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全国中小学多媒体课件大赛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景象。不仅制作平台多样,从PowerPoint、FrontPage,到Authorware、Flash、几何画板等都各显神通;而且在制作技术上,不论是设计、绘画、构图,还是色彩及脚本的应用,也都各具特色,涌现出了不少可圈可点的作品。既有内容丰富、适合用户根据教学需要选用的“鸿篇”,也有短小精悍、灵活实用的小积件。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一些边远地区的教师和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参赛的作品同样显示了较好的技术功底。这里我们仅从技术的角度对本次大赛作一些回顾。
制作平台各具特色
较之上届比赛,本届大赛取消了对制作平台的限制,因而更受到了广大课件制作者的支持。郑友强老师以Dreamweaver MX、Flash MX为开发平台的网络课件《地质灾害专题网站》,以网络为载体,融合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细腻地表现出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有利于帮助学生通过有趣味的视频动画等进行自主学习。姜长林老师用几何画板制作的《探索勾股定理》,具有使用灵活、计算精确、交互性强的特点。制作动画最具优势的Flash更为大家所首选,制作出了大批交互性强的好课件。由于Flash在制作动画上具有优势,在课件制作的圈子里似乎流行一种看法:要参加课件大赛,非Flash莫属,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例如PowerPoint,虽然它是针对演示文稿而开发,但其易用性和对其他平台的包容,为广大教师所欢迎。柏焕新老师说得好:“说到课件制作,人们言必称Flash,曾几何时,昔日辉煌的PPT犹如失宠的后妃,已被打入冷宫。究其原因,是PowerPoint软件缺少专门的交互、运动、条件判断和循环功能等,制作出来的课件往往技术含量不高,获奖几率自然小些。其实,微软集成在Office组件之一的PowerPoint程序也有诸多优点。”本届大赛上,龚震宇老师用PowerPoint制作的《有趣的七巧板》,简洁、清晰而又有趣,一举荣获一等奖,正说明了这点。再以几何画板来说,我认为这应是制作数学课件首选的平台。它简单易学、功能强大,具有动态探究数学问题的功能。这些特点在姜长林老师用几何画板制作的《探索勾股弦定理》课件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种不同的平台都有自己的优势,针对不同的要求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制作平台,才能更好地发挥课件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技术需要先进理念的支撑
课件需要技术表现,技术依靠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参赛作品在如何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上作了很好的探索。例如,于建华老师的数学课件《对称》,摈弃了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从而束缚教师能动性的传统设计思想,充分发挥Flash的交互功能,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了教师。在为戏剧脸谱填色场景中,学生根据课件给出的三个脸谱和九种颜色的涂鸦板,便能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对称图形;利用Flash测验题模板,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利用拖曳函数和碰撞检测指令,让学生去配对正确的图形。作品还充分考虑了课件的可积性,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分可积,从而增强了课件的生命力。
在之前的大赛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前有头后有尾的“整堂型”课件,这次却涌现出了大批具有普适意义的开放型积件,这些积件以灵活可积为特点。如宋仁华老师的《电磁感应现象分析》,应用适当的动画手法和脚本,从不同角度来突破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很实用。除了这种短小精悍的小积件外,还出现了由多个积件组成的“大积件”,如吴云、杨祥老师的《我们心脏的功能》,以娴熟的技法声形并茂地展示出心脏的功能和诊断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关于心脏听诊的“全书”;王丰老师的《Excel进阶学习系统(网络版)》实际上创建了系统地教学Excel学习这个课题的积件群,学生可用来自主学习,教师可用来方便教学;尚凡国和盖建芳老师的《中国书法艺术》不仅制作精美,更是一个书法教学的资料库。这些课件的共同特点是,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意选择有关内容进行教学,因此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然而我们不能不遗憾地指出,在参赛作品中大量存在的仍然是以教为中心的单纯传授知识的课件,特别是一些初学者参赛的“电子板书”或“电子教案”式的课件,只是将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搬到屏幕上而已,其交互模式就是“一按到底”。例如,有个数学课件将全部讲解步骤都做成用按钮控制其显示的效果,使用者只有亦步亦趋点击89次按钮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虽轻松却无聊。
文科课件的一个误区
在这次大赛中,语文类课件占29%,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如李晓红老师的《识字》,吸收了理科课件的特点,将探索融入兴趣之中,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去猜想和探索新的知识。例如其中的“摘果果”便做得很朴素,简单的鼠绘配上几个现成的元素,在简单脚本的支持下,便构成了能灵活辅助教学的场景。孩子们可以自己动手摘下记住的生字或者拼音“苹果”,还可以做找朋友的游戏去学懂学会字词。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文科课件重形象、忌花哨,辅助学生学懂学会才是硬道理。
但是也有人认为,语文课承担着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任务,包括审美观等的形成。语文教学方法中有一种叫做情景教学法,大量使用图片、音乐和视频等素材,营造一个充满气氛的教学环境,是语文课件的必需。
营造气氛是否一定要使用大量图片?我认为,图片、动画的应用要恰如其分,特别是文艺性作品讲究的是意境。恰如其分常常与简洁连在一块,而简洁又是清晰明了的代名词。音乐课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封面,摒弃了常规的以图片为背景的设计,采用白描的手法,仅将一把小提琴和两只蝴蝶置于无背景的方框内。“无背景”显示的是对权贵的鄙视,对梁祝那洁白如玉的圣洁爱情的歌颂,因而课件的主题格外突出,意境也得到了升华,如图1所示。
图片或声光电的元素虽然能加强对感官的刺激,但同时也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文件必然做得很大,会严重影响课件的传播,使其实用性受到限制;而且,由于对计算机资源占用太多,常造成计算机运行的困难,这是我们要尽量避免的。在设计和技术上进行合理处置,也是对课件制作人员水平的检验。在这次大赛中,文科课件容量在10MB以上的不在少数,最大的甚至达到了82MB,结果只能用光盘报送。我们知道,一个1分钟的AVI视频文件便达到10.5MB,一张放大后在屏幕上显示得较清晰的照片,也至少是好几百KB,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需要我们探索。二是视觉刺激对教学的正负反馈亦值得进行科学的研究。声光电的刺激无疑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对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全是积极的,像语文恐怕更要讲究听读说讲等教学手段的使用。
为形式而形式是个通病
为形式而形式,将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场景和动画元素都塞入课件,舍不得割爱,是参赛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物理课件《浮力》为我们作了一个序幕,先是以一只躺着的可爱猫眯作为背景,旋转的花轮衬着翻动的文字“浮力”升入场景,然后变幻成黑色背景上动态元素的表演:不断扩展的花环,旋转的花轮,翻着筋斗的文字。看来,作者所喜爱的动态效果都在尽情展出,可惜我们并不知道这种设计和动态元素的应用对课件主题的揭示有什么联系和意义。
另一个课件《小池》不论鼠绘、构图、色彩都堪称上乘,但在背景设计上也出现了败笔。《小池》是一首情趣盎然的写景状物诗,清泉、树阴、小荷、蜻蜓,好一派夏日的柔和风光,而课件的作者竟加上细雨纷纷作为贯串全局的动态背景,破坏了诗歌的意境,似有画蛇添足之嫌。
为形式而形式的另一种突出的表现,是将本可用传统手段(包括教师的语言、板书)完成的内容全做成课件。有一个物理课件,将演示自由落体的实验——一个小铁球和一张纸片在同一高度无初速落下也做成课件,其实这个实验用实物演示是最简单的;有一个语文课件将“小朋友们,我们来做个游戏”、“我们现在来欣赏这首诗歌吧”这些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话也全都通过卡通人物说出来,实在没有必要。
进课堂是课件的根本用途
课件是要用于课堂的,我们的作者往往忘记了这个根本用途,为了炫耀技术结果造成了人为的干扰因素。如有的过分地将打字效果引入课件,让哒哒声响彻课堂;有的每按一次按钮就发出一个音响效果;有的在画面上安放一些或变换颜色或跳跃晃动的图案;有的让一些卡通人物在画面上手舞足蹈、挤眉弄眼去吸引学生的眼球;有的仿照电影或应用软件的格式,加上冗长的片头和片尾,运用或淡入淡出或飞屏或爆炸等特效,滚出“脚本×××,制作×××”、“真的要退出吗”、“谢谢欣赏,再见”等字样,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教室里,课件是要投影在屏幕上的,所以版面的清晰明了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这并没有引起注意。不少参赛作品在一个场景中文字过多,有一个名为《琵琶行》的课件,在一个版面中将全诗的六百一十六言全堆放在那儿;有的字体过小或颜色太浅,没有考虑到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是否能看到;有的版面设计效果差,如图2是课件《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场景图,一个图、一个表和一首诗全都挤在一个版面内,显得臃肿。一个版面应留下一定的空间,使人有思考和想象的余地。至于所用的图片出现马赛克效果的现象更是普遍。
通过本次大赛,不仅评选出了一大批从制作理念到艺术表现都优秀的作品,而且也检阅了我们的课件制作队伍。一批老作者的作品更加成熟,一批新秀正在涌现,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因课件制作的发展而精彩。
制作平台各具特色
较之上届比赛,本届大赛取消了对制作平台的限制,因而更受到了广大课件制作者的支持。郑友强老师以Dreamweaver MX、Flash MX为开发平台的网络课件《地质灾害专题网站》,以网络为载体,融合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细腻地表现出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有利于帮助学生通过有趣味的视频动画等进行自主学习。姜长林老师用几何画板制作的《探索勾股定理》,具有使用灵活、计算精确、交互性强的特点。制作动画最具优势的Flash更为大家所首选,制作出了大批交互性强的好课件。由于Flash在制作动画上具有优势,在课件制作的圈子里似乎流行一种看法:要参加课件大赛,非Flash莫属,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例如PowerPoint,虽然它是针对演示文稿而开发,但其易用性和对其他平台的包容,为广大教师所欢迎。柏焕新老师说得好:“说到课件制作,人们言必称Flash,曾几何时,昔日辉煌的PPT犹如失宠的后妃,已被打入冷宫。究其原因,是PowerPoint软件缺少专门的交互、运动、条件判断和循环功能等,制作出来的课件往往技术含量不高,获奖几率自然小些。其实,微软集成在Office组件之一的PowerPoint程序也有诸多优点。”本届大赛上,龚震宇老师用PowerPoint制作的《有趣的七巧板》,简洁、清晰而又有趣,一举荣获一等奖,正说明了这点。再以几何画板来说,我认为这应是制作数学课件首选的平台。它简单易学、功能强大,具有动态探究数学问题的功能。这些特点在姜长林老师用几何画板制作的《探索勾股弦定理》课件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种不同的平台都有自己的优势,针对不同的要求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制作平台,才能更好地发挥课件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技术需要先进理念的支撑
课件需要技术表现,技术依靠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参赛作品在如何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上作了很好的探索。例如,于建华老师的数学课件《对称》,摈弃了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从而束缚教师能动性的传统设计思想,充分发挥Flash的交互功能,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了教师。在为戏剧脸谱填色场景中,学生根据课件给出的三个脸谱和九种颜色的涂鸦板,便能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对称图形;利用Flash测验题模板,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利用拖曳函数和碰撞检测指令,让学生去配对正确的图形。作品还充分考虑了课件的可积性,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分可积,从而增强了课件的生命力。
在之前的大赛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前有头后有尾的“整堂型”课件,这次却涌现出了大批具有普适意义的开放型积件,这些积件以灵活可积为特点。如宋仁华老师的《电磁感应现象分析》,应用适当的动画手法和脚本,从不同角度来突破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很实用。除了这种短小精悍的小积件外,还出现了由多个积件组成的“大积件”,如吴云、杨祥老师的《我们心脏的功能》,以娴熟的技法声形并茂地展示出心脏的功能和诊断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关于心脏听诊的“全书”;王丰老师的《Excel进阶学习系统(网络版)》实际上创建了系统地教学Excel学习这个课题的积件群,学生可用来自主学习,教师可用来方便教学;尚凡国和盖建芳老师的《中国书法艺术》不仅制作精美,更是一个书法教学的资料库。这些课件的共同特点是,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意选择有关内容进行教学,因此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然而我们不能不遗憾地指出,在参赛作品中大量存在的仍然是以教为中心的单纯传授知识的课件,特别是一些初学者参赛的“电子板书”或“电子教案”式的课件,只是将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搬到屏幕上而已,其交互模式就是“一按到底”。例如,有个数学课件将全部讲解步骤都做成用按钮控制其显示的效果,使用者只有亦步亦趋点击89次按钮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虽轻松却无聊。
文科课件的一个误区
在这次大赛中,语文类课件占29%,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如李晓红老师的《识字》,吸收了理科课件的特点,将探索融入兴趣之中,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去猜想和探索新的知识。例如其中的“摘果果”便做得很朴素,简单的鼠绘配上几个现成的元素,在简单脚本的支持下,便构成了能灵活辅助教学的场景。孩子们可以自己动手摘下记住的生字或者拼音“苹果”,还可以做找朋友的游戏去学懂学会字词。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文科课件重形象、忌花哨,辅助学生学懂学会才是硬道理。
但是也有人认为,语文课承担着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任务,包括审美观等的形成。语文教学方法中有一种叫做情景教学法,大量使用图片、音乐和视频等素材,营造一个充满气氛的教学环境,是语文课件的必需。
营造气氛是否一定要使用大量图片?我认为,图片、动画的应用要恰如其分,特别是文艺性作品讲究的是意境。恰如其分常常与简洁连在一块,而简洁又是清晰明了的代名词。音乐课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封面,摒弃了常规的以图片为背景的设计,采用白描的手法,仅将一把小提琴和两只蝴蝶置于无背景的方框内。“无背景”显示的是对权贵的鄙视,对梁祝那洁白如玉的圣洁爱情的歌颂,因而课件的主题格外突出,意境也得到了升华,如图1所示。
图片或声光电的元素虽然能加强对感官的刺激,但同时也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文件必然做得很大,会严重影响课件的传播,使其实用性受到限制;而且,由于对计算机资源占用太多,常造成计算机运行的困难,这是我们要尽量避免的。在设计和技术上进行合理处置,也是对课件制作人员水平的检验。在这次大赛中,文科课件容量在10MB以上的不在少数,最大的甚至达到了82MB,结果只能用光盘报送。我们知道,一个1分钟的AVI视频文件便达到10.5MB,一张放大后在屏幕上显示得较清晰的照片,也至少是好几百KB,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需要我们探索。二是视觉刺激对教学的正负反馈亦值得进行科学的研究。声光电的刺激无疑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对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全是积极的,像语文恐怕更要讲究听读说讲等教学手段的使用。
为形式而形式是个通病
为形式而形式,将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场景和动画元素都塞入课件,舍不得割爱,是参赛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物理课件《浮力》为我们作了一个序幕,先是以一只躺着的可爱猫眯作为背景,旋转的花轮衬着翻动的文字“浮力”升入场景,然后变幻成黑色背景上动态元素的表演:不断扩展的花环,旋转的花轮,翻着筋斗的文字。看来,作者所喜爱的动态效果都在尽情展出,可惜我们并不知道这种设计和动态元素的应用对课件主题的揭示有什么联系和意义。
另一个课件《小池》不论鼠绘、构图、色彩都堪称上乘,但在背景设计上也出现了败笔。《小池》是一首情趣盎然的写景状物诗,清泉、树阴、小荷、蜻蜓,好一派夏日的柔和风光,而课件的作者竟加上细雨纷纷作为贯串全局的动态背景,破坏了诗歌的意境,似有画蛇添足之嫌。
为形式而形式的另一种突出的表现,是将本可用传统手段(包括教师的语言、板书)完成的内容全做成课件。有一个物理课件,将演示自由落体的实验——一个小铁球和一张纸片在同一高度无初速落下也做成课件,其实这个实验用实物演示是最简单的;有一个语文课件将“小朋友们,我们来做个游戏”、“我们现在来欣赏这首诗歌吧”这些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话也全都通过卡通人物说出来,实在没有必要。
进课堂是课件的根本用途
课件是要用于课堂的,我们的作者往往忘记了这个根本用途,为了炫耀技术结果造成了人为的干扰因素。如有的过分地将打字效果引入课件,让哒哒声响彻课堂;有的每按一次按钮就发出一个音响效果;有的在画面上安放一些或变换颜色或跳跃晃动的图案;有的让一些卡通人物在画面上手舞足蹈、挤眉弄眼去吸引学生的眼球;有的仿照电影或应用软件的格式,加上冗长的片头和片尾,运用或淡入淡出或飞屏或爆炸等特效,滚出“脚本×××,制作×××”、“真的要退出吗”、“谢谢欣赏,再见”等字样,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教室里,课件是要投影在屏幕上的,所以版面的清晰明了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这并没有引起注意。不少参赛作品在一个场景中文字过多,有一个名为《琵琶行》的课件,在一个版面中将全诗的六百一十六言全堆放在那儿;有的字体过小或颜色太浅,没有考虑到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是否能看到;有的版面设计效果差,如图2是课件《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场景图,一个图、一个表和一首诗全都挤在一个版面内,显得臃肿。一个版面应留下一定的空间,使人有思考和想象的余地。至于所用的图片出现马赛克效果的现象更是普遍。
通过本次大赛,不仅评选出了一大批从制作理念到艺术表现都优秀的作品,而且也检阅了我们的课件制作队伍。一批老作者的作品更加成熟,一批新秀正在涌现,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因课件制作的发展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