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虐童事件引发的思考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nan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日,频频发生的幼儿园虐童事件,使得公众要求增设“虐童罪”的呼声不断高涨。我国刑法针对虐童行为确实存在立法空白,但仅仅依靠刑法单方面的约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单设虐童罪并无必要。扩大虐待罪的适用主体、设立专门的儿童保护福利机构等措施,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监管机制,形成成熟的儿童保护法律体系,才是解决虐童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虐童;虐待罪;儿童保护
  从河北邢台八岁男孩未完成作业被扇十三个耳光,到山西太原五岁女童不会算“10+1”被扇近几十个耳光,再到浙江温岭幼童因老师觉得“好玩儿”被揪着耳朵上提悬空离地……频频发生的虐童事件刺痛了国人日益敏感的神经,媒体以及公众关于增设“虐童罪”的呼声不断高涨,学术界也不乏该呼声的支持者。对于是否在刑法中增设“虐童罪”,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专门设立“虐童罪”并非解决虐童事件的唯一手段,对现有法律条文进行适当修改或扩大解释,即可对情节严重的虐童行为进行处罚。但刑法的功能是有限的,针对普遍存在的一般虐童行为,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监管机制,形成成熟的儿童保护法律体系,才是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现行刑法针对虐童行为存在空白
  我国现行刑法没有专门的“虐童罪”的规定,针对虐童行为,有几个最接近的罪名:
  一是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罪要求造成轻伤以上后果,否则一般都按治安案件来处理。但我们注意到绝大部分的虐童行为实际上并没有造成法律意义上的轻伤以上后果。
  二是寻衅滋事罪。“寻衅滋事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秩序或社会秩序,其客观情形之一的“随意殴打他人”,也要求构成对公共秩序或社会秩序的侵犯。因此,行为人随意殴打家庭成员,或者基于特殊原因在非公共场所殴打特定个人,并不构成寻衅滋事罪。更重要的是,作为相对封闭的幼儿园而言,与“公共场所”仍有一些差异。这种幼儿园虐童行为是否构成对公共秩序或社会秩序的侵犯,本身值得商榷。而且,其侵害的对象也并非不特定的个人,而是处于肇事者看护之下的特定幼儿。因而,将幼儿园虐童行为认定为寻衅滋事罪确实牵强。
  三是虐待罪。虐待罪强调虐待对象是家庭成员,但幼儿相对教师并非其家庭成员,同时,虐待罪也有“情节恶劣”的限制。而对于没有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的案件,还要求“告诉的才处理”。
  综上可见,针对没有造成严重后果虐童行为,我国刑法确实存在立法缺位,亟待进一步予以完善。
  二、单设虐童罪并无必要,应当扩大虐待罪的适用主体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家和地区,虐童现象普遍存在,刑事立法却不尽相同。比如,新西兰、德国等国家针对虐童行为专门设立了特定罪名。新西兰设立了“虐待未成年人罪”,德国则设立了“违背监护或教养义务罪”。而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如法国、荷兰、日本以及香港地区等并未设立具体罪名,而是将造成严重后果的虐童行为纳入到其他犯罪的规制范围里。[1]
  就我国而言,笔者认为,我们不应该过度受舆论与民意的影响,而在刑法中增设所谓的“虐童罪”。增设非必要罪名容易造成法条竞合,进而造成法律适用的混乱。一个可行的办法是,修改现有法律条文,将虐童行为纳入其中。具体而言,就是修改刑法第260条关于虐待罪的规定,扩大虐待罪适用主体,即将“家庭成员”改为“被监护的人员”,这样就把孤儿院、幼儿园、学校等场所工作人员虐待儿童的行为囊括其中了,相比增设新的罪名更具可操作性。
  同时,笔者认为,还有两个问题需要同时解决:
  第一,要对“虐待”一词的含义进行明确界定。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关于“虐童”都有具体的规定,比如,美联邦法律的定义是:“任何行为或父母以及照管人非能行为导致孩童的死亡、孩童身体和感情的受伤、孩童受到性虐待或盘剥;任何行为或非能行为导致对孩童造成严重伤害的可能。”美国各州也都有具体认定虐待的方法,具体表述虽不甚一致,但大致说来主要有六种情形:一是对孩子身体的伤害,包括孩子被打得青紫,骨头被打折或被打死;二是忽视孩子,比如不给饭吃,不给看病,对孩子的情绪不闻不问等;三是对孩子感情和心理的伤害,比如批评、辱骂孩子,使孩子觉得自我毫无价值等;四是性侵犯,包括在孩子面前故意暴露自己的生殖器,抚摸孩子的性器官,与孩子有性行为等;五是毒品虐待,包括在孩子面前吸毒或制造毒品,给孩子毒品,或者因为自己吸毒而丧失照顾孩子的能力等;六是抛弃孩子。再如,香港《侵害人身罪条例》也对虐童行为做出了具体的规定[2]。可见,国际上对于“虐童”的定义比很多人想象得要宽泛得多,除了身体的伤害,对孩子精神和心理的伤害也包括其中,行为方式不仅包括积极的作为,也包括消极的不作为。因此我国刑法有必要对“虐待”作出具体的解释与规定,以增强法律适用的可操作性。
  第二,对于条文中“告诉的才处理”的规定,应当增加除外条款:即“没有亲告能力的除外”。因为对于没有自卫能力和亲告能力的被害人(包括儿童)而言,要求其“告诉才处理”不仅是对弱势群体的忽视,更是对犯罪行为的纵容。
  三、保护儿童,应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监管机制
  法律不是万能的。即便在法治健全完善的情况下,法律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法律本身具有滞后性,它更多地是在总结既往经验的基础上为社会设立规则,却无法充分和全面预测未来。另一方面,法治之所以能够被称为“最理性”的规则,是因为它把很多东西放逐到法治之外,交由社会的其他规则去调整。这就要求在法律规范之外,必须有一套健全的职业道德规范、社会诚信守则等规则体系,来对那些无法或者难以纳入法律调整范围的行为进行约束。如果没有这样的制度规则,把一切问题都交给法律,法律会因此变得不堪重负,公信力也会大打折扣——当不属于法律调整的问题,都强行纳入法律调整的范畴,会让法律失去原有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其结果就是法律变得形同虚设。而刑法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最后一道防线,更是如此。
  事实上,当前绝大部分的虐童行为并不构成犯罪,也没有必须运用刑法手段对当事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必要。虐童行为不构成犯罪但已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则应严格依法处罚。但实际上,虽然我国现行的多部法律法规都有有关未成年保护的规定,但内容过于宽泛,与其说是法律,倒不如说是道德宣言。比如《教师法》第37条规定:教师体罚学生或侮辱学生,造成恶劣影响的,教育行政部门将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63条规定:幼儿园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但对于“体罚”“侮辱”“恶劣影响”没有明确的界定,缺乏可操作性。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国际上在儿童权益保护方面走在前列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具备一套完整的、成熟的对儿童的法律保护体系。如在日本,政府建立了专门的儿童虐待咨询机构,由专职的工作人员负责了解和处理虐待儿童事件,帮助制定相关解决方案。在英国,社工一旦发现儿童受到虐待便会马上与警方取得联系,迅速将儿童带离并妥善安置。美国更是建立了包括强制报告制度、受理登记、寄养、家庭维护以及将儿童从家庭迁出的司法审理程序等在内的一系列法律保护体系。
  因此,建立专门的儿童保护福利机构,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监管机制,形成成熟的、体系化的儿童保护法律体系,才是解决虐童问题的关键和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的根本途径。
  注释:
  [1]2012年11月13日法制日报:“专家称虐童案处理应纳入法制轨道 反对设虐童罪”。
  [2]香港《侵害人身罪条例》第212章第27条:“任何超过16岁而对不足该年岁的任何儿童或少年人负有管养、看管或照顾责任的人,如故意袭击、虐待、忽略、抛弃或遗弃该儿童或少年,或导致、促致该儿童或少年受袭击、虐待、忽略、抛弃或遗弃,其方式可能导致该儿童或少年受到不必要的苦楚或健康损害,即属犯可循公诉程序审讯的罪行。循公诉程序定罪后,可处监禁10年;或循简易程序定罪后,可处监禁3年。”
  (作者通讯地址: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检察院,天津市 北辰区 300400)
其他文献
一、摘要:  追讨欠薪属于民事管辖范畴,是正常的民事行为,但也应依法进行。  二、主要案情  王某因老板黄某欠薪(5000余元)不给,多次索要无果后,偷拿走了老板黄某的东西(第一次拿走的东西,以卖废品的形式卖了2000余元,发现老板没什么反应,就又偷拿了一些东西卖了4000余元),王某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三、定性上的分歧与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王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一种观点认为王某的行为构成职务侵占
期刊
摘 要:取保候审是强制措施的一种,其本意在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但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功能在实践中发生了异化,其价值取向也偏离了强制措施的轨道。  关键词:取保候审;功能;价值取向;反思  每一项制度的建立都有着特定的立法目的及价值取向,而一种法律制度,它的功能的构建就建立在上述立法目的和其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取保候审是刑事强制措施的一种,它的功能和价值取向本不应脱离强制措施的本源,但是在我国,取保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把关注民生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石的高度,在刑事案件中,刑事被害人正当合法利益的维护和实现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因此,如何维护刑事被害人的权益,保障经济困难的刑事案件被害人的基本生活条件,对部分有救助需要的被害人实施救助,减少社会对抗,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漳浦县检察院结合漳浦县情和检察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  一、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全院联动,强化刑事被
期刊
摘 要:从“同命不同价”到“同命同价”,观点不一,争议颇多。众多学者否定了生命价值的可偿性,本人认为,死亡赔偿金制度的最终立法目的是在赔偿中要消除社会公众的不公平感,尽可能减少生命伤害行为。本文从生命权平等视角,对我国死亡赔偿金的性质进行了界定。  关键词:死亡赔偿金;生命价值  死亡赔偿金制度是我国立法的热点问题,其改革与实践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案例一:2005年底,重庆市发生一起特大交
期刊
摘 要:检察工作一体化对于维护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推进检察一体化建设,增强法律监督合力,提高抗干扰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由于案件集中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已经给检察工作一体化建设带来了不少阻力。本文拟以检察一体化为视角,就如何推进案件集中管理一体化谈谈粗浅看法。  关键词:检察;一体化;案件;管理;研究  检察工作一体化是指“检察机关在运作检察权时形成的整体统筹、上下一体、内部整合、横向协
期刊
摘 要:  商事契约是商事交易行为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订立和履行商事契约的时候必须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本文从契约正义理论、职业责任、社会责任和信赖利益分析了商事契约注重诚实信用的法伦理基础。并基于此提出了建立规则透明的商业文化,避免制度性弱者、建立商事诚信自律制度,强化专业化行为人的职业责任、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增强商人的社会责任和加强商事主体的附带责任四个方面了完善商事诚信制度的构建。  关键词:商事
期刊
摘 要:检察机关传统的案件管理,主要采取条线管理和业务部门分散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为了防止错案、漏案,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各地实际,对新案件管理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案件;管理;模式;探索  检察机关传统的案件管理,主要采取条线管理和业务部门分散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上层由检察长、分管检察长、检委会进行宏观管理,下层由各业务部门具体承担案件管理职责和考核评定。  在这一模式下,对案件的监
期刊
摘 要:  公正,就是公平、正义;廉洁,就是清正廉明,洁身自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检察机关的使命。公正廉洁执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对于促进社会正义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实现检察机关的公正廉洁执法值得研究与探索。本文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对检察机关推进公正廉洁执法作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公正廉洁;意义;措施  当前,检察机关的执法活动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执法不公、不廉很容易引起
期刊
一、漳浦县绥安镇存在的主要治安问题  (一)社会矛盾纠纷依然突出  绥安镇是漳浦的县城区所在地,全镇土地面积128平方公里,辖有33个社区(村)和4个镇办场,总人口16.6万人,常住人口10.9万人,流动人口约5.7万人。近年来,因县城大建设、项目大引进,征地大拆迁引发矛盾纠纷问题突出,社会维稳任务十分艰巨。  (二)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随着集市贸易增多,流动人口、闲散人员也随之增加,由此滋生
期刊
摘 要:法律的有效实施在于执法,反垄断法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私人执法。美国反托拉斯法重视私人执行,强制性3倍赔偿制度、单方诉讼机制使其蓬勃发展,维护了该法的稳定性。我国反垄断法对私人执行制度只做了原则性规定,今后应重视私人执行制度的发展,使其成为公共执行的有力补充。在私人执行具体操作模式上,还应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选择直接执行模式。  关键词:反垄断;私人执行;中国;国际经验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