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催花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f30311320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爱是教育的前提,在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要用真诚和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创造力,用制度加以约束,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爱心 班级管理 尊重
  
  爱是一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多、最普通的词语。在班级管理中,我们都不缺少去爱的勇气,但是往往缺少爱的技巧和方法。那么,在班级管理中,什么是爱?怎样付出爱?如何进行爱的教育呢?以下几点是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体会。
  一、爱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而不应成为一种方式和手段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这种态度是依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变化的,情感具有肯定和否定的性质。爱是一种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是教师神圣职责的理性升华,是师生感情疏通的桥梁。有些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受到家庭、社会和人际间的不良影响,形成了某些缺点和怪癖。如果教师恨铁不成钢,操之过急,方法不得当,就可能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使学生丧失信心,丧失希望,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相反,如果教师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教育,化解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难点和困惑,就能使他们摆脱过去,达到转化的目的。在教育教学中,常常听到的说法是,只有爱学生,付出了爱班级才会进步,学生们才会认真听你的话,才会好好学习……好像爱是教师的职业需要工作手段,为了教学成绩,为了班级管理,必须付出爱。然而,在这种动机作用下的“爱”其实不能称之为爱,或者说不能称其为真正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的、真切的喜爱之情,而不应该成为一种手段和工具。
  二、爱应是精神上深层次的渗透与扶持
  “教不严,师之惰”,爱之愈深,责之愈严,学生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学生喜欢的是亲切而严格的教师,而不是学生中出现落后的思想、不良习惯、散漫行为等不加严加管束而漠然置之的老师。班主任对学生真正的爱不能只停留在日常生活等琐事的层面上,而应该意识到,中学生是一群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逐步确定健全,如果还像父母关心孩子、幼儿园老师管理孩子一样去管理和爱护中学生,就显然行不通,也不可能在孩子们的心中形成共鸣,当然这种爱对学生也只是表面、暂时而缺乏说服力的影响。
  对学生真正的爱应该是对其人生有深远意义的,能给他们以思想上的共鸣、精神上深层次的渗透与扶持的爱。
  三、距离和独立是爱的前提和基础
  孔子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蔬矣。意思是说无论我们与谁交往,都应保持距离,都要有个度,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教育学生管理班级也是这个道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对学生苦口婆心、煞费苦心,付出了太多太多,但是到头来学生不但不知道理解感恩,反而和你对着干。这些到底是为什么呢?正如孔夫子所说“数而斯蔬矣”。所以,距离和独立是爱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一种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即使是再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持这一点,一旦没有了这种尊重,没有了这个距离,越过了这个尺度,到了孔子所说的“数”这个阶段,就要疏远了。
  作为老师,当然是师者,但更应成为学生的公仆,也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师者,乃是学生求知和做人的导师;公仆,乃是学生的服务者;朋友,乃是学生亲密的知己,一句话,老师,只有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才能亲近你、接受你、信任你。
  要取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首先,老师就要亲近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在学生面前,不能摆老师的架子,更不能老是板着面孔,要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要尊重学生,不随便责怪,不能体罚,更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或人格。
  经验证明,与学生相处,不但要和学生“打成一片”,而且要保持距离以保留老师身上的神秘感,不要让学生忘记老师的身份。这里的关键是要保持作为老师的权威。
  四、规矩和原则是爱的脊梁
  尊重而不放纵,关爱而不溺爱。这句话很好地表明了班级管理中爱与严的关系,爱的教育与铁的纪律是统一的。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特别是无原则(无视班规)地放纵学生,做了就是失去了做老师的原则和立场,学生就会打心底里小瞧你。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违规犯纪的学生,总有许多辩驳的理由,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施以适当的教育,但考虑具体情况不能排斥原则性,违规犯错就要接受批评、接受惩罚这一个大原则,在任何时候都需要遵循。
  坚持原则性首先表现在管理上要做事公正,对人不对事。
  爱绝对没有模式和规律,但爱一定是心灵、情感、智慧的花朵,没有心灵美感的爱是粗疏的,没有智慧的爱是非常平庸的。让班级管理中的爱在时间和汗水的浇灌下与我们的思维和智慧共舞,来年定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其他文献
摘 要: 研究性学习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是美国教育家施瓦、杜威等人探究性学习理论的发展。它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为主要目标。经过在教学中的实践,把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分成专题型和随堂型两种,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思品课教学 建构主义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由探究性学习发展而来的。最早提出
在高中学科的教学中,语文是最受争议和指责的一门学科。很多业内人士为此忧心忡忡,他们在对语文教学的质量深表怀疑的同时,又无法指明语文教改的切实可行的新方向。  其实,造成语文教学的现状绝非只是老师教法上的问题,过多指责语文老师的素质低下是轻率的,也是有失公允的。江苏语文教改首先从教材上改革,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虽是这样,但语文改革的路子仍是没有跨大步走出去,如何才能走出语文教学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让学生体会到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探究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效率;还要挖掘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摘 要: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各种教学原则,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使学生既能在解决问题中理解知识,又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本文主要讨论启发式教学的特点、相关问题、应用方法及其对学生教育的促进效应。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特点 相关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问”的真正内涵和意义,分析了“问”的现状与“不问”的原因,给出了培养学生的见解、质疑能力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过程教学 见疑和质疑能力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属于数学能力的并蒂花。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建设应该从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提问题与找问题能力开始。”因此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实施,特别是引导学生学习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促使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的能动性得以发挥,善于激发学生参与的动机,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学
背景  我们总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设计完美的教案上,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当老师慷慨陈词时,学生端坐在位子上无动于衷,一脸漠然,所以老师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教案”,却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知识程度。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得了,而学生更不可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只一味地吸收消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把学习理解为背诵、模仿和做题。
摘 要: 在先学后教理念指导下,在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中,很多语文课堂走进“把预习当先学”“预习展示形式单一”“针对讲解流于形式”的误区。要使学生有效预习,教师必须注重学生预习兴趣的培养和预习习惯的养成,读、思、查、写是培养预习习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语文课堂 预习 误区 有效预习    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习惯的养成,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文化统领 德育占领 科研引领》一文,介绍了安徽泗县二中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其中这样一段话给我深深的震撼:“互动课堂就是要实现让传统课堂从厌学走向乐学,从低效走向高效。解决课堂效益问题,解放学生的主权,形成人人参与,各个精彩的新局面,彰显了新课堂的独特魅力。”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等能力。回顾优秀教育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哪一个不是关注了学生的自主,又有哪一个不是打造了课堂的互
现代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素质,人才的素质则体现在其创新能力上。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如果没有创新精神,不去探索新的道路,只是跟着别人的脚印走路,也总会落后别人一步,要想超越别人,非有创新精神不可。”这种新的、扩大了的教育观念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能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每个学生身上的财富,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