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学一直以教师为主导,书本为准绳,学生不必考虑学什么,因为教材的知识就是要学的,而且是必须学习的;也不必考虑怎样学,因为老师会手把手地教学生该怎么学,包括游刃有余的“题海战术”等招术。如此,教师总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而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自主选择乃至创造真正属于自己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根本无从谈起,也从本质上遏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课程改革为广大师生搭建了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如果说新课程是一幢宏伟的大厦,那么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它的一扇美丽的窗户。所谓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品格,通过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也使教师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在这种新模式下,学生在课程规划、实施过程中可以自主地选择教材、题目进行学习,继而开展研究讨论,提出不同见解和问题,并提交自己的研究报告,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特长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学习发生根本性改变。
下面我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就如何开展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浅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和广大同行一起探讨这一课题——新课程的亮点,更是新课程的难点。
一、教学角色的根本转变
1、教师角色: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
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整个教学模式转变的关键。从传授课本知识到指导研究性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转换和体现呢?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并不意味着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始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支持,这种指导一方面要求教师能抓住学生思想的点点火星,及时地输送上氧气,让它燃烧起来;另一方面运用自己的历史知识积淀、研究认识历史问题的经验与智慧,给学生适时点拨与启发。当然只需“点到为止”,而非“包办代替”,要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大胆留给学生。为此,教师首先要提高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更新自己的学习观念,不只从书本上学,还得向他人请教,甚至走出校门向社会学;不是封闭地学历史,还要开放地学习与历史相关多种学科的知识;不只是要自己会学习,也要会研究,更要会引导学生去学习、探究、实践。
其次,要求老师切实改变自己的教学角色。教师转变成了“导师”,也不再“高高在上”。历史研究性学习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这种活动是在老师精心的“保驾护航”下进行的,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更智慧的体现。 教师“导”的作用贯穿于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始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导”的形式不宜直接明示,而宜间接暗示;要大胆放手,小心观察,善于启发,及时点拨。教师“导”得是否得法,是研究性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的“导”包括研究课题的确定、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的点拨,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对题目的分析、阐释、批判、评价,直至研究报告的书写格式、文字处理。教师“导”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投入生活实际,亲身实践,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导”让学生从中感悟历史科学的魅力和究竟怎样学历史。
2、学生角色的转变: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研究者
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的内容。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活动为形式,通过其亲身实践获取科学结论,养成科学精神和态度的新的教学方式,它具有教学主题问题化、学习过程自主化、学习资源开放化、学习方法多样化和学习结论个性化的特点。由此可见,这种学习的核心是学生的自主性。那么,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就是研究性学习能否正常开展并取得成功的关键。
观念意识是实践活动的基础,学生只有研究意识还不够,需要让学生亲自参加研究性学习,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研究的个人观念体系。只有学生有了很强的研究意识,才会有真正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因此,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衡量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效率的标志。同时在研究性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他们更多地走出课本、教室,甚至走出学校,自主地选择、确定研究课题,自主地采取适当的方式收集所需的材料,最后开放地多元地形成课题的结论与评价。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是实实在在、显而易见的,老师再也无法包办代替,老师更多地是躲在幕后“运筹帷幄”。
二、教学空间与形式的转变: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样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受教师和学生角色转变的决定性影响,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方式也发生重大的转变,即空间从封闭到开放,方式从单一到多样的转变。在新的学习模式下,更多历史材料和收集的研究材料的原始性和直观性,收集方式与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构建和再现历史情景的新鲜性和不可预知性,研究结论和成果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也都决定了学习空间和方式的变化。
所以,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在一种开放的态势中进行的,是一种动态的、主动的、多元的学习。这种开放性的转变不仅改变了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与途径。无正规组织的研究活动将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与内容。如寻找身边的历史问题,从影视中看历史,高中历史文选中涉及的历史问题等;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搜寻资料,可以到图书馆查寻材料,向专家、学者乃至各色有经验的人请教,也可以结合网络等现代媒介进行自主研究学习,研究自己喜欢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一言以蔽之,高中历史学习的方式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让学生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三、课题选定的转变:从老师指定转变为学生自主选择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目前一般采用“课内(校内)导学,提出问题——自主学习,课外(校外)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总结”的基本模式。所选题材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的,二是与教材基本无关的。本文主要讨论第二种情况。除了高中历史教学大纲附着的22个参考题目外,老师更应该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尤其是鼓励学生走向自然、生活和社会,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实现智行结合。
学生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的心理根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探索思考的过程,把问题上升为课题就是提高历史思维品质和思维水平的过程,创新意识萌动的过程和培养历史创造力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尽管以好奇心为起步的开端,但它的养成又从根本上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矫正我们的教育评价标准,改善我们的教育环境。
1、在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确立课题
事实上,历史教育是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活生生”教育,关系人的生存、生活、发展乃至创造的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确立为历史研究性课题,让学生用所知所学的历史知识和能力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历史“回归”现实,让现实“对接”历史,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生活在江南小镇的学生,哪个没能感受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韵味?哪个不能说出一段关于这条小河、这座古桥、这条旧弄、这棵古树、这幢古宅……的历史故事?也许对五千年华夏文明史而言,他们所耳闻目染的这些是十分短暂和临近现实的,但这不会妨碍他们以很高的热情去考察研究它们。
例如,有同学对我镇的一座古桥很感兴趣,便联合几位志同道合者,在老师指导下确立了《从小镇的大变中看古桥的不变》课题。此后一个多学期,他们利用社会实践时间和假期、休息日,多次实地考察了古桥——安德桥,拍了许多照,认真听取了多位老人所知的古桥的历史传说或故事,到镇图书馆查阅了现存的所有镇志中的有关记载,还上网查阅了描写古桥的诗词典故等,最后写成了三千多字的研究报告。又如《城镇化背景下古建筑的保护》,学生则从更高的理性层面,思考历史文化遗存与现实经济快速发展的冲突与和谐之道。
2、从历史影视剧中发现问题,确立课题
没有好奇、疑惑就没有问题,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就无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好奇和幻想,甚至一个小小的疑问和一次小小的冲动,都可以形成问题作为课题。可以说,影视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仅次于现实生活和学校教育,有关历史的影视剧又充斥荧屏,但由于商业因素的影响,编导们随意戏说、山寨乃至篡改、抹黑历史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不但引起了历史、社会学者的担忧,也让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满。那么,高中历史教师引导已具有一定历史知识和辨别分析能力的高中学生对上述现象的辨别认识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例如,有同学对影视剧中污蔑、诋毁农民起义的情况提出质疑进行分析,写了《影视剧对农民起义的妖魔化与危害》的研究报告。从当今社会因素、编导的英雄史观、阶级立场和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比较全面剖析了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指出将义和团说成“邪教”,将镇压天平天国看成“正义”,我们欣赏时,自觉不自觉地被推到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立场,而农民阶级和小老百姓则被踩在脚下,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显然不利。有细心的同学游览一些影视基地,看到古代的街景中那些马铃薯和山芋被随便地放在地摊上叫卖,进行《关注影视剧中生活细节的真伪》的研究讨论,罗列了十几类的情况,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事实证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自觉地运用全面分析问题的历史观;在实践中很会注意学以致用,并不认为历史远他们。
3、从兴趣出发,把最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题
从兴趣出发,把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题,课题只要实用、可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就可以。对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进行分析研究,依据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力、资料来源、查阅资料的能力、教师或专家的指导等情况来选择课题,制订计划,分步实施,以期收到实效。
例如有一位同学从小对京剧十分感兴趣,平时业余时间大都花在与京剧有关的事情上,这对于江南乡下的学生来说是很难能可贵的。同时他也十分喜欢历史。高二时,我就鼓励他跟几位文艺爱好者一起做了《京剧在江南农村的现状和传承对策》的研究性课题。研究中,他们向全市各阶层人士发放了近300份的调查问卷,走访了多个乡镇的文化站,访问了市电视台和广播台,与市里的京剧票友多次座谈,在统计汇总、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写出了比较丰富的调查报告。提出的建议中,包括在有条件的中心小学适当开设京剧欣赏课。未想这竟与不久后教育部出台的有关京剧在小学开展欣赏学习的指示不谋而合。现在,这位同学在中国戏剧学院读书,这样的自主性研究课题在他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是海,通过研究性学习我们让学生认识海的浩淼无边;历史是森林,通过研究性学习我们让学生认识其中感兴趣的苍松翠柏。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的一切环节、手段、活动,无论教、学、考,也无论思想、形式、内容,都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与学的契合互动、和谐发展、与时俱进。如是,便也是我们所追求与向往的素质教育了。
新课程改革为广大师生搭建了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如果说新课程是一幢宏伟的大厦,那么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它的一扇美丽的窗户。所谓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品格,通过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也使教师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在这种新模式下,学生在课程规划、实施过程中可以自主地选择教材、题目进行学习,继而开展研究讨论,提出不同见解和问题,并提交自己的研究报告,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特长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学习发生根本性改变。
下面我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就如何开展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浅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和广大同行一起探讨这一课题——新课程的亮点,更是新课程的难点。
一、教学角色的根本转变
1、教师角色: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
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整个教学模式转变的关键。从传授课本知识到指导研究性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转换和体现呢?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并不意味着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始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支持,这种指导一方面要求教师能抓住学生思想的点点火星,及时地输送上氧气,让它燃烧起来;另一方面运用自己的历史知识积淀、研究认识历史问题的经验与智慧,给学生适时点拨与启发。当然只需“点到为止”,而非“包办代替”,要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大胆留给学生。为此,教师首先要提高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更新自己的学习观念,不只从书本上学,还得向他人请教,甚至走出校门向社会学;不是封闭地学历史,还要开放地学习与历史相关多种学科的知识;不只是要自己会学习,也要会研究,更要会引导学生去学习、探究、实践。
其次,要求老师切实改变自己的教学角色。教师转变成了“导师”,也不再“高高在上”。历史研究性学习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这种活动是在老师精心的“保驾护航”下进行的,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更智慧的体现。 教师“导”的作用贯穿于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始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导”的形式不宜直接明示,而宜间接暗示;要大胆放手,小心观察,善于启发,及时点拨。教师“导”得是否得法,是研究性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的“导”包括研究课题的确定、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的点拨,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对题目的分析、阐释、批判、评价,直至研究报告的书写格式、文字处理。教师“导”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投入生活实际,亲身实践,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导”让学生从中感悟历史科学的魅力和究竟怎样学历史。
2、学生角色的转变: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研究者
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的内容。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活动为形式,通过其亲身实践获取科学结论,养成科学精神和态度的新的教学方式,它具有教学主题问题化、学习过程自主化、学习资源开放化、学习方法多样化和学习结论个性化的特点。由此可见,这种学习的核心是学生的自主性。那么,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就是研究性学习能否正常开展并取得成功的关键。
观念意识是实践活动的基础,学生只有研究意识还不够,需要让学生亲自参加研究性学习,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研究的个人观念体系。只有学生有了很强的研究意识,才会有真正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因此,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衡量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效率的标志。同时在研究性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他们更多地走出课本、教室,甚至走出学校,自主地选择、确定研究课题,自主地采取适当的方式收集所需的材料,最后开放地多元地形成课题的结论与评价。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是实实在在、显而易见的,老师再也无法包办代替,老师更多地是躲在幕后“运筹帷幄”。
二、教学空间与形式的转变: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样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受教师和学生角色转变的决定性影响,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方式也发生重大的转变,即空间从封闭到开放,方式从单一到多样的转变。在新的学习模式下,更多历史材料和收集的研究材料的原始性和直观性,收集方式与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构建和再现历史情景的新鲜性和不可预知性,研究结论和成果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也都决定了学习空间和方式的变化。
所以,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在一种开放的态势中进行的,是一种动态的、主动的、多元的学习。这种开放性的转变不仅改变了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与途径。无正规组织的研究活动将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与内容。如寻找身边的历史问题,从影视中看历史,高中历史文选中涉及的历史问题等;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搜寻资料,可以到图书馆查寻材料,向专家、学者乃至各色有经验的人请教,也可以结合网络等现代媒介进行自主研究学习,研究自己喜欢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一言以蔽之,高中历史学习的方式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让学生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三、课题选定的转变:从老师指定转变为学生自主选择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目前一般采用“课内(校内)导学,提出问题——自主学习,课外(校外)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总结”的基本模式。所选题材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的,二是与教材基本无关的。本文主要讨论第二种情况。除了高中历史教学大纲附着的22个参考题目外,老师更应该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尤其是鼓励学生走向自然、生活和社会,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实现智行结合。
学生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的心理根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探索思考的过程,把问题上升为课题就是提高历史思维品质和思维水平的过程,创新意识萌动的过程和培养历史创造力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尽管以好奇心为起步的开端,但它的养成又从根本上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矫正我们的教育评价标准,改善我们的教育环境。
1、在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确立课题
事实上,历史教育是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活生生”教育,关系人的生存、生活、发展乃至创造的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确立为历史研究性课题,让学生用所知所学的历史知识和能力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历史“回归”现实,让现实“对接”历史,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生活在江南小镇的学生,哪个没能感受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韵味?哪个不能说出一段关于这条小河、这座古桥、这条旧弄、这棵古树、这幢古宅……的历史故事?也许对五千年华夏文明史而言,他们所耳闻目染的这些是十分短暂和临近现实的,但这不会妨碍他们以很高的热情去考察研究它们。
例如,有同学对我镇的一座古桥很感兴趣,便联合几位志同道合者,在老师指导下确立了《从小镇的大变中看古桥的不变》课题。此后一个多学期,他们利用社会实践时间和假期、休息日,多次实地考察了古桥——安德桥,拍了许多照,认真听取了多位老人所知的古桥的历史传说或故事,到镇图书馆查阅了现存的所有镇志中的有关记载,还上网查阅了描写古桥的诗词典故等,最后写成了三千多字的研究报告。又如《城镇化背景下古建筑的保护》,学生则从更高的理性层面,思考历史文化遗存与现实经济快速发展的冲突与和谐之道。
2、从历史影视剧中发现问题,确立课题
没有好奇、疑惑就没有问题,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就无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好奇和幻想,甚至一个小小的疑问和一次小小的冲动,都可以形成问题作为课题。可以说,影视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仅次于现实生活和学校教育,有关历史的影视剧又充斥荧屏,但由于商业因素的影响,编导们随意戏说、山寨乃至篡改、抹黑历史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不但引起了历史、社会学者的担忧,也让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满。那么,高中历史教师引导已具有一定历史知识和辨别分析能力的高中学生对上述现象的辨别认识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例如,有同学对影视剧中污蔑、诋毁农民起义的情况提出质疑进行分析,写了《影视剧对农民起义的妖魔化与危害》的研究报告。从当今社会因素、编导的英雄史观、阶级立场和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比较全面剖析了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指出将义和团说成“邪教”,将镇压天平天国看成“正义”,我们欣赏时,自觉不自觉地被推到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立场,而农民阶级和小老百姓则被踩在脚下,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显然不利。有细心的同学游览一些影视基地,看到古代的街景中那些马铃薯和山芋被随便地放在地摊上叫卖,进行《关注影视剧中生活细节的真伪》的研究讨论,罗列了十几类的情况,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事实证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自觉地运用全面分析问题的历史观;在实践中很会注意学以致用,并不认为历史远他们。
3、从兴趣出发,把最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题
从兴趣出发,把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题,课题只要实用、可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就可以。对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进行分析研究,依据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力、资料来源、查阅资料的能力、教师或专家的指导等情况来选择课题,制订计划,分步实施,以期收到实效。
例如有一位同学从小对京剧十分感兴趣,平时业余时间大都花在与京剧有关的事情上,这对于江南乡下的学生来说是很难能可贵的。同时他也十分喜欢历史。高二时,我就鼓励他跟几位文艺爱好者一起做了《京剧在江南农村的现状和传承对策》的研究性课题。研究中,他们向全市各阶层人士发放了近300份的调查问卷,走访了多个乡镇的文化站,访问了市电视台和广播台,与市里的京剧票友多次座谈,在统计汇总、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写出了比较丰富的调查报告。提出的建议中,包括在有条件的中心小学适当开设京剧欣赏课。未想这竟与不久后教育部出台的有关京剧在小学开展欣赏学习的指示不谋而合。现在,这位同学在中国戏剧学院读书,这样的自主性研究课题在他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是海,通过研究性学习我们让学生认识海的浩淼无边;历史是森林,通过研究性学习我们让学生认识其中感兴趣的苍松翠柏。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的一切环节、手段、活动,无论教、学、考,也无论思想、形式、内容,都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与学的契合互动、和谐发展、与时俱进。如是,便也是我们所追求与向往的素质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