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玉文化发展至今,不得不面临创作新诠释和消费升级带来的挑战。新时代玉雕师想要应对挑战,一方面要回顾以往的道路,反思传统带给我们的宝藏,另一方面,思考当代玉雕行业在哪些方面应该有所突破同样紧迫。
关键词:玉文化;玉雕;传承与创新
“乱世藏玉,盛世买玉”,沐浴在盛世光景下,玉文化演化至今,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愈加应该引起玉雕师的广泛关注,唯有如此才能适应不同玩家的消费需求和进行行业升级的时代要求。
1.传统中的宝藏
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的传统,是玉雕得以发展的丰厚沃土。我们可以从传统中继承的无限宝藏,笔者认为,仅从玉雕行业来讲,传统留给我们最重要的宝藏,就是玉在中国文化里独有的地位。
1.1独一无二的地位
我们从中国传统玉文化里继承的最重要宝藏即是不同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文明的玉石地位和态度。
玉在我国的地位,首先体现在“玉有德”。春秋时期,孔子认为玉具十一德,更有“君子比德于玉”的观点深入人心,一时君子佩玉成为时尚。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玉德说”归纳为“五德”:仁义智勇洁,流传愈广。
玉的地位其次体现在玉独特的美感。玉石质地柔和、外表圆润,色泽含蓄,种种特质不仅是对人视觉的诱惑,更为我们带来一场触觉上的盛宴。《国风·秦风·小戎》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温润”是对玉质感最好的表达,后来“温润如玉”用来形容男子宠辱不惊、豁达潇洒的风度,而成为人们最喜欢收到的评价之一。
1.2经久不衰的题材
我国玉石雕刻得益于中华民族深厚历史底蕴的滋养,艺术源于生活。传统题材已是十分广泛,取材于人类自身的历史典故、民俗传说、宗教故事、神话演绎;取材于自然界的山川草木、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等。这些传统元素或单独出镜,或变化组合,再通过谐音,嫁接,比喻,象征、双关等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表达中国人对于吉祥如意、长寿多福、健康平安、事业腾达和辟邪消灾等生而为人永恒的愿望。
1.3传承已久的技法和工具
玉雕的技术发展至今,很多手法已经可以达到巧夺天工的艺术效果。当代玉雕师继承的玉雕技艺,得益于古代前辈们的技术提炼和经验总结。
玉雕工艺,大方向上即是圆雕、浮雕、透雕、薄衣、阴刻、阳刻、镂空雕、俏色、上花、掏膛、镶嵌、废料巧用等等,对原石进行一系列因色制宜、化瑕为瑜、剜脏去绺、因料施艺等加工。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和花鸟虫鱼石圆雕的代表,意韵悠长的山水川海则是浮雕的典范。不同的题材,找准适用的技法才有最佳的艺术效果,这是古人经过千锤百炼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遗产。
2.创新上的开拓
在新时代语境下,将传统玉雕通过新的表现形式进行传播和延续,以期寻找一种新的思路来吸引新时代群体来接受和认知这一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2.1时代特色
古代玉器都是历史的产物,无不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1】同理,当代玉器亦如是。不同时代玉器的表现形式、雕刻技巧和表现题材都体现着当时当世的经济、政治、思想和风尚。
一方面我们承认前辈师傅留给我们的经典题材、纹饰、技法和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死啃老本,固守经验,这样只会让我们囿于历史的牢笼,囿于经验主义,造成作品跟不上新时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而浪费珍贵玉料的局面。
2.2题材更新
传统题材是以往时代不断淘洗的选择,只要是如今沉淀下来的经典题材,都是经过了无数年的重新演绎和转换。但是我们無法忽视现世发生的新事件,或者说主旋律。时代风格无可厚非会影响到玉雕的创作题材,比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袁嘉骐的创作《残阳如血》白玉摆件,即是革命题材。正值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用自带沧桑感的太阳红戈壁玉来创作红色记忆题材的作品,将玉中特殊的色泽和内在的精神甚为吻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当世玉雕题材的创新作品。
2.3表现形式
流行跨界的当下,玉雕师们要紧抓工艺美术是相通相融的这一点,古今相融,中外融合【2】。玉雕艺术与其他艺术的跨界融合是玉雕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历史必然。历代的玉器同样渗透其它艺术形式的元素:彩陶的造型、青铜的纹样、瓷器的装饰手法、中国画的线描、中国传统书法,这些都丰富了玉雕的语言,拓展了玉雕的艺术表现形式。【3】
创作层面,首先可突破的是多种材料的运用。寿山石、绿松石、南红、蜜蜡等被用作新的玉雕材料,其细密坚硬、质地光洁,色彩鲜明,极利于俏色工艺表现。其次可以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语言。前辈陆子冈将书画艺术和玉雕的成功融合为我们提供了绝佳参考,现今佛教造像在玉雕上的碰撞、皮影与玉雕的结合、京剧与玉雕的交融等等,皆是当代玉雕师深入吸收宗教艺术、民间艺术、戏曲艺术的新尝试。
中西方融合方面,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西方雕塑观念在传统玉雕行业的应用,将西方雕塑注重的形体结构等艺术理念融合于己,极大开拓了传统玉雕的表达范围。
2.4经营模式
传播层面,玉雕师为扩大中国玉文化和自身品牌的优势,扩大自身的活动范围不可避免,比如让自己的作品参加展览,与媒体合作举办讲座,即时直播等形式让传统玉文化走出去,可以吸引更多的新人参与到中国玉文化的传承与喜爱之中。
经营层面,2014年4月到7月,由苏州美石坊玉雕工作室主办,中意设计创意中心CIDIC与同济大学中意学院,同济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协助举办的“一鸣惊人”龙凤玉饰·对牌创新设计大赛,通过一种创作、拍卖一体化的方法实现了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对当代玉雕的深入认识,是在玉雕创作经营模式上进行的一番新的尝试。【4】
结语
传统始终是每一位中国人应当拾起的伴脚石,而创新同样也是新时代的青年当仁不让的个人特质。任何文化皆需与时俱进,玉文化同样。继承与创新的博弈是永恒的话题,笔者就玉文化中的这一问题进行了粗浅的表述,以此与各位玉友交流,亦期指正一二。
参考文献
[1]杨伯达,《中国古玉器的时代风格鉴定》.收藏界【J】.2003(3)
[2]杨曦.试论玉雕创作的时代性山.苏州玉器【J】,2012(1).
[3]高汉成,张荣红,明承林,孙仲鸣,基于传承与创新的现代玉雕艺术表现探讨.宝石和宝石学杂志【J】.2018(1)
[4]蒋喜,当代玉雕创新浅窥.宝石和宝石学杂志【J】.2014(10)
作者简介
芮帅(1988—),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安徽桐城,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工作单位(在校学生就写大学学院),所在城市邮编,苏州吴中区木渎石哉商行。
(作者单位:苏州吴中区木渎石哉商行)
关键词:玉文化;玉雕;传承与创新
“乱世藏玉,盛世买玉”,沐浴在盛世光景下,玉文化演化至今,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愈加应该引起玉雕师的广泛关注,唯有如此才能适应不同玩家的消费需求和进行行业升级的时代要求。
1.传统中的宝藏
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的传统,是玉雕得以发展的丰厚沃土。我们可以从传统中继承的无限宝藏,笔者认为,仅从玉雕行业来讲,传统留给我们最重要的宝藏,就是玉在中国文化里独有的地位。
1.1独一无二的地位
我们从中国传统玉文化里继承的最重要宝藏即是不同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文明的玉石地位和态度。
玉在我国的地位,首先体现在“玉有德”。春秋时期,孔子认为玉具十一德,更有“君子比德于玉”的观点深入人心,一时君子佩玉成为时尚。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玉德说”归纳为“五德”:仁义智勇洁,流传愈广。
玉的地位其次体现在玉独特的美感。玉石质地柔和、外表圆润,色泽含蓄,种种特质不仅是对人视觉的诱惑,更为我们带来一场触觉上的盛宴。《国风·秦风·小戎》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温润”是对玉质感最好的表达,后来“温润如玉”用来形容男子宠辱不惊、豁达潇洒的风度,而成为人们最喜欢收到的评价之一。
1.2经久不衰的题材
我国玉石雕刻得益于中华民族深厚历史底蕴的滋养,艺术源于生活。传统题材已是十分广泛,取材于人类自身的历史典故、民俗传说、宗教故事、神话演绎;取材于自然界的山川草木、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等。这些传统元素或单独出镜,或变化组合,再通过谐音,嫁接,比喻,象征、双关等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表达中国人对于吉祥如意、长寿多福、健康平安、事业腾达和辟邪消灾等生而为人永恒的愿望。
1.3传承已久的技法和工具
玉雕的技术发展至今,很多手法已经可以达到巧夺天工的艺术效果。当代玉雕师继承的玉雕技艺,得益于古代前辈们的技术提炼和经验总结。
玉雕工艺,大方向上即是圆雕、浮雕、透雕、薄衣、阴刻、阳刻、镂空雕、俏色、上花、掏膛、镶嵌、废料巧用等等,对原石进行一系列因色制宜、化瑕为瑜、剜脏去绺、因料施艺等加工。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和花鸟虫鱼石圆雕的代表,意韵悠长的山水川海则是浮雕的典范。不同的题材,找准适用的技法才有最佳的艺术效果,这是古人经过千锤百炼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遗产。
2.创新上的开拓
在新时代语境下,将传统玉雕通过新的表现形式进行传播和延续,以期寻找一种新的思路来吸引新时代群体来接受和认知这一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2.1时代特色
古代玉器都是历史的产物,无不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1】同理,当代玉器亦如是。不同时代玉器的表现形式、雕刻技巧和表现题材都体现着当时当世的经济、政治、思想和风尚。
一方面我们承认前辈师傅留给我们的经典题材、纹饰、技法和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死啃老本,固守经验,这样只会让我们囿于历史的牢笼,囿于经验主义,造成作品跟不上新时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而浪费珍贵玉料的局面。
2.2题材更新
传统题材是以往时代不断淘洗的选择,只要是如今沉淀下来的经典题材,都是经过了无数年的重新演绎和转换。但是我们無法忽视现世发生的新事件,或者说主旋律。时代风格无可厚非会影响到玉雕的创作题材,比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袁嘉骐的创作《残阳如血》白玉摆件,即是革命题材。正值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用自带沧桑感的太阳红戈壁玉来创作红色记忆题材的作品,将玉中特殊的色泽和内在的精神甚为吻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当世玉雕题材的创新作品。
2.3表现形式
流行跨界的当下,玉雕师们要紧抓工艺美术是相通相融的这一点,古今相融,中外融合【2】。玉雕艺术与其他艺术的跨界融合是玉雕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历史必然。历代的玉器同样渗透其它艺术形式的元素:彩陶的造型、青铜的纹样、瓷器的装饰手法、中国画的线描、中国传统书法,这些都丰富了玉雕的语言,拓展了玉雕的艺术表现形式。【3】
创作层面,首先可突破的是多种材料的运用。寿山石、绿松石、南红、蜜蜡等被用作新的玉雕材料,其细密坚硬、质地光洁,色彩鲜明,极利于俏色工艺表现。其次可以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语言。前辈陆子冈将书画艺术和玉雕的成功融合为我们提供了绝佳参考,现今佛教造像在玉雕上的碰撞、皮影与玉雕的结合、京剧与玉雕的交融等等,皆是当代玉雕师深入吸收宗教艺术、民间艺术、戏曲艺术的新尝试。
中西方融合方面,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西方雕塑观念在传统玉雕行业的应用,将西方雕塑注重的形体结构等艺术理念融合于己,极大开拓了传统玉雕的表达范围。
2.4经营模式
传播层面,玉雕师为扩大中国玉文化和自身品牌的优势,扩大自身的活动范围不可避免,比如让自己的作品参加展览,与媒体合作举办讲座,即时直播等形式让传统玉文化走出去,可以吸引更多的新人参与到中国玉文化的传承与喜爱之中。
经营层面,2014年4月到7月,由苏州美石坊玉雕工作室主办,中意设计创意中心CIDIC与同济大学中意学院,同济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协助举办的“一鸣惊人”龙凤玉饰·对牌创新设计大赛,通过一种创作、拍卖一体化的方法实现了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对当代玉雕的深入认识,是在玉雕创作经营模式上进行的一番新的尝试。【4】
结语
传统始终是每一位中国人应当拾起的伴脚石,而创新同样也是新时代的青年当仁不让的个人特质。任何文化皆需与时俱进,玉文化同样。继承与创新的博弈是永恒的话题,笔者就玉文化中的这一问题进行了粗浅的表述,以此与各位玉友交流,亦期指正一二。
参考文献
[1]杨伯达,《中国古玉器的时代风格鉴定》.收藏界【J】.2003(3)
[2]杨曦.试论玉雕创作的时代性山.苏州玉器【J】,2012(1).
[3]高汉成,张荣红,明承林,孙仲鸣,基于传承与创新的现代玉雕艺术表现探讨.宝石和宝石学杂志【J】.2018(1)
[4]蒋喜,当代玉雕创新浅窥.宝石和宝石学杂志【J】.2014(10)
作者简介
芮帅(1988—),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安徽桐城,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工作单位(在校学生就写大学学院),所在城市邮编,苏州吴中区木渎石哉商行。
(作者单位:苏州吴中区木渎石哉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