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的教育改革还远远的落后于经济改革。农村地域偏僻,硬件条件较差,所以生源也较差,导致学困生较多。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较多,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原因。要转化学困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既要有爱心,又要有恒心,还得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同时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密切配合。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学困生成因,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学困生并不是“天生笨”,学困生之所以形成是多方原因作用的结果。
1.学困生成因初探
所谓学困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平时怠于学习,学习成绩落后于一般同学,不能达到基本要求的学生。他们的形成既不是先天造成的,也不是后天某一个因素造成的,而是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积结而成。
1.1 学生自身原因。
1.1.1 非智力因素发展不良。具体表现在:对学习无兴趣或兴趣的持久性差;学习动机不强烈,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缺乏坚强的意志,不愿动脑学习,遇到一点困难就动摇、退缩;缺乏学习自信心,常因成绩上不去而产生自卑心理,没有向上的学习动力;课堂上缺乏自制力,对非学习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久而久之,他们不能掌握每节课应要掌握的内容,逐步成为学困生。
1.1.2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缺失。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前后联系密切,环环相扣,一旦一环中断连接不上,多处中断便不能形成系统,前后失去联系,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弥补,造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欠缺。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形成学困生。
1.1.3 不正确的自我归因。这些学生往往把自己在学习中的失败、挫折归为自己内在的稳定因素,如能力和天赋等。这将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比如消极地评价自己,自我感觉不良,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甚至一蹶不振;认为自己天赋不行,不是学习的料,因而放弃学习,安于失败。
1.1.4 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差异不大的个人智商,成绩却判然有别,这其中学习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向45分钟要效益”几乎已成师生共识。但个别学生却逆其道而行之,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注重学习方法,结果事倍功半。
1.2 家庭原因。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知识层次较低的家庭,由于家长的思想觉悟低,知识水平有限,又忙于做农活或挣钱,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只给孩子物资上的关怀,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对其学习不闻不问;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宁可玩扑克、麻将也不关心孩子学习;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认为识几个字能打工挣钱就行,对孩子没有正确的引导,也没有一定的期望;很多父母都在外打工,将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隔代教育的弊端造成了学困生的增多。
1.3 学校、教师的原因。学校布局不合理,教育投入的不足,部分学校教学管理的滞后也是造成学困生的重要原因。部分教师缺乏爱心和责任心,关爱优生有加,而关爱学困生不足。有的教师不能以人为本,对学生不够尊重、不够耐心、评价偏颇,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4 社会的原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学校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如网吧、游戏厅等。
学困生之所以不能把语文学好,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不知道怎样学,无从下手。因为语文不像其他学科,在短时间内只要你加把劲,就可以立竿见影,它需要长期积累,需要博览群书,只有把语文学习本身当作一种习惯性行为,才能做到时时学,处处学,达到“留心处处皆学问”的境地,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那么,怎样帮助孩子养成语文学习习惯呢?
2.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2.1 降低难度,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学困生学习困难,接受知识慢,对学习很容易失望的特点。作为教师,我注意做到降低门槛,放宽对他们的要求,让学困生能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轻松地掌握符合他们现实状况的知识。这样,就容易把学困生引入学习的殿堂,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每次布置作业时,我会让学困生做常规作业(如朗读课文与抄写、听写生字词),让学困生能轻松地完成作业。
2.2 主动辅导,帮扶前进。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他们往往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自卑感,正是由于他们缺乏学习的兴趣,所以一般遇到困难他们不会主动去请教。作为教师要主动关心他们,主动帮助他们,并且要发动学习好的同学也主动去帮助他们。
2.3 开展学习竞赛活动,点燃成功火苗。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兴趣。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开展很多的学习竞赛、评比活动,如:每单元1次背诵课文、听写生字词竞赛,每单元1次的讲故事挑战赛等等。对于学困生,这些是最基本也是最简单任务,因此在这些竞赛中学困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我还及时给予奖励,使他们在点滴进步中,通过“奖励”这一导火线,帮助他们点燃“渴望进步、渴望成功”的强烈学习欲望,培养了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既喜欢物质奖励,又喜欢精神奖励的心理特点,我对学生的奖励分为四种:①口头表扬;②发表扬信给家长;③发奖品;④作业减量;⑤测验加分。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受奖励的人数如能在总人数的50%以上,那么是最能鼓动全体学生的士气的。
2.4 积极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与协助。配合是相互的,作为教师对家长提出的要求要明确、具体,让家长时时注意教育学生的态度和方法,注重实效。当前家庭教育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过“严”,一个是过“宽”。教师家访应全面地介绍学生的情况,学生的进步表现、特长都应告诉家长,并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学生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自我意识增强,在精神上即在道德品质、理想、意志等方面关心学生应注意什么,教师应给家长提出具体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石峰.《中学语文学困生转化之我见》《当代教育研究》2006,04.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学困生成因,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学困生并不是“天生笨”,学困生之所以形成是多方原因作用的结果。
1.学困生成因初探
所谓学困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平时怠于学习,学习成绩落后于一般同学,不能达到基本要求的学生。他们的形成既不是先天造成的,也不是后天某一个因素造成的,而是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积结而成。
1.1 学生自身原因。
1.1.1 非智力因素发展不良。具体表现在:对学习无兴趣或兴趣的持久性差;学习动机不强烈,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缺乏坚强的意志,不愿动脑学习,遇到一点困难就动摇、退缩;缺乏学习自信心,常因成绩上不去而产生自卑心理,没有向上的学习动力;课堂上缺乏自制力,对非学习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久而久之,他们不能掌握每节课应要掌握的内容,逐步成为学困生。
1.1.2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缺失。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前后联系密切,环环相扣,一旦一环中断连接不上,多处中断便不能形成系统,前后失去联系,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弥补,造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欠缺。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形成学困生。
1.1.3 不正确的自我归因。这些学生往往把自己在学习中的失败、挫折归为自己内在的稳定因素,如能力和天赋等。这将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比如消极地评价自己,自我感觉不良,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甚至一蹶不振;认为自己天赋不行,不是学习的料,因而放弃学习,安于失败。
1.1.4 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差异不大的个人智商,成绩却判然有别,这其中学习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向45分钟要效益”几乎已成师生共识。但个别学生却逆其道而行之,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注重学习方法,结果事倍功半。
1.2 家庭原因。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知识层次较低的家庭,由于家长的思想觉悟低,知识水平有限,又忙于做农活或挣钱,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只给孩子物资上的关怀,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对其学习不闻不问;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宁可玩扑克、麻将也不关心孩子学习;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认为识几个字能打工挣钱就行,对孩子没有正确的引导,也没有一定的期望;很多父母都在外打工,将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隔代教育的弊端造成了学困生的增多。
1.3 学校、教师的原因。学校布局不合理,教育投入的不足,部分学校教学管理的滞后也是造成学困生的重要原因。部分教师缺乏爱心和责任心,关爱优生有加,而关爱学困生不足。有的教师不能以人为本,对学生不够尊重、不够耐心、评价偏颇,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4 社会的原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学校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如网吧、游戏厅等。
学困生之所以不能把语文学好,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不知道怎样学,无从下手。因为语文不像其他学科,在短时间内只要你加把劲,就可以立竿见影,它需要长期积累,需要博览群书,只有把语文学习本身当作一种习惯性行为,才能做到时时学,处处学,达到“留心处处皆学问”的境地,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那么,怎样帮助孩子养成语文学习习惯呢?
2.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2.1 降低难度,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学困生学习困难,接受知识慢,对学习很容易失望的特点。作为教师,我注意做到降低门槛,放宽对他们的要求,让学困生能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轻松地掌握符合他们现实状况的知识。这样,就容易把学困生引入学习的殿堂,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每次布置作业时,我会让学困生做常规作业(如朗读课文与抄写、听写生字词),让学困生能轻松地完成作业。
2.2 主动辅导,帮扶前进。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他们往往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自卑感,正是由于他们缺乏学习的兴趣,所以一般遇到困难他们不会主动去请教。作为教师要主动关心他们,主动帮助他们,并且要发动学习好的同学也主动去帮助他们。
2.3 开展学习竞赛活动,点燃成功火苗。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兴趣。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开展很多的学习竞赛、评比活动,如:每单元1次背诵课文、听写生字词竞赛,每单元1次的讲故事挑战赛等等。对于学困生,这些是最基本也是最简单任务,因此在这些竞赛中学困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我还及时给予奖励,使他们在点滴进步中,通过“奖励”这一导火线,帮助他们点燃“渴望进步、渴望成功”的强烈学习欲望,培养了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既喜欢物质奖励,又喜欢精神奖励的心理特点,我对学生的奖励分为四种:①口头表扬;②发表扬信给家长;③发奖品;④作业减量;⑤测验加分。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受奖励的人数如能在总人数的50%以上,那么是最能鼓动全体学生的士气的。
2.4 积极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与协助。配合是相互的,作为教师对家长提出的要求要明确、具体,让家长时时注意教育学生的态度和方法,注重实效。当前家庭教育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过“严”,一个是过“宽”。教师家访应全面地介绍学生的情况,学生的进步表现、特长都应告诉家长,并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学生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自我意识增强,在精神上即在道德品质、理想、意志等方面关心学生应注意什么,教师应给家长提出具体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石峰.《中学语文学困生转化之我见》《当代教育研究》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