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台湾中华文物学会丝绸之路考察团一位成员在结束陕西、甘肃段行程之前,发自内心深处的一句话。或许,他们随手记录下来的文字,更能表达他们对丝绸之路的理解和感悟。特此刊出几位成员的笔记,以飨诸位。
陈鼎名(考察团成员,加拿大留学生)
我是第一次来大陆。这次丝路之旅,我的总体感觉:大陆实在太大太广博了!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如此缤纷多彩的风土人情,都可以在丝绸之路上看到。
在裕固族地区的那顿午餐,我永远也忘不了,因为我醉了。裕固族姑娘的热情和美妙的歌声,让我不得不把应喝的青稞酒喝完。但两杯半过后,我已“不省人事”。最可惜的是我没法子多吃一点手抓羊肉,而且还把吃进去的惟一一点全吐了出来。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陌生于他们的相貌和穿着,陌生于他们在深山、草原近乎“世外桃源”的生活,但高兴的是我们仍然可以用普通话来沟通。
石窟和壁画是这次考察的重点。我们参观了麦积山石窟、马蹄寺石窟、榆林窟和敦煌莫高窟。我觉得一个比一个精彩,一个比一个伟大。我无法想象古人是怎样开石窟、塑泥像、绘壁画的。一路走,一路看石窟。古人为什么要去开石窟?我想以前走丝绸之路一定很辛苦,茫茫沙漠戈壁,要多久才能走到丝绸之路的尽头。人们只有靠他们的意志和希望,义无返顾地走过死亡,通往西域之门。所以,一路上的辛苦和无助,似乎可从石窟找到慰藉。这些石窟和壁画也见证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壁画的巧妙构思和细腻技法,将佛经里的人物和教化人心的故事都一一烙在壁上,烙在我们的心底。尤其是敦煌莫高窟,让我们大开眼界,让我们了解了祖先的伟大,让我们重新思考这些文物和遗迹在历史、科学、美术、文化诸领域对后世的影响和价值。在当时的建筑、美术等方面都不及现代技术的条件下,敦煌莫高窟达到了科学、美学和文化相结合的最高境界。
虽然遗址常常是一块不起眼的废墟土堆,但是这废墟土堆却告诉我们无限的讯息,其间每一件文物都蕴涵着一则鲜为人知的故事,反映着中国某个时代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的特点。大地湾遗址,将华夏文明史上推3 000年,中华人类文明由是而变得更加厚重和深沉。秦俑馆里的随便一个兵马俑,就可以叙述秦朝兵将的官阶、士兵的待遇、用兵的阵式、打仗时专注的神态等等。一片残缺出土的陶片,有人当宝贝,有人当垃圾,只有懂得的人才知道它是无价之宝。
走过3 600多公里的路途,经过无数的城市和村庄,在感叹先人留给我们许多文化遗产的同时,更会自然而然地埋怨大自然对这片土地并不偏爱。黄土的贫瘠和雨水的缺乏,带给这里的人们并不都是丰收的喜讯。在同样时间里,有人在享受着空调,喝着下午茶,而有人正冒着严寒酷暑,辛勤耕作在田地里,只是为了祈求上苍赐予五谷丰登。同在蓝天下,会出现截然不同、天壤之别的生活,这真是一种无奈。
这次丝路之旅收获颇多。我要感谢台湾中华文物学会常务理事张克晋教授、甘肃省文物局李国长先生以及甘肃省博物馆尤宝铭先生,三位精心的安排让我们尽情享受丝路之旅而无后顾之忧。还要感谢《丝绸之路》杂志编辑阎岩先生的热情照顾,他也为我们这趟丰富的丝路之旅增添了不少色彩。
吴鸿杰(考察团成员,台湾立鸿营造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当飞机降落到咸阳机场时,忐忑不安之情油然而生,真不知与想象中的丝绸之路有何不同?
初遇麦积山,惊叹先民的超拔智慧。他们在设备及运输皆不及现在的条件下,能开凿如此雄伟之石窟,不可想象。透过解说员逐一的介绍,更进一步地佩服古代工匠的艺术造诣之高,比现代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山壁上三座大佛能屹立千年,古人应用现代混凝土的观念,泥塑了不朽的艺术。
榆林窟呈现与麦积山不同之风貌,一处须仰望,一处是俯视。榆林窟气势较弱,惟顺着阶梯逐级而下时,听着潺潺的流水声才惊觉到选址之精妙,避过了风沙之侵蚀,且用水方便,实是智慧的结晶。
莫高窟之成就为世界各国所肯定,也因交通状况较佳,参访的人较多。本次因行程耽误,参观仅约两小时,在马竞池主任的导览下我们很快地获得了一些知识。先民遗留的文化遗产非常珍贵,传世万代。在此先民运用了矿物质之颜料彩绘壁画,历千年而不褪,壁画中展现了当时百姓生活百态及人们追求真善美境界的欲求。很高兴还见到了台湾琉璃工房杨惠珊小姐制作之千手观音。
“马踏飞燕”能列为中国之旅游标志,果名不虚传。入口处铜车马之阵式及古木参天之气势,让人预想雷台汉墓之规模可观,当我们鱼贯进入墓穴中才惊觉到其中之差异颇大。经解说员介绍,除折服当时人们干浆叠砌之技术能力外,更佩服先民能将结构力学发挥得淋漓尽致,每个立面角度都精确地计算出,不致因外力之影响而倾颓。
欣赏嘉峪关道路两旁之垂柳随风摇曳生姿之际,车子来到尽头,一片戈壁滩,我们要参访的魏晋墓就在眼前。有了前次经验,我们欣然领悟了必须要弯腰以尊敬严肃的心境来参观,墓室中墙面的砖画记载着先民栩栩如生的生活情形,同时也将一些宗教仪式记录其中,只是留给大家共同的疑惑是:不知七个“〇”之图记代表了什么。
嘉峪关为明代关隘存留非常完整及坚固之一。先人在此完全展现建造工艺之精准、完美,其中墙角击掌之燕鸣声更令人叫绝,工匠使用建材数量之精确亦让人叹为观止,城楼与拱门之相对关系设计之美,实非现代建筑设计人可比拟。
从汉长城遗留之积薪,可看出先民生活体验已发挥到极致,在千年前即懂得使用芦苇杆来当抗张力建材使用,且长短交互运用,实在显示先民对结构力学的认知先进,一点也不逊于现代之设计能力。长城混凝土层层叠叠夯实,可耐千年之风霜,也是现今建筑技术值得学习之地方。
大地湾遗址的发现将中国5 000年之历史演进推展至8 000年,是世界人类演进史上的一大突破。在此先民已能完整地设计居室,而且应用防火防潮之观念保护木构造之寿命,足可见先民的非凡智慧。
短短9天中参访了无数先民留下的智慧结晶,虽很想更深一层地了解及研究,无奈时间仓促,仅能略窥一二。期待能有更多的时间再度造访,针对某些主题研究,而非只窥其表。
萧家黎(考察团成员)
背了这么多年的诗词,只能欣赏到文字上的优美,走了一趟丝绸之路才算真正了解了“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之壮阔。尤其对于一辈子生长在南方的人来说,不见识一下大漠风光,不会懂得为何古人会把苏杭比作人间天堂。
这趟旅程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悠久和广博,但这样的历史文化需要一个富强的中国来发扬它。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埃及、伊拉克、中南美洲也拥有悠久的文明,但今天对世人来说他们的文明只是历史课本中的一个章节。中国的“古文明”需要靠“今文明”来提升它的地位,而富强的中国不是只靠船坚炮利,需要的是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和教育水平。我期待早日看到中国恢复汉唐盛世时的恢弘气魄,这也是我在途中对每一尊佛像所祈求的。
我在大陆参观过许多城市的古迹和博物馆,加上这一路上所参观的博物馆,给我一个很深的感触。这些文物古迹都被一道道的围墙、栏杆或建筑物包围起来,需要价值不菲的门票才能入内参观。购票参观本是合理,但是我经常发现买了票后看到的是复制品,而且说明上并未标示,因此常有受骗花钱看假货的感觉。这种状况包括全国著名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和碑林中都存在。不客气地说,这令人觉得有如不肖子孙在发祖先的文化财。此外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升,不要让博物馆看来像个养老的单位。
(策划 李国长 文案/图片 阎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