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组织与人际关系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4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机制在何种条件下能够更高效地配置资源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一直以来,经济学家都秉持资源配资机制二元假说,但也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者认识到,除市场和组织之外,现实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多种其他资源配置机制。本专题采录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社会网络视阈下中国人际关系的经济学分析”(14BJL001)的研究成果对这一论题进行集中探讨。一是深入分析资源配置机制的多样性,并集中论述了人际关系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资源配置机制。二是运用现代经济学模型研究人际关系这一资源配置机制发挥作用的范围。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资源配置机制多样性研究的关注和重视,从更广阔的视角更深刻地理解现实的经济世界。
  [摘  要]资源配置机制一直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机制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能够最为有效的配置资源,创造出最多的社会剩余价值,也一直是困扰着经济学家的难题。古典经济学家首先发现市场这一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从古典到新古典,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家对市场这一机制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直到阿罗一德布鲁的一般均衡模型,经济学家对市场的研究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经济学家在关注市场的同时也发现了另外一种高效配置资源的机制,这就是企业或者称为组织。古典与新古典的经济学家对企业都有论述,但他们只是把企业作为市场中的一方参与者来研究。而现代企业理论更多的是将企业作为一种与市场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来进行研究。而本文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资源配置机制的多样性做进一步研究,研究在某个特定条件下或在某种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某种或某类特殊的资源配置机制。所以将研究目标锁定在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配置机制——人际关系上。
  [关键词]资源配置;市场;组织;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9)11-0052-06
  一、问题的提出
  整个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关于合作与冲突的历史,人类就是在不断进行合作与化解冲突中不断推进自身进步。作为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社会科学也将合作与冲突这两个主题贯穿始终,什么样的机制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合作,什么样的机制能够化解人们之间的冲突始终是社会科学的核心主题。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然也不能脱离这一核心主题,面对稀缺的资源每个人都想尽可能多地占有,这就不免要引起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经济学就是要研究什么样的机制能够化解这种由于资源的稀缺而引发的人类冲突。每个人都想尽可能快地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但是面对自身有限(无论是维度上还是数量上)的资源,他不得不通过与人合作来达到改善的目的,经济学又要研究什么样的机制能够促成人类之间进行这种合作,以使得参与合作的所有人都达到改善自身经济状况的目的。在经济学家眼中,这两个人类社会的主题如何解决呢?经济学家们发现资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可以很好的解释人类面临的这两大主题。经济学家们发现了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许多的机制可以通过资源的有效率配置来化解人类的冲突,同时,人类社会还存在着许多有效的机制将人们已有的资源重新进行配置,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以增进每个人的福利。也就是说,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通过什么样的有效的机制来有效率地配置稀缺资源,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使得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境况都得以改善的一门学科。
  什么样的机制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有效地配置稀缺资源,化解人类的冲突、促进人类的合作也就成为了经济学的核心主题,从亚当·斯密到卡尔·马克思到罗纳德·科斯到约翰·纳什到现在浩如烟海的经济学文献都在研究这个主题。斯密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最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人类可以在市场上通过分工生产、等价交换来进行合作,通过“价高者得之”这一机制来化解冲突,每个人的境况都可以通过市场这一机制得以改进。[1]马克思则不认为市场可以有效率的配置资源,促进人类的合作、化解人类的冲突、增进人类福利,而且他进一步认为市场中每个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人都会尽可能多的压榨别人的资源,最终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不但不能有效地实现合作,反而会引发更严重的冲突。所以,马克思主张通过一个组织(比如国家)来有计划的配置资源、组织生产,按照人们的劳动贡献给予对等的资源以实现人类的合作,化解人类的冲突。[2]科斯则发现了两种有效资源配置机制之间的替代关系,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组织(科斯所说的企业)也不总是有效的,所以在现实世界中总是两者并存,在两者之间有一条边界,边界一侧市场会替代组织,边界另一侧组织将替代市场。[3]纳什,现代意义上的博弈论从他开始,用不同于原有经济学的方法告诉我们,在每个人都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世界里,人类的冲突是必然的,合作是不可能的,合作不是参与合作双方的均衡解。[4]但是,他的断言却与现实严重不符,在现实中合作却要远远多于冲突。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从另一个方面恰恰说明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某种机制约束着人类的行为,激励人们进行合作,化解冲突。发现或者设计这种机制,是经济学家正在努力并且还要不断努力做的工作。
  二、传统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机制
  市场是最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这早已为经济学家所证实,在一个完美的市场中,每一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来生产机会成本最低的产品,市场机制会将需求配置给生产成本最低的生产者,这样,市场机制就会非常有效地化解生产者之间的冲突,成本低者得市场,成本高者退出,而且,这一机制是一种激励相容的机制,它促使每一个生产者都在降低自身的成本,最终,生产相同产品的社会总成本下降,整个社会福利增加。同样的道理,在一个完美的市场中,每一个人也会按照自己对商品的需要提出自己的保留价格,市场机制会将市场上的供给配置给对商品最为需要的人,也就是保留价格最高的人,这样,市场就非常有效地化解了买者之间的冲突,最为需要这种商品的人,自然对这种商品出价最高,价高者得之,价低者退出,这样,资源的社会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市场不但有效地化解了买者之间、賣者之间的冲突,而且还有效地促进了买者与卖者之间的合作,市场会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形成分工,每个人都生产自己最为擅长生产的产品,交换到自己最为不擅长生产的产品,这样,每个人实际上都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就得到了自己最为需要但自己生产成本又非常高的产品,所以,每个参与市场的人的境况都得以改善。   市场虽然从理论上非常有效,但是市场的有效运行需要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市场必须是完美的,但是,现实中这一条件根本无法实现,由于这一条件不满足,那么在市场中进行交易将会产生很高的交易费用,当交易费用超过交易所带来的剩余时,市场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就彻底的失效了。但是,经济学家又发现了另外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那就是组织,包括企业、政府、社团等等,以营利或者非营利为目的的组织,而其中最为吸引经济学家的就是关于企业和政府行为的研究,这里我们先忽视它们之间的区别,将它们看作是完全相同的,统一称为组织。
  首先,组织作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它成功地促进了人类之间的合作,组织向组织中的每个个人征得资源,然后统一进行有计划的生产,然后将生产的结果在组织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由于成员所拥有的资源在维度和数量上的限制,自身难以完成的目标,通过组织可以得以实现,这使得组织中的每个个人的境况都会得以改进。
  其次,组织非常有效地化解人们之间的冲突,每个人都按照自己对组织的贡献从组织中获得回报,而且这种化解冲突的方式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因为它也是激励相容的,如果人们想从组织中得到更多的回报,唯有对组织作出更多的贡献。
  最后,组织可以比较有效地克服市场中的不完美性,使得交易成本大为下降,组织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这使得信息的不对称性大大降低,组织也可以将市场中的外部性(无论正的还是负的)内部化,使得个人的回报接近于组织的回报,组织本身就有为其成员提供公共产品的功能,对于组织内部的某些具有垄断力量的资源,组织可以通过分配得以充分的利用,而不至于造成租金的耗散。虽然组织很有效地克服了市场中的不完美性,有效配置了资源,促进了合作,化解了冲突。
  但是,组织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除了信息、激励、集体选择和集体行动外,组织最大的问题,是存在着一个很高的前期投入成本和期间运营成本,如果,通过组织配置资源产生的剩余不足以彌补这一成本,那组织将是无效率的,组织将被迫解散,可是一旦组织解散,那么这些为了组织所付出的成本就会成为沉淀成本无法得到收回,这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损失,如果人们在最初就预见到将来会以很高的概率遭受这一损失,那么在最初人们就宁愿选择效率的损失,也不会选择组织这一机制来配置资源。所以,组织和市场一样,有效配置资源并不是无条件的,当某些条件满足时,组织会比市场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促进人们的合作,改善人们的境况,当另一些条件满足时,市场会比组织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化解人们的冲突,增加人们的福利。但是,我们会发现,在某些条件下,组织和市场对资源的配置都是无效的,都无法促进人们有效的进行合作。这时,经济学家将研究转向其他中间性资源配置方式,其中一种就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人际关系。
  三、人际关系——一种不可忽视的资源配置机制
  人际关系作为一种十分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机制,在我们的现实经济生活之中十分常见。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在克服市场失灵,降低交易成本,重新配置资源,促进人们合作,化解人们冲突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在东方古老的中华文明中还是在西方发达的现代文明中,人际关系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典型的东方式的人情社会,人际关系在整个社会关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不必多言。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法律制度完善到近乎无懈可击的美国社会,人际关系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之间往往是通过某种社会关系(在同一政府部门或者相同的委员会,甚至是在同一家俱乐部)达成交易,即使这种交易可以通过正式的谈判来达成协议,但是人们仍然不愿意使双方变成纯粹的交易关系;如果双方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争端,人们也很少会动用正式的契约或者求助于强制性的第三方——比如正式制度或者法律——来解决争端,人们更多是通过让东取西的相互协商来解决争端,几乎没有人会因为合同执行上的瑕疵或者疏忽而断绝人际关系。市场关系和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濡染,已经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尤其是在社会精英之间。但是人际关系的这些重要特征却被经济学家们所长期忽视,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几乎完全抽象掉了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只留下了人与人之间的市场关系,新制度经济学虽然在经济分析中加入了制度因素,但是这些制度却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条条框框,但在真实的经济生活中,这些条条框框只是作为最后的手段在发挥阻吓作用,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真正用得上却只占很小的比例。本文就是要通过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几个例子,把经济学家忽视的人际关系进行重新的讨论,发现人际关系的实质,研究人际关系的功能,并且将人际关系与市场和组织进行比较,找到他们各自发挥作用的条件,并进一步说明资源配置机制的多样性,解释这种多样性共存的原因。
  以下是从现实生活中概括出的几个在人际关系内配置资源的例子,以此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际关系是一种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
  1.信息市场。这里的信息不同于知识,信息在市场中很难实现其交易,信息作为一种无形产品一旦为人所知将不再具有任何价值,但是,信息如果不被人知道,那也没有人能确定它是否具有价值,所以,在市场中信息不会被交易,没有人会出钱购买一条他完全不知是否有价值的信息。可是,一旦他知道了这条信息,无论价值如何都可以不再付费,因为他已经得到了信息,不付费是最好的选择。这时,市场配置信息资源将十分无效,而人际关系在信息配置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现这种配置,人们如果需要某种信息会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咨询,如果得到的信息确实有价值,给信息获得者带来剩余,那信息获得者会以某种方式回报对方,或者在其他方面给予回报,这在本质上是一种剩余的分割,如果信息发送者认为这种分割合理,那么会在下一次继续这种信息的交易,如果认为不合理,信息交易将永远终止。
  2.小额信贷市场。这是人际关系发挥作用最为明显的地方,出门带钱不够,向同路的朋友借入一笔钱以应不时之需,过两天请朋友吃饭时再把钱还上,这在生活中实在是再常见不过了。但是这种交易却很难在市场中完成,因为银行不知道贷款人的信誉,贷出的小额贷款所支付的利息不足以弥补银行为信息而支付的交易成本,这也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最重要原因。人际关系可以很有效地克服这一点,因为长期交往过程中,信息成本得到极大地降低。这种人际关系之间小额信贷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发挥了很积极的作用,生产资金周转不灵,向亲朋好友暂借一笔,数月后连本带息归还,虽然利率高于银行,但是效率也同样要高于银行。   3.产品的短期拆借。这与上面的小额信贷十分相似,多见于小型市场的散户交易中,当顾客从其中一个商户购买商品时,如果这个商户的存货不足,他会向自己临近的商户借入该商品,等到成交后支付给该商户一个高于成本价低于卖出价的货款,或者改日归还同样的商品,这种产品的短期就近拆借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市场上的不确定性。如果,这时商户向上游批发商进货,那么商户将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顾客向其他商家购买的概率将越来越大,等到上游批发商将货物送到该商户那里时,顾客是否还会购买就是一个未知数了,而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规避这种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作用。
  4.家族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特别是江浙一带兴起大量的家族企业,这些家族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企业的重要部门全部掌握在自家亲属手中。无独有偶,在意大利也存在着许多这样的家族企业,在18世纪的美国也是以家族企业为主,到19世紀后期这些家族企业才逐步转型为现代公司制企业。这些并不是偶然,这种家族企业的产生和命运都与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这实际上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企业治理机制不健全,无法克服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所以只能通过亲戚朋友这种关系来克服道德风险,但随着规范的企业治理机制的诞生,这种家族企业的弊端也暴露出来,最终结果要么随着竞争力的下降而退出市场,要么向现代企业机制转型。
  5.非正式就业市场和短期就业市场。特别是农民工,他们往往不是通过市场找到工作,而更多的是通过跟随亲属、老乡进入城市,通过他们的推荐找到工作;同时,对于一些小型企业来说,他们也愿意接受这种招工方式,而不是从市场上直接招工。这正是由于市场中存在交易费用,特别是搜寻与匹配的费用非常高,一个刚进城的农民工要想在城市中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果没有人际关系的引荐,它将花费很长时间,这种时间上的耗费就是一种搜寻成本,而人际关系则大大节省了这一成本,提高了三方的效率。作为企业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不重要的工作却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来搜寻往往得不偿失。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大学生家教、打工、实习也都是这种情况,如果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找一个只有一周工作时间的打工机会,这显然是亏损的,所以,人际关系在匹配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
  6.婚介市场。婚介市场虽然已经很繁荣,但是仍然会有很多人选择亲朋好友来介绍男女朋友,这在现实生活中再常见不过。为什么人们会做出这种选择?很大程度还是来源于市场的不完美性,如果我们可以了解到对方的真实信息,那么婚介所介绍与亲朋好友的介绍将是无差异的,正是因为我们不能了解到对方真实的信息,所以,我们才会选择信息更加真实可靠的亲朋好友来介绍撮合。
  7.个人人身财产安全的保护方面。在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经济已有所发展、但相关法制仍不健全时,很多生意人特别是小生意者都和黑社会组织或者类似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通过请客送礼缴纳保护费等方式与黑社会性质组织保持关系,并且从黑社会性质组织那里得到保护,有的干脆亲戚朋友直接组成类似的团伙组织,当这些人与他人发生冲突时,黑社会性质组织会出面给与调解或者提供保护。其实这也是一种市场失灵,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保护是一种重要的公共产品,应该由国家来供给,当国家供给不足时,人际关系起到了很好的替代作用。但很多大的组织比如说比较大的企业、商业机构往往不会和黑社会性质组织保持过于紧密的关系,因为他们完全可以将保卫力量内部化,通过建立有效的保卫体系来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但对于小的单位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保卫体系的建立需要很大的前期投入,而且,一旦投入就是沉淀成本,所以很多的小商人会通过黑社会性质组织而不是自己雇佣保卫力量来保护自己。不过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健全,特别是110快速出警体系的建立健全,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国家提供的公共安全服务可以以更低成本实现人身和财产的保护。
  8.火车票购票难。[5]在相对普遍的高铁商业化运营之前,每逢春运来临之际火车票总是一票难求,这种一票难求根本原因在于铁路运力供给不足和火车票的价格管制,这时就有许多有关系的人利用各种关系内部购票,这表面上看违背公平原则,抬高了票价,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资源的更有效率的配置,而这一配置过程不是在市场中完成的,而是在人际关系内完成的。人际关系在此帮助企业成功地实现了价格歧视,既改进了火车票需求者的福利,也增加了企业内部职工的福利,使得原来扭曲的价格可以恢复到接近市场均衡价格的水平。这种由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造成的价格扭曲,很多都是通过人际关系得以矫正的,但是这种矫正虽然恢复了效率,同时也带来了不公平问题。
  四、结论
  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早已进入社会学家的视野,最早研究人际关系的是社会学工作者,他们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人际关系,“嵌入”是社会学中对人际关系研究中最为基本的概念。[6]后来经济学家将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引入到了人际关系的分析之中,形成了对人际关系分析的新范式。王询更是呼吁经济学家应该更多的关注人际关系的研究,[7]但是人们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基本还是在社会资本和制度经济学两个基本框架下展开。可见,人际关系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早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具有非常广阔的扩展空间。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人际关系中具有两个重要的属性一个是情感属性,一个是工具属性,按照人际关系的这两个重要属性可以将人际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8]而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人际关系之所以得以存在并长期维持的重要原因,除了人们情感的需要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市场的不完美,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失去作用,而同时企业在某些条件下运行的成本也会非常高。比如,当一个企业界定产权的成本非常高时,人们需要各自拥有独立的产权,但同时还要规避市场中所遭遇的不确定性,那人际关系作为一种既可以保持独立的产权,又可以为各方提供保险的资源配置机制就具有了其存在的价值。
  所以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人际关系本质上同市场与组织一样都是一种契约安排,是一种介于市场和组织之间的资源配置机制。这一机制有效地克服了市场和组织的不完美性,完成了许多在市场和组织中无法完成的交易,实现了许多在市场中或者组织内会耗散的剩余,使得人际关系内的每个参与者的福利较之市场或者组织中都获得了改善。在人际关系中人们通过长期的以及多个领域内的交往,形成了一种无穷期的、多个“域”内的重复博弈[9],在这种博弈内,人们遵守契约将是最优的策略。正是这种无穷期、多个“域”的重复博弈有效地克服了市场中的不完美性,解决了市场中的信息问题、道德风险问题,克服了市场中外部性,解决了“公地悲剧”问题、市场中“搭便车”问题和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总之,随着现代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家们已经认识到,资源配置机制并非简单地二元对立,只有市场和组织两种。在市场和组织之间存在着众多资源配置机制,这些资源配置机制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会弥补“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高效的完成对资源的重新配置,使资源所创造的价值达到最大,使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參与者的福利达到最大。这些机制的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只受到经济社会条件的制约,只要这些条件满足,这些资源配置机制就必然会发挥作用,使未达到最优配置的资源配置到最优的地方,使得未达到最大的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2][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Coase,Ronald H.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Vol.16,1937(4):386-405.
  [4]Nash,John.Non-Cooperative Games[J].Annals of mathematics,Vol.54,1951(2):286-295.
  [5]孟奎.资源配置中不可忽视的人际关系——以火车票购票难为例[J].商业研究,2012,(11).
  [6]Granovetter,Mark.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1,1985(3)pp.481-510.
  [7]王询.中国经济学家应关注人际关系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2000,(6).
  [8]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A].//黄光国.中国人的权力游戏[C].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8.
  [9]Aoki,Masahiko.Toward 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M].Cambridge:MIT Press,2001.
  责任编辑  魏亚男
其他文献
[摘 要]推动民营和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是新时代东北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题中要义,是银行业拓展作为空间,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必由之路。从辽宁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实践出发,结合地区特点,深挖融资服务的难点、堵点,提出提升金融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质效的建议。  [关键词]东北振兴;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墨子学说的宗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其十大主张是相互关联的,为了给庶民百姓谋福利,在当时以《天志》观念积极推行,强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百姓之治”,是天的意志。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节葬”。这既是墨家学派推行革新社会政治制度的内容之一,又是求得国富民足的有力措施。墨家主张节葬的同时,也倡导祭祀。这在《节葬》《明鬼》《天志》等篇中作了深刻阐述,是有历史进步性的,对现代也有借鉴意
期刊
[摘 要]乡村社会有着分散、独立、自主等内在属性,这些属性使得乡村社会的有序发展需要寻求政党等外部力量的引导、规范、互动、融合。从党建引领与乡村振兴的互动逻辑出发,立足乡村振兴这一目标,以浙江省嘉兴市为研究样本,总结了嘉兴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的相关实践经验,并指出其存在的融合度不高、主动性不足、引领性不强等问题,进而从提升基层党组织发展推动力、群众动员力、思想引领力、组织覆盖力、改革创新力等角度
期刊
[摘 要]从1989年到2012年,我国制定了10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与应急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露出《突发事件应对法》与《传染病防治法》等立法问题。从立法价值取向角度,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立法问题的对策。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当适时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从立法目的、立法原则、疫情发布机制以及
期刊
[摘 要]县域平安建设是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现了地方社会治理的多维度能力。浙江省长兴县凭借在清单式管理、协同治理、智慧防控、矛盾疏导等方面的有效探索,获得浙江省“平安金鼎”。然而,农村县域自治活力不足、群众有序参与平安建设的主体意识淡薄、网格化管理职责不明等问题成为阻碍平安建设的短板。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视角梳理长兴县平安建设的模式,探索县域在平安建设中释放社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总体态势良好,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巩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和觉悟较高,党员干部政治方向明确,积极拥护党的领导,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但同时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应当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动力机制、教育机制、引领机制、融入机制、考核机制。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7
期刊
[摘 要]比较哲学立足于传统,以比较的视野与研究方法,构建起一种面向世界的哲学范式。当代中国的哲学发展致力于时代创新,在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对话的过程中,对中西文化融合积极探索,为推动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世界化、时代化提供强大的推动力。《比较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创新》一书,通过分析比较哲学的学术语境和研究方法,在跨学科领域的应用中融会贯通,在当代哲学研究的总体图景中,建构一种合理的比较哲学研究框架,促进
期刊
[摘 要]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和拉克劳、墨菲“激进多元民主”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两股重要的多元话语思潮。它们之间存在复杂且隐晦的关联,梳理两种多元理论的诠释进路,不难发现,两者主要表现为方法论分歧、“多元”内涵的异质性及其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不同,而保卫马克思与贬斥主体性是它们共同的表征。全面科学地把握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旨在深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研究,以期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
期刊
[摘 要]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观念是影响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性与历史性交织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时期,宗族观念为推进乡村治理贡献了积极力量,但也暴露出一些消极影响。消解宗族观念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负面影响,要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推进乡村民主政治发展;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营造乡村公平竞争环境;激活各类治理组织,防止治理主体有名无实;加大法治工作力度,巩固乡村社会治安效果。  [
期刊
[摘 要]根据2018年中组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推进高校基层党建的工作要求,加快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建设,提升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做好学术工作和高校党建工作的能力水平,教育部首批成立100个全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其意义十分深远。因此探索形成符合高校实际、兼顾学科专业特点、可示范可推广的“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工作机制,推广运用优秀支部书记工作方法迫在眉睫。本文着眼于现实,阐述高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