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话般的发展史
近年来,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枯竭,风能、生物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获得资本青睐的同时,因其所具备的战略意义,成为了各国政府大力发展的重点行业。
然而,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制造成本高、资本投入大的行业特点,因此各国普遍采取了补贴的方法扶持行业健康发展,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及光伏专业委员会主任赵玉文评价时说:“补贴,就是用一个法规实现了原本不具备经济性的可再生能源能够以市场化的方式发展。”
在各国政府的政策扶持下,作为新能源产业中最具开发性的一员,光伏产业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飞一般高速发展。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全球光伏产值年平均增长率约为50%,而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则更超出人们的想像。尤其是发展初期的2003至2007年间,中国光伏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200%,可以说,在短短十年间中国就打造了一个世界级的产业。
从产量上看亦是如此,2003年我国光伏组件产量仅为12MW,当时对于全球市场而言不值一提。不过,5年后的2007年中国就以1088MW的组件产量超过了欧洲和日本,一跃成为第一大生产国,而2012年这一数字已经增至22GW,占全球装机容量的70%,十年间中国光伏大刀阔斧,奇迹般地增长了近两千倍。
光鲜外衣背后
如果说在欧盟双反调查之前,光伏行业如此光鲜的表面很难让人联想到其背后存在的诸多问题。尽管从8月6日起,欧盟开始执行中欧就光伏产品达成的“价格承诺”,让国人长吁一口气。但双反调查,却将一个失去平衡且不可思议的光伏产业展露于我们面前。
由于制作太阳能电池板需要高达6个9(99.9999%)的高纯度多晶硅,国内的提纯技术在早期尚不能达到要求,因此多晶硅的供应曾经一度被国外垄断,尽管近年来这一趋势得到缓解,但由于产能问题仍然有50%的需求依赖进口。此外,由于国内光伏用户市场尚处于萌芽状态,欧洲作为全球光伏发电的第一大主要市场,安装量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表现出巨大的市场需求。欧洲无疑是中国光伏产品最大的出口所在地,如果再加上美国,整个欧美市场就占到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80%以上。对此赵玉文评价道:“在过去,我国的光伏行业九成以上的原材料依赖进口,且九成以上的产品需要出口国外。这在中国制造业的历史上,几乎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在这条产业链中,以上游多晶硅的提純制造技术含量最高,从上往下,生产的技术门槛呈现递减趋势,与之相关的利润也同样呈递减趋势。,数据显示,我国电池组件生产获取的利润在最终电池组件产品利润总额中的比例约为18%,电池片和硅片生产的利润占比分别约为17%和13%,远远低于多晶硅的占比52%。这些年来,我国多晶硅产业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但是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中科院电工所研究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孔力认为,我国在晶体太阳能电池的后续研发,以及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发等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至少落后10年。因此,有舆论将之称为,“一个毫无技术含量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与“披着高科技外衣的低端制造业”。
与此同时,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光伏生产线的投资动辄达到数百亿元。这样巨大的资金来源于何处?仅仅凭借企业的自有资金,肯定是远远不够的,银行贷款必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本来源,赵玉文解释道:“今年3月,在对无锡尚德破产后进行资产清理时发现,该公司在银行系统获得的本外币贷款总额折合人民币共计约36.36亿元,其中涉及8家中资银行。”在评估“双反”的风险压力时,有关部门出具了一个数据:将面临“超过2000亿人民币的不良贷款风险”,银行贷款的规模,由此可略知一二。一旦行业遭遇滑铁卢,必将造成极大规模的金融风险,后果不堪设想。
最重要的是,在光伏产业建设初期,国家并未对光伏产品的应用端进行如同上游一般的大规模补贴,这也是导致目前制造能力强、市场容量弱困局的一个重要原因。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创始人施正荣曾公开,应当学习德国模式,对光伏上网电价进行补贴,使电网公司要有积极性去购买,终端用户乐意去用,才是行业发展的关键。
政府带头打破僵局
因此在多方广泛听取意见之后,今年7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国八条”),提出“光伏产业是全球能源科技和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也是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意见》明确指出,“我国光伏产业当前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既是对产业发展的挑战,也是促进产业调整升级的契机”。
“国八条”不再有“抓大放小”,也不再有“以国内市场救产业”,它在讲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讲鼓励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发展,在讲加大国内市场应用。国内应用不再局限于大型示范园区,而是大力支持各种小型分布式电站;应用项目建设不再须经国家审批,而是只需进行项目备案;大规模电站建设不再是产业一枝独秀,国家开始大力关注和推行众多的产业应用类型。分布式光伏应用很快就将大量用在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医院、学校、政府机关、别墅、新农村民居的屋顶或者墙面上,光伏发电进家入社、下乡进村,它像太阳能热水器一样,将成为一种潮流,并逐步演变为家庭常用品,成为一种习惯性消费。
无独有偶,国家发改委于今年8月30日发布《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完善了光伏发电价格政策。此政策旨在落实7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政策一出立即受到了业界的赞同,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认为,新政出台可谓是重大利好。首先,对光伏电站“分类计价”,目前非招标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大都执行1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而按照新政,一二类资源区电价则降至每千瓦时0.9元、0.95元,设计得科学合理。其次,政策执行期确定为20年,有利于企业保证收益。另外,分布式每千瓦时0.42元的补贴标准总体而言可以保证开发商获得至少8%的稳定收益率。 此外,对于已经开始破产重组的无锡尚德而言,政府也给与了很大的帮助。8月14日,江苏省无锡市政府公布,无锡尚德的清产核资告一段落,已确认债权107亿元,比申报时减少67亿元。8月29日,尚德电力包括董事长在内的三位董事辞职。8月30日,无锡尚德破产重整计划出炉,包括尚德电力保留关键资产,以保证未来在合理的规模下持续运营,将尚德未偿还的债务,转换为公司股权;对公司运营的最高债务水平做出设定;引入新战略投资者,并对其发行新股募集资金,完成重整流程。随着人事的变动,尚德逐渐被无锡市政府掌控。
除了政策、资金与重组方面的援助外,多部委纷纷表态称,要力挺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彭红兵介绍说,目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民政部的支持下正在积极推进,望能尽快成立。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成立将在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推动产业上下游联合、有效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有了组织仅是其有序发展的第一步。彭红兵表示,工信部还在积极推进包括产业技术标准、标准体系、检测机构等建设。科技部高新技术司能源交通处处长郑方能同时表示,为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科技部将在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将一如既往将光伏列为优先支持的重点领域,积极协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不过,尽管政府给与光伏行业如此之多的帮助,解决了光伏最核心的困难,但是任何产业依赖补贴都是走不远的。对此,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认为:“惟有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技术进步,才能迎来产业大发展之时。”
走在前面,敢于吃螃蟹
在价格提高,失去竞争优势以及出口量受限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光伏企业不得不寻求突围之路,虽然别的行业也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但光伏产业尤其突出。然而在新的形势下,一批企业带头调整发展战略与市场方向,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正泰从单一销售组件向绿色清洁能源开发转型,与上海高研院合作开发OLED技术及装备并在杭州设立新能源研究所,研发建筑一体化光伏幕墙等特殊市场产品和HIT技术,并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全面引入组件生产的各个环节,令生产成本明显下降。
与此同时,在意识到中国光伏产品紧盯欧盟市场的危机,正泰主动出击打开渠道,将一半以上的产品销往日本、南非、韩国、印度等国家。正是因为技术与市场方向的及时调整,使得正泰在欧盟挥动“双反”大棒之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让正泰太阳能在去年全行业普遍亏损的大环境下,实现销售产值36.79亿元,利润1.15亿元,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经营的道路。
目前光伏产业已经涌现出一批特色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在细分产品、细分市场上潜心研究、积极开拓市场,把自己从低价无序竞争中摆脱出来,在新业务上迅速健康发展。而且,针对技术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一些企业带着资本走出去,通過兼并、收购,加速技术革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去年的9月,今年的1月和7月,汉能控股集团分别收购了德国Solibro公司、美国MiaSolé公司以及Global Solar Energy公司。这些并购的完成,意味着汉能成为全球首家实现柔性薄膜太阳能组件大规模量产的公司。
通过技术并购,目前汉能已经掌握非晶硅-锗、非晶硅-纳米硅、铜铟镓硒等7条全球领先的薄膜技术路线,薄膜太阳能组件量产转化率已达到15.5%,研发转化率最高已达18.1%。这不仅是汉能全球技术整合战略的重要里程碑,更重要的是,将大幅加速中国光伏产业的转型升级。这次漂亮的技术并购行动,无疑给处于深度整合阶段的光伏产业来了一剂“强心针”。随着太阳能薄膜技术的不断进步,太阳能应用将愈加多样化,也许不远的将来我们能看到第一辆量产的太阳能汽车首先出现在中国。
近年来,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枯竭,风能、生物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获得资本青睐的同时,因其所具备的战略意义,成为了各国政府大力发展的重点行业。
然而,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制造成本高、资本投入大的行业特点,因此各国普遍采取了补贴的方法扶持行业健康发展,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及光伏专业委员会主任赵玉文评价时说:“补贴,就是用一个法规实现了原本不具备经济性的可再生能源能够以市场化的方式发展。”
在各国政府的政策扶持下,作为新能源产业中最具开发性的一员,光伏产业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飞一般高速发展。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全球光伏产值年平均增长率约为50%,而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则更超出人们的想像。尤其是发展初期的2003至2007年间,中国光伏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200%,可以说,在短短十年间中国就打造了一个世界级的产业。
从产量上看亦是如此,2003年我国光伏组件产量仅为12MW,当时对于全球市场而言不值一提。不过,5年后的2007年中国就以1088MW的组件产量超过了欧洲和日本,一跃成为第一大生产国,而2012年这一数字已经增至22GW,占全球装机容量的70%,十年间中国光伏大刀阔斧,奇迹般地增长了近两千倍。
光鲜外衣背后
如果说在欧盟双反调查之前,光伏行业如此光鲜的表面很难让人联想到其背后存在的诸多问题。尽管从8月6日起,欧盟开始执行中欧就光伏产品达成的“价格承诺”,让国人长吁一口气。但双反调查,却将一个失去平衡且不可思议的光伏产业展露于我们面前。
由于制作太阳能电池板需要高达6个9(99.9999%)的高纯度多晶硅,国内的提纯技术在早期尚不能达到要求,因此多晶硅的供应曾经一度被国外垄断,尽管近年来这一趋势得到缓解,但由于产能问题仍然有50%的需求依赖进口。此外,由于国内光伏用户市场尚处于萌芽状态,欧洲作为全球光伏发电的第一大主要市场,安装量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表现出巨大的市场需求。欧洲无疑是中国光伏产品最大的出口所在地,如果再加上美国,整个欧美市场就占到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80%以上。对此赵玉文评价道:“在过去,我国的光伏行业九成以上的原材料依赖进口,且九成以上的产品需要出口国外。这在中国制造业的历史上,几乎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在这条产业链中,以上游多晶硅的提純制造技术含量最高,从上往下,生产的技术门槛呈现递减趋势,与之相关的利润也同样呈递减趋势。,数据显示,我国电池组件生产获取的利润在最终电池组件产品利润总额中的比例约为18%,电池片和硅片生产的利润占比分别约为17%和13%,远远低于多晶硅的占比52%。这些年来,我国多晶硅产业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但是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中科院电工所研究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孔力认为,我国在晶体太阳能电池的后续研发,以及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发等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至少落后10年。因此,有舆论将之称为,“一个毫无技术含量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与“披着高科技外衣的低端制造业”。
与此同时,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光伏生产线的投资动辄达到数百亿元。这样巨大的资金来源于何处?仅仅凭借企业的自有资金,肯定是远远不够的,银行贷款必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本来源,赵玉文解释道:“今年3月,在对无锡尚德破产后进行资产清理时发现,该公司在银行系统获得的本外币贷款总额折合人民币共计约36.36亿元,其中涉及8家中资银行。”在评估“双反”的风险压力时,有关部门出具了一个数据:将面临“超过2000亿人民币的不良贷款风险”,银行贷款的规模,由此可略知一二。一旦行业遭遇滑铁卢,必将造成极大规模的金融风险,后果不堪设想。
最重要的是,在光伏产业建设初期,国家并未对光伏产品的应用端进行如同上游一般的大规模补贴,这也是导致目前制造能力强、市场容量弱困局的一个重要原因。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创始人施正荣曾公开,应当学习德国模式,对光伏上网电价进行补贴,使电网公司要有积极性去购买,终端用户乐意去用,才是行业发展的关键。
政府带头打破僵局
因此在多方广泛听取意见之后,今年7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国八条”),提出“光伏产业是全球能源科技和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也是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意见》明确指出,“我国光伏产业当前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既是对产业发展的挑战,也是促进产业调整升级的契机”。
“国八条”不再有“抓大放小”,也不再有“以国内市场救产业”,它在讲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讲鼓励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发展,在讲加大国内市场应用。国内应用不再局限于大型示范园区,而是大力支持各种小型分布式电站;应用项目建设不再须经国家审批,而是只需进行项目备案;大规模电站建设不再是产业一枝独秀,国家开始大力关注和推行众多的产业应用类型。分布式光伏应用很快就将大量用在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医院、学校、政府机关、别墅、新农村民居的屋顶或者墙面上,光伏发电进家入社、下乡进村,它像太阳能热水器一样,将成为一种潮流,并逐步演变为家庭常用品,成为一种习惯性消费。
无独有偶,国家发改委于今年8月30日发布《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完善了光伏发电价格政策。此政策旨在落实7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政策一出立即受到了业界的赞同,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认为,新政出台可谓是重大利好。首先,对光伏电站“分类计价”,目前非招标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大都执行1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而按照新政,一二类资源区电价则降至每千瓦时0.9元、0.95元,设计得科学合理。其次,政策执行期确定为20年,有利于企业保证收益。另外,分布式每千瓦时0.42元的补贴标准总体而言可以保证开发商获得至少8%的稳定收益率。 此外,对于已经开始破产重组的无锡尚德而言,政府也给与了很大的帮助。8月14日,江苏省无锡市政府公布,无锡尚德的清产核资告一段落,已确认债权107亿元,比申报时减少67亿元。8月29日,尚德电力包括董事长在内的三位董事辞职。8月30日,无锡尚德破产重整计划出炉,包括尚德电力保留关键资产,以保证未来在合理的规模下持续运营,将尚德未偿还的债务,转换为公司股权;对公司运营的最高债务水平做出设定;引入新战略投资者,并对其发行新股募集资金,完成重整流程。随着人事的变动,尚德逐渐被无锡市政府掌控。
除了政策、资金与重组方面的援助外,多部委纷纷表态称,要力挺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彭红兵介绍说,目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民政部的支持下正在积极推进,望能尽快成立。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成立将在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推动产业上下游联合、有效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有了组织仅是其有序发展的第一步。彭红兵表示,工信部还在积极推进包括产业技术标准、标准体系、检测机构等建设。科技部高新技术司能源交通处处长郑方能同时表示,为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科技部将在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将一如既往将光伏列为优先支持的重点领域,积极协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不过,尽管政府给与光伏行业如此之多的帮助,解决了光伏最核心的困难,但是任何产业依赖补贴都是走不远的。对此,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认为:“惟有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技术进步,才能迎来产业大发展之时。”
走在前面,敢于吃螃蟹
在价格提高,失去竞争优势以及出口量受限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光伏企业不得不寻求突围之路,虽然别的行业也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但光伏产业尤其突出。然而在新的形势下,一批企业带头调整发展战略与市场方向,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正泰从单一销售组件向绿色清洁能源开发转型,与上海高研院合作开发OLED技术及装备并在杭州设立新能源研究所,研发建筑一体化光伏幕墙等特殊市场产品和HIT技术,并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全面引入组件生产的各个环节,令生产成本明显下降。
与此同时,在意识到中国光伏产品紧盯欧盟市场的危机,正泰主动出击打开渠道,将一半以上的产品销往日本、南非、韩国、印度等国家。正是因为技术与市场方向的及时调整,使得正泰在欧盟挥动“双反”大棒之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让正泰太阳能在去年全行业普遍亏损的大环境下,实现销售产值36.79亿元,利润1.15亿元,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经营的道路。
目前光伏产业已经涌现出一批特色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在细分产品、细分市场上潜心研究、积极开拓市场,把自己从低价无序竞争中摆脱出来,在新业务上迅速健康发展。而且,针对技术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一些企业带着资本走出去,通過兼并、收购,加速技术革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去年的9月,今年的1月和7月,汉能控股集团分别收购了德国Solibro公司、美国MiaSolé公司以及Global Solar Energy公司。这些并购的完成,意味着汉能成为全球首家实现柔性薄膜太阳能组件大规模量产的公司。
通过技术并购,目前汉能已经掌握非晶硅-锗、非晶硅-纳米硅、铜铟镓硒等7条全球领先的薄膜技术路线,薄膜太阳能组件量产转化率已达到15.5%,研发转化率最高已达18.1%。这不仅是汉能全球技术整合战略的重要里程碑,更重要的是,将大幅加速中国光伏产业的转型升级。这次漂亮的技术并购行动,无疑给处于深度整合阶段的光伏产业来了一剂“强心针”。随着太阳能薄膜技术的不断进步,太阳能应用将愈加多样化,也许不远的将来我们能看到第一辆量产的太阳能汽车首先出现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