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教学,岂能“偷梁换柱”?——“解决问题策略——替换”教学片断与思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maiz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次校级数学观摩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上)解决问题策略——替换。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
其他文献
以酒石酸、硝酸氧锆和硝酸铅为原料,合成出了双金属盐酒石酸铅锆,采用有机元素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和FTIR对其进行了表征。在程序升温条件下,利用TG/DTG、DSC、固相原位反应池/FTI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除了要关注知识本身外,还需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方式。只有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提出适合学生的问题,才能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如何提高课堂提问效率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问题的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  例如,课的新授部分有这样一道题目:“小方家栽了3行桃树、8行苹果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苹果树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在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那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一个学生的数学能力或智力水平,往往表现在他的解题之中。习题练习不但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而且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简单的形式性练习,只能是蜻蜓点水,无思维价值;复杂的题海式练习,只能是事倍功半,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心理学研究证明:练习量超负荷,会使学生学习效率递减,智力迟钝。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质”“量”并重,重视练习设计的“营养价值”,让学生在少而精的作业练习中
用缓慢挥发法和水热法分别合成了镍配合物NiLPy(L=5-溴-2-羟基苯基苯基酮-4-甲氧基苯甲酰腙,Py=吡啶)(1)及铜配合物Cu(babh)2(Py)(Hbabh=查尔酮苯甲酰腙,Pv=吡啶)(2),并用元素分析、红外
制备了2个含有叠氮根和硫氰根配位单元的3,4-双咪唑噻吩(L)的锰(Ⅱ)配位聚合物[Mn(L)(N3)2(H2O)]n(1)和[Mn(L)2(SCN3)2]n(2)并报道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化合物1和2是通过3,4-双咪唑噻吩与四水醋酸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结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全体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学习能力?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  一、设计情境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投入教学中  课堂设计过程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性,进而影响学习效果。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有限,再加上天性好动,注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对数学教师而言,如何创设有效情境、促进主体学习,让情境真正成为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的一座桥梁,是当前一个亟须探索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新课改下的有效情境创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的情境要有趣味性——激趣且省时有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以3-吡啶醛和(1R,2R)-环己二胺进行缩合得到Schiff碱配体L1,然后,用配体L1和AgNO3进行配位反应,得到配合物[Ag(L1)(NO3)]n(1),并用元素分析、FT-IR、X-射线单晶衍射、热重分析、粉末
设计合成了4种含不同芳香取代基团的肼基二硫代甲酸甲酯配体(2-乙酰基吡啶肼基二硫代甲酸甲酯(L1-H)、2-甲酰基吡啶肼基二硫代甲酸甲酯(L2-H)、2-甲酰基噻吩肼基二硫代甲酸甲酯(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