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豫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独特而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质、文化风采和神韵,是前辈大师、艺术家们留给后人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但是,从当前豫剧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来看,机遇与困难并存。本文通过对目前豫剧的保护和传承的现状调查分析,依据豫剧的艺术特点,以《梨园春》栏目为例,具体分析如何利用新媒体对豫剧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以及在保护、传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由此对豫剧在今后的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新媒体;豫剧;传承与发展;梨园春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物质上的追求不断的提升,生活方式出现了极大的转变,同时带动了多媒体的发展,从而使娱乐方式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虽然戏曲的样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形态,传播方式也由传统的广播电视传播转变为目前网络、手机、电视等媒体并存。然而,传统的戏曲行业还是受到这些冲击变得越来越不景气。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豫剧的传承与发展状况如何呢?这些新媒体的出现对豫剧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今后在豫剧的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往哪儿走?怎么走?我们不妨以其中的一档节目——《梨园春》为例,结合河南豫剧的艺术特点,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一、梨园花开春意闹——《梨园春》作为新媒体的出现
1994年,《梨园春》作为一档电视戏曲类综艺节目在当今这个时代飞速发展,媒体竞争激烈的时代中脱颖而出。然而,《梨园春》作为传统的戏曲类节目并不被业内和外界看好,出人意料的是,它不仅在本地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更成为了河南电视台的龙头品牌。索福瑞的数据显示,自《梨园春》创办发展至今,其均收视率达到了25%以上,最高收视率达到35.7%。《梨园春》栏目从开办初期的无人问津,到后来的蓬勃发展,再到如今栏目真正的成熟,随之而来的是很多奖项和荣誉的光环:2003年,《梨园春》栏目主持人庞晓戈获得金鹰奖“中国十佳节目主持人”;2010年的“星光奖”颁奖典礼,作为与中国电视“飞天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并驾齐驱的三项政府大奖之一,《梨园春》获得电视文艺栏目大奖。[1]等等诸多奖项。
爱听戏的人变多了。在郑州的大街小巷,常常能听到豫剧的旋律,也能见到豫剧爱好者们围在一起吊嗓子。虽然演唱的专业性不强,但各有各的特色。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梨园春》的迅速传播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
1、立足传统、准确定位
传统豫剧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从乾隆年间发展至今,在河南的各地区就已经形成了一些优秀的演出团体。因此,其拥有着坚实的群主基础,豫剧又是河南方言,唱起来当然朗朗上口,河南的男女老少,无论唱的是否专业,都能张嘴口来上一段。
2、舞台形式多样
主持人选用上的创新,在过去豫剧演出过程中,节目的流程、顺序都是由报幕员负责。《梨园春》则是用年轻漂亮,有朝气有活力的新人来做主持,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整个比赛现场的气氛。其次,引用新颖的舞台形式——擂台赛制。真正能够让观众的期待心理得到大力的提升的关键举措还是擂台赛机制的引入。其让观众观赏豫剧的兴趣瞬间被激发出来,进而更加自助的参与和投入到节目当中去。不时还有外国友人上台与河南演员一试高低。
3、电视、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加入
《梨园春》在传播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在前期宣传工作中,栏目组在传统媒体的宣传基础上开始着手网络推广,网上报名、网络互动、网络投票、手机客户端等方式的出现体现了节目的真实性、互动性,吊足了戏迷的胃口,极大地调动了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在节目播出过程中,观众通过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短信的方式为自己喜爱的选手投票,同时可以发表对选手的评论、“吐槽”,使观众也可以过一把“评委”瘾。最重要的当然还是节目播出后视频资料的整理和存放,栏目组将节目视频资料放到网上供网友和戏迷们随时随地的选择观看、学习。
“土”、“传统”、“不赶时髦”这往往是人们心中对豫剧总的印象,《梨园春》则大胆的冲破了这种观念,在节目的包装上节目组工作人员注入了大量时尚的因素。在不断的修改和更新的过程中,《梨园春》也是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时刻了解观众所需,将观众们喜闻乐见的娱乐互动环节加入进去,发出“戏曲也疯狂”的娱乐口号,让观众从被动的欣赏豫剧变为主动的参与到演出当中去。随着《梨园春》收视的提高,其演出范围也不断扩大,如2000年3月,赴新疆乌鲁木齐慰问演出,同年7月河南省内涝灾,组织赈灾义演。《梨园春》凭借自己的文化特色,立足河南,正迈步走向世界。[2]
二、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对河南豫剧的传承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豫剧艺术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关系
正如著名剧作家魏明伦所说:“他们与戏剧绝不是不相容互相排斥的。”[3]《梨园春》正好是将传统豫剧与现代新媒体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运用现代戏曲的传播方式,对豫剧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但是,在传统艺术和新媒体结合时,总会出现一些问题,然而,《梨园春》发扬积极探索,在保持豫剧“味道”不变的基础上,大胆的创作、创新,更家适应了现代人们的“口味”。
豫剧与现代新媒体的结合,《梨园春》通过电视栏目对豫剧资源的整合、调整和精炼,实现了传播内容的更新,原汁原味的将豫剧的整体风貌展现出来,通过快速便捷的新媒体传播手段,开创了豫剧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全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梨园春》的取得的成功将归功于传统豫剧艺术和新媒体传播手段的有机结合。有学者提出,《梨园春》将中国最传统的文化内容——戏曲和最现代的传播技术——电视相结合所走出的成功之路。对于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富有借鉴意义的。[4]国务委员陈志立说:“河南的好做法值得推广。”
(二)新媒体为豫剧的发展插上一双电子的翅膀
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相对于之前的广播、报刊、电视等媒体而言,目前的手机、网络、多媒体、移动电视、户外大屏就是所谓的新媒体,其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5] 上世纪末,豫剧事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发展的瓶颈期,豫剧已不再能吸引到年轻的观众的注意力,并且年龄稍微大一点的观众群也正在不断的缩小。就在这时,《梨园春》栏目通过电视、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形式走入大家的眼帘,它带给了豫剧事业发展的第二个春天,让豫剧在众多娱乐媒体节目中彰显出了自己无穷的魅力。《梨园春》的道路起起伏伏,也经历了数十年风风雨雨洗涤,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而且提高了整个河南电视台的知名度。可以说,新媒体传播方式与戏曲艺术的有机结合是给豫剧的发展插上了一双电子翅膀。
与广播、影视等传统媒体不同,网络、手机、MPEG4等新媒体大多是一些“私人用品”,正是由于这种私密性,使得豫剧的爱好者可以对欣赏内容的选择拥有绝对权力。一方面,新媒体的另一端是无比强大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的基础上,新媒体可以提供给豫剧爱好者更多的选择机会,进行个性化传播。例如,某豫剧爱好者喜欢某一段优秀的唱段,于是他便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该唱段所在的剧本和曲谱,随时随地的利用“新媒体”的方式学习。另一方面,每一豫剧爱好者都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方式发布自己的作品以及观赏他人的作品,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与网友互动,促进豫剧艺术的发展、普及豫剧知识的效果。
(三)《梨园春》带给豫剧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豫剧的受众群体遍布全国各地,除了河南的演出团体外,其他省区也比比皆是,然而,为什么豫剧的传承与发展状况却日渐的陷入危机?通过《梨园春》栏目,豫剧与新媒体结合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又暴露了哪些问题?
1、新作品的创作不多
让我们从新审视《梨园春》的舞台上,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舞台上演员们表演的都是一些建国初期的的老作品,像《秦雪梅》、《三哭殿》、《南阳关》等。演员和参赛选手们总是拿着这些段子重复的在舞台上表演,观众看的、听的多了便形成了欣赏疲劳,如果这样长久下去,既不利于新作品的创作,又让豫剧爱好者对豫剧失去原来的喜爱,阻碍了豫剧的发展。更令人担忧的是,常常听到那些幼儿来参加打擂,从他们口中唱出的却依然是“咱两个咱学校整整三年”,此时此刻不知广大观众会有什么样的看法,保留发扬经典的唱段固然很重要,但孩子们的演绎是不是应该对其进行一些简单的分类,让孩子们能够去演绎属于他们、适合他们的作品。
2、商业色彩过浓,知识性欠缺
在观看戏曲节目的过程中,观众经常看到的是各种产品的广告,包括《梨园春》现场,网络上的戏曲资源,都可以看到众多商家的广告标志,满耳都是主持人口中的广告语,商业氛围太重,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影响了戏迷们欣赏精彩豫剧节目,也破坏了豫剧戏曲文化的艺术美感。
3、过分娱乐化
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迎合观众的口味,众多戏曲节目负责人出于提高收视率的需要,千方百计的让戏曲节目”洋气“起来。但是恰恰相反,不但没有取得高的收视率,反而让戏曲失去了它本来的面貌。例如,毫无顾忌的插播节目,在戏曲节目中并不是不能插播其他的节目类型,但要适可而止,若不加考虑大量的插播与戏曲无关的娱乐节目,结果往往只能适得其反。
三、让豫剧艺术走向国际舞台
“必须占领城市舞台;必须征服青年听众;必须与国际接轨”,这是河南政府最近针对豫剧的发展前景问题提出的三个方向。农村是豫剧的发源地,农民更是豫剧发展、繁荣的主要力量,就算城市中也有一定规模的人喜欢豫剧,往往其中大部分也是由农村搬到城市的人。所以,本文认为应该坚持在农村发展豫剧的道路,服务农村的戏剧爱好者。其次,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吸引青年戏迷,这是一个很好的提议,同时我们要认清现实,毕竟豫剧的听众大部分都还是中老年人,我们要想方设法维持他们对豫剧的那份热忱,与此同时,努力发展青少年观众。“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只有发展豫剧的特色,把豫剧发扬光大,才能让豫剧在国际舞台上走得更远。
豫剧这一河南独特的社会艺术文化,其传承与发展的重任是我们河南人民光荣的使命。只有让豫剧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融入到观众的思想观念里,豫剧的道路也将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总之,豫剧的繁荣与发展的王道便是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支持。
注释:
[1]王志华.河南卫视《梨园春》的栏目特色研究[D].河北大学.2010
[2]王伟.《梨园春》的品牌拓展与公益性主题[J].新闻爱好者.2010(04)
[3]吴凤.从《梨园春》看豫剧文化生态的培育[D].南京艺术学院.2012
[4]陈国华.中原戏曲类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承方式研究——以戏曲栏目《梨园春》为例[J].戏剧丛刊.2010(2)
[5]赵蓓.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与媒介利益.[D].山东大学.2006
参考文献:
[1]张艳红.论河南地方戏曲的繁荣与发展——来自“梨园春现象”的思考[D].河南大 学.2007
[2]周波.《梨园春》的文化分析及模式批评[D].郑州大学.2006
[3]赵蓓.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与媒介利益.[D].山东大学.2006
【关键词】:新媒体;豫剧;传承与发展;梨园春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物质上的追求不断的提升,生活方式出现了极大的转变,同时带动了多媒体的发展,从而使娱乐方式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虽然戏曲的样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形态,传播方式也由传统的广播电视传播转变为目前网络、手机、电视等媒体并存。然而,传统的戏曲行业还是受到这些冲击变得越来越不景气。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豫剧的传承与发展状况如何呢?这些新媒体的出现对豫剧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今后在豫剧的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往哪儿走?怎么走?我们不妨以其中的一档节目——《梨园春》为例,结合河南豫剧的艺术特点,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一、梨园花开春意闹——《梨园春》作为新媒体的出现
1994年,《梨园春》作为一档电视戏曲类综艺节目在当今这个时代飞速发展,媒体竞争激烈的时代中脱颖而出。然而,《梨园春》作为传统的戏曲类节目并不被业内和外界看好,出人意料的是,它不仅在本地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更成为了河南电视台的龙头品牌。索福瑞的数据显示,自《梨园春》创办发展至今,其均收视率达到了25%以上,最高收视率达到35.7%。《梨园春》栏目从开办初期的无人问津,到后来的蓬勃发展,再到如今栏目真正的成熟,随之而来的是很多奖项和荣誉的光环:2003年,《梨园春》栏目主持人庞晓戈获得金鹰奖“中国十佳节目主持人”;2010年的“星光奖”颁奖典礼,作为与中国电视“飞天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并驾齐驱的三项政府大奖之一,《梨园春》获得电视文艺栏目大奖。[1]等等诸多奖项。
爱听戏的人变多了。在郑州的大街小巷,常常能听到豫剧的旋律,也能见到豫剧爱好者们围在一起吊嗓子。虽然演唱的专业性不强,但各有各的特色。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梨园春》的迅速传播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
1、立足传统、准确定位
传统豫剧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从乾隆年间发展至今,在河南的各地区就已经形成了一些优秀的演出团体。因此,其拥有着坚实的群主基础,豫剧又是河南方言,唱起来当然朗朗上口,河南的男女老少,无论唱的是否专业,都能张嘴口来上一段。
2、舞台形式多样
主持人选用上的创新,在过去豫剧演出过程中,节目的流程、顺序都是由报幕员负责。《梨园春》则是用年轻漂亮,有朝气有活力的新人来做主持,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整个比赛现场的气氛。其次,引用新颖的舞台形式——擂台赛制。真正能够让观众的期待心理得到大力的提升的关键举措还是擂台赛机制的引入。其让观众观赏豫剧的兴趣瞬间被激发出来,进而更加自助的参与和投入到节目当中去。不时还有外国友人上台与河南演员一试高低。
3、电视、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加入
《梨园春》在传播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在前期宣传工作中,栏目组在传统媒体的宣传基础上开始着手网络推广,网上报名、网络互动、网络投票、手机客户端等方式的出现体现了节目的真实性、互动性,吊足了戏迷的胃口,极大地调动了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在节目播出过程中,观众通过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短信的方式为自己喜爱的选手投票,同时可以发表对选手的评论、“吐槽”,使观众也可以过一把“评委”瘾。最重要的当然还是节目播出后视频资料的整理和存放,栏目组将节目视频资料放到网上供网友和戏迷们随时随地的选择观看、学习。
“土”、“传统”、“不赶时髦”这往往是人们心中对豫剧总的印象,《梨园春》则大胆的冲破了这种观念,在节目的包装上节目组工作人员注入了大量时尚的因素。在不断的修改和更新的过程中,《梨园春》也是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时刻了解观众所需,将观众们喜闻乐见的娱乐互动环节加入进去,发出“戏曲也疯狂”的娱乐口号,让观众从被动的欣赏豫剧变为主动的参与到演出当中去。随着《梨园春》收视的提高,其演出范围也不断扩大,如2000年3月,赴新疆乌鲁木齐慰问演出,同年7月河南省内涝灾,组织赈灾义演。《梨园春》凭借自己的文化特色,立足河南,正迈步走向世界。[2]
二、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对河南豫剧的传承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豫剧艺术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关系
正如著名剧作家魏明伦所说:“他们与戏剧绝不是不相容互相排斥的。”[3]《梨园春》正好是将传统豫剧与现代新媒体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运用现代戏曲的传播方式,对豫剧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但是,在传统艺术和新媒体结合时,总会出现一些问题,然而,《梨园春》发扬积极探索,在保持豫剧“味道”不变的基础上,大胆的创作、创新,更家适应了现代人们的“口味”。
豫剧与现代新媒体的结合,《梨园春》通过电视栏目对豫剧资源的整合、调整和精炼,实现了传播内容的更新,原汁原味的将豫剧的整体风貌展现出来,通过快速便捷的新媒体传播手段,开创了豫剧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全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梨园春》的取得的成功将归功于传统豫剧艺术和新媒体传播手段的有机结合。有学者提出,《梨园春》将中国最传统的文化内容——戏曲和最现代的传播技术——电视相结合所走出的成功之路。对于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富有借鉴意义的。[4]国务委员陈志立说:“河南的好做法值得推广。”
(二)新媒体为豫剧的发展插上一双电子的翅膀
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相对于之前的广播、报刊、电视等媒体而言,目前的手机、网络、多媒体、移动电视、户外大屏就是所谓的新媒体,其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5] 上世纪末,豫剧事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发展的瓶颈期,豫剧已不再能吸引到年轻的观众的注意力,并且年龄稍微大一点的观众群也正在不断的缩小。就在这时,《梨园春》栏目通过电视、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形式走入大家的眼帘,它带给了豫剧事业发展的第二个春天,让豫剧在众多娱乐媒体节目中彰显出了自己无穷的魅力。《梨园春》的道路起起伏伏,也经历了数十年风风雨雨洗涤,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而且提高了整个河南电视台的知名度。可以说,新媒体传播方式与戏曲艺术的有机结合是给豫剧的发展插上了一双电子翅膀。
与广播、影视等传统媒体不同,网络、手机、MPEG4等新媒体大多是一些“私人用品”,正是由于这种私密性,使得豫剧的爱好者可以对欣赏内容的选择拥有绝对权力。一方面,新媒体的另一端是无比强大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的基础上,新媒体可以提供给豫剧爱好者更多的选择机会,进行个性化传播。例如,某豫剧爱好者喜欢某一段优秀的唱段,于是他便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该唱段所在的剧本和曲谱,随时随地的利用“新媒体”的方式学习。另一方面,每一豫剧爱好者都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方式发布自己的作品以及观赏他人的作品,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与网友互动,促进豫剧艺术的发展、普及豫剧知识的效果。
(三)《梨园春》带给豫剧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豫剧的受众群体遍布全国各地,除了河南的演出团体外,其他省区也比比皆是,然而,为什么豫剧的传承与发展状况却日渐的陷入危机?通过《梨园春》栏目,豫剧与新媒体结合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又暴露了哪些问题?
1、新作品的创作不多
让我们从新审视《梨园春》的舞台上,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舞台上演员们表演的都是一些建国初期的的老作品,像《秦雪梅》、《三哭殿》、《南阳关》等。演员和参赛选手们总是拿着这些段子重复的在舞台上表演,观众看的、听的多了便形成了欣赏疲劳,如果这样长久下去,既不利于新作品的创作,又让豫剧爱好者对豫剧失去原来的喜爱,阻碍了豫剧的发展。更令人担忧的是,常常听到那些幼儿来参加打擂,从他们口中唱出的却依然是“咱两个咱学校整整三年”,此时此刻不知广大观众会有什么样的看法,保留发扬经典的唱段固然很重要,但孩子们的演绎是不是应该对其进行一些简单的分类,让孩子们能够去演绎属于他们、适合他们的作品。
2、商业色彩过浓,知识性欠缺
在观看戏曲节目的过程中,观众经常看到的是各种产品的广告,包括《梨园春》现场,网络上的戏曲资源,都可以看到众多商家的广告标志,满耳都是主持人口中的广告语,商业氛围太重,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影响了戏迷们欣赏精彩豫剧节目,也破坏了豫剧戏曲文化的艺术美感。
3、过分娱乐化
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迎合观众的口味,众多戏曲节目负责人出于提高收视率的需要,千方百计的让戏曲节目”洋气“起来。但是恰恰相反,不但没有取得高的收视率,反而让戏曲失去了它本来的面貌。例如,毫无顾忌的插播节目,在戏曲节目中并不是不能插播其他的节目类型,但要适可而止,若不加考虑大量的插播与戏曲无关的娱乐节目,结果往往只能适得其反。
三、让豫剧艺术走向国际舞台
“必须占领城市舞台;必须征服青年听众;必须与国际接轨”,这是河南政府最近针对豫剧的发展前景问题提出的三个方向。农村是豫剧的发源地,农民更是豫剧发展、繁荣的主要力量,就算城市中也有一定规模的人喜欢豫剧,往往其中大部分也是由农村搬到城市的人。所以,本文认为应该坚持在农村发展豫剧的道路,服务农村的戏剧爱好者。其次,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吸引青年戏迷,这是一个很好的提议,同时我们要认清现实,毕竟豫剧的听众大部分都还是中老年人,我们要想方设法维持他们对豫剧的那份热忱,与此同时,努力发展青少年观众。“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只有发展豫剧的特色,把豫剧发扬光大,才能让豫剧在国际舞台上走得更远。
豫剧这一河南独特的社会艺术文化,其传承与发展的重任是我们河南人民光荣的使命。只有让豫剧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融入到观众的思想观念里,豫剧的道路也将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总之,豫剧的繁荣与发展的王道便是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支持。
注释:
[1]王志华.河南卫视《梨园春》的栏目特色研究[D].河北大学.2010
[2]王伟.《梨园春》的品牌拓展与公益性主题[J].新闻爱好者.2010(04)
[3]吴凤.从《梨园春》看豫剧文化生态的培育[D].南京艺术学院.2012
[4]陈国华.中原戏曲类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承方式研究——以戏曲栏目《梨园春》为例[J].戏剧丛刊.2010(2)
[5]赵蓓.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与媒介利益.[D].山东大学.2006
参考文献:
[1]张艳红.论河南地方戏曲的繁荣与发展——来自“梨园春现象”的思考[D].河南大 学.2007
[2]周波.《梨园春》的文化分析及模式批评[D].郑州大学.2006
[3]赵蓓.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与媒介利益.[D].山东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