国成立。1939年,美国肯萨市警察局率先成立警察机关第一个公共关系业务单位。随后,警察公共关系受到了欧美国家警察部门的普遍重视,都开始建立公共关系机构,推行公共关系。警察公共关系理念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在1990年以后,公安系统专家对警察公共关系理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作为警察公共关系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对于警察公共关系的定义,到目前为止,我国警学理论界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的定义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四种:
  1.管理方法说。“公安公共关系,即公安机关的公共关系实务或公共关系活动。它是公安机关以社会效益为根本目的,通过全体民警诚实信用的社会性劳动,最大限度地争取社会公众和其他社会组织或团体的信任和支持,而依法采用的管理方法。”
  2.职能与过程说。“警察公共关系是以提高自身影响力为基点的促进警察组织和其公众良性互动,争取最大社会效益的一种管理职能和活动过程。”
  3.手段沟通说。“公安机关公共关系是指公安部门运用合乎法律的、道德的(非庸俗的)手段沟通社会,树立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密切警民关系,使得所有的群众理解、信任、支持公安民警,为公安机关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更好地完成预防、打击、改造犯罪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任务。”
  4.管理活动说。“警察公共关系,是指警察组织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争取更大的公众支持,自觉地运用传播、沟通等手段与社会公众建立互惠互利关系的一种管理活动。”
  本文以我国警民关系的现状、成因为基础,着重探讨了我国警民关系危机认识强化和对策完善。在认识上,从公共精神培育、理念创新、原则变通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突出警察的公共服务职能和与公众的平等互动关系;在对策上,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核心,从意识变革、基层警务建设、加强警民沟通和警察组织内部建设四个环节展开讨论,探索我国警民关系改善的方法。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框架
  新公共服务理论由罗伯特·B·登哈特教授提出,该理论以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权理论、组织人本主义与新公共行政、后现代公共行政为思想来源和概念基础,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括:
  1.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2.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
  3.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
  4.为功名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
  5.责任并不简单。
  6.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
  7.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加重要。
  通过该框架,“我们不难看出,登哈特教授试图为我们提供一个充分重视民主、公民权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理论框架。”新公共服务是公共行政将公共服务、民主治理和公民参与置于中心地位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一系列思想和理论。从本质来说,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在现代公共行政研究领域重议公共利益、民主治理、公民参与等传统民主政治规范价值课题的更新尝试。将新公共服务理论运用于警察公共关系研究,特别是警民关系危机研究是为了确定警察群体的基本立场、寻求在尊重公民权基础上的效率以及规范提供公共服务的具体行为。
  三、经济危机对警民关系的影响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2008年至2010年初,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上百起大规模的警民冲突事件,如贵州瓮安6·28事件,杨佳7·1杀警案,云南孟连胶农7·19事件,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10·11事件,深圳宝安区袭警案11·7事件,2009年3月19日重庆藏独分子杀警案,2010年1月9日广东阳山县警方与村民冲突警车被烧毁……多事之秋,处理好警民关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相关观点,警察组织提供的是一种基于尊重公民权、重视民主的公共服务,而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提供的缺陷往往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一)警民关系中的警察群体
  在警民关系危机发生的过程中,警察群体由于缺乏公共精神以及处理危机的手段不当等原因,在多数时候竟然起着负面的作用,有时甚至激发了警民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如下:
  1.警察公共精神缺乏,在警民冲突中处于被动地位。“二十公”要求构建新型警民关系,新型警民关系建立在公众的广泛参与基础上,奉行人本主义的核心理念,并且以服务为核心内容。这就必然要求警察群体培育公共行政的精神、树立公共服务理念。通过警民冲突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公众对警察群体长期以来都存在一些误会,如云南孟连胶农7·19事件中,警察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错误地将一场民事纠纷升级为群众暴动,打死、打伤公众,以致民怨沸腾,发生了警民冲突事件。
  2.缺乏冲突处理技巧和方法。缺乏技巧和方法必然导致冲突危害加剧,我们发现,在频发的警民冲突事件中,总是存在以下问题:
  (1)对警民矛盾的发生不敏感,不能很快的察觉并及时进行协调,缓解并遏制冲突。由于在警察部门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警察部门不能知悉萌芽期的警民关系威胁,这就使警察群体处于被动地位。
  (2)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存在很大的时间差,以至效率低下,加剧了警民冲突。有些地区警察部门的领导为了本地区所谓的政绩工程或者缺乏问题意识,极力压制初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导致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警民冲突加剧。
  (3)警察领导指挥不当,误把经济问题当作治安问题。警察领导,尤其是基层的警察领导,由于自身素质有限,不能正确的区分治安问题和民事纠纷,导致将普通的经济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处理,伤害了公众的感情,最后由民企冲突转变为警民冲突。
  (二)警民关系中的公众
  笔者现从以下两方面分析公众参与群体性事件与警察对抗的原因。
  1.公平感驱使,追求实现自身利益。警民冲突的最初表现往往是由于企业使公众经济利益受损,在缺乏正常的沟通谈判机制下,公众被迫通过围追、堵截、罢工等形式来追去自身利益的实现。当作为强势一方的企业获得警察的庇护,作为弱势一方的公众却被压制,公平感骤降,转而将矛头对准警察。
  2.正义感驱使,为了他人利益。在诸多警民冲突爆发之初,往往只是一个人或者少数人与警察的矛盾,逐渐发展为无直接利益关系的多数人与警察群体的矛盾,这是因为公众正义感的驱使。当弱势群体利益受损时,公众便自发的站在弱势群体一边。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处理不及时,公众容易被他人利用,产生对抗警察的情绪,使冲突愈演愈烈。
  四、新公共服务视野中警民关系的重建
  (一)警察应当培育公共服务意识,尊重公民权
  警察公共服务以警察公共精神的培育为基础,在新时期,不管是“掌舵”还是“划桨”都不是政府的追求,而只有服务才是政府的工作主旨;警察作为公务员,必须做到遵循以民文本的价值规范与伦理准则。“行为是人在主观意志的支配下作用于客官物质世界的各种活动。”警察应当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公众满意是衡量警察工作的标准,也是警察工作的最高追求。”
  (二)以小见大,加强社区警务建设
  社区警务是最基层的警务配备,随着社区的建立而建立。社区警务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要素之一,社区警察的形象直接地代表着整个警察群体的形象。社区民警通过日常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密切了警民关系,最大程度地激活了“邻里守望”制度及“联防巡逻”制度。这种警务模式的运行,极大的降低了管理社会的行政成本,并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1.稳定时期,防微杜渐。稳定、秩序是我国走出经济危机困境的保证,稳定时期同时也是发现不稳定因素的重要阶段。在平时的工作中,社区警察应当注意公众的期望、意向、动机、意识形态等的方向,并做好记录,及时向上级反映本社区的情况,防微杜渐。
  2.骚乱时期,安抚民心。社区警察应当运用自身贴近公众的优势,运用人际关系交往知识,及时缓解公众的不满意情绪,平抚公众激动的情绪,使骚乱尽可能消散于萌芽阶段,。
  (三)建立稳定的警民沟通渠道,减少信息不对称劣势
  1.建立警民访谈制度。大量的民意测验表明,一方面人民对警察的度明显下降另一方面,人民仍然想要发挥积极作用,减少警民冲突。为了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减少警民之间的误会,警察公共关系部门应当定时派遣业务和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强的警察与公众直接对话,解答公众关注的问题。同时,应当按照公众关注程度做出详细的、令人信服的解释和说明,这样有利于缓和警民关系危机。
  2.建立警民网络交流制度,真正落实电子政务的要求。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网络的世界,电子政务是行政高效的产物,也是政府与公众交流的一个平台。警察组织应当做到阳光执法,提高执法透明度,同时应当设立意见箱,听取公众的意见,保证系统输入畅通,实现公民的监督权。
  (四)加强警察组织的内部建设
  根据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正式组织的警察组织是反映人、目标以及规章制度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警察组织由警察组成,但是不可避免的需要共同的目标来使警察组织培养起特殊的组织文化,并内化为每个警察的信仰。
  1.“人”的要素——警察。在警察组织中,必然要求组织之间各成员相互协作、及时产生于具有协作意愿,能相互沟通的个体围绕共同目标努力之时正式组织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根据现实需要,适时对警察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技能素质、体能素质等各项综合素质进行训练和考核。另外,建立先进的警察文化也很重要,先进的警察文化是警察个体地位巩固的重要因素,也是警察组织发展的内涵所在。
  2.“目标”的要素——目标管理。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是指在警察个体的积极参与下,在组织中按照层级制的相关原则,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警察组织的高层级机构必须将该阶段的目标细化为可执行的具体指标,并注重结果的获得,以及将是否达成目标作为组织考核个人的标准之一。
  3.“规章制度”的要素——执法行为规范建设。在法治社会中,政府部门尤其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事,即“法无许可皆禁止”。警察组织是一个纪律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执法部门,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但是一定要以尊重公民权为前提。各警察部门之间应当建立无缝责任链条,把责、权、利统一起来,把领导、部门责任和每一个岗位上的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强大合力。
  
  注释:
  ①本文中所指的警民关系危机,即在全球经济危机大背景下,警察群体与公众之间所发生的利益冲突,导致非良性群体性事件爆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
  ②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在其《公共行政的精神》一书中说道公共行政在动荡的变革环境下,必须在政治、价值与伦理方面进行恰当的定位,从而构建公共行政官员所应遵循的价值规范与伦理准则,保证建立现代民主政府和政府治理的有效性,这就是公务员的公共行政精神。
  ③先进警察文化则是指人民警察在自己悠久辉煌的历史进程中,在履行职责的同时,积极创造的自己独特的行业文化,形成自己的政治理念、价值取向、精神内涵、行为规范和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徐海晋.警察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2]金路.论公安公共关系.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1(3).
  [3]孙娟.警察公共关系理论与形象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4]王新华.公安机关公共关系初探.人民公安报.2002(4)
  [5]广东省公安厅政治部.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教材·公安管理.2004.
  [6]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7]罗伯特·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2.
  [8]张连举,周玲.人文关怀:警察与公众通融的核心理念.载孙娟、任克勤.警察持继改进与公众满意—第二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文集.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要从根本上说代议制度是实现民主的一种基本形式,因此研究代议制度的逻辑起点即是民主。古今中外,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层面界定民主的涵义,尽管切入点有所不同,但无不肯定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民主的意义在于确保多数人的利益及政治权利,把多数人的意志确认为最高意志。  关键词代议制度 政治权利 最高意志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4-170-01    一
摘要在全球经济尚未复苏的后危机时代,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然而,在调控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协调处理我国三大产业之间的矛盾,同时,积极构建相关法律制度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顺利实施。  关键词金融危机 知识产权 后危机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122-01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摘要犯罪被害人的人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人权思考的核心问题。根据国际人权标准,国家应该同情被害人,维护他们的尊严,不能对被害人采取差别待遇。在国际法历史上,国际刑事法院的设立是犯罪被害人人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大进展。本文试通过分析国际法对犯罪被害人权利保护的规定,以期为中国保护犯罪被害人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公约 犯罪被害人 国际刑事法院 犯罪被害人人权宣言  中图分类号:D99 文献标识码
摘要国际货物销售合同中,一方当事人违约,另一方当事人除可采取实际履行等补救办法外,还可要求损害赔偿。《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74-77条对损害赔偿作了基础规定,其中第74条是确定损害赔偿额的一般规则。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案例对第74条进行解析。  关键词当事人违约 损害赔偿 国际货物销售合同  中图分类号:D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102-02   
摘要无论是“协作”,还是“互助”与“信任”实则是人作为人的社会属性的真实写照,但是人类的美德的起源从不否认人的自然属性。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他人协作的场域,我们也在协作中找到了现代职业美德的起源。在高校,辅导员美德的形塑则孕育在与学生沟通交流、协作并进的和谐氛围之中。  关键词辅导员 美德 协作 互助 信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
摘 要 近日越发觉得天涯网等类似的网站成了名副其实的“民怨网”,成为大众对政府、对社会以至于对个人表达怨恨、打抱不平,换取大家的同情、关注与认可的平台。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正是网络监督的兴起使得民意得以表达,政府的权力得以监督,社会的张力得以缓解,民众的焦虑得以释放。网络的普及,相当于在每个国家主人翁的家门口提供了一个专用监督信箱和不记名的监督卡,填补了传统监督的不足。与此同时,网络监督也存在着
摘要当前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网络呈现出一片繁荣。网络的广泛性、资料的共享性以及资料传播的快速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轻松和便利。但是,600位明星电话号码外泄,明星豪宅暴光以及哄动网络的艳照门事件,都让人震惊。网络的传播速度如此之快,范围广泛,影响之深。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是一个新兴的法学术语,关于这一领域的法学研究才刚刚起步。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 侵权类型 构成要件 法律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0
摘要所谓忠诚,就是道德主体通过对道德客体的理性选择而产生的稳定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基本伦理规范。在当前多样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安院校的大学生在多元化思潮的冲击下,对自身职业的忠诚度明显下降,新时期忠诚的职业道德面临严峻的考验。公安院校必须要加强以忠诚为主旨的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人文气息,从根本上塑造并树牢预备警官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职
摘要关于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解决,无论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还是人民法院的审判实践,都强调以保护在先权利的原则作为解决冲突的首要原则。其实,知识产权的“无形性”这一重要特征决定了在后权利人即使尽了合理的注意义务,也可能进入在先权利人的权利范围,因此,在权利冲突的解决问题上不宜过分强调尊重在先权利。在解决知识产权权利冲突时,既要坚持尊重在先权利的原则,也应遵循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在保护在先权利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在2009年3月25日发布的《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中指出:“改革和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职权运行机制。”《纲要》对刑事审判制度提出了新要求: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研究制定《人民法院量刑程序指导意见》,切实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法官的能动作用是保证法律正确实施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提出在强化罪刑法定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我国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运行机制和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