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悄然到来,这给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在众多教学实践当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的语文课堂比传统课堂更开放、更自主、更丰富、更有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语用教学的顺利开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本文在了解和分析语用教学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语用训练中来,并提出相关的语用训练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術;小学语用教学;语用训练策略
语文界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一直以来都有着很大的争议。语文学科作为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其工具性显然是存在的。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强调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语用”一词也相继出现。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所进行的专题知识训练以及课文知识要点总结等,都可以将其定位于“语用知识”。不过在新课程标准中则强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从学生能力提升的角度出发,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而同样语文综合实践也是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基于这一点,教师应当对学生做好充分的引导工作,鼓励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感悟语文文本知识内容,并积极做好语文知识的实践运用。
一、信息技术融入语用训练中的优势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弥补了小学语用训练活动在传统教育方式中形式上的不足。传统的小学教育活动方式主要是借助图画和教师的演说来进行教学,形式单一,只能引起学生短暂的兴趣。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形式,展现更新颖的事物形象,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除了情景画面的展现,还可以实现语音和画面同步的效果。因此,在增加学生对周围世界了解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其次,利用信息技术中的情境和拓展空间,能够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动态情境,使学生能够融入这种语言环境中,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动态情境能够增强学生对教材中语言的感知能力。形象生动的画面可以使学生的情绪高涨,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二、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用训练的具体策略
(一)在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评价一堂语文课的好坏与否,主要就是老师的教学方式能否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情境导入就尤为重要,因为创设情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蜜蜂》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即可播放flash视频“小蜜蜂”,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下进入课堂学习,并对蜜蜂进行介绍:蜜蜂是勤劳的昆虫,它为了酿造五百克蜜,一只蜜蜂通常要飞行十几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四圈。在对蜜蜂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再要求学生共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想象。显然,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无疑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在答疑中夯实语言基础
答疑解惑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之一。在从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学生的疑问,如实准确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只有认真回答学生学习中的疑问,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实现语用教学。在语用训练中,教师可以提前预设学生的问题,对没有把握回答的问题要慎重处理,不可模糊对待。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日月潭》一课的教学中,部分同学会在自由阅读课文后问向老师发问“潭”与“湖”之间的差别是什么?针对这个我们实际生活中区分不是很明显的问题,教师即可带领学生利用多媒体来查找这两个字的相关定义。进入百度百科,分别搜索“潭”字和“湖”字的定义,让学生学习。毫无疑问,从字词的本义出发,能给学生以正确的理解俨然才是对学生所发起问题的最好的回答。百度百科查找相关定义的方式不仅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夯实了学生的语言基础,同时也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面对这种不能百分百把握的问题(如上述“潭”與“湖”的区分等),教师一定要站在科学、客观的角度来为学生答疑解惑,不能随意回答学生的问题,以免造成语言知识的误解。
(三)在模仿中学习语言修辞
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学习任务是如何写作(低年级又叫“写句子”、“写话”)。无论是低年级的写句子(写话)还是三年级以上写作文,都是学生打基础的时候,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他们去模仿课本中精彩的语句,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引导他们在模仿中进行遣词造句,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时,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让课文中的这些优美修辞手法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受。比如课文中将“三支桨在水里划的声音”比作“乐曲”(将具体的声音播放出来让学生听);“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向学生展现一组关于绿叶的动态风景图)。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以及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并分析课文中的这些修辞手法,之后教师再为学生留下关于写作的课堂作业,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中优美句段,模仿句段,运用修辞手法,写出优美的文章。
(四)在辨析中锻炼语用能力
小学语文学习的语言文字在教学中字词的音、形、义一定要认真讲解。汉语词汇非常丰富,同样一个字、词有不同的读音,同样一个音有多种不同的写法,同样的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教师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辨析字词的音、形、义。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具体来让学生辨析语言文字呢?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想必学生会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弟弟也假装打呵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中的“假”与“朝”是多音字,怎么来区分?;类似“瓣”的字有很多,只是中间的“瓜”不一样,要怎么区分?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不妨进行一番语言文字中形声字、形似字的辨析讲解。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打开多媒体电脑,带领学生在查找“假”与“朝”的正确读音。百度百科显示:“假”有“jiǎ”与“jià”两个读音,当解释为“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时,读“jiǎ”,组词为“假山、假话、假装、假冒、假释、假死、虚假、真假、弄虚作假”等;而当理解为“照规定或经请求批准暂时离开工作或学习场所”时,读“jià”音,组词为“放假、假条、假日、假期、病假”等。“朝”同样也有两个读音,分别为“cháo”与“zh?o”, 解释为“向着,对着;封建时代臣见君,亦指宗教徒的参拜或封建时代帝王接见官吏,发号施令的地方,与‘野’相对”等时,读“cháo”,比如清朝、朝向、朝阳、朝前、坐北朝南、朝见、朝拜、朝圣、朝廷、上朝、退朝、朝野、朝臣、朝代”;而当理解为早晨,日或天”时读“zh?o”,组词“朝阳、朝晖、朝暮、朝霞、朝气、朝思暮想、朝令夕改、朝秦暮楚、今朝、明朝”。不过“朝阳”两个音都可以读,在具体的语境中在判定读作什么音。毫无疑问,这样的词语辨析讲解,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积累,而且潜移默化地参透了语素、词义和汉字知识的教学。
三、结语
总之,语用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创新语用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制定有利于小学阅读课堂的语用训练策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国艺.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6.
[2]吴伟民,李婷.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6,(09):106-111.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与广东省小语会综合项目“小学语文阅读与运用研究”(课题批准号:XYl4-01)的科研成果。
关键词:信息技術;小学语用教学;语用训练策略
语文界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一直以来都有着很大的争议。语文学科作为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其工具性显然是存在的。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强调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语用”一词也相继出现。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所进行的专题知识训练以及课文知识要点总结等,都可以将其定位于“语用知识”。不过在新课程标准中则强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从学生能力提升的角度出发,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而同样语文综合实践也是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基于这一点,教师应当对学生做好充分的引导工作,鼓励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感悟语文文本知识内容,并积极做好语文知识的实践运用。
一、信息技术融入语用训练中的优势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弥补了小学语用训练活动在传统教育方式中形式上的不足。传统的小学教育活动方式主要是借助图画和教师的演说来进行教学,形式单一,只能引起学生短暂的兴趣。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形式,展现更新颖的事物形象,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除了情景画面的展现,还可以实现语音和画面同步的效果。因此,在增加学生对周围世界了解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其次,利用信息技术中的情境和拓展空间,能够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动态情境,使学生能够融入这种语言环境中,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动态情境能够增强学生对教材中语言的感知能力。形象生动的画面可以使学生的情绪高涨,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二、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用训练的具体策略
(一)在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评价一堂语文课的好坏与否,主要就是老师的教学方式能否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情境导入就尤为重要,因为创设情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蜜蜂》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即可播放flash视频“小蜜蜂”,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下进入课堂学习,并对蜜蜂进行介绍:蜜蜂是勤劳的昆虫,它为了酿造五百克蜜,一只蜜蜂通常要飞行十几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四圈。在对蜜蜂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再要求学生共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想象。显然,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无疑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在答疑中夯实语言基础
答疑解惑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之一。在从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学生的疑问,如实准确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只有认真回答学生学习中的疑问,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实现语用教学。在语用训练中,教师可以提前预设学生的问题,对没有把握回答的问题要慎重处理,不可模糊对待。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日月潭》一课的教学中,部分同学会在自由阅读课文后问向老师发问“潭”与“湖”之间的差别是什么?针对这个我们实际生活中区分不是很明显的问题,教师即可带领学生利用多媒体来查找这两个字的相关定义。进入百度百科,分别搜索“潭”字和“湖”字的定义,让学生学习。毫无疑问,从字词的本义出发,能给学生以正确的理解俨然才是对学生所发起问题的最好的回答。百度百科查找相关定义的方式不仅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夯实了学生的语言基础,同时也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面对这种不能百分百把握的问题(如上述“潭”與“湖”的区分等),教师一定要站在科学、客观的角度来为学生答疑解惑,不能随意回答学生的问题,以免造成语言知识的误解。
(三)在模仿中学习语言修辞
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学习任务是如何写作(低年级又叫“写句子”、“写话”)。无论是低年级的写句子(写话)还是三年级以上写作文,都是学生打基础的时候,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他们去模仿课本中精彩的语句,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引导他们在模仿中进行遣词造句,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时,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让课文中的这些优美修辞手法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受。比如课文中将“三支桨在水里划的声音”比作“乐曲”(将具体的声音播放出来让学生听);“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向学生展现一组关于绿叶的动态风景图)。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以及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并分析课文中的这些修辞手法,之后教师再为学生留下关于写作的课堂作业,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中优美句段,模仿句段,运用修辞手法,写出优美的文章。
(四)在辨析中锻炼语用能力
小学语文学习的语言文字在教学中字词的音、形、义一定要认真讲解。汉语词汇非常丰富,同样一个字、词有不同的读音,同样一个音有多种不同的写法,同样的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教师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辨析字词的音、形、义。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具体来让学生辨析语言文字呢?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想必学生会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弟弟也假装打呵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中的“假”与“朝”是多音字,怎么来区分?;类似“瓣”的字有很多,只是中间的“瓜”不一样,要怎么区分?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不妨进行一番语言文字中形声字、形似字的辨析讲解。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打开多媒体电脑,带领学生在查找“假”与“朝”的正确读音。百度百科显示:“假”有“jiǎ”与“jià”两个读音,当解释为“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时,读“jiǎ”,组词为“假山、假话、假装、假冒、假释、假死、虚假、真假、弄虚作假”等;而当理解为“照规定或经请求批准暂时离开工作或学习场所”时,读“jià”音,组词为“放假、假条、假日、假期、病假”等。“朝”同样也有两个读音,分别为“cháo”与“zh?o”, 解释为“向着,对着;封建时代臣见君,亦指宗教徒的参拜或封建时代帝王接见官吏,发号施令的地方,与‘野’相对”等时,读“cháo”,比如清朝、朝向、朝阳、朝前、坐北朝南、朝见、朝拜、朝圣、朝廷、上朝、退朝、朝野、朝臣、朝代”;而当理解为早晨,日或天”时读“zh?o”,组词“朝阳、朝晖、朝暮、朝霞、朝气、朝思暮想、朝令夕改、朝秦暮楚、今朝、明朝”。不过“朝阳”两个音都可以读,在具体的语境中在判定读作什么音。毫无疑问,这样的词语辨析讲解,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积累,而且潜移默化地参透了语素、词义和汉字知识的教学。
三、结语
总之,语用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创新语用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制定有利于小学阅读课堂的语用训练策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国艺.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6.
[2]吴伟民,李婷.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6,(09):106-111.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与广东省小语会综合项目“小学语文阅读与运用研究”(课题批准号:XYl4-01)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