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数学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的教育,强调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学生实际的数学能力的发展又存在着差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困生往往是小组活动忽视、冷落的对象,如何根据学困生形成的特点,促进他们有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数学综合素质,特别是中年级阶段数学学困生群体的形成,为我们面向全体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
一、中年级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及其特点
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数学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数学学困生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技能:计算能力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缺乏对基本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思维能力差,表现为无序性、无过程性。学习习惯:书写潦草,不工整,经常拖沓、抄袭作业,甚至不做作业。上课经常走神,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会回答,与老师、同学问缺少必要的互动交流。情感态度: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长期的对学习不负责任,导致在学习中有困难,看书不懂,答题不会,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最终产生了对数学的畏难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影响了学困生智力的发展,阻碍了学困生参与学习活动。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符合当前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二、学困生有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教学法专家巴达尼伊指出:“几乎每一个班级中,总可以挑出能力不同的三类学生:能力发展高的、中等的和较低的”。克鲁捷茨基指出:“在恰当的条件下,每个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或多或少地顺利掌握中小学数学课程的”。上海市某学校在“成功教育”中运用尝试成功策略,使大量的学困生逐步摆脱困境。这表明,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但可以转化。
作为小学数学教育者,我们的教学必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困生是现在我们数学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促进学困生有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对实践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及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促进数学学困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的策略
结合中年级数学学困生的特点及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实践经验,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合理组建小组,注重结构形式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直接关系着小组作用的发挥和合作学习的开展。其中,学困生的合理安排对合作小组和他本人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1)如果合作小组内学生的能力有差别,小组内部的讨论会更有效;(2)小组成员如能力普遍较低,他们无法展开讨论;能力较高学生之间的合作经常也会发生问题;(3)如果小组中男女学生的数量不平衡,也会影响小组合作的质量。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讨论中,学生往往只顾自己发言,不关注其他学生发言。针对这种现象,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等因素,实行小组角色分工。如一个讨论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每个成员发言的要点;报告员负责将小组讨论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这样让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经常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转换,这样,他们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角色,能力全面锻炼。
在教学三年级上学期《统计》一课,要安排学生在小组中抛硬币,并记录正反的次数。于是,我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要自己抛三次,并在别人抛的时候要报出结果,还要帮别人记录三次,轮流完成活动。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任务,都不空闲,即使学困生也能积极地参与其中。
学生知识层次的差距,参与的积极程度不同,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在我们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与小组之间往往是按座位就近搭配分组,很多老师还特别注重好、中、差搭配结合,这样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往往就不是一个平等的关系,而是一个依赖的、主从的关系,即知识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就成了小组的主帅,自觉不自觉地包办了一切,代替了一切。而那些学困生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附庸,甚至一言不发,即使发言,不是语无伦次就是不着边际,这样的合作学习效果肯定是最差的。
在教学中我采取多种形式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如自由分组: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它适合选择多种内容的活动学习;同质分组:分好、中、差生组,它适合分层教学,针对好、中、差生的程度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异质分组:优、中、差生混合编组,它适合优生带动差生。
(二)培养合作意识,激发参与热情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比较淡化,他们在小组里不善动口、不善动手、不善用脑、不善用耳,参与热情始终不高。教师要致力于创设学困生乐于合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表现。合作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中。我曾教过一名学生赵某,数学思维水平并不差,但课堂上经常开小差、不善于表达,小组合作时不能积极参与、与同学格格不入。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注重从合作意识的培养上人手,让小组长多给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让其进行表达、参与争论;小组汇报时给他更多的机会,哪怕是只言片语,只要合理、正确,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一段时间后,他在小组学习中的参与度日渐提高,既能接纳别人的观点,又能主动参与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
每个学困生的个性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针对各自特点,让他们逐步确立合作意识,发挥优势、弥补不足,这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选择合作时机,训练技能技巧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如何参与合作,这必然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善于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培养学生全面的技巧。
1、在知识点的困惑处进行合作学习
学困生的基础往往较差,一旦在某个知识点上产生困惑,合作交流就会受到阻滞。此时,除了教师及时点拨外,小组长也应该在小组里给予更多示范。学困生掌握了知识点后,互动、交往就容易深入。 2、在关键点的探索中进行合作学习
在教学的关键之处组织学生探索,是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极好时机。学困生在参与中学会倾听、学会接纳,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化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苏教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将两根一样长的小棒和两根一样短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接着提问:你们在操作时都用了什么样的小棒?为什么?这是求长方形周长的关键性问题,有利于学生转化思想的建立。学困生通过摆放小棒以及倾听、接纳别人的观点。通过交流深刻领会到:长方形的周长等于两条长边加两条短边;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与宽的和的两倍。
3、在生成点的思考中进行合作学习
生成,通常成为优秀学生的专利品。事实证明,结合生成的数学问题、数学方法等组织学困生思考,是极有价值的。
有这样的一例:小明家和冬冬家都在太平路上。小明家离少年宫大约有3000米,冬冬家离少年宫大约有5000米,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大约有多少米?大部分学生用5000-3000=2000(米)。
一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他们两家在少年宫的两边,不也可以吗?不少学困生受定式影响,思维难以“拐弯”,这时我就让他们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在纸上画一画,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认识到“他们两家可能在少年宫的同一个方向,也可能在少年宫的两侧”,从而使合作更为生动、更加高效,同时生成新的方法。
4、在重难点的突破中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的重难点必须突破、强化。学困生对于重难点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刻,教学时,可让学困生多参与交流,帮助他们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
总之,合作时机的选择、技能技巧的训练对学困生合作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
(四)培养合作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个人活动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小组中社交活动的有效性。小组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习惯。在合作能力和习惯方面学困生存在的问题更多,更需要教师的积极培养。如果将学困生放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对他的合作能力和习惯不加以培养,就好像将不会游泳的人放在大海中,后果可想而知。即使有些学困生能够在实践中磨练出合作的能力和习惯,那也是很少数,也需要大量的时间。这样就根本无法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学困生也无法在合作学习得到发展。
1、培养学困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学会倾听是合作的前提。合作学习中的学困生的产生主要原因是没有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如何才能使学困生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呢?教师应该明确告诉他要做到的要求:记住别人发言的内容,包括必须听清教师的问题,听懂小组的分工要求;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要让别人把话说完,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即使对他的发言有意见或听不明白,也要耐心地听别人说完;要积极思考别人的发言。这样才能跟得上小组讨论的节奏,弄清有关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
2、培养学困生的表达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还必须学会表达。“说”是表达的一种形式,却不是唯一形式。学困生由于发言机会较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有些时候往往心里明白就是说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行为表达能力,如当他们语言表达有困难时,可引导他们借助手势、动作、图画等完成表达过程。在交流汇报时,有意地多让学困生进行表达,而其他组员则作为补充发言,这样使学困生的表达能力不断进步。另一方面要培养学困生敢于表达的勇气。在合作交流中,总会遇到不同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时,学困生往往会放弃自己的观点,没有信心和勇气与其他同学去进行辩论表达从而跟随别人。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让学困生树立信心,敢于表达,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求学生要尊重他人的发言,特别是小组中的学困生及其发言,不嘲笑他人。其次,是教师多关注他在小组中发言和表现,多找找他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树立信心,进而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3、培养学困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学习思维活动的动力。合作学习反思,是学生对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认真的回顾、思考的过程。引导学困生的反思与其他学生应有所不同,例如,学生可以问自己:别的同学是怎样想出来的?他们说的对吗?我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了吗?我都明白了吗?今天我发言了吗?我还能说些什么……这些问题可以由教师制定成表格发给学生,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结束后进行自问式的反思,教师针对学生的反思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学困生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学会反思,敢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促进学困生的自我提高。
(五)科学运用评价,提高合作动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对学生采取评价倾斜策略,即对能有效帮助学习困难生的小组实行评价升级制度。组间竞争能保证小组合作的高效,能把学困生的进步直接与小组的成绩挂钩,使得小组的其他成员能更多地关心和帮助他们。把帮助学习困难生作为合作学习的一个目标,并有一定的制度去保证实施。教师要比较学困生在组内和课堂上不同时段的表现,合作学习时获得更多帮助的学生进步得更快,帮助学困生的业绩就成为小组间竞争的一部分,在这方面表现出色的小组可以上升一个等级。这种评价倾斜能使每个学生更具责任感和成功感。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在关注合作学习活动整体时,更要关注合作学习中的学困生,让他们在合作小组中担任适合自己的角色,合理建组;注重对他们合作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实现真正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
一、中年级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及其特点
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数学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数学学困生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技能:计算能力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缺乏对基本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思维能力差,表现为无序性、无过程性。学习习惯:书写潦草,不工整,经常拖沓、抄袭作业,甚至不做作业。上课经常走神,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会回答,与老师、同学问缺少必要的互动交流。情感态度: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长期的对学习不负责任,导致在学习中有困难,看书不懂,答题不会,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最终产生了对数学的畏难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影响了学困生智力的发展,阻碍了学困生参与学习活动。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符合当前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二、学困生有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教学法专家巴达尼伊指出:“几乎每一个班级中,总可以挑出能力不同的三类学生:能力发展高的、中等的和较低的”。克鲁捷茨基指出:“在恰当的条件下,每个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或多或少地顺利掌握中小学数学课程的”。上海市某学校在“成功教育”中运用尝试成功策略,使大量的学困生逐步摆脱困境。这表明,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但可以转化。
作为小学数学教育者,我们的教学必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困生是现在我们数学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促进学困生有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对实践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及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促进数学学困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的策略
结合中年级数学学困生的特点及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实践经验,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合理组建小组,注重结构形式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直接关系着小组作用的发挥和合作学习的开展。其中,学困生的合理安排对合作小组和他本人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1)如果合作小组内学生的能力有差别,小组内部的讨论会更有效;(2)小组成员如能力普遍较低,他们无法展开讨论;能力较高学生之间的合作经常也会发生问题;(3)如果小组中男女学生的数量不平衡,也会影响小组合作的质量。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讨论中,学生往往只顾自己发言,不关注其他学生发言。针对这种现象,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等因素,实行小组角色分工。如一个讨论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每个成员发言的要点;报告员负责将小组讨论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这样让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经常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转换,这样,他们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角色,能力全面锻炼。
在教学三年级上学期《统计》一课,要安排学生在小组中抛硬币,并记录正反的次数。于是,我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要自己抛三次,并在别人抛的时候要报出结果,还要帮别人记录三次,轮流完成活动。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任务,都不空闲,即使学困生也能积极地参与其中。
学生知识层次的差距,参与的积极程度不同,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在我们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与小组之间往往是按座位就近搭配分组,很多老师还特别注重好、中、差搭配结合,这样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往往就不是一个平等的关系,而是一个依赖的、主从的关系,即知识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就成了小组的主帅,自觉不自觉地包办了一切,代替了一切。而那些学困生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附庸,甚至一言不发,即使发言,不是语无伦次就是不着边际,这样的合作学习效果肯定是最差的。
在教学中我采取多种形式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如自由分组: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它适合选择多种内容的活动学习;同质分组:分好、中、差生组,它适合分层教学,针对好、中、差生的程度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异质分组:优、中、差生混合编组,它适合优生带动差生。
(二)培养合作意识,激发参与热情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比较淡化,他们在小组里不善动口、不善动手、不善用脑、不善用耳,参与热情始终不高。教师要致力于创设学困生乐于合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表现。合作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中。我曾教过一名学生赵某,数学思维水平并不差,但课堂上经常开小差、不善于表达,小组合作时不能积极参与、与同学格格不入。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注重从合作意识的培养上人手,让小组长多给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让其进行表达、参与争论;小组汇报时给他更多的机会,哪怕是只言片语,只要合理、正确,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一段时间后,他在小组学习中的参与度日渐提高,既能接纳别人的观点,又能主动参与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
每个学困生的个性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针对各自特点,让他们逐步确立合作意识,发挥优势、弥补不足,这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选择合作时机,训练技能技巧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如何参与合作,这必然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善于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培养学生全面的技巧。
1、在知识点的困惑处进行合作学习
学困生的基础往往较差,一旦在某个知识点上产生困惑,合作交流就会受到阻滞。此时,除了教师及时点拨外,小组长也应该在小组里给予更多示范。学困生掌握了知识点后,互动、交往就容易深入。 2、在关键点的探索中进行合作学习
在教学的关键之处组织学生探索,是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极好时机。学困生在参与中学会倾听、学会接纳,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化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苏教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将两根一样长的小棒和两根一样短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接着提问:你们在操作时都用了什么样的小棒?为什么?这是求长方形周长的关键性问题,有利于学生转化思想的建立。学困生通过摆放小棒以及倾听、接纳别人的观点。通过交流深刻领会到:长方形的周长等于两条长边加两条短边;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与宽的和的两倍。
3、在生成点的思考中进行合作学习
生成,通常成为优秀学生的专利品。事实证明,结合生成的数学问题、数学方法等组织学困生思考,是极有价值的。
有这样的一例:小明家和冬冬家都在太平路上。小明家离少年宫大约有3000米,冬冬家离少年宫大约有5000米,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大约有多少米?大部分学生用5000-3000=2000(米)。
一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他们两家在少年宫的两边,不也可以吗?不少学困生受定式影响,思维难以“拐弯”,这时我就让他们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在纸上画一画,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认识到“他们两家可能在少年宫的同一个方向,也可能在少年宫的两侧”,从而使合作更为生动、更加高效,同时生成新的方法。
4、在重难点的突破中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的重难点必须突破、强化。学困生对于重难点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刻,教学时,可让学困生多参与交流,帮助他们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
总之,合作时机的选择、技能技巧的训练对学困生合作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
(四)培养合作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个人活动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小组中社交活动的有效性。小组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习惯。在合作能力和习惯方面学困生存在的问题更多,更需要教师的积极培养。如果将学困生放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对他的合作能力和习惯不加以培养,就好像将不会游泳的人放在大海中,后果可想而知。即使有些学困生能够在实践中磨练出合作的能力和习惯,那也是很少数,也需要大量的时间。这样就根本无法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学困生也无法在合作学习得到发展。
1、培养学困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学会倾听是合作的前提。合作学习中的学困生的产生主要原因是没有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如何才能使学困生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呢?教师应该明确告诉他要做到的要求:记住别人发言的内容,包括必须听清教师的问题,听懂小组的分工要求;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要让别人把话说完,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即使对他的发言有意见或听不明白,也要耐心地听别人说完;要积极思考别人的发言。这样才能跟得上小组讨论的节奏,弄清有关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
2、培养学困生的表达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还必须学会表达。“说”是表达的一种形式,却不是唯一形式。学困生由于发言机会较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有些时候往往心里明白就是说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行为表达能力,如当他们语言表达有困难时,可引导他们借助手势、动作、图画等完成表达过程。在交流汇报时,有意地多让学困生进行表达,而其他组员则作为补充发言,这样使学困生的表达能力不断进步。另一方面要培养学困生敢于表达的勇气。在合作交流中,总会遇到不同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时,学困生往往会放弃自己的观点,没有信心和勇气与其他同学去进行辩论表达从而跟随别人。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让学困生树立信心,敢于表达,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求学生要尊重他人的发言,特别是小组中的学困生及其发言,不嘲笑他人。其次,是教师多关注他在小组中发言和表现,多找找他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树立信心,进而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3、培养学困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学习思维活动的动力。合作学习反思,是学生对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认真的回顾、思考的过程。引导学困生的反思与其他学生应有所不同,例如,学生可以问自己:别的同学是怎样想出来的?他们说的对吗?我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了吗?我都明白了吗?今天我发言了吗?我还能说些什么……这些问题可以由教师制定成表格发给学生,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结束后进行自问式的反思,教师针对学生的反思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学困生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学会反思,敢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促进学困生的自我提高。
(五)科学运用评价,提高合作动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对学生采取评价倾斜策略,即对能有效帮助学习困难生的小组实行评价升级制度。组间竞争能保证小组合作的高效,能把学困生的进步直接与小组的成绩挂钩,使得小组的其他成员能更多地关心和帮助他们。把帮助学习困难生作为合作学习的一个目标,并有一定的制度去保证实施。教师要比较学困生在组内和课堂上不同时段的表现,合作学习时获得更多帮助的学生进步得更快,帮助学困生的业绩就成为小组间竞争的一部分,在这方面表现出色的小组可以上升一个等级。这种评价倾斜能使每个学生更具责任感和成功感。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在关注合作学习活动整体时,更要关注合作学习中的学困生,让他们在合作小组中担任适合自己的角色,合理建组;注重对他们合作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实现真正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