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师的为师之道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h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师之道,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搞好工作的基本保证。在中国,谈到教师问题,常常援引韩愈的《师说》。韩愈为什么撰写这样一篇千古不朽的名作呢?因为他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传到底多久?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称:“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其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足见师道之不传,自魏晋至韩、柳所处时代,已达六世纪之久。
  所谓“师道之不传”,非指自魏晋以来不存在授业之师,因为在中国古代,私塾遍布各地。只是,正如韩愈所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故依韩愈之见,在“授业”过程中是否“传道”,在“传道”过程中是否“解惑”,是衡量“师道”得失的标准。
  以往,人们一谈到师道,常把它与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传道”“授业”“解惑”连在一起,用其来注释师道的内在含义。古之“授业”,相当于今之“教书”;古之“传道”“解惑”,相当于今之“育人”。只是今之“育人”,重在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而古之“传道”,旨在赓续自孔孟以来儒家的道统,并不介意学生人格健全与否。自然,在现代教育中,亦把社会核心价值观念蕴涵在健全人格之中。
  时至21世纪,时代赋予了师道新的内涵,师道需要与时俱进。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对教育和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认为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渊博的科学知识,而且应具备富有成效的教学和指导能力;不仅具备独立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而且还要有终生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精神。总结起来,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知识型、创新型、研究型和魅力型的。
  
  从教之基:道德高尚,人格完美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道德、人格,是全面发展的人的灵魂。因而教师的道德、人格愈来愈成为新时代教师的一张核心王牌。教师应该首先是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是学生如何学会做人的楷模。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影响力,从而对学生的情感培养、道德升华、学业发展等产生深远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都德的《最后一课》之所以有那样的心灵震撼力与思想感染力,关键在于它表现了当异邦侵略者占领祖国本土并下令改变语言时,那位可敬的教师仍不顾个人安危,在上最后一课时用本国语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因此,教师必须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言行一致,率先垂范,这是每一位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石。
  立教之本:渊博的学识,超前的见识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逐渐缩短,知识老化正在威胁着我们。当今教师不但要熟练本学科的知识,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做一专多能的杂家。此外,还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工作中不断充电,更新知识。要不断学习,多读书,读好书。纵观古今中外,数以千万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其发展和成长的道路无不是沿着“读书、教书、写书”的轨迹走过来的。读书是教书的前提,谁都知道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关系,要永远保持一桶活水,就要坚持读书。只有学富五车,才能在课堂上“粘”住学生,使自己的讲解引经据典、例古证今、纵横捭阖、左右逢源、潇洒自如,使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心潮激荡,不知课时有限,只觉意兴无穷。读书又是写书的基础,一个志存高远的教师绝不会满足一辈子皓首穷经,只当一本教科书的传声筒。教师除了要看教育方面书籍外,还要多看中央及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经常翻阅《参考消息》、《科技博览》等有关报刊杂志,通过网络了解最新动态和利用节假日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等,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常教常新,教学方法越教越活。
  
  施教之德:走进学生,关爱学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亲家庭、组合家庭、隔代教育以及许多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导致厌学、弃学、离家出走、人格缺陷等“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如何教育转化、挽救这些“问题学生”,如何使他们愿学、乐学?是对当今教师提出的重要课题。怎么办呢?唯有用“爱”去融化那冰冻的心灵,去唤醒那麻木的神经,去教育转化他们。热爱学生,这是一种超越母爱的最无私、最朴实、最动人的爱。教师之爱给学生以无穷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可以使学生形成对生活、对他人、对社会的良好态度,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四块糖果”的故事,在教育界传为佳话。试想,如果没有伟大的爱心,又怎能做出伟大的举动呢?马卡连柯曾说:“不良儿童乃是失败了的教师的象征。”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沉思。动辄拿惩罚来威胁学生,是不尊重学生人格、摧残人性的行为,同时也是教师无能的一种表现。因此,教师要用爱去打开学生的心灵窗户,要理解,要宽容,要体现原谅,要学会赏识,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优教之举: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未来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牢固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坚决摒弃一切落后的教学方法,改变不适于迅速提高教育水平的传统做法。对所教学的内容予以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创造性地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走上自主创新之路。这种意识和精神,适应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指向,是教师的优教之举。教师要创新,首先必须不再拘泥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不再以我讲得“详不详,对不对”为教学导向,也不再单纯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否为考核的惟一标准,而应当严肃认真地追问自己:“这节课有无新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无创新?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否激化?”只有这样才能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教师要善于打破常规,跳出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把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不断地思考、探索、创造,在造就一代新人的创造性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人。
其他文献
2010年是我国现代话剧奠基人曹禺诞辰100周年,各地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以纪念这位文化巨人。曹禺,一个丰富而感性的人,一个伟大的戏剧大师。    曹禺,湖北潜江人,本名万家宝,字小石,1910年出生在天津一个一度显赫又急剧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于襁褓之中失去生母,却由深爱他的继母抚养长大。幼年时的曹禺内心情感丰富,有着敏锐的感受力。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古典诗文,不到十岁已读完四大名著。十二岁时,曹禺便
期刊
乌篷船、绍兴酒、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悠扬的绍剧,只要闭上眼睛,绍兴的形象就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的确,不管你对绍兴是否熟悉,读着鲁迅小说长大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认识了这座中国最生动的城市……    兰亭溪水育书圣  说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是不能不提到的一位。无论是他在书法上的成就,还是他研习书法时发生的种种趣事,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王羲之一生中曾经和多个江浙城市有缘,因为喜
期刊
公元402年春天,距广州20里的石门来了一位官员,他就是新近被东晋朝廷任命为广州刺史的吴隐之。石门有一眼泉非常有名,当地人传说只要喝了此泉之水,就会变得贪婪无比,所以取名贪泉。吴隐之此行,就是有意要见识一下这眼泉水。  广州在当时虽说是个略显偏远的蛮荒之地,但自秦汉以来,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来自海外的奇珍异宝不可胜数,只要弄上一箱珠宝,几辈子都享用不尽。所以来广州做官的人往往都禁不住诱惑
期刊
嗜菊是慈禧的一大癖好。她少年得宠,爬上太后宝座,又费尽心机,以至中年之后,便渐感精力不济,常常头晕、两眼干涩、视物昏花。粗识药性的慈禧,就择以上等杭菊花代茶频饮来缓解症状。尝到甜头的她还把菊花作为礼品馈赠各国驻京的使节夫人。  她爱菊,所以也爱养菊,多次下令在京城各地广植菊花。1894年,慈禧筹办60大寿,到北京万寿寺烧香之际,因见紫竹院南岸的浅山黄土裸露,景色肃杀,便下令依山种植各种菊花。因菊花
期刊
2010年10月28日,“自然之友”的第一任会长梁从诫先生辞世,人们在表达敬意的同时,自然会想到梁家的传承。梁家一门三代从梁启超到梁思成再到梁从诫都是孤独的先行者,从“戊戌变法”到保护中国古建筑,再到环境保护,梁氏家族成员当年的眼光在今天看来都是正确的,他们像灯塔一样守护着这个民族的魂魄。梁家告诉世人:不管现实多么艰难,人活着还是需要有一些精神的!而这一点或许正是当今社会里最为缺乏的。  从梁任公
期刊
汉字是表达的工具但又不仅仅是,它还带着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文化内涵。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确实,每一个字的诞生,都有诸多构成因素以及变化与演进特点。其中一些汉字甚至记录和承载了文明的进程、文化的特性、民族的特点、国家的发展,它们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树立了中华文明的旗帜。    1915年6月,正在日本东京忙于协助章士钊编办《甲寅》杂志的陈独秀,接到好友告知妻子生病的信后
期刊
提起胡适,人们必会联想到北京大学。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在今日北大却几无踪影可寻。这情形终于有所改变,借着北大中文系建系100周年之机,胡适已登上北大的大雅之堂。    提起胡适,人们必会联想到北京大学。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成就其思想、文化的伟业时,即任教于北大,后又长期任教于北大文学院。自1945年抗战胜利到1948年底,胡适又曾担任北大校长三年。在历任校长中,他的大名恐怕仅次于蔡元培先生。所以
期刊
何谓“道”?古代先贤对“道”有不同的解释。《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显然道是自然、万物的本原。《韩非子·解老》解释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道是万物之所以生的总原理,是宇宙、自然、人生之理、之法则、之规律。    “师”,泛指老师、教师。唐代韩愈《师说》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思想和精神的传递者。传播知识、教书育人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因
期刊
盐是维持人体生理机能不可缺少的元素,是人类祖先得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物质资源。它从古至今,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盐的种类名目繁多,如果从盐卤资源的来源考察,主要有产生于海水的海盐、产生于内陆湖泊的湖盐或池盐,以及用钻凿方式提卤煎制的井盐。 人们对食盐的认识、利用以及工业性的开采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维系自身体质需要而产生的寻盐意识,到对自然盐泉的利用,再到进行资源性开发和盐卤综合利用,构成了人
期刊
皇帝面前的每个大臣,几乎都知道“明哲”才能“保身”,也大都想明哲保身免于被逆向淘汰,然而明什么“哲”才能保身?就未必每个人都有到位的悟性。  就拿被当代历史剧热捧的纪晓岚来说,这个被当代编导誉为“智慧化身”的大清国家图书馆馆长,一度在皇帝面前摆不正位置,被皇帝大骂一顿后,方才对号入座,找到了“哲”之所在,遂固宠三十余年,成为朝堂之下的不倒翁。    史书记载一次纪晓岚为好友向皇帝求情,内容涉及国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