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化学课如何适应课改的需要,探索一条可行的新路,已成为广大教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形成了以创新教学方法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为主陈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学思路,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
《课标》要求我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课堂体系,强调教学过程是交流、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师生在交流合作中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要实现这种转变,就要求我们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一改过去那种“一言堂”,教师“包办一切”的做法。对化学基本概念,教师应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尽量让学生进行概括和总结。这样的效果比教师直接把基本概念教给学生,学生去死记硬背要好得多。
化学实验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注重化学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想办法认真准备每一个实验。学生能做的实验一定要学生动手去做,能分组的实验一定不去演示。学生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实验的步骤和要求。当然这也是对教师的一种锻炼和提升,因为教师在实验前要考虑到实验中的各种情况,才能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课标突出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素材,从而拉近化学元素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当学习化学肥料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化肥销售点去参观,让他们认真观察商标、化肥外观,向销售员了解化肥用途。回来后,每人要写一份调查报告。回到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如从外观上看:氮、磷、钾肥的区别等。这样的教学效果明显要好。
三、变无形为有形,变看不到为看到
化学学习过程,有些微观领域的知识,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用能看到的事物去联系看不到的知识,比如:讲相对原子质量时,联系到绘制地图比例尺;讲分子间有间隔时,演示酒精和水溶解后总体积变小,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我就让他们回家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取一杯小米和一杯黄豆混合后,再装回原瓶观察现象,分析原因,通过这样的有形的能看到的现象,对所学微观领域的肉眼看不到的知识加深了理解和体会。
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
四、注重探究活动—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科学探究是通过实验来学习的,它与传统的“谈化学”“听化学”方式不同,通过实验的演示和操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相应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探究活动的思想,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随时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活动。这样使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效果,培养了动手能力,也为科学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关系着教育的兴衰,关系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做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不断前进。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
《课标》要求我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课堂体系,强调教学过程是交流、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师生在交流合作中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要实现这种转变,就要求我们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一改过去那种“一言堂”,教师“包办一切”的做法。对化学基本概念,教师应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尽量让学生进行概括和总结。这样的效果比教师直接把基本概念教给学生,学生去死记硬背要好得多。
化学实验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注重化学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想办法认真准备每一个实验。学生能做的实验一定要学生动手去做,能分组的实验一定不去演示。学生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实验的步骤和要求。当然这也是对教师的一种锻炼和提升,因为教师在实验前要考虑到实验中的各种情况,才能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课标突出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素材,从而拉近化学元素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当学习化学肥料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化肥销售点去参观,让他们认真观察商标、化肥外观,向销售员了解化肥用途。回来后,每人要写一份调查报告。回到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如从外观上看:氮、磷、钾肥的区别等。这样的教学效果明显要好。
三、变无形为有形,变看不到为看到
化学学习过程,有些微观领域的知识,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用能看到的事物去联系看不到的知识,比如:讲相对原子质量时,联系到绘制地图比例尺;讲分子间有间隔时,演示酒精和水溶解后总体积变小,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我就让他们回家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取一杯小米和一杯黄豆混合后,再装回原瓶观察现象,分析原因,通过这样的有形的能看到的现象,对所学微观领域的肉眼看不到的知识加深了理解和体会。
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
四、注重探究活动—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科学探究是通过实验来学习的,它与传统的“谈化学”“听化学”方式不同,通过实验的演示和操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相应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探究活动的思想,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随时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活动。这样使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效果,培养了动手能力,也为科学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关系着教育的兴衰,关系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做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