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利用课堂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品质的培养。本文阐述如何结合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讲求证据的科学态度;讲求实证的科学精神以及如何培养合作、分享、安全、意志品质等。
【关键词】小学科学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6-0138-02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利用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有四大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这些目标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的相关要求是一致的。
仔细研读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我们会发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场景和具体的德育内容,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德育内容,把它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下面将举例说明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实现德育功能。
一、如何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讲求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过程。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会通过观察、实验收集各种证据,包括:图形、数据、标本等。老师要指导学生如实记录,防止学生随意修改实验记录,不尊重科学事实。
在三年级观察一棵大树时,老师组织学生画树的形状,画树叶的形状。如果老师认真检查学生的记录就会发现,有的学生画的大树形状,不是他所观察的那棵树的形状,画的树叶形状,也不是它所观察的那片叶。这就是不尊重事实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如何做呢?首先,在学生观察之前,一定要提醒学生画图时要如实记录,一定是你所观察的那棵树(那片叶),而不是你想象的。其次,要及时检查学生的记录,发现不一致的,要及时提醒。最后,可以做一个全班性的集体评价。把同学所画图形与真实的样本做对比,看看哪里画得像,哪是画得不像。并对画得像的同学评高分。经过这样的强调和强化,学生会逐渐养成如实记录的习惯。
在研究影响摆摆动快慢因素的时候,笔者曾经发现学生为了对上数据,而对部分数据进行事后修改的情况。笔者及时抓住这种现象,请全班同学反思,随意修改实验数据会带来什么问题。教育学生如果觉得实验数据有问题,可以重复实验,但不应直接修改。因为这是不尊重实验事实的。
二、如何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注重实证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培养,不是一天就可以建成的,需要在长期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建立。
小学科学在探究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猜想与验证。以《马铃薯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为例,老师把马铃薯放进某种液体中,学生发现马铃薯浮起来了,结果大部分的学生猜想这杯液体是盐水,并说马铃薯在盐水中才能浮起来。为了验证学生的想法是否正确,老师组织了一个蒸发结晶实验,结果发现结晶出来的物质不是盐,而是糖,用证据反驳了学生的想法。然后又引导学生开展了“制造一杯能让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发现,不是放了盐马铃薯就会浮起来,而是必须达到一定的量。老师通过活动的设计,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用实证证明猜想不一定是对的,唯有实验出证据,培养学生实证精神。
三、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精神
未来社会,是合作的社会,要学会合作和分享,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注重合作和分享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安排上,要多运用小组合作、小组交流等协作环节,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尊重彼此的观点。
在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为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老师要把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分成一组,指导学生做好具体分工,比如:组织学生选好小组长、材料员、实验员和记录员,并监督各小组合作情况,对分工合作好的小组给予表扬。防止出现假合作,假分工,防范学霸包办,其它人旁观的情况。曾经有这么一个小组,小组长特别积极,把小组内所有的事都包办了,其它同学无事可做,然后产生组内冲突。在小组合作完成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全班分享交流,并对分享得好的小组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积极分享的热情。
四、如何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爱护实验器材的良好习惯
科学学习,需要用到很多实验器材,有些器材是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的,而有些器材则是容易被损坏的。爱护实验器材本身也是对学生安全的保护。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方面的教育。一般来说,开学第一课,要进行安全教育,用具体案例提醒学生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每一个实验前,要有更加具体的安全提醒。比如:在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活动中,老师准备了各类的食物(马铃薯、西红柿、米饭、肉等),而学生则有可能在活动中偷尝这些实验用品。老师可以在分发实验用品前强调这些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受到了污染,不能吃或尝,否则可能会生病;也可以发动同学互相监督,发现偷吃要扣安全分。
在水和水蒸气一课实验中,要用到酒精灯加热,这个实验器材也是不安全的。老师采用一些有效的方式来加强安全防范工作,比如:教会学生正确熄灭酒精灯的方法,防止学生用嘴吹。可以视频演示用嘴吹会带来的安全问题。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也可以在用酒精灯加热时,把酒精灯放在水槽中,而人则在水槽外观察。这样的话,即使酒精灯出现问题,也不会对学生的安全造成太大影响。再如:温度和温度计一课时,学生要学习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玻璃做的,很容易破碎。实验前,老师要强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温度计容易损坏的部位。要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操作进行强调。否则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会损坏温度计。 为了更好地保护实验器材。在做好安全教育以及防范措施的情况下,还可以加入奖惩,损坏器材要照价赔偿,没有损坏的,进行表扬,激发学生保护实验器材,维护自身安全的热情。
五、如何培养学生长期坚持的意识品质
科学学习过程中,有些活动是历时一个月以上的,比如:记录一个月的天气;种植凤仙花等。这类活动需要学生进行长期的观察记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得快,去得也会快。尤其是这种需要长期观察的活动,学生容易懈怠,难以将观察进行到底,特别是难以进行详细认真的记录。老师要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和督促,通过定期的评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长期坚持品质的培养。比如:可以把一个月的长期记录,分解成四个星期来检查评比,通过评比来促进学生。也可以通过一些科学家的故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明白科学是需要坚持的,比如: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
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学科学教材中会学到动物、植物、生态平衡、污水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内容。老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时,应该引导学生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动植物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比如:在观察大树时,要提醒学生不要随意采摘树叶,观察小动物时,要提醒学生保护小动物,不要伤害它们,在学习生态系统时,要引导学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垃圾和污水处理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垃圾,做好垃圾回收处理工作,还可以通过写一封环保倡议书;做一个环境调查等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环保主人翁意识。
七、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喊口号,要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比如:三年级科学观察纸一课时,要渗透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学到指南针时,也会讲到中国发明的司南;学到宇宙时,要介绍中国的航空事业,神舟飞船、以及北半导航系统等,以此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各项活动,在课堂中合理地渗透德育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好科学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
[2]邢建辉,自然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若干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
[3]周秩榆.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2013年2月.
作者簡介:
祝守宏(1972-),男,汉族,四川泸县人,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6-0138-02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利用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有四大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这些目标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的相关要求是一致的。
仔细研读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我们会发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场景和具体的德育内容,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德育内容,把它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下面将举例说明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实现德育功能。
一、如何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讲求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过程。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会通过观察、实验收集各种证据,包括:图形、数据、标本等。老师要指导学生如实记录,防止学生随意修改实验记录,不尊重科学事实。
在三年级观察一棵大树时,老师组织学生画树的形状,画树叶的形状。如果老师认真检查学生的记录就会发现,有的学生画的大树形状,不是他所观察的那棵树的形状,画的树叶形状,也不是它所观察的那片叶。这就是不尊重事实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如何做呢?首先,在学生观察之前,一定要提醒学生画图时要如实记录,一定是你所观察的那棵树(那片叶),而不是你想象的。其次,要及时检查学生的记录,发现不一致的,要及时提醒。最后,可以做一个全班性的集体评价。把同学所画图形与真实的样本做对比,看看哪里画得像,哪是画得不像。并对画得像的同学评高分。经过这样的强调和强化,学生会逐渐养成如实记录的习惯。
在研究影响摆摆动快慢因素的时候,笔者曾经发现学生为了对上数据,而对部分数据进行事后修改的情况。笔者及时抓住这种现象,请全班同学反思,随意修改实验数据会带来什么问题。教育学生如果觉得实验数据有问题,可以重复实验,但不应直接修改。因为这是不尊重实验事实的。
二、如何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注重实证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培养,不是一天就可以建成的,需要在长期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建立。
小学科学在探究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猜想与验证。以《马铃薯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为例,老师把马铃薯放进某种液体中,学生发现马铃薯浮起来了,结果大部分的学生猜想这杯液体是盐水,并说马铃薯在盐水中才能浮起来。为了验证学生的想法是否正确,老师组织了一个蒸发结晶实验,结果发现结晶出来的物质不是盐,而是糖,用证据反驳了学生的想法。然后又引导学生开展了“制造一杯能让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发现,不是放了盐马铃薯就会浮起来,而是必须达到一定的量。老师通过活动的设计,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用实证证明猜想不一定是对的,唯有实验出证据,培养学生实证精神。
三、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精神
未来社会,是合作的社会,要学会合作和分享,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注重合作和分享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安排上,要多运用小组合作、小组交流等协作环节,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尊重彼此的观点。
在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为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老师要把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分成一组,指导学生做好具体分工,比如:组织学生选好小组长、材料员、实验员和记录员,并监督各小组合作情况,对分工合作好的小组给予表扬。防止出现假合作,假分工,防范学霸包办,其它人旁观的情况。曾经有这么一个小组,小组长特别积极,把小组内所有的事都包办了,其它同学无事可做,然后产生组内冲突。在小组合作完成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全班分享交流,并对分享得好的小组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积极分享的热情。
四、如何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爱护实验器材的良好习惯
科学学习,需要用到很多实验器材,有些器材是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的,而有些器材则是容易被损坏的。爱护实验器材本身也是对学生安全的保护。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方面的教育。一般来说,开学第一课,要进行安全教育,用具体案例提醒学生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每一个实验前,要有更加具体的安全提醒。比如:在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活动中,老师准备了各类的食物(马铃薯、西红柿、米饭、肉等),而学生则有可能在活动中偷尝这些实验用品。老师可以在分发实验用品前强调这些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受到了污染,不能吃或尝,否则可能会生病;也可以发动同学互相监督,发现偷吃要扣安全分。
在水和水蒸气一课实验中,要用到酒精灯加热,这个实验器材也是不安全的。老师采用一些有效的方式来加强安全防范工作,比如:教会学生正确熄灭酒精灯的方法,防止学生用嘴吹。可以视频演示用嘴吹会带来的安全问题。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也可以在用酒精灯加热时,把酒精灯放在水槽中,而人则在水槽外观察。这样的话,即使酒精灯出现问题,也不会对学生的安全造成太大影响。再如:温度和温度计一课时,学生要学习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玻璃做的,很容易破碎。实验前,老师要强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温度计容易损坏的部位。要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操作进行强调。否则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会损坏温度计。 为了更好地保护实验器材。在做好安全教育以及防范措施的情况下,还可以加入奖惩,损坏器材要照价赔偿,没有损坏的,进行表扬,激发学生保护实验器材,维护自身安全的热情。
五、如何培养学生长期坚持的意识品质
科学学习过程中,有些活动是历时一个月以上的,比如:记录一个月的天气;种植凤仙花等。这类活动需要学生进行长期的观察记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得快,去得也会快。尤其是这种需要长期观察的活动,学生容易懈怠,难以将观察进行到底,特别是难以进行详细认真的记录。老师要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和督促,通过定期的评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长期坚持品质的培养。比如:可以把一个月的长期记录,分解成四个星期来检查评比,通过评比来促进学生。也可以通过一些科学家的故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明白科学是需要坚持的,比如: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
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学科学教材中会学到动物、植物、生态平衡、污水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内容。老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时,应该引导学生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动植物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比如:在观察大树时,要提醒学生不要随意采摘树叶,观察小动物时,要提醒学生保护小动物,不要伤害它们,在学习生态系统时,要引导学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垃圾和污水处理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垃圾,做好垃圾回收处理工作,还可以通过写一封环保倡议书;做一个环境调查等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环保主人翁意识。
七、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喊口号,要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比如:三年级科学观察纸一课时,要渗透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学到指南针时,也会讲到中国发明的司南;学到宇宙时,要介绍中国的航空事业,神舟飞船、以及北半导航系统等,以此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各项活动,在课堂中合理地渗透德育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好科学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
[2]邢建辉,自然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若干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
[3]周秩榆.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2013年2月.
作者簡介:
祝守宏(1972-),男,汉族,四川泸县人,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