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之冷峻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y17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识赵卫,读他的画作,已有多年了。临到写他时,我才找到那个维系着他人生与艺术的结,这就是冷峻。
  这里的冷,不是冷清,而是冷静,是一种行为类型与情感、情绪的表达方式;这里的峻,不是险峻,而是严峻,是一种思维类型与理性的组织手段。
  冷峻是赵卫人生的主要支点。
  冷峻是赵卫艺术的基本格调。
  赵卫和他的艺术不等于冷峻,但得之冷峻。
  1957年,赵卫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母都是学理工的。一个艺术气氛并不浓厚却充满着思辨气息的家庭,竟然使赵卫出脱、成为了当代中国画坛中一个虽不辉煌、但毕竟独特的存在,这不能不令人揣摩。
  思辨之于艺术,犹如水之于舟,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赵卫的实践证明了思辨之于艺术、之于艺术家的作用——不可或缺的作用、画龙点睛的作用、标新立异的作用。当然,当代中国画坛也不乏反证:以理性取代感觉、以思辨冲击情绪,致使许多艺术家及其作品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痛苦地喊着口号。
  赵卫的成功在于他自觉而又适度地把握了思辨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与分寸:思辨是创作前的推敲和创作后的检讨,绝不让逻辑插足于“笔走墨泼”之间。
  赵卫的成功在于他准确而又适时地把理性的思绪和其他文化的积累,转化为可以进入创作状态、可以引发或培养灵感的东西,这就是性情。
  生活和历史给赵卫提供了一种虽然无形但却强劲、且无处不在的压力,逼迫他走向内在、走向藏蓄。一个被压抑的灵魂,虽然希冀突破、虽然偶露峥嵘,但其命运总是与孤寂同行,突破前如此,突破后,热闹了一阵子,又将如此。
  生活中被人压抑、檄赵卫自己按捺的东西,在艺术中找到了爆发口。缠绕着赵卫人生的那些东西,也缠绕着他的作品。就像赵卫自己说的:“冷寂和孤独总伴随着我,伴随着我的作品,不管怎么努力排遣,也躲不开、抹不掉。”
  思辨的习惯和孤寂的心境积叠交融,从而形成了赵卫及其作品的个性——冷峻。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学画起,赵卫临摹过许多人的作品:黄公望、四王、石、石涛……,到1984年,他又认准了张仃先生的焦墨艺术。
  张仃先生的雄强与宽厚令他仰慕。
  焦墨艺术的苦涩和他内心的冷峻一拍即合。
  但他自知,他缺乏张仃先生深厚的历史感;他自觉无力叱咤风云。无力纵横古今。或者说,从他师从张仃先生那天起,他就着意师其心,而不师其行;他就图谋不轨——摆脱先生。当然,这与张仃先生独特的“引路而已”的为师之道有关。
  和张仃先生一样,赵卫较多地选择北方山水,倾向于北国的静穆与苍茫。张仃先生笔下的作品总洋溢着对生活的热望、洋溢着对理想的追寻;痛苦与欢乐总以鲜明的力度为节奏,相依相傍,或相反相成。静穆与苍茫之间,涌动着一股雄强的生命力。赵卫笔下的作品,难得有耸动的情绪、难得有放纵的笔墨。密点、短皱、促线,既是他对北方风情的一种把握——碌碌度日、质朴拙言,又是他内心世界的一种透露——欲说无言、静观生变。静穆与苍茫背后,是一双忧郁、审视的眼睛,一双冷峻的眼睛。
  张仃先生多以名山大川为对象,以景仰之情一展大自然的造化之神奇、之磅礴、之威严、之诗意盎然;赵卫则以普通景物为摹写对象,几只山苹、一个牧童、一架土石坡、一片高粱地、几眼破窑洞,就像他儿时的朋友,彼此平等,彼此知根知底,相濡以沫。这无疑与赵卫的冷峻天性相关:有什么比寻常景物更寂寞和更耐得住寂寞的呢?!有什么比寻常景物更沉着和更长于沉着的呢?!
  受现代艺术的影响,赵卫和张仃先生一样,作品多为满幅构图,用整体的形式表达整体的思索。不过,张仃先生多以中锋走笔、长线勾勒、不染少擦,山水之间多烟云之气、多流动感、多诗意,于浑厚中透灵动。赵卫的积点、积线、积染,层层叠叠、密密麻麻,不追求物体各自的完整性,而追求情绪的连续性、思索的连续性,于腺胧含混中寻找透明、强调内省。如果说,张仃先生更多地把现代意识浸染进历史的过程中的话,赵卫则更多地把现代意识对应于历史的结论(自己的或者别人的)。赵卫的作品固然不如张仃先生的作品从容大度,却以其缜密而凸出于同龄画家之间,这不能不归功于他的冷峻;而沉不住气(对人生也罢、对艺术也罢)使得许多中青年画家事倍功半。
  赵卫的画题大多为纪实性的。日常生活、平凡琐事,记录之、纪念之。和传统画题相比,这类画题不乏举重若轻的幽默感。但是,这在当今画界,已成风采,不甚新鲜。即使是他的那些情绪性画题,如《又是秋风》《岁岁红梁》《秋水无声》等,虽不乏诗意,但又与他的画风似有隔膜。我也欣赏赵卫以民歌题画。大学读书时,赵卫一度倾心于民歌、民谣;如今用来,便不是一般常见题画诗句那样牵强,那样简单。乐天,也即苦中求乐、以苦为乐,是中国民歌的主要特征。赵卫的题画民歌不是这一类。他选择的爬山调、信天游、吴歌,多以凄婉之情感人,这不仅与他静穆苍茫的画风相配,也与他的冷峻气息相应。凄婉的情调总是与缠绵往事有关,对往事的缠绵总是与沉静的思索有关,而沉静的思索之外化,便是冷峻。
  近三年来,赵卫在焦墨淡彩中加入了醒目的石绿和藤黄。开始,可能是受云南西双版纳风情的影响,以石绿碎点补充画面,纯然是写生所得。最近,他较多地将这些浮露的碎点转为粗放的笔触和渲染,由此招来了一些非议:变法而误入歧途。我以为,他这是走新路而不够成熟。这种不成熟并不是赵卫对这些颜色认识得不准确,而在于他想走一条僻静的小路,就像几年前他选择焦墨一样。在赵卫看来,一种颜色便是一种独立的绘画语言,一股具有个性、能和别的绘画语言产生冲突的力量。由此,而在画面上制造矛盾、继而解决矛盾,造成新的平衡、新的意境。为此,赵卫即使从头来,也是值得的。
  就像我们必须尊重传统而又必须甩开传统一样,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昨天而又必须甩开昨天。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赵卫已经成名,但他自知也自信来日方长,需要不断地超越别人、超越自己。从理论上认识到这一点是容易的,将之付诸实践则难。赵卫正在这样艰难地跋涉,我们应当给他加油。
  说赵卫目前的尝试是艰难跋涉,一点儿也不过分。静穆苍茫是一种较高的美学境界。赵卫曾经以焦墨淡彩达到了这个境界,这不易。但是,从焦墨淡彩抵达静穆苍茫之路应该说虽不平坦,但也不崎岖;而要从焦墨重彩,特别是石绿、藤黄这些难以相处的色彩抵达静穆苍茫之路,绝对是坎坷不平的。所以,如果赵卫完成了这个使命,就不仅是他本人变法的成功,还可以说是一种具有美学意义的创造。在这里,我又发现了赵卫和张仃先生的一个共性:给自己出难题。
  在赵卫尚未克服这个难题之前,我想提醒他:必须发挥你的长处。在考虑色彩之间的视觉关系乃至情绪关系的同时,不要忽略它们之间的文化关系。也就是说,你必须继续冷峻。
  
  赵卫艺术简历
  
  赵卫,1957年生于北京,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7年调入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部主任,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政府特别津贴,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先后参加第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分别获铜奖。优秀作品奖,2005、2007年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分别获佳作奖和画院奖。入选《百年中国画展》、《中国绘画五十年》等国家级大型展览和画集。在国内外举办过多次画展,出版有多部个人画集。
其他文献
谈及古典家具的拍卖,藏家必提到数场私人收藏专拍,如1995年10月中国嘉德的“清水山房”藏明清家具专拍、1996年9月纽约佳士得的“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藏品专拍、1997年9月纽约佳士得的“皮考士Mr.and Mrs.Robert P.Piccus收藏家具”专拍、2002年9月纽约佳士得的“叶承耀医师收藏明式黄花梨家具”专拍,2003年9月纽约佳士得的“甘哥夫·盖斯Gangolf Geis珍藏中国
期刊
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开拓者、一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谈到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美的理想:错采镂金的美和芙蓉出水的美。鲍照比较谢灵运的诗和颜延之的诗,谓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颜诗则是“铺锦列绣,亦雕绩满眼”。《诗品》:“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采镂金’。”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元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错采镂金,雕绩满跟”
期刊
家具,顾名思义,为居家必备之器。由于它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古人又称为“家生”,《清稗类钞·物品类》载:“家生为日用器具之总称,江、浙问有此语。(梦梁录)云:‘家生动事,有桌凳、凉床、交椅、杌子之类。’”随着物质生活和文化品味的提升,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家具成为人们垂青的对象。如果在装饰一新的居室内摆上一套曲线流畅、朴素大方的明式家具,或一堂厚重凝华、富丽堂皇的清式家具,确实能使雅斋增辉!那黄花
期刊
胶州市地处山东半岛西南隅,物产丰饶,向有“金胶州”之誉,历史悠久,文化发展源远流长。远在4000多年前,先民就已创造了具有滨海特点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夏商属莱夷之域,到西周始有“莒”“计”“介”等建置的记载,秦在介地置黔陬县,西汉又有计斤,郏、祓等县和候国,到东汉皆并入黔陬县。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529年)始置胶州。古老的“金胶州”给后代留下了无数瑰宝。  胶州市博物馆收藏了几件珍贵的商周时期青铜
期刊
郑为是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1922年出生在上海松江老家,七岁丧父。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母移居上海。  郑为15岁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课余在当时难民收容所识字班教课并担任《新文字报》编辑。1939年,他只身离开已成孤岛的上海,从香港、越南转道至云南昆明,考入刚从湖南转迁至昆明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校校址在昆明安江村,那是一个十分贫苦的山村,房屋基本为草房,只有两座古庙
期刊
关于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这些年来一直出现在业内业外喜爱他绘画的人们眼中,他的那些被我们看过一眼便终生不忘的、可称之为极其“桀骜不驯”的画作,更是让人们不惜以千金倾囊购入。但是,我们习见的八大山人作品,却大多是他的花鸟作品,似乎这些作品能符合一般读者从八大山人一生行履的介绍文字中得到的“标准”,之后再从他的花鸟画中,按图索骥得到“准确的”诠释,并由此窥见他的内心世界,所以,他的花鸟画“值钱”。与其说
期刊
2008年9月,在江苏淮安市楚州区河下古镇竹巷街的河道改造工程中,挖掘机从河道的三米以下处挖出文物,经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淮安市楚州博物馆等文物部门探查,确认为一处元、明时期龙泉窑瓷片堆积遗址。  瓷片堆积的厚度在0.1-1米之间,堆积表面距现有地面高度为0.22米之间。在瓷片堆积的西北角下,发现有芦席。经过初步统计,出土龙泉窑瓷片约11万片,粗器和精品都是少数,大多数瓷片质量一般,其中以碗为多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收藏之风大盛。在门类众多的收藏品中,古典家具备受青睐,尤其是明清古家具,年升值率在20%左右,未来有很大的增值空间,因而得到极高的重视。但是,受经济实力和收藏条件所限,众多明清家具收藏家,大多以收藏中小件家具为主,极少有人涉猎家具中的重器、大器——床。安徽省马鞍山市收藏协会副会长、安徽省收藏协会理事、马鞍山金龙公司董事长刘维就是这极少数人中的一位。  刘维从19
期刊
越窑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秘色瓷”制作精美,釉色纯正,更是越窑青瓷中的瑰宝,是越窑自东汉创烧以来,在长达一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不仅得到唐宋统治者的青睐,成为贡品,更被当时的文人墨客所赞颂。因此,“秘色瓷”成为越窑青瓷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于“秘色瓷”,最早记录于唐代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此后历代都有记载,然众说纷纭,致使秘色瓷长久以来跟它的名字一样神秘。
期刊
衣着随便,为人朴实,谈吐随和,走在大街上就像随处可见的心宽体胖的火师傅,绝想不到他是鼎鼎有名的收藏家、文物鉴赏家。这就是京城大玩家王世襄。他使井市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不经意问“玩”出了一片新天地。  6年前,王世襄从专门来华的荷兰王国约翰·佛利苏王子手中,接过旨在鼓励全球艺术家和思想家进行交流的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作为荷兰享有极高声望的文化奖项,克劳斯亲王奖每年颁发一次,其中最高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