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生命里的中国电影

来源 :音像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_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晨,男,1975年生人,现任上海学林出版社编辑
  
  《小街》:女人真好,坏人真多
  
  1985年的时候,我是一个快乐的小屁孩,小学里有和善的班主任,饼干箱里有美味的“万年青”。在看《小街》之前,我认为除了大灰狼和巴依老爷,兴许宇宙内就没有大坏蛋了。一个红领巾的世界观是多么朴素啊。但是为什么我会看这么一部灰暗忧伤的电影呢?在那样一个黄梅天的午后,在一次父母西郊公园一日游的失约后,12英寸黑白电视机播放的《小街》,让我看到了痛苦的人和人的痛苦。
  在十年动乱时期,夏是个稚气未脱的汽车修理工,偶然在这条小街上结识了容貌清秀,但时时流露恐惧神色的少年──俞。夏和俞深入山林。俞失足落水,揭开了俞竟然是个姑娘的秘密。原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俞的母亲突然成了"黑帮"分子,俞则被剪了阴阳头,受尽凌辱,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女扮男装。夏决心要使俞恢复做姑娘的权利。一次,他弄到一根假发辫,被造反派发现,遭到毒打以至双目失明。导演为夏的这个故事设想着各种各样可能的结局。但是,夏断然否定了俞会沉沦下去的结局。事实上俞当了普通的挡车工,也曾到处打听哥哥的下落。终于有一天,他俩在火车上偶然重逢了。夏在生活中找到了俞。
  这部电影彻底地颠覆了一个小屁孩对世界的想法,小屁孩在此之前,看的真人电影多半是《闪闪的红星》等主题鲜明,正义必胜的主旋律作品。
  不过女人这玩意儿,还真是奇妙,小屁孩张大了嘴忘了吃松子糖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张瑜姐姐水淋淋的头发粘着粉红脸庞的镜头,以前在班级里觉得女生都是怪物一个个凶得很,没想到女人居然还可以这么美,我想别说是郭凯敏,就是郭靖也会很喜欢这种出水芙蓉的。当然郭凯敏也相当帅,三七开梳得很地道。可是,对不起我要讲一讲了,一个心地纯洁面如春花的少女,只不过因为母亲是所谓“黑帮”分子就被剃成阴阳头——一个心地善良面如冠玉的型男,只不过想为自己喜欢的人做点事情拿了条辫子就被打成瞎子——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原来坏人还真多啊,而且往往都是很有权力的丧尽天良的啊。后来我长大了,这样的事情越看越多……打住。
  现在回忆起来,这部片子还真神,它的结尾结构是近乎开放式的,这在老国产片里绝对另类。充满了一个男青年对自己心爱女子的YY猜想,但,不论是张瑜成为大波浪卷发的堕落女(我喜欢!),还是气质高雅眼神华丽的艺术家,最终的结局还是在真实生活里以洗尽铅华的无产阶级身份,欣然会合。老实说这个尾巴太光明了,和之前的灰暗忧伤基调格格不入。我情愿男青年再也没有遇见过她,在改革开放后,苦练剑术,成为绝世盲剑客。后来在一次对日本山口组女老大的爱国主义暗杀中,在砍下对方首级后,一摸(为什么要摸呢?)才发现女老大的辫子手感很熟悉……接下来不用我说了吧?风雨满天,字幕升起。
  
  小街,1981
  编剧:徐银华
  导演:杨延晋
  演员:郭凯敏/张瑜/杨延晋
  出品:上海电影制片厂
  
  


  《金燕子》:我爱妖精
  
  1990年,有一只美艳聪慧而坚贞的女妖让我想了一年。大家都知道,《倩女幽魂》开创了聊斋的新搞头。不过,我看的第一部此类香港古装鬼怪片叫做《金燕子》。之后再看《倩女幽魂》,竟然觉得不过如此。可见先入为主这个东西,多么可怕,虽然我没有处女情结。
  25岁的黄耀明很俊俏,头发也一看就是自己的,天生的面容呆滞和手脚不协调很符合影片需要,只是所有内心戏都演到惨不忍睹,远比不上他唱歌有前途有噱头——《金燕子》里,黄耀明演的洛知秋是个百无一用的懦弱书生,天黑黑走在鬼怪出没的黑山,阴差阳错他救过变身燕子的小雪一命,寂寞难耐的女鬼难得找到一个周正人物当然全力打救,谁知被小雪的顶头上司树妖姥姥发现,小雪全力保他。洛知秋轻易脱身,开始卖灯笼生涯。小雪化身民女跟他结婚,多年后生了女儿,生活安逸,谁知姥姥追杀到此,最后众人大战,邪不胜正当然姥姥惨死,而小雪也离知秋飘然而去。
  奇怪的是,洛知秋再见到化身民女的小雪,他居然丝毫不吃惊,小雪跟他回家,在门外不舍不弃站到天黑下雨,等他不忍出门,她却大摇大摆破门而入,脱衣上床,全无害羞,这个姿态就很狐狸精。洛知秋搬出“男女授受不亲”、“孤男寡女共处一室成何体统”等等拒绝送上门的艳遇,姿态是很正确,但是前后矛盾实在太厉害--之前他和妖怪小雪甫一见面,就去摸人家的手,疗伤期间还不时洗洗香艳的鸳鸯浴,吟一吟“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等等淫词艳曲,自动送上门的女鬼就可以随便欺负?可见心目中人贵妖轻的阶级偏见是如何根深蒂固。
  最后的镜头,达明一派的惊世绝作“石头记”歌曲响起,洛知秋教女儿写字,看不出什么悲伤,哦,都可以续弦了吧。而窗外树枝上,一只金色的燕子却伤情而深情地长久凝视着......唉,既然知道人那么不可靠,女鬼们为何还是前赴后继地把一片痴心寄托过来?因为男神仙的难度太大?还是天界特辟了男子性爱乐园,所以他们乐得坐享其成无须采野花?
  在此我不得不借这块宝地,向片中女主角——妖精小雪——美艳无双的钟楚红姐姐一吐我相思成灾的惨绿少年青春迷恋——你为什么要长得那么好看?为什么要拍《金燕子》这部荡人心魄的片子?虽然说野渡无人舟自横,你又何苦让当年的我一见倾心到烂泥扶不上墙?常言道花无百日红,为何你却常使英雄泪满襟?——大家知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金燕子,1988
  导演:柯星沛
  主演:王羽/黄耀明/锺楚红
  出品:香港
  


  《周末情人》:我的眼前一片漆黑
  
   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献上一首摇滚歌曲:“太阳在天上放着光辉,我的眼前一片漆黑。想要上学可学费太贵,想要工作我又嫌太累,啦啦啦啦啦啦啦……”对不起,“啦啦啦”的意思是我忘记歌词了。
   电影《周末情人》片尾曲在1995年国泰电影院里响起时,我完全沉浸在片中上海的阴雨中无法自拔。那个时候我在干什么?是在由万宝路香烟改抽红双喜香烟吗?是在和你一样,被城市的变化弄得不知所措吗?哦我他妈想起来了,是得知我曾经深爱的女孩去了日本的消息。其实我和她分手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啦,我隐约还记得,在那个夏天的中午,我在电话里听到了决裂的呜咽……
  等等!我的记忆是不是出了差错?她真是去了日本吗?还是我愿意想象她去了日本,好给自己一种自私的释怀?一定是男人的死要面子在作祟吧?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像个疯子一样地笑了,我的身后是从影院里涌出来的人群,他们在我身后,左右分流,像两张翅膀,扑打着暮色梧桐下,湿润昏黄的淮海路。
  多年以后,我对朋友平说,我记得我在1995年一个人看过一部叫做《周末情人》的电影,导演是娄烨,演员有王志文和马晓晴以及后来吸毒的贾宏声。看完电影我想起了我以前的女朋友。/朋友平说,这很正常,我洗脚时也会想到泡过的那些马子。/我说,你知不知道剧情?/平说,我不知道,我没看过,我只看过《周末同床》和《情人》/我说,剧情是这样的——
  阿西和李欣是高中同学也是恋人,他们每周末趁李欣父母不在家时约会。不料事情被某同学告发,阿西愤而报复,失手将其打死,在1985年的一个周末被捕入狱。李欣认识了拉拉,拉拉每个周末都邀李欣看电影,渐渐地他们成为情人。1993年阿西出狱了,打伤了拉拉,受伤的拉拉被晨晨救起,并被介绍到她的丈夫张驰所组建的摇滚乐队中任主唱。李欣在两个男人之间奔波,精神处于撕裂状态。拉拉愤而与阿西对质,一怒之下刺死阿西。 若干年后拉拉出狱,迎接他的不仅有李欣、晨晨、张驰等人,还有一个怀抱中的婴儿,婴儿名叫拉拉。
  我说,我觉得片子里面那些泡在阴雨里的上海外滩建筑,让我想起我那个去了日本的女朋友走的那天。/平说,她走的时候,是几几年几月几号?/我说,1995年8月17日。/平说,不对吧,你的记忆出错了吧?那是那个甩了我的女人去日本的日子。你根本没有哪个女朋友去了日本。/我说,你的女朋友?/平说,是啊!我的女朋友,你是不是也一直喜欢她?所以才会有这种记忆错觉?/我说,你他妈的胡说八道,哈哈。我现在怎么也想不起,究竟是《周末情人》那样的情节让我的记忆出了偏差,还是我一直都活得不太真实,不过,现在我又想起了片尾曲的几句歌词啦。“我想坚强也想倔强,可我没有勇气意已成灰。身上盖着薄薄的棉被,梦中有个姑娘和我相依偎。”
  
  周末情人,1995
  编剧:徐勤
  导演:娄烨
  主演:马晓晴/贾宏声/王志文/耐安/王小帅
  出品:福建电影制片厂
  
  


  《北京杂种》:真话、假话、废话都他妈得说着
  
  1998年11月13日,月明星稀,露冷衾暖,屋子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气味。男青年的头发蓬乱如伞,女青年的眼角慵懒如猫。
   女青年道:“终于让你得手了。”
   男青年道:“这不是问题。问题是你必须留下来。”
   女青年道:“除了干爱你的事我不想干别的事。”
   男青年道:“但这是一部好片子,我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所以你必须和我一起看。”
   女青年道:“片是好片,名字却比你发型还糟糕。”
   男青年道:“《北京杂种》为何不是好名字?它至少听上去比你的胸部有起伏感。”
   女青年道:“不睬你了。你不会现在就放吧?你叫我来就是为了看《北京杂种》?”
   男青年道:“我是想你才叫你来。难道你来就是为了摸来摸去?这么爱摸何不去摸大奖?”
   女青年道:“你一点也不了解女人。”
   男青年道:“虽然你的眼神很幽怨,但是我是不吃你这一套的。《北京杂种》你一定要看。”
   女青年道:“你就喜欢这种听也没听过名字的怪电影。《泰坦尼克号》也很好看啊。”
   男青年道:“你太庸俗了。《泰坦尼克号》是给傻X看的。我看你不太像傻X才爱你的。”
   女青年道:“你骂人?!没见过你这样的,我为什么一定要听你的话?”
   男青年道:“因为《北京杂种》说的是摇滚!是理想!是第六代导演张元的杰作!有崔健!有窦唯!”
   女青年道:“什么理想,你现在一个月才1千多块,怎么实现理想?”
   男青年道:“这么说话有劲吗?“
   女青年道:“你看你,又逃避现实了吧?我爱你,钱什么的我不在乎,但男人应该有责任感。”
   男青年道:“责任感?我对你不负责吗?"
   女青年道:“你说这话还是人吗?和你在一起我究竟得到什么了?就是这样的嘴脸吗?”
   男青年道:“你怎么这么会作?还看不看片了?”
   女青年道:“不看不看不看!”
   …………
   男青年道:“你把片子给我捡回来。”
   女青年道:“做梦!我扔出去的东西从不捡。”
   男青年道:“我他妈好不容易找到这一盘啊!我想和自己爱的人一起看片有错吗?!”
   女青年道:“你没错,你能有什么错,你有理想有梦想,都是我错好吧!!”
   男青年道:“别哭了!你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女青年道:“你走开!别管我!”
   男青年道:“你冷静冷静,我得找你扔出去的片子。”
   女青年道:“你敢!你走出去我们就完了!你一点也不在乎我!”
   男青年道:“别这样。烦死了。我一定要看《北京杂种》,说不定以后还得写影评呢。我去去就来。”
   女青年道:“周晨!……”
   如果大家有《北京杂种》这部片子,通过《音像世界》来联系我吧,谢谢。
  
  北京杂种, 1992
  编剧:张元、唐大年、崔健
  导演:张元
  主演:崔健、李委、边境、武啦啦、唐大年、王文丽、俞飞鸿
  
  


  《堕落天使》,多么烂的片子啊
  
   这是一部多么烂的片子啊,让我忍不住在1999年的一个夜晚,连看了三遍,以便能够通透地了解它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烂无比。
  你说黎明这么一个阳光型歌手,小白脸长得多讨女孩子喜欢啊,偏偏在《堕落天使》里演一个颓废的杀手,整天蓬头垢面,双颊浮肿,在夜色如墨里,像一只濒死的蝙蝠四处乱撞,永远不知道明天是站着还是躺着。杀手不该是这样的,杀手的内心哪会像他那么痛苦,在孤独和希望里挣扎,在酒吧和陋巷里放纵,最后竟然在洗手不干前的最后一次任务里,被搭档出卖,枪声骤起,眼神黯淡,天空旋转,高楼低徊,生如陌路,死无墓地。太烂了,这个角色的塑造很不合理,因为杀手杀人就行啦,为何让我看到了城市中,每个有职业的人的黑暗未来?
  接下来是金城武,女生们要尖叫了,超级偶像,又帅又酷,多符合一夜情的标准啊,但是在这部烂片里,他的所有优点荡然无存。首先,他是一个失业的哑巴,眼神毫无杀伤力,充满了恶作剧般的迷乱。他因为寂寞,喜欢给一只死猪做马杀鸡;因为想念母亲,就强迫路人来买他童年最喜欢的火烧冰淇淋;因为暗恋,居然陪杨采妮像白痴一样的在窗口坐一夜;因为失恋,可以拿一把扫帚在柜台前跳舞,注意,跳得像鬼一样;因为依恋父亲,所以即使后者上厕所他也要拿个DV跟拍。综上所述,简直就是一个神经病。但是为什么当我看到金城武的父亲死后,金城武流着泪吃着火烧冰淇淋,把那些跟拍父亲的DV影像不断播放时,我的胸口会发热呢?太烂了,太失望了,我是追星族,是来看金城武帅的样子的,不是来看金城武展露内心世界和炫演技的。
  最后我要沉痛揭发本片最烂之处,就是把我的梦中情人李嘉欣姐姐彻底毁了!你能想象一向高贵绝艳的她戴着最俗气的发卷穿梭于乌烟瘴气的下只角吗?你能想象美貌无敌的她为了完全占有一个男人而不惜出卖他的生命吗?你能想象倾国倾城的她,因为思念一个男人,可以在点唱机前,在那个男人的床单上像疯婆子一样边哭边自渎吗?!天哪,看着那一张自渎后,眼影狼藉的女鬼的脸,我的心碎了,我开始愤怒了——王家卫,为什么你要把最完美的中国花瓶,变成一个内心复杂绝望、情感古怪破碎的堕落天使呢?我喜欢看爆米花电影,我痛恨这种让我陷入混乱情绪、一会哭、一会笑、两只眼睛放大炮的烂片!
  如此烂片,我永远不会忘记,就像我永远不会忘记此片那个烂到根的结尾,血流满面的金城武和神知无知的李嘉欣骑着摩托,漫无边际地在城市中穿梭——“我从来没有放弃任何跟人磨擦的机会。有时候搞得自己头破血流,管他呢!开心就行。”/“虽然我知道这条路不是很远。我知道不久我就会下车。可是,这一分钟,我觉得好暖。”
  
  堕落天使,1995
  导演:王家卫
  主演:黎明/李嘉欣/金城武/杨采妮/莫文蔚
  出品:香港泽东影业
  


  梁家辉:色迷迷的千面人
  
   恕我直言,要论香港影坛近20年来,40岁左右的男星里,戏路最宽、且演谁是谁的演技之王,非梁家辉莫属。你可以说你喜欢梁朝伟,喜欢周星驰,喜欢刘德华,但我以为这几位是把自己演得出神入化,而作为一个伟大的演员,终极演技无疑是——铛铛铛铛——千面人! 请问,正剧、悲剧、喜剧、古装时装——大侠、烂仔、嫖客、皇族、黑帮老大、囚犯、警察、花花公子、知识分子、戏子……这些性格差异天南地北、角色类型纷繁复杂的人物,除了梁家辉演来火候恰到好处外——还有谁?!
  不过,了得如辉哥,其总是稍显色迷迷的神态无疑是其个人独家招牌。从《火烧圆明园》到《三十六计之偷天换日》再到《东成西就》,他那双水汪汪的小眼睛,总是春情流露,五官搭配起来就有一种能让你揣摩半天的味道,那既一往情深又内敛克制的微笑,真是暧昧到了极致,贱得太可爱了,简直就是贱人中的极品。《东成西就》里到处寻找“真心人”的段王爷,《赌神2》里看到邱淑贞就颤抖的假赌神,哪怕在《92黑玫瑰对黑玫瑰》扮演正义的警官吕奇,他也是一副淫贱入骨的味道,真是不服不行!
  当然,梁家辉还有另一些片子,在《监狱风云》梁家辉把一个本性纯良斯文,有些天真有些软弱的过失伤人犯诠释得非常好;《新难兄难弟》里,他豪情万千的大声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简直就是一个侠义大哥;而《人约黄昏》里,他又有板有眼地演起了文人记者,对沉冤女鬼一往情深而优雅从容,书卷气扑面而来;在《水浒传之英雄本色》里,他更是演活了林冲,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之豪迈英气,对朋友肝胆相照,对妻子情深似海……他当年露屁股的那部《情人》,更是让梁家辉成为无数影迷心中的标准情人——白色而高挑的身影,抑郁而内敛的气质,迷茫的神情,颤动的嘴唇,渴望却胆怯的动作,演绎着那个欲爱不能的悲哀,“世界第一美臀男”绝非浪得虚名……当然,还有那部《东邪西毒》,黄药师和慕容燕的相遇,满眼都是桃花渐欲迷人眼。
  无论是杜拉斯笔下的中国情人,还是江湖救急里的落魄大哥,又或者是恋战冲绳里的多事警察,他那细长的色迷迷的眼眸中的复杂情感能拨动人内心深处的那根最脆弱的弦。形容梁家辉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像他掩藏在暧昧的笑容底下让你永远猜不透的狡黠、奸诈、深情和寂寞,还有什么比用一个“色迷迷的千面人”来形容他更妥帖的呢?
  在《新龙门客栈》里,周淮安说:“人道乱世莫诉儿女情,其实乱世儿女情更深。”/《黑金》里的周朝先立时站起用毒辣的枭雄神色俯瞰众人:“谁赞成?谁反对?”/最后出来打圆场的无疑是一颗头颅满世界乱飞,发型经过隔壁王师傅精心烫制的段皇爷:“两相牵今晚舞翩翩,舞翩翩我俩手拖手,爱比金坚共处相思店,
  ——唉呀唷,共处这酒店。”
  


  邱淑贞:情色片中白天鹅
  
   好了,终于开始我们谁都无法回避的青春冲动纪念了!当然,也有可能你在浏览这篇东西时,目光直接就投射到了这里……啥都别说了,大家都是性情中人嘛。
  香港艳情片始终都是我们嘴里一块发黏的蜜糖,也是华语电影史上无法回避的重要环节。关于食色性也这些话我也不想多说了。让我们一起来想想少年半熟时,有多少香港艳星在录像带年代里伴我们度过慢慢长夜?叶子媚、叶玉卿、翁虹、李丽珍……
  在这一连串激发肾上腺素分泌的名字里,有一张俏丽无比的面庞浮上脑海——邱淑贞,肌肤白皙胜雪、身材丰润起伏,可谓天生尤物难自弃,性感过处百花折。本人第一次看她演出是在周星驰无厘头喜剧杰作《新鹿鼎记》里,她饰演建宁公主,其演技之清新可人,当真令人心生怜爱,尤其在桌底下无意触碰星爷裆部后的天真娇笑以及在“强暴”星爷后的得意大笑,实在是让我过目难忘。没想到,之后接触到一系列这个小妮子的片子,竟然统统是情色风月片,也算……了了一桩心愿吧……
  说是了心愿,事实上只是个虚名就像浮云一样。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来看看她拍过哪些片子吧。——《香港奇案之强奸》、《红灯区》、《香港沦陷》、《慈溪秘密生活》、《赤裸羔羊》,片名都很撩人吧,其中的艳情镜头也是不胜枚举;而和邱淑贞演对手戏的男星,也大多赫赫有名:郑浩南、梁家辉、于荣光、任达华……但是!请允许我在此怀着悲痛而遗憾的心情告诉大家,邱mm在她参演的所有艳情片中,从不露点!大概男人都是贱货,所以在艳情片无数女星的肉林中,邱淑贞居然成为了记忆中的女神……
  叶子媚虽波涛汹涌演技却生硬难忍,翁虹虽扮相动人身材却久看生厌,李丽珍虽一脸清纯腰腹却略显粗壮,叶玉卿虽肉戏卖力长相却俗艳无比。只有邱淑贞在展示一切性感后,像一只白天鹅般矜持守住神秘。而在她最新片《越堕落越快乐》里,关锦鹏使其脱胎换骨,一跃由艳星尽显实力演技。
  多少女人,因为男人彻底了解而沦为明日黄花。多少欢情,只是过了今夜即成似水流年。于是,不妨就让白天鹅羽翼下的秘密,成为少年时永远的香艳谜面吧。
  


  王艳,女,1979年生人,曾任《上海一周》编辑记者,现就职于《新发现》杂志
  
  《黄河大侠》:英雄救美,并没有在真实生活中发生
  
  那时候喜欢看的武打片还有《自古英雄出少年》、《南北少林》、《少林寺》;也经常偷偷跑到录像厅里看《楚留香》、《神雕侠侣》;不管上什么课,抽屉里都会藏本金庸古龙。因为迷得不行,自己私底下写了不少武侠小说(现在看起来还不失亮点,哈哈)。而这部让我念念不忘的《黄河大侠》不仅塑造了一个堪称是有史以来最完美的侠客形象(接下去才能轮得到萧峰和令狐冲),武打动作也成为了功夫片的典范,且引一段资料印证一下:
  “于承惠(饰马义)最擅长的功夫就是剑术,而且他使用的剑术与众不同。他的剑术号称'双手剑',用的剑剑身要比普通的长,剑刃也比普通的宽。在影片中,他从始至终都只使用一种武功--剑术。可以这样认为,《黄河大侠》就是专门为于承惠度身定造的一部影片。”
  并且看这部电影还有段经历刻骨铭心。记得是周末学校包场去看的,和几个同班女孩进去,发现座位被一群30岁左右的男人占着,估计就是那种社会上的小混混。我上前让他们走开,却引来一阵不屑甚至是侮辱性的大笑,有的说起了下流话。当时我无助地看着周围,没有一个男生敢来相助,女生们见势不妙,赶紧把我拉到远处坐下。
  “英雄救美”只是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你永不可对另一个性别期望太高,切记切记!
  
  黄河大侠,1988
  导演:张鑫炎/张子恩
  主演:于承惠/万琼/靳德茂/计春华/淳于珊珊
  出品:中原公司/西安电影制片厂/香港银都机构有限公司
  
  


  《最后的贵族》,第一次体会到“人生无趣”为何物
  
  “纱廊里的光线暗淡,只点着一盏昏黄的吊灯。李彤半仰着面,头却差不多歪跌到右肩上来了。她的两只手挂在扶手上,几根修长的手指好像脱了节一般,十分软疲地悬着。她那一袭绛红的长裙,差不多拖跌在地上,在灯光下,颜色陈暗,好像裹着一张褪了色的旧绒毯似的。她的头发似乎留长了许多,覆过她的左面,大绺大绺的堆在胸前,插在她发上的那枚大蜘蛛,一圈银光十分生猛地伏在她的腮上。我从来没有看到李彤这样疲惫过,无论在什么场合,她给我的印象总是那么佻挞,那么不驯,好像永远不肯睡倒下去似的……”
  ——白先勇《谪仙记》
  
  白先勇是少数的身为男性却写尽女性之美的华人作家,读他小说《谪仙记》时,自己不过半大孩子,也就小学四五年级的样子,那些微妙情感未必察觉到,但上面一段话的好处和美艳不可方物,却一直留在心底。当时正听说如日中天的谢晋在筹拍改编自《谪仙记》的《最后的贵族》,李彤一角最初选定为林青霞,林在我眼中,根本相当于神仙级别的美女,所以搞得异常神往,就不晓得这一场景会被拍成如何一幅画面。
  影片出来之后,女主角换成原来二号黄慧芬的扮演者潘虹,因为林青霞没有档期。我倒还兴致勃勃地跑去看了一遍,发现银蜘蛛有些暗淡,头发也不是想象中的飞瀑一般,对于这个角色而言潘明显有些老了,忧郁外露,过于硬朗(香港版《谪仙记》演李彤的是郑裕玲,亦非明智之举),还好她最可称道的表演出现在后半段:在威尼斯水边,李彤一边倾听同为落拓贵族的白俄艺人演奏音乐,一边从黄昏的肃杀光线里点点蓄积起离开人世的勇气,眼眸空如沙漏,流走是尘埃和过客。《最后的贵族》曾拿过一个金鸡百花荣誉奖,在谢晋所拍过电影中,只算轻描淡写一笔,不过却比其他的更为触动我——那是我第一次从银幕中体会到“人生无趣”为何物。
  
  
  最后的贵族,1989
  导演:谢晋
  主演:潘虹/濮存昕
  出品:香港银都机构有限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   


  
  《阿郎的故事》,希望遇见阿郎那样的男朋友
  
  大概我长到13岁以后的每一天,都希望遇见阿郎那样的男朋友——是阿郎,而不是周润发。想象一下:年少轻狂,有人带着自己去堕落;给自己离开家的理由和一点精神上的伤害;被自己抛弃(有客观原因),然后他孤零零地带大了孩子,活得够潦倒;十年后重逢,他仍然不顾一切地追自己,喊最销魂的昵名;他要重回赛车场,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幸福;最后他拿了冠军,然而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当然等到20岁以后,就不会相信这么拽的童话了。
  现在的小女孩也没有机会相信,她们的选择太多——那个辉煌的,港片当道、占据我们心灵全部的时代,它的出现实实在在只与生活中因为有限所以弥足珍贵的娱乐有关。
  
  阿郎的故事,1989
  导演:杜琪峰
  主演:周润发/张艾嘉/黄坤玄/吴孟达
  出品:香港新艺城
  
  
  《阳光灿烂的日子》,没人管的日子真好
  
  没人管的日子真好,不仅马小军们有过,我们也一样有过。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有一个看电影的场景:军区大院的高官们在观摩西方资产阶级的腐化产物,银幕上裸体女人晃来晃去,马小军们则匍匐在角落、勉强伸着脑袋一惊一乍……
  在我以前住过的军区大院里,这么刺激的场面似乎从未有过,不过放露天电影的机会倒不少,特别在夏天,天气晴朗,吃晚饭时就可以听到喇叭响了:同志们,今天晚上六点三十分在大草坪放映XX影片,请自带板凳。
  开场后,小孩们就会在草地里不停穿梭,寻找自己的乐趣,除非是很带劲的警匪片或武打片,大部分电影我们不会有心思从头到尾细看。偶尔有一些亲热镜头出现,就听到哄堂大笑,大人会紧张兮兮地瞄瞄自己的孩子哪去了。
  我总会爬到围墙上坐着,星空在头顶,幕布被挂得高高的。外边就是一个小山坡,附近的老百姓在山头上排排坐定,我们看正面,他们看反面,放映员故意把声音放得很大很大。
  
  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
  编剧/导演:姜文
  主演:夏雨/宁静/陶红/耿乐
  


  《重庆森林》:原来有人这样拍电影
  
  其实是因为王靖雯才去看这部片子的,高中年代,我会唱她所有的歌。她不是我喜欢的演员,却是我喜欢的歌星;里面我喜欢的演员有林青霞和金城武,但这部电影其实并不多么好看;一个困扰已久的疑问:金城武等到凌晨时分才把林青霞的高跟鞋脱掉,我怀疑那个时候她的脚其实已经肿了;王靖雯唱“梦中人”的时候,我为了收入有这首歌的一盘磁带走遍了大街小巷;不是很喜欢当中用的大部分音乐,不过得承认这样的音乐很适合这样的电影……算了还是拣要紧的说吧:《重庆森林》让我开始对一个人很好奇,他叫王家卫,哦哦哦,原来有人这样拍电影的,这种心情到了十年以后,《2046》,我会想,哦,原来这个人还是这么拍电影呢!
  最后,想到的还有一点,我会模仿王靖雯在里面的所有说词,连语气声音都差不多,曾经。
  
  重庆森林,1994
  导演:王家卫
  主演:林青霞/金城武/梁朝伟/王靖雯/周嘉玲
  出品:香港泽东公司
  
  
  美女不过林青霞
  
  看过一篇文章,三毛在里面提到她和林青霞的第一次相遇。当时是两个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同时来到香港一家伊人服饰店选购衣服。三毛是其中的一个女儿,她手里刚刚拿到一件翠绿色的旗袍,这时候耳边突然传来服务员的声音:“你看!你看!那就是林青霞,演《窗外》的那个女学生。”
  1973年,19岁的林青霞因为扮演了《窗外》中的江雁容,一夜之间红遍台湾,成为人人口中的“第一美女”。在她所有早期电影中,都可以看到一个长发披肩、眼珠黑亮令人不敢逼视、下巴中间有道微微凹陷的扮相,几乎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气质和外形的最高,再也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取代。而且,即使三十多年来,中国电影一直不断地为观众推出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明星女演员,可是,说到美得纯粹天然、美得无可挑剔、美得已臻化境的,我自己觉得,唯青霞尔。
  昨天在观摩她和张艾嘉主演的黄梅调《金玉良缘》(1977年,李翰祥导演),林在里面饰演贾宝玉,这或许是她最早一部反串男角的电影,因为是全中国人民都烂熟于心的故事,我当然不会去看情节,从头到尾在做就只有一件事情:盯着那张脸,拼命看。竟然一个小时四十分钟就这样过去了。
  


  风情男人金城武
  
  金城武演过的片子里,我以为《马永贞》其实最值得一看,那里面找不到刻意的扮酷。但其他也自然要看,这么漂亮的男人,漫画里走出来似,实在是上天拿来惹人眼馋的造物。
  还记得他刚出道时,很不幸,人说是唱片公司找来准备做成“林志颖第二、第三”的众多小生中的一个。初中女生,个个都有自己的dream lover,看上金城武的似乎没有其他人,当时他在MTV里唱傻得要命的歌,什么“只要你和我”,一闺中密友指着电视说:“没治了没治了,国语都不灵光。”
  可我记住了那双长长的眼睛,瞥过去,心跳要一个趔趄的——如果说男人也有风情的话,长这么一双眼睛显然尤其必要,觉得他日后不该是个凡人。
  今天的金城武绝对已经不是个凡人了,王家卫片中的出彩、日本艺能界的声誉、在台港大陆三地赢得的千般宠爱,无一不说明此人身上无法被忽略的明星价值。有时候想想忍不住笑——我那密友后来吃错药了一般痴迷《神啊,请多给一点时间》,就是打死她,也断然不肯承认早先诋毁过他的了。
  
  最是销魂姜大卫
  
  《义胆群英》里面的姜大卫开始发福,皮肤也不怎么好了,我怎么看怎么唉声叹气;央视在播电视剧《抢滩大上海》,里面“白浩然”的扮演者也是这个能让我没事发发花痴的男人,老是老矣,不过只要念及他年轻时候的好处,就什么也顾不上了,一样当作宝贝。
  早年在张彻的片子里,还是帅小伙子的他,单眼皮、桀骜、嘴角有邪气、身量不高、瘦却瘦成“一把骨头”,不知多么让人倾心,一颦一笑全是销魂。并且他演了不少惨烈的侠客,像《十三太保》里面被五马分尸、《刺马》(电影版)里面被砍头、《无名英雄》里面死于乱枪之下、《保镖》里面乱箭穿身……一次次骗去大把眼泪。然而真要说起来,我却记得喜欢上他是因为一部他和李婉华主演的连续剧《刺马》,已届中年的他另具一种没法抗拒的成熟味道。有趣的是,他在电影版演的是张汶祥,电视版却做了一次马新贻,一个正角,一个反角,好像都手到擒来,演得熨帖传神。姜大卫不仅黑白通吃,而且他的魅力连男人也不放过,李碧华在《同志们的初恋情人》就写道:近日娱乐版报道姜大卫做心脏病(通波仔)手术,当年打不死又cool又潇洒的游侠浪子,英雄也怕病来磨……王羽、姜大卫、狄龙、李修贤……,统统是当年同志们初恋“梦中情人”呢。那时只能如此寄托。   


  徐先生,20世纪50年代生人,公务员
  
  《大路》,每次公映,我都百看不厌。
  
  在中国100年的电影发展史上,产生过一大批直到今天依旧无法绕过的导演,孙瑜便是其中之一。他有着“电影诗人”的称号,他的作品常借用西方电影的表现手法,你能感觉到他是在针砭时弊,可绝不流于说教,而且往往表现出的是一种追求公义的信念,让人感觉很浪漫,很有诗意,洋溢着青春与活力——这些都很合我年轻时的胃口。对于孙瑜,我印象最深的就要算拍摄于1934年的影片《大路》。记得当年,我有种百看不厌的感觉。我个人认为,这绝对是一部时代无法忘却的电影,同样也可以说是中国无声电影的巅峰之作。
  应该说,《大路》既是一部抒情诗,也是一碟娱乐妙品,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艺术和商业兼顾”。影片与同时期的《神女》、《渔光曲》等电影还是有着鲜明的不同,因为它是一部“男性电影”——不光以男性故事为题材,展现男性魅力,由男明星群体出演(影片找到当时最受欢迎的男影星金焰领衔主演,还有郑君里、罗朋、章志直、韩兰根等演技派明星),是一次淋漓尽致的对男性力量的讴歌。
  我觉得,尤其不容错过的是在影片的最后——惟一幸存下来的丁香,目送着远去的军车,仿佛看到了金哥等6个青年仍在合力拉着铁轮一步步艰难地前进,此时导演将电影画面切换到高远的蓝天,背景音乐也响起了筑路工人那豪放雄壮,令人振奋的由孙瑜填词,聂耳作曲的著名歌曲《大路歌》……
  
  大路,1934
  编导:孙瑜
  摄影:洪伟烈
  主演:金焰/陈燕燕
  出品:联华影片公司
  
  《一江春水向东流》:听说要翻拍成电视剧,我很激动
  
  我永远也忘不了这部电影,这可是我少年时常听长辈谈论,现在又总对孩子提到的一部影片。它在当年公映时曾经创造了中国电影卖座的最高纪录——连映3个月,观众达70余万人次。影片集结了一批美女影星,如白杨、上官云珠等,白杨更是将一个历尽艰难、含辛茹苦,却最终未能逃出悲剧宿命的女性演绎得入木三分。
  像这样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电影情节,哪怕放到现在的电影环境、现在的电影市场上,对现在的这批观众来讲,仍旧会有不凡的吸引力,所以得知刘嘉玲、胡军等一干腕儿们要翻拍该片时,我还是感到有些激动。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编导:蔡楚生/郑君里
  摄影:朱今明
  主演: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
  
  


  《英雄虎胆》:那个年代的惊险片之最
  
  说到我年轻时看的一些战争题材的影片,《英雄虎胆》绝对是精品——英雄打入敌人内部,敌人设置层层考验,有密布的疑云和多情的女人。电影集中了几乎所有的商业片元素,成为我心中那个年代的惊险片经典之最。
  换作今天,我们真的很难想象,拍一部商业片能有多大的障碍,可是在当年,《英雄虎胆》的拍摄就经历了许多我们难以想象的波折,这些理由在如今的年轻人看来简直是有些匪夷所思的,像导演严寄洲,演员胡敏英等人在非常岁月所遭遇的跌宕命运,又如影片主角——多情女人阿兰的命运!(请注意:阿兰是贯穿全片的重要人物,仅她的死就有种种方案,种种争论)这些都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也带给我们许多电影本身之外的乐趣。
  是不是觉得有些像前两年特别流行的《无间道》?
  
  英雄虎胆,1958
  编剧:丁一三
  导演:严寄洲/郝光
  主演:于洋/张勇手/里坡/刘秉章/胡敏英/王晓棠
  出品:八一电影制片厂
  
  
  《野火春风斗古城》:中国黑白战争电影永恒的经典
  
  我们那个年代,男孩普遍都爱看战争片,感觉很刺激,同时还是一种男性气概的显示。而在战争电影大批量生产的那个年代,根据李英儒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绝对应该成为中国黑白战争电影永恒的经典。
  但你会发觉,同许多改编而成的电影有所不同,《野火春风斗古城》既没有仅仅为苛求“忠于原味”而 “按部就班”,也没有简单地将原著中的华彩部分生硬地串成一出跌宕起伏的戏剧,而是抽丝剥茧从整部作品中理出一条以人物为中心的线索,这在我们看来是新颖、独特的。还有,王晓棠扮演的金环、银环姐妹,也是不能不提。
  
  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
  编剧:李英儒/李天/严寄洲
  导演:严寄洲
  主演:王晓棠/王心刚/陈立中/王润身/张亨利/张怀志/李壬林
  出品:八一电影制片厂
  
  


  《鸡毛信》:童年时深深痴迷的红色电影
  
  其实,就像如今的孩子们普遍痴迷于《哈里·波特》里那个戴黑框大眼镜,手持魔棍的瘦弱男孩儿一样,我们这代人永远也无法忘怀那批电影频道年年都要回顾一番的红色电影。而讲到红色电影,却又逃不开像《鸡毛信》这样的经典。
  就是现在看来,电影还是非常成功的,里边少年人形象的塑造也着实天衣无缝、无可挑剔。每每想到机智的海娃巧送“鸡毛信”,把日本鬼子逗得团团转,总又好像回到了那个恨不得每个礼拜天往电影院“儿童场”跑一次的年代。
  曾经,我就是被电影深深激励而动了将来要参军的念头,而且我知道当年这样的孩子还真不在少数;可时代发展到了今天,则有许多人不屑于影片中那些脸谱化的角色安排和概念化的非人性创作。其实,抛去这些题外的话题,《鸡毛信》还确实曾给我们当初乏味单调的童年带去许多欢笑,所以每每想来都感觉浑身的幸福。
  
  《鸡毛信》,1954年
  编剧:张骏祥
  导演:石挥
  摄影:罗从周
  主演:蔡元元
  出品:上海电影制片厂
  
  
  赵丹:他从不模仿他人,成就出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表演风格
  
  说到我所钟爱的演员,应该首推赵丹。说起他,名字后面总是会跟随一连串光辉的影片,像解放前的《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当然也有建国以后的《李时珍》、《林则徐》、《聂耳》等等。
  赵丹的表演生涯是曲折漫长的,本身坎坷的经历也是电影角色塑造的重要财富。曾经,我看到过一张赵丹的周恩来造型,既英气勃勃,又有几许忧患,真的很有伟人的神采;同时,他也是我国电影史上一位称得上“独树一帜”的演员,因为他从不模仿他人,成就出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表演风格。印象最深的是当年的那部《十字街头》,片中,赵丹扮演的老赵出门前整理衣饰,用自己的领带擦皮鞋,形象地表现出当时上海“小青年”的特点。此外,从赵丹的身上,我们似乎还可以感受到一位表演艺术家的非凡才气,这点在时代发展到今日,更显得尤为可贵。我年轻时的偶像是鲁迅先生,而赵丹生平也极其尊敬鲁迅先生,这让我十分欣赏,要知道,现在的青年演员很少会有这样的文化素养。还有,前两年去香港时,曾在一位老友家中得到一幅赵丹的绘画作品,当时就有些不相信自己眼睛,现在每每有贵客来到,就会拿出炫耀一番。
  


  阮玲玉:她的命运太让人惋惜
  
  至于女演员方面,阮玲玉是不能不提的。尽管并没有看过多少她的影片,而且她的影片,我更多的是通过一些日后的录像欣赏的,不过可能是因为她的命运太让人惋惜的关系,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自己最喜欢的是阮玲玉。
  话虽如此,如果光谈电影的话,阮玲玉的作品也绝对是有可圈可点的。我个人的最爱是民国时期的《三个摩登女性》,她在其中成功塑造了一个具有民族、民主觉悟的女工形象。之后的影片《神女》中那个遭受不幸却又有着崇高母爱的妓女形象让人看来也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令人叹息的是,她的影片也同她的亲身遭遇有着一定的交集。令我至今难忘的还是那纸写有“人言可畏”的遗言。
  
  栾女士,20世纪50年代生人,医生
  
  《马路天使》:中国电影的小小另类,至今难以超越
  
  我一直觉得,《马路天使》是一部部深刻揭露社会问题的作品,感觉有点像鲁迅的小说。影片在注重思想意义的同时,也不忘兼顾艺术成就,那时候的报纸上的评论都称它是 “中国影坛上开放的一朵奇葩”。我年少时的偶像周璇曾经说过,她一生没有什么满意的电影,除了《马路天使》;而赵丹也坦言,他真正的演员生涯是从《马路天使》开始的。这足见影片的份量。
  曾听我姐说,当年袁牧之等三五好友常聚集在一家小酒馆,畅谈艺术、人生、时局,在那儿他们接触到了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人群,也就产生本片创作的大致构想。我觉得,影片之所以能够大获成功,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因素源于生活。所以片中的那些报贩、妓女、歌女各色人等都显得那样地有血有肉,使人很容易产生共鸣。真的很欣赏影片中的一些市井生活的描绘。
  创作者也成功地发挥了电影的另一艺术特性——音乐。看我女儿现在很迷一种叫ORIGINAL SOUNDTRACK(电影原声)的东西,而且大多都听些国外的东西。其实,我倒觉得《马路天使》要是出“原声”,一定能大卖,由周璇演唱的“天涯歌女”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风靡便是最好的证明,可惜当时还不时兴这个。
  20世纪的20、30年代,电影在中国刚刚起步的时候,上海作为中国城市生活的象征已经从影像上引领了中国人的都市梦。电影当中的很多场景(像歌厅等)正是海派生活的经典写照,让人感到很摩登、很时髦。在这一点上,《马路天使》可以说是中国成熟的城市电影的代表作,到现在也难以超越。
  
  马路天使,1937
  编导:袁牧之
  主演:赵丹 / 周璇
  出品:明星影片公司   


  《小城之春》:作为女性,很难不被本片打动
  
  作为一名女性,我真的很被电影打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3个感情细腻的痴男怨女,朴素纯美的电影画面……这些都很吸引人。
  听说,影片上映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它忘记了时代,表现了一种小资产阶级和小市民的病态和消沉情绪,可另一方面,它却又迎合了当时人们的苦闷心情,所以也受到更多的赞扬。
  现在回过头想想,《小城之春》对于中国电影的最大贡献在于声音的进入,它从根本上决定了电影语言的发展方向。特别是片中导演使用的“旁白”,大大增添了电影的“诗意”,平添一种叫“韵味”的东西,改写了我们曾经简单认为的“旁白”仅仅用来“解说”的功用。在这一点上,费穆无疑是具有先锋性的。
  在艺术上,这部影片有成功的探索。可能,我们平时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中国电影往往写事多于写人或写情,而《小城之春》则独辟蹊径。它的人物不多,情节简单,只是将镜头深入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灵,揭示微妙的情感关系,是一部带抒情色彩的心理片。此外,它还吸取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像借物喻人、以景抒情(反复出现的破败城墙、长长荒芜的乡间小道等),很好地烘托出人物的心境与影片情调,富有诗情画意。
  
  小城之春,1948
  导演:费穆
  编剧:李天济
  主演:韦伟 / 李纬 / 石羽
  出品:上海文华影片公司
  
  
  《乌鸦与麻雀》: 40年代末的中国电影,足以与欧洲电影相抗衡
  
  这是一部令许多影评专家拍案叫绝的作品,有人甚至认为“这部解放前夕摄制的影片,雄辩地证明40年代末的中国电影,足以毫不困难地与欧洲电影相抗衡!”
  影片的拍摄时期跨越了解放前后,具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编导以辛辣的笔触,形象记载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最后一页,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表现了1948年国统区黑暗混乱的社会景象。
  一直觉得,片名《乌鸦与麻雀》挺有深意的,代表的是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碰撞与斗争,是构成旧上海、旧中国的一幅生动的缩影。记得当年看的是录像,我们老师反复强调的就是影片的强烈战斗性与卓越的艺术性。当然,我觉得强大的演员阵容也是为影片增色添彩的要素,特别是对小人物对话、细节的把握,诙谐幽默,生动自然。其中以赵丹扮演的肖老板尤为突出,不仅有生动的外部造型和动作,而且揭示了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和微妙、复杂的心理世界。
  
  乌鸦与麻雀,1949
  编剧:陈白尘 / 沈浮 / 王林谷 / 徐韬 / 赵丹
  导演:郑君里
  主演:赵丹 / 孙道临 / 魏鹤龄 / 李天济
  上官云珠 / 吴茵 / 黄宗英 / 王蓓
  出品:昆仑影业公司
  


  《早春二月》:我和我先生第一部一起看的电影……
  
  现在看来,我依然觉得这是一部经典的艺术片。从片名寓意、人物命运、故事背景,还有那个封闭的小镇都显得异常耐人寻味。仅从空间的角度去赏析,信手拈来就会有可圈可点之处。中国的电影艺术向来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影片中那些江南山水景色的拍摄似乎就不自觉地实践着这样的理论,于是就想起林语堂老先生的那句经典“中国艺术的冲动发源于山水,西洋艺术的冲动发源于女人”。
  说到《早春二月》,有一件事情我的印象是最深的。记得片中的主角文嫂死了,没有露面,没有留下一句话;5年之后,饰演文嫂的上官云珠在历经磨难之后也同样选择了死亡,她从4楼的窗口毅然纵身一跃,没有留下一句话。现在想想,还是觉得这两人的死似乎有着某种联系。
  记得我和先生第一次去看电影时,选择的就是这部老片,我们一直认为最经典的是在影片的开头——肖涧秋乘船前往小镇,一踏上小镇的石阶就显得那么落寞和孤单。也许,这一刻已经预示着他最后的愤然出走。
  
  早春二月。1963
  编剧 / 导演:谢铁骊
  主演:孙道临 / 谢芳 / 上官云珠
  出品:北京电影制片厂
  
  
  文革时期:青春在样板戏和记录片中悄然逝去
  
  1966年 “文化大革命”爆发, 中国电影事业进入了形式上的 “半荒芜时期”和内容上“真空的十年”。我一直感叹自己的青春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悄然逝去了!
  在这漫长的10年里,直到1970年以后,《红灯记》、《海港》、《龙江颂》、《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鹃山》、《白毛女》、《红色娘子军》8个样板戏拍成了电影,这可能就是文革期间中国电影工作者最了不起的贡献了。
  


  当然,这个时期也有时至今日仍然拿得出手的影视作品,那就是记录片。当时的记录片产量可谓是空前的丰厚,我一直觉得这些记录片可以向我女儿还原那个动荡的年代。
  至今依然能够清晰地忆起当年在电影院里观看《毛主席接见百万革命群众》时的情形——所有的观众都看得热血沸腾、泪眼模糊,就这样一部没有多少艺术价值的记录片,拍得比新中国的任何一部电影都要气势宏大,震撼人心。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柬埔寨元首西哈努克亲王、首相宾努亲王客居中国。依旧英俊的脸上已老年瘢点点的周恩来总理,常常会亲自出马,陪着元首亲王和他高雅的夫人到中国各地游览观光,我们小老百姓正是通过记录片《西哈努克亲王访问××××》,看到了“大好形势”,饱览了大好河山。顺便说一句,影片的配乐也绝对是优美的。
  当年,中国的老百姓把不幸埋在心里,把欢乐堆在脸上,手持五彩纸花,一耸一耸踮着脚尖,一伸一扬舞动花环,一摇一挥举起花束,虽天南地北却一律悦耳普通话:“欢——迎——欢迎,欢——迎——欢迎”(试想一下,南腔北调的粤腔、吴语、湘话、川味的“欢——迎——欢迎”是什么味道。中国老百姓是极聪明的,到了什么场合,该说普通话的时候,不用刻意提倡人们自然而然就脱口而出)。这是影片中的统一模式。
  谦和儒雅的西哈努克亲王白皙的胖嘟嘟的小脸始终微笑,双臂抬起平举,合掌为十,指尖直抵鼻尖;笑不露齿的夫人莫尼克公主是那样典雅得体,透着一丝高贵,又有一份亲和;黑瘦忠诚的宾努亲王不由自主的恭谦点头颇令人心疼,英萨利特使夫妇则在一旁处事低调尽心尽职,还有羞涩的尤瓦那王子……
  
  摄制于文革后期的《海霞》、《闪闪的红星》、《金光大道》、《红雨》、《火红的年代》、《第二个春天》、《决裂》、《难忘的战斗》等几乎就是这十年的全部故事片了。不会忘记李秀明、达式常主演的《春苗》,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影片还是隐隐透出导演谢晋的艺术追求。现在老态的张瑜,当年青春洋溢也在片中跑起龙套,露了回脸。
  
  金焰:他的表演极富激情
  
  我年轻时也跟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喜欢的都是些俊男美女型的演员。
  当年我是在香港上的中学,我们学校每到周三下午,礼堂里就会播放一些老电影,最受我们班里欢迎的应该就是金焰了。那时,班上的男生都迷恋他那儒雅、潇洒、风度翩翩的言谈举止,而女生则都无一例外地奢望能够拥有这样一个白马王子。现在想起这些事来,觉得还蛮有意思的。当然,我喜欢金焰不仅仅因为他出众的外表,更因为他的过人演技,他的表演富有激情,特别是在《大路》一片里的转型,不再出演一些仅凭外表取胜、油头粉面、无病呻吟的小生类角色,让我觉得是个极大的惊喜。
  


  秦怡:我当年的时尚楷模
  
  说到女演员呢,我非常喜爱的那位其实同刚才讲到的金焰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她就是金焰的夫人——秦怡。
  我始终觉得秦怡是女性优雅气质的典型代表。其实,不只是当年,直到今天我还是很喜欢她。她那高雅的品位、典雅的言行举止,真的是我当年的时尚参考。我记得,最近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她的一次访谈中,她着一身红色的毛衣,架一副带有金丝边的眼镜,端坐在沙发的一角,绝对可以让许多人错误估计她的真实年龄。
  在电影方面,我也一直很佩服她。那么多年来,她一直保持着一种源源不断的创作活力,不论是当年的《北国江南》、《铁道游击队》,还是之后的《上海屋檐下》,都让她成为我个人最喜爱的女演员。
  
  
  小康,男,1983年生人,复旦大学02级广告系学生
  
  《喜剧之王》:只此一次,含泪的微笑
  
  《功夫》 如今已然臭了大街,周星星的语录也有了N个版本。一头白发的他频繁地为电影宣传造势,眼神疲惫,不再年轻。许多年过去,叫做“周星驰”的商标,帖在电影、餐厅、公司遍地都是,就像蝗虫一样多,他早在这花花世界混成了老油条,现在他是当之无愧的万千荣耀在一身的喜剧之王,为我们提供欢乐,为自己赚进钞票。
  周式电影大多功成名就,《喜剧之王》却始终没有大红大紫。不搞笑,没特技,很真实,有些辛酸。没有包含卖座片的因素,没有成就商业成功,却是周星星不可预料的天才爆发,完完全全成就了他自己。《喜剧之王》是永恒变化的生活,《功夫》只不过是生活里的一个白日梦。而我们,只是生活中的一粒微尘,看盗版DVD《功夫》,花掉8块钱,几根烟,笑光了全身力气,然后埋怨几句:周星星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尹天仇说 “其实呢,我是一个演员”,手里拿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才高八斗,玉树临风。当然,也沟女。没人否认他有这方面的天分,叉腰电眼勾引的那一幕,眼神迷离而又诱惑。尽管如此,一夜缠绵,他翻出铁皮饼干盒,抻平了三五张皱巴巴的钞票,郑重其事地放在柳飘飘的背包上,想想不够再搜出一把硬币堆上,端端正正摆好张大红存折,再加上一只老式旧手表。原来他对这游戏的规则也是知晓的。
  


   跑龙套、演戏、跑龙套、演戏, 大雨中,尹天仇趴在地上望着打破的便当哭泣,一个撑着雨伞满脸横肉的死胖子在向他招手,希望破灭,泪如雨下。贫困的时代覆盖星辰,这还是喜剧吗?惆怅,失望,痛苦,有无奈的停滞,有永远无法到达的梦想。而希望的诞生,竟以颠覆原有的希望开始。跑龙套与做卧底,横竖都是演戏。但就在这灰色的卑微生活中,我们感受到了污浊的温暖。生活是有病的,但生活本身不应该被冰冷地嘲笑。梦想永远飘荡在生活之上,属于天空中某个看不见的角落,即使永远不能实现,也散发着诱人的芳香,恩惠着受苦的心灵,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尹天仇,面对着蓝色的大海高喊:“努力!奋斗!”
  当然,尹天仇还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演戏生活,热热闹闹,自导自演的《雷雨》。演员不够,就找小流氓,缺少观众,邻居街坊阿婆小狗会来捧场,实在不行,还可以请莫文蔚嘛,一个天真充满热情的周星星,手捧斯坦尼,拍出了契坷夫。只此一次,含泪的微笑。
  
  喜剧之王,1999
  导演:李力持/周星驰
  主演:周星驰/张柏芝/吴孟达/莫文蔚
  出品:香港年代勇士公司
  
  
  《新龙门客栈》: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
  
  如果我来给影片分级,《新龙门客栈》一定是18禁。这完全是为了保护广大的祖国花朵们。不过对现在的人来说,可能越是禁,反倒越是有兴趣。当年看过电影的同志,大都念念不忘那位老板娘的风骚入骨,媚态万千,可在他们那年纪,真是连“风骚”二字都不知如何写哪。可见整整毒害了一代人。
  以前可没看过这种类型的武侠片,《少林寺》那里面,一上来就摆清了正邪双方,然后或者得到秘籍,或者苦练武功升级,level够了以后,劈里啪啦一场大战,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拳拳到肉,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就多杀几回合,最后正义的化身就使出绝招,将邪恶击倒,有女主角的话,就有情人终成眷属,圆满大结局。当然也有人提出关于最后才出绝招这种无聊问题,可那不是废话吗,绝招还有一上来就用的吗?
  


  但有阳光,就有黑暗。《新龙门客栈》一开始,就是杀人越货,卖人肉包子,那厨子专业切羊肉业余剁人肉,切起人肉就跟耍杂技一样,眼都不眨一下。经历了毛骨悚然的开场,接下去就一直看得非常难受。不仅仅是恐惧,还有另外一种莫名的情绪。完全不能预见影片的发展,也就完全陷入影片的情节之中了。后来我知道,这叫气氛烘托,讲故事的技巧。徐克大哥最擅长的就是在诡异的气氛中,将纷繁复杂的线索缠绕在一起,而最终指向一个出口。
  老板娘、周淮安、曹公公、莫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原则。而背叛与欺骗也似乎成了家常便饭,一会好,一会便翻脸。这4人之间的信任与猜疑、依赖与欺骗,自然不是那时的我可以理解体会的了。这是成年人的世界,不是少年人的童话。提前进入,自然会迷惑与难受了。后来看了古龙小说,就觉得又找回这种诡异的感觉。有道是,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新龙门客栈》对于这种“挨刀”的必然、偶然和或然的阐述,跟古龙小说的风韵非常相似。
  影片的最后还是免不了一场大战,只不过却是完全的实力不平衡,关键之时,印象最为深刻就是那小厨子从土中杀出,一把菜刀, 居然把活人腿上的肉剔净,露出森森白骨。杀死了最后的太监boss,英雄却不知该去何方。夕阳西下,无边的沙漠,无尽的萧索。而此时的策马离去,感受不到半分豪情,只剩下无奈和凄凉。
  
  新龙门客栈,1992
  导演:李惠民
  武术指导:程小东
  主演:张曼玉/梁家辉/林青霞/甄子丹/刘洵
  出品:香港思远
  
  
  《古惑仔》系列:市井又草根,真是爱死人
  
   曾经想过当个古惑仔可能也不错,这是真的,不开玩笑。当然,也就是想想而已。 “古惑仔”是电影中来的,可能是广东话和普通话的语境差别,让人觉得这个词不像流氓、混混那么坏。混混我们也见过,《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小混混们骑着“二八”式载重车,在绿色军用书包内放上块板砖,镇东单,镇西单,镇地安门。可他们不是全职流氓也没钱。大多数人向往的是陈浩南的生活,因为他“混得好”:有车,有钱,有兄弟,有马子,还有型。 其实他就是武侠片中的大侠,只不过门派叫“洪兴”。
   印象最深的是《人在江湖》,开场就是热闹繁华的香港夜景,陈浩南如此排场,出一趟门,后面会跟着几百个小弟。山鸡一头白发,好色。至于包皮,他的名字深入人心。就是他们把香港给瓜分了。白天有警察,夜晚就是他们的天下。事实上,香港的犯罪率比上海低得多,是非常安全的一个城市。可那时去过香港的人毕竟少,关于香港的印象也就有了这样的错觉。片中只有一个警察,而且是作为一个笑料出现的,这个设计很有深意。另外一个更有意思的人物是神甫,他出尽风头,大概退休后成为“教会帮派”的领袖,打着上帝的招牌满大街的追着人砍。既然警察无能,上帝也古惑,就只能靠这帮年轻人来主持正义了。
  黑亦是白,白亦是黑,有时更是黑白混为一体。不一定穿黑衣、文身,或奇装异服的人也是出来混的,而出来混的人身上也都蕴涵着中国传统的侠义。原本武侠片带给我们的激情热血,在转换了时空之后,似乎更贴近也更真实。于是,即便我不拿刀,心中那一点点暴力倾向和绝望情绪也就被inspire出来了。最喜欢的一场戏,是他们在酒吧里高唱“刀光剑影”,真是自由狂放,惟我独尊。
   这样的香港很喜欢,就像盖·里奇的英国,市井又草根,真是爱死人。现在的上海可能就缺少了一些平民草根的气息,让人无法接近。后来知道,《古惑仔》的英文名被翻译为《危险的年轻人》,觉得就没有原来的味道了。
  
  古惑仔系列
  编剧;文隽
  导演;刘伟强
  主演:郑伊健、陈小春
  出品:香港
  包括:1.人在江湖
  2.猛龙过江
  3.只手庶天
  4.战无不胜
  5.龙争虎斗
  6.胜者为王
  


  《妈妈再爱我一次》:一些和眼泪无关的感觉……
  
  记得《妈妈再爱我一次》是学校组织看的,在一年级的时候。电影院门口上面写着:要每个人带条手帕。我卫生习惯不好,就有些担心,以为是用手帕擦东西,搞卫生。结果却听说是要擦眼泪,这部电影会催人泪下。
  这确实是一个深刻感受母爱,接受亲情教育的好机会,可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却不是全场啜泣的声音,而是影片开始几分钟时的几个激情镜头……哦,原谅我们的血气方刚吧,可就是那几个亲热镜头,让我脸变得通红,无论如何也进入不了被母爱感动的角色,即使硬挤出几滴眼泪,心里的感觉却像小猫在抓抓。我是有负罪感的,也没敢告诉老师,却怎么也忘不了。
  如果从弗洛伊德的理论来分析的话,这几个镜头已经进入到我潜意识之中了,童年时期被压抑进内心的创伤或冲动,就成了长大后内在冲突和焦虑的根源,导致心理疾病。可我没觉得自己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也并无精神分析中的拜物现象。另外也可以参考经济学方面边际效用的理论,边际效用必减,第一个苹果的味道总是比第二个好,那么第一次看到的画面总是挥之不去,也似乎可以理解。只是我们难以预测何时生理激素会分泌加快,那种害羞的,激动的,又刺激的感觉,不能完全用理性来解释。为什么别人就乖乖地流眼泪,我就注意那些东西呢?所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我觉得是我拥有那种方面的潜质,而这非常不好。
  作家梁晓声说: “这一代的孩子和我们没有什么区别,都是长大、离家出走、慢慢懂事、结婚、生孩子。只不过顺序倒过来而已。”他的话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是仔细想想又觉得有些矫情。站在对面思考的人,是以自己的主观经验为判断标准的。长大,结婚,生孩子难道应该只是顺序上的关系。每一段的历程,似乎都是夹杂在一起的,我不知道,成长究竟是印在个人生命成长史上的一段不可逃避的年龄,还是被文化塑造和许诺的一个罗兰·巴特意义上的神话。我只能说,那些感觉我是有过的,而且还记着。
  后来,看到《天堂电影院》的托托,他也喜欢看这些镜头,并且饶有兴趣。DVD的封面上写着说,通过那一幕幕示爱的镜头,托托初次感到了爱情的奇妙……这真奇怪,他能体会到,我就不能了?
  当然,另外还要说一下的是, 《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主题曲很好听,叫“世上只有妈妈好”,后来有了很多个版本。
  
  妈妈再爱我一次,1988
  编剧:陈朱辉/柳松柏
  导演:陈朱煌
  主演:杨贵媚/李小飞/谢小鱼
  出品:台湾富祥
  
  
  《地道战》:高,实在是高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在毛主席的人民战争光辉思想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作战方法,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这两段话是《地道战》电影刚开场时出现的,就在八一电影制片厂那个五角星之后。小时候记性好,看到第5遍的时候就记住了,现在还能背出来。和《地道战》齐名的有《地雷战》和《南征北战》,合称“三战”,《地雷战》我是最早看的,印象最深。还记得有一次看的是露天电影,广场上拉了白色的幕布,大家带着各式座椅板凳,热闹得像过节。并且在电影开演之前还要占位置,因为远看是模模糊糊一片,只能听听声音。
  影片似乎是以老忠叔牺牲为分界,上一段主要是描述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把家中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而下一段,则是由于老忠叔的牺牲,高家庄人民总结教训,将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击的多功能地道,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而老忠叔牺牲那一幕可以算得上早期中国电影的经典了。在紧张的伴奏中,镜头不停给鬼子指挥官和老忠叔特写。一个狡猾凶狠,一个正义凛然,在强烈的对比之中观众不禁为老忠叔的英勇、正义而热烈地鼓掌。而他中枪之后仍坚持敲钟,拯救全村人的行为,壮烈不下于狼牙山五壮士。每次看到此处,都会感到遗憾。当然,我是不希望自己太匆忙就当烈士的,至少要当上一个英雄军官。从游击队击毙日本鬼子的场面中,我们开始崇拜英勇的军人,同时也学会了充满快乐的枪战游戏。电影在贯注给我们道德的同时也悄悄地释放着我们的不道德。
   《地道战》里最难忘的台词当然是伪军汤司令谄媚的那句:“高,实在是高。”在屏幕下, 每当有人想起一个好点子,周围就会有人半开玩笑地竖起大拇指,说上一句“高,实在是高。”被夸者往往得意洋洋,众人也是一阵笑声,可见大家对这句台词的深厚感情。而若干年后,当年伪军司令的扮演者为某家具品牌做广告时,嘴里说的仍然是经过改良的:“牛,实在是牛。” 另外,那首“埋伏下神兵千百万的” 革命歌曲,也是旋律优美,朗朗上口,传唱至今。
  
  地道战,1965
  编剧/导演:伍旭东
  主演:朱龙广/王炳玉/张勇手/刘秀杰
  出品:八一电影制片厂
  
  


  徐静蕾:我初中时的梦中情人
  
  徐静蕾就是我初中时的梦中情人,《爱情麻辣烫》里回眸一笑,让我心儿乱跳。她那种举手投足间淡然流露出的优雅、纯情,迷倒无数少男少女。最近做了导演,听说我的爸爸广受好评。去年她来复旦,总算是看到真人了,不施脂粉,清纯依旧。有些东西确实是与生俱来的,越来越少了,这样的女孩子。
  
  周星弛:其实我们都和他一样
  
  他带给我们很多欢乐,也带给自己无限风光。喜剧之王的光环下,闪过一张张熟悉的脸,韦小宝、唐伯虎、零零发、蛋塔王子……他只用一声大笑就已经解析了太多生活的假象。其实我们都和他一样,骨子里充满了平凡色彩。
  
  
  蔡颖之,女,1981年生人,外企职员
  
  《神女》:我拾着她眉宇间的忧愁,和她手指间的爱怜;她哭笑转变的瞬间,和她坚强的扭头。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神女》并不是一部好电影,情节很简单,对白也很平实,唯一可以关注的还是阮玲玉的演技,一颦一笑,一怨一恼间将妓女演得活灵活现。
  阮玲玉呈现给世人的美就是这样,人们对着留存于世的照片和影像想象着,她和她那个年代的老上海,一种美妙的想象在我们的眼前。轻颦浅笑的她永远是美丽的,那永远无法为我们所完全了然的时代,也许,那才是最美好的。
  她早已是传奇,一个时代的传奇。
  现仅存有阮玲玉6部电影的copy,其他均已流失。
  全是默片,阮没有为我们留下支字片语。
  只有那无语问苍天的表情。
  
  神女, 1934
  编剧/导演:吴永刚
  主演:阮玲玉/黎铿/章志直
  出品:联华影业公司
  
  《黄土地》:古老黄土之下年轻的生命力
  
  关于抗战题材的影片很多,但是大多数都倾向于民族寓言式的,抗战的苦难与人民的坚忍不拔,我们的民族是最不屈不挠的民族。而陈凯歌的这部电影,却从“黄土地”这一中国人传统的母性角度出发,在叙述上也不再是宏大笼统,而是体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内涵。
  土地,作为一个凝重的象征,代替了民族的神话,孕育了土地的黄河,却在影片中被淡化了。摄影的镜头,远离人群,在遥远的地方,崎岖的山路,人在土地面前,是如此的渺小,于是,民歌成了人与土地的对话。
  中国人是充满力量和信念的,而我们都相信,在古老黄土之下的年轻的生命力必定有它被唤醒并喷薄而出的一天。
  
  黄土地,1984
  导演:陈凯歌
  摄影:张艺谋
  主演:刘强/谭托/王学圻/薛白
  出品:广西电影制片厂   


  《光阴的故事》:我们都是这样长大
  
  看《光阴的故事》,耳旁回荡着始终是罗大佑的那首同名歌曲: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地这么想/
  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它年年地流转/风花雪月的孤寂里我总在年年地成长……/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泪的青春
  《光阴的故事》共有4段——《小龙头》、《指望》、《跳蛙》、《报上名来》,分别由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和张毅导演,前3人均为留美学生,而张毅也一直致力于电影探索。主角分别从童年、少年、青年步入到中年,通过4个独立的短片,4位导演各自表现了自己对于世界的感知与对电影的探索。这部影片在题材选择、剧情安排、演员选择、影象表达上均大异于此前的主流影片。影片出来后,叫好又叫座,无论是观众、评论界还是电影公司都甚为满意,台湾新电影系列影片也才得以相继顺利出炉。
  4个独立的故事,4个导演,人生的童年、青年、成年,都在这短短的的光影世界里,被记录了。
  
  《小龙头》
  他甚至连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父母叫他小毛,同学们取笑他,给他取了个“小龙头”的绰号。他很少说话,整段故事只说了两三句台词。还常常松鞋带,就在他弯下身去系鞋带的刹那,整个世界都离他而去,一个人被孤单地遗落在黑夜的尽头。在小龙头沉默不语的背后,是他固执的心性。那是一个孩子的世界,他是一个不整洁的孩子。
  抱着洋娃娃的小女孩出现了。她和他手牵着手,走过月光下的野地,走向垃圾场。她和他一起寻找,终于找回了他的梦境。他们若无其事地回到家中,通过大人之口,小毛得悉女孩第二天就要举家搬迁了。故事戛然停止。这段纯真的童年友情就到此结束了。
  行走在未来生活的道路上,他是永远不可能再碰到她了。
  
  《指望》
   同样是沉默而压抑的风格。除了坚持学骑脚踏车的小男生絮叨不休之外,其他几个角色都不太说话。少女的心事是隐晦的。初潮是一个象征点,情窦萌动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优秀,而只因为他是第一个闯入心室的成熟男性。在情窦初开的那一刻,代表她主观视点的镜头一直集中在他赤裸的胸前,他有力的臂膀和男性的胸膛。
  很轻易地就碎了。碎成许多年以后的怅然和当下的心痛。画面一晃一晃的,正是她受到震惊与伤害的心跳。她还是要成长、还是要恋爱、还是要快乐的。这段风一样的初恋,在她心里插了一刀,迤逦而逝——反而是对于旁观者的我而言,有一刹那的心痛,为着生命,爱情的无常与消停。
  
  《跳蛙》
  故事的基调有点变化。张艾嘉已经很有风韵。然而,这是成人的生活了,喧闹、欲望、功利、争斗、诱惑,世界越变越复杂。时钟的嘀嗒声逼到人心里,看也看不安稳。
  我不爱这个成人的世界。打动我的,是夹在电梯门外的那一簇白色碎花。
  
  《报上名来》
  风格完全不同于前。带点黑色幽默的生活小品。
  这是我首次接触张毅的电影。喜欢他是因为净无秽暇的琉璃,因为孤注一掷的情深。杨惠珊在回答问题之前,总侧过头去先看看他的表情,一如初恋的女孩子。每次看到他们两个一起出现在电视上,总会让我觉得,这就是平淡却轰轰烈烈的幸福。
  4个故事,成长的历程,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从不谙世事的顽童过渡到懵懵懂懂的青春,从稚嫩的面颊长成一张张成熟的脸,从年少气盛的自负换来稳重的成熟,一切的一切,似乎都不能掩埋岁月给予我们的痕迹,这,就叫成长吧。
  光阴的故事,缓缓流淌。
  
  光阴的故事,1982
  导演/编剧: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
  主演:蓝圣文/李国修/李立群/刘明/石安妮/孙亚东/王启光/张艾嘉/张盈真
  出品:台湾
  


  《麻将》:惨烈的青春祭
  
  看过好几部杨德昌的电影,早年的《指望》(《光阴的故事》第二段),《恐怖分子》和1991年让他声名大振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以及后来的《独立时代》,再到几年前的《一一》,他的电影,始终透着欧洲电影的阴冷,繁复的人物架构,有条不紊的叙事,迷惑的目光里却有着执着的追寻。
  比如这部《麻将》,保持了杨德昌以往作品的风格,犀利的电影语言,准确而敏锐的触觉,当然免不了的依然是那沉痛的基调。
  红鱼、纶纶、牙膏、香港4人组成一个小集团,到处敛财骗色。有一次,他们在硬摇滚咖啡店里遇见千里迢迢从法国来台北寻找男友马可而走投无路的女孩玛特拉,“红鱼”因想拉皮条获利,而对玛特拉伸出援助之手。故事就从这儿开始了,那一段从容轻松的镜头过后,紧接着的是另一幕台北土地上的生活传真。小帅哥香港让他刚认识一天的女朋友陪他的每个哥们上床,女孩开始不从,然而在口才极佳的红鱼说服下,后来竟也依了。自认为刀枪不入的红鱼,尽管一再告诫纶纶决不牵涉感情,实际上也有自己的依托——他的父亲。然而,红鱼父亲和他的情人终于像失乐园中的那对男女一般相拥着死去,面容却是安详的。将红鱼一个人留在了漫无边际的黑暗中,这空虚几乎把他逼上了绝路,他终于被困于残酷的青春中央,无法突围。一旦真的面对死亡,直面生命惨烈的真相,便无法再浑噩度日。
  影片的结局还是存有希望的。纶纶和法国女生玛特拉在街头接了个好莱坞式的深吻,于是在喧嚣的台北街头,一对异国情人无声而激烈的相互拥吻,为这场惨烈的青春祭,划上了一个句号。
  “人们都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他们需要你告诉他们该干什么,因为他们害怕承担责任,你告诉他们干什么,他们即使做错了也可以说他们是被骗了。”这似曾相识的台词在片里多次出现,而事实上影片里的大多数人物也常常是一脸茫然地出现在镜头面前,连两个绑匪也不例外。然而我很怀疑是否真的有那么多人希望别人告诉他该怎么做,这个社会中保持沉默的大多数人也许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可是他们也不见得会相信他人。杨德昌一厢情愿的论证只怕是很难让多数人接受的,这样想来杨德昌是不是也怀有一点天真呢。不过这也不坏,也许只有天真的人才能执着,毕竟现在执着的人也不多了。
  不管怎么说,至少,还有像侯孝贤、杨德昌这样的导演,共同撑起了台湾新电影的一片天空。我想,在社会的成长和变革中失去自己的纯真年代,以及面对突如其来的现代纷乱时的束手无策,也许是工业文明发展所必须经历的两种痛楚吧。
  
  麻将,1996
  导演:杨德昌
  主演:维吉妮亚·雷多尔恩/张震/金燕玲/吴家丽
  出品:台湾   


  钟情周润发
  
  当我青春年少,还对爱情充满憧憬的时候,曾和我爸爸讨论理想的对象。他说:“我希望你找一个‘小马哥’那样的男朋友,那才是男人!既深情又有担当,是个真正的男子汉!”
  此后的岁月中,我才发现要找到一个“小马哥”原来比我自己变成小马哥还难。但周润发却成了“男人”在我心里的代名词。
  那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男人,凌厉的眼神永远只对着敌人,总觉得他是唯一能把小说中虚无缥缈的“杀气”演化成实体的人,横刀立马,一夫当关,叛贼心惊。
  而转向爱人的时候他的面容早已春风化雨,温暖和煦。
  《英雄本色》中,卧地射击的小马哥。有些倜傥,有些坏,但义气在,所以忍辱负重,义薄云天,愿舍生死。
  他的款款深情、大好真意,是《玫瑰的故事》。 平平一部文艺片,因他与张曼玉的珠联璧合,深烙记忆。
  《秋天的童话》。 并非每段情必有满满的团圆。与张曼玉漫步的那个香港书生,换作社会底层爱去逗钟楚红笑的那个男子,而面对冰冷的异域生活,最终只得将情感掩埋,埋于生活表层之下,埋成一个两人皆知的秘密。小人物的爱情,平凡人的悲喜,他演绎起来,轻车熟路,数不胜数。
  《纵横四海》。那场无与伦比的舞蹈。一个浑身都是阳光、热力四射的洒脱男儿,如果说悲剧给人的是震撼,夺人心魄的力量,那么喜剧会让你抬头看天,笑对一切。
  《喋血双雄》。两个作为敌人的男人间的眼神怎么如此温暖,如此惺惺相惜。
  《赌神》。我最喜欢发哥穿正装,梳着大背头,在闪光灯下,从凯迪拉克中走出,再配上那段音乐,王者气派尽显,那就是天下独一无二的赌神,把任何人都比下去了。
  《阿郎的故事》。一个赛车手的命运。年少轻狂付出的代价。久别后的重逢。但事隔多年,他仍是那个也许不成熟但是却会让女人甘心为他守候的男人。
  《安娜与国王》。他身着华服,他俯视众生。与奥斯卡影后朱迪·福斯特共舞,帝王之气,霸气且从容。
  《卧虎藏龙》。中年的侠客,满面人世沧海事。惟是一个将退隐江湖之人,要引一个将危害武林之人,往正途。两个风尘仆仆的中年男女,因一个世俗的缘故,直至最后一种时刻,才说出一句爱。
  很久没看到他的新作了。很想他,这是真话。
  朋友说,小马哥是曾经的他。今日,他则是远离浮躁,来去自如,如履无人之境的慕白。
  是啊,我欣赏这样的李慕白,只为他的眼神,一个即使只看背影也让女人安心的男人。他握了你的手,你就是闭着眼睛,也敢跟他闯刀山火海。即使枪林弹雨,跟着他,生或死,贫穷或富贵,你都情愿。
  


  刘若英:不要一辈子的孤单
  
  有这样一个女子,30岁,干净的脸庞,温柔而平淡。很少在杂志封面上看到她,大概是她长得不是那么的漂亮。一次在等车的时候,回眸间发现一本杂志的封面上正是她。于是,就买了。
  她演张爱玲应该有几分的神似,一样是聪明的女人,一样有着独立气质的女人。临水照花的女子。似水流年间渡过青春。
  年轻时,她很大气,因为她跟着陈升唱歌。陈升是个很有魅力的男人,至少在我的眼里。他的歌女人们应该少听,男人们听了以后不应联想到自己,毕竟平凡是歌中最能打动人的部分,它就是一面镜子,男人在里面扮演着自己,女人在里面独自欣赏孤独。而她也或许在潜移默化中变化。
  她是张艾嘉一手挖掘的新人。因为张艾嘉的慧眼,她的处女电影之作就获得了大奖,自己也成了亚太影后。看《少女小渔》,坚强的少女在异国,大步的走在路上。独自面对失败的女人很独立,坚固的磐石还是会有青苔的衍生,坚强的女人并不是没有选择,只是不想再错,或许她要的爱他给不了。当一把火烧了那些令人留恋的东西,她真的可以放下一切。这部电影,她演绎起来无畏无惧,是的,女人的坚强应该是给自己看的。
  从《少女小渔》到《征婚启事》,从《粉红女郎》到《似水年华》、《人间四月天》,这个女子永远在不同的角色里,演绎着年华渐逝的自己。那张从不曾令人惊艳的脸,随着岁月流转,透出一丝青春枯萎韶华不再的凄美,却也酝酿着一种因生命日益丰盈带来的淡淡喜悦。在我的印象里,她一直是那个安静的站在角落里默默等候的红衣少女,等待有一天,心目中那个人的到来,拍拍她的肩她就会听他的安排。
  是的,我们都不要一辈子的孤单。
  年华似水,而她,我,我们,都还在等,繁花似锦的春天。
  
  
  陆涵俊,女,1984年生人,复旦大学02级新闻系学生
  
  《没头脑和不高兴》:动画版的初中语文教材
  
  对于这部早年的动画片,之所以我到今天都记得那么清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这部动画片曾经被选入上海H版的语文教材中的动画片欣赏单元。因此在初一的时候,我,还有很多孩子,得以在语文课堂上重温这部童年时的经典动画片。
  


  其实早在看动画片之前,好像还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曾经听妈妈在《365夜故事》里讲到过这个故事。也不知道是先有了故事才有了动画片还是因为有了动画片所以才会把文字内容收入进了故事书里。
  剧情已经有点模糊了,但是还记得“没头脑”冒冒失失,粗心得很,设计的剧场在99楼却没有电梯。去看戏的小朋友不得不徒步登上99楼很花了大功夫,一个一个犹如蚂蚁般的小朋友背着鼓鼓囊囊的书包(里面装的都是干粮),沿着一根绳索开始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爬。最后戏都要开演了却还有好些小朋友没来得及赶进剧场呢。所以,一直到后来上小学,妈妈教育我的时候都会说:“不要像电视里的那个没头脑一样哦!做算术的时候小数点要看看清楚!”大概除了《黑猫警长》之外,也没有哪一个动画片里的人物能像“没头脑”一样深入人心了吧!
  至于“不高兴”呢,用一句时髦的话说,今天的我在回忆的时候在猜测是不是想灌输给孩子一种“团队精神”?教育孩子要懂得什么叫teamwork呢?一个老是“不高兴”的人,肯定不会是一个合群的孩子,不会是一个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甚至还会影响到别人。比如“不高兴”扮演的老虎偏偏不肯死去,剧情规定已经被武松打死了还要爬起来耍威风,简直就是拆武松的台脚嘛!在小孩子的心里,没有小伙伴和你一起玩会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情啊!所以,要学会合群,要学会开心,不能像“不高兴”那样整天板着张脸,说话硬邦邦的。虽然这是部教育味道蛮浓的动画片,但是倒一点都不觉得枯燥,还是很有意思的。
  
  没头脑和不高兴,1962
  编剧:任溶溶
  导演:张松林
  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动画系参加绘制
  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
  
  


  《鲁冰花》:第一部让我感受到台湾电影的细腻动人的影片
  
  比内地教育界早十年,《鲁冰花》就提到了关于素质教育的话题,尽管这不能算是电影的主题。
  据说《鲁冰花》并没有在内地公映过,但我分明记得在小学的时候全年级一起去电影院看的。顺便再说一句题外话,其实我是先知道电影中的插曲“鲁冰花”这首歌的,因为二年级的时候歌咏比赛曾经有一个班的自选曲目唱了这首歌而一举夺魁,于是我对这首歌的印象特别深。过了几年看到电影之后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这首歌的出处,并且至今不能忘怀。
  《鲁冰花》是一部台湾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郭云天的年轻人由大城市调到水城乡小学担任美术教师。水城乡山水秀丽但贫富悬殊。云天发现班上的学生古阿明是个绘画小天才。阿明家境贫穷,调皮捣蛋,学业不好,但对色彩和周围事物有极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云天走访了阿明的家庭,知道他自幼丧母,父亲是个朴实的茶农,姐姐身肩母职,善解人意。同时,云天独特的作风和气质也在学校两位女老师心中荡起涟漪。云天受校长之托,主持美术选手训练班,准备选出优秀者代表学校外出比赛。他极力培养阿明,阿明也是表现最杰出的选手。其他老师却认为乡长的儿子林志鸿才是最有资格的代表,他们抵制云天的做法。经过投票,阿明落选了。最后云天被迫悄然离开水城乡,带走了阿明画的茶虫。阿明因老师离去而伤心,后因营养不良,感染上肝病而夭折。葬后不久,传来阿明画的茶虫获世界儿童画的金牌首奖。可惜阿明却再也看不到了。
  我一直印象最深的就是阿明是个有个性,有自我风格的小画家,在绝大多数孩子都只追求把一件东西临摹得最像的时候,阿明就已经对每幅画都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比如给马画上翅膀。只是可惜,在水城乡这个地方,这样的绘画天分没有得到除了郭云天之外的其他老师的理解。理所当然的,他们只会用画得像不像来作为衡量一幅画是不是出色的标准。因此乡长的儿子,那个只会中规中矩临摹的小孩,成了他们眼里最合适的代表学校外出比赛的选手。所以我至今都还记得郭云天对于这一切的一句评语:“如果只要画得像,用照相机不就可以了!”用现在的眼光看,是不是也在倡导发挥每个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电影《鲁冰花》里也交织着太多关于人性的东西,比如爱和善良,像云天对阿明姐弟,也有贪婪和欲望,比如那个乡长用权利与金钱为孩子铺平参加比赛的道路。我还记得当年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放到最后在阿明的墓前,他的姐姐告诉他画作得了世界大奖的消息,电影院里传来了许多哭声。台湾电影的细腻动人我最初应该就是从《鲁冰花》里体会到的吧。
  看《鲁冰花》的那段日子,也正是我被应试教育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日子,(因为正要准备升入重点初中的考试),所以对于电影里像阿明那样可以天马行空自由发挥的做法特别特别羡慕。也不知道当初的台湾教育界是不是也正在考虑发挥每个孩子宝贵的想象力和自我的风格,所以才会渗透在这部《鲁冰花》里。
  最后再摘录两句《鲁冰花》里的歌词来结束本文:“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天上的眼睛眨呀眨,妈妈的心呀鲁冰花。”
  
  鲁冰花,1989
  导演:杨立国
  主演:陈松勇
  黄坤玄
  李淑桢
  出品:台湾   


  《霹雳贝贝》:至今仍难得一见的儿童科幻电影
  
  十多年前的这部《霹雳贝贝》,在今天看来都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儿童科幻题材的电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贝贝的小男孩,生来就带电。为此,可怜的贝贝不得不一直带着手套怕不小心电到别人。上了小学,带电的贝贝一开始受尽了同学的歧视与老师的误解,幸运的是后来得到了同学的理解。一天当贝贝独自在家的时候,因为双手带电而误打误撞地抓到了两个小偷。同时,研究贝贝的科学家发现原来在贝贝出生的时候曾经有飞碟经过城市的上空,贝贝其实是外星人的孩子。于是贝贝与他的小伙伴一起在长城上呼唤外星人的出现。最终,外星人帮助贝贝消除了身上带的电。从此,贝贝能够与其他孩子一样开始享受正常生活了。
  童年时代,我曾经看过好几遍《霹雳贝贝》。从孩子的眼睛看去,它集合了所有一个孩子在童年时代所感兴趣的元素。比如非凡的想象力,除了《霹雳贝贝》,好像真的想不出童年时代里还有哪一部像它这样充满异想天开和奇思妙想而又不带任何说教意味的电影了。在实际生活中,恐怕也没有像电影里的贝贝这样带电如此厉害的人,电影把这一细节加以夸张和放大,再加上一波三折的情节,比如外星人,比如飞碟。每个小孩子大概都猜想过外星球上是不是真的有外星人。所以当《霹雳贝贝》里将想象中的外星人真的展现到你面前的时候,我相信应该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看得激动万分!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小细节,比如我所记得最经典的是:百货商店里,贝贝搓了一下手,瞬时间,商店里所有电动的玩具,玩具车、玩具兔子等等都开始动了。刹那间,柜台上一片热闹,兔子开始唱歌,玩具车开始发动,飞机开始起飞。我想肯定有孩子会羡慕贝贝的这种超能力。还有当时的学校里提示上下课用的都是电铃,淘气的贝贝双手一搓,于是电铃开始响了,要知道一节课才刚刚上了一刻钟啊,不明就里的老师赶到学校传达室去问个究竟却不知道学生们早已在教室里乐开了花。
  记得还有人评论过电影里的孩子之间的亲昵动作,记得电影里曾经有贝贝亲吻他的同桌脸颊的镜头,这在当时的中国电影里是极少见的。还有小伙伴之间手拉着手的镜头。整体来说,片子中洋溢着纯真的孩子气,荡漾着浓浓的小伙伴之间的情谊,是一部很欢快的,很有趣的儿童电影,而且不光是适合孩子,所有童心未泯的孩子也适合哦!
  
  霹雳贝贝,1988
  编剧:张之路
  导演:翁路铭 / 宋崇
  主演:张京 / 王莹 / 章萍 / 刘长
  鄢丽娜 / 张驰 / 景丽平 / 乔奇
  出品: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
  


  《闪闪的红星》:永远都是一个难以超越的经典
  
  这部电影好像是当初小里戴绿领巾集体去看的,应该算是一部教育色彩很浓厚的电影。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里的那首插曲(李双江演唱)似乎比电影本身更深入人心,让人难以忘怀。在上了大学之后的军训歌唱比赛里,我所在的连都选了这首歌作为我们的参赛曲目并且顺利晋级复赛!所以说一首优秀的电影插曲的魅力是无穷的。
  电影的情节其实并不能算很新奇,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一个叫潘冬子的农村小孩如何在党和革命前辈的教育下逐渐成长的故事。
  电影中最让人难以忘记的人物莫过于潘冬子了,他爱憎分明,他机智勇敢,他不畏艰险而又不失淳朴善良。电影中的潘冬子是一个白白嫩嫩的,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多年以后看到他的扮演者祝新云变成一个有着一脸胡子的中年叔叔的时候,实在不得不感叹岁月真是不饶人啊。
  《闪闪的红星》其实还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有着扣人心弦的部分,比如电影中那个潘冬子如何与宋大爹一起为游击队送盐的场景。塞在头巾里?但是狗腿子会解开头巾。塞在竹筒里?但是狗腿子也会敲碎竹筒。我已经忘了最后潘冬子他们是采取了什么办法解决的,但还记得小时候看这一部分的时候是最最紧张的部分。
  作为一部爱国主义的电影,《闪闪的红星》里少有很肉麻很让人讨厌的“假,大,空”的套话,不会让人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心生不耐烦,“红星”既是电影里真正存在的实物,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尽管这部戏后来还排过舞剧(由黄豆豆主演),甚至最近还传出要拍成电视剧。但我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电影版的《闪闪的红星》会永远都是一个难以超越的经典。
  
  
  闪闪的红星,1974
  编剧:王愿坚 / 陆柱国执笔
  导演:李俊 / 李昂
  主演:祝新运 / 刘江
  出品:八一电影制片厂
  
  


  《大闹天宫》:一部民族风味浓郁的动画片
  
  其实在看过《大闹天宫》之前,我已经看过了六小龄童主演的电视剧《西游记》中关于大闹天宫的那场戏。所以,动画片的情节对我来说倒是没有太大的新奇感,新奇的地方在于可以看看同样的情节,由电视剧和动画片来演绎会有什么不同。
  这部动画片最值得称道的地方莫过于众多民族元素的运用。比如它的配乐。在音乐上,动画片采取了具有民族色彩的乐调,运用了戏曲的锣鼓打击乐来加强音乐的效果,使鼓点同人物动作和镜头的衔接、转换相得益彰,又使人物动作具有较强的节奏感,有起有伏,浑然一体,民族风味十分浓郁。
  再比如在动画片人物的造型上,好像借鉴了很多京剧的元素。孙悟空的脸就感觉特别像京剧中的脸谱。在人物动作表演上,也吸取了京剧的程式动作,人物对白既不完全像京剧的道白,也不像话剧的对白,带有韵味,有时将尾音拉长,表现了动画片的特点。
  和电视剧相比,这部动画片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背景设计和景物铺陈方面。比如天庭,云雾朦胧,灰暗阴沉,看起来虚无缥缈,虽然建筑豪华富丽,但死气沉沉,有阴森压人的感觉。而花果山则是欢乐明朗,是仙境也是乐园,给人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的感觉。在景物处理上,采用有虚有实的装饰性设计,强烈地突出了神话中的幻境,使整个影片画面妙趣横生。如孙悟空上任“弼马监”和后来闯进蟠桃园,沿途景物的描写,贵在不是一般地过多地介绍天际实物,而是运用画面上的虚实变化,时而云彩游移,时而玉桥翠栏时隐时现。尤其那冥然的太空和云烟变化的处理,多采用虚幻的渲染,这样既有助于奇异幻景的表现,又能烘托人物和宫殿,虚实相映,更加强了画面的纵深与立体感。同时,设计者在用色方面能够符合中国人的爱好,大多采用红、绿、蓝的颜色,来为笔下的人物增添光彩,使人物线条明朗、精练,让观众感觉熟悉而又亲切。
  
  大闹天宫,1961
  导演:万籁鸣
  出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祝新运和《闪闪的红星》
  
  他是《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他演活了这个角色,把一个农村娃对革命的热情和向往演了出来。经历了30多年的光阴,却能博得几乎每一代人看电影时对潘冬子这个人物而产生的感动。也正因为如此,当后来看到现在的祝新运只是一个有着满脸胡须的中年大叔的时候,我想很多人跟我的遗憾之感都是一样的,总希望英雄是不会老的,总希望演员能够永远把他们最光彩的一面留给我们。
  
  潘虹和《股疯》
  
  这部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的电影描绘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上海这座大城市里几乎全民炒股的风貌。电影中的潘虹原本只是一个公交车的售票员,也被卷入了这场股市的旋涡里而不能自拔。她关心的东西变成了股市行情中的涨涨跌跌,变成了股票的买进卖出。潘虹演活了片名中的那个“疯”字。电影不仅真实地再现了股票对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的巨大冲击,也为潘虹又赢得了一座电影表演的奖杯。
  
  
  乌拉,女,1985年生人,复旦大学03级传播系学生
  
  《大红灯笼高高挂》,让我认识了张艺谋、巩俐,还有中国电影
  
  若干年前我在电视上瞥到一部电影:灯光昏黄暗淡,一个漂亮而端庄的女人流着眼泪,平静地说:“嫁就嫁吧。”
  她仿佛是在说一件穿旧的衣裳,扔就扔吧。
  自此她把自己抛了出去,决绝而悲哀。
  ——就仅这一个开篇的场景,把一个从来坐不住的小姑娘按到了电视前,让她在不知不觉中看完了整部电影。却直到第二遍时才知道它的名字:
  《大红灯笼高高挂》。
  作为一个80年代的孩子,我是由《大红灯笼高高挂》认识的张艺谋,认识的巩俐,认识的中国电影。在此之前,电影给我的感觉,无非是分为黑白老片和好莱坞大片两类,中国当代电影则是一个空缺——直至这部电影出现在我视线。
  张摄影出身,镜头的运用,作品的视觉效果尤其突出。不管他受到多少指责唾骂,有一点不能否认:张的片子的确“养眼”,而色彩正是其中最为夺目的一环。直到现在我还总是会想起,《大红》中那些凝重的黑和诡异的红,是怎样地影响了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儿,是怎样地把她对世界的认识凝聚进两种颜色里:黑、红——黑房黑瓦黑墙壁,红袄红群红灯笼。黑得阴沉、肃杀、冷酷无情;红得倔强、扎眼、挣扎不屈。这两种力量,和着电影中时急时徐的鼓点声音、清冽鬼魅的京剧唱腔、大宅院中遥远而纠缠不散的空谷回音,汇聚成一个强大无形的场,重重地压在心上,死死缠绕在灵魂里。每次看这电影,似乎都会有种寒冷黏着在皮肤上——这似乎是我第一次如此清楚地意识到,恐惧、焦虑、挣扎这样的负面情绪在艺术作品中的独到魅力。
  


  必须提到的是这部电影的剧本,作家苏童的《妻妾成群》。张的电影,受到好评得过大奖项的,往往有好的剧本。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一个实例,类似的还有《活着》、《红高粱》等等。对优秀小说的改编翻拍是电影中经常做的,也是很好的一个方法,原著的艺术精髓换一种方式表现,并期待从中获得新的精彩或震撼。这样的电影,有些是败笔,但另一些的确是成功达到了目的,甚至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大红》中,由于有视觉和声效的烘托渲染,把新旧交替社会中妇女在冲破桎梏与屈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痛苦、外表的平静和内心的汹涌描绘得细致入微,许多意像的运用,如古井、菊花、灯笼、大雪,给观者大量的想像空间,把电影之余文学在提供想像方面的不足多少弥补了些。
  多少年后重看这部影片,仍然不会否认:这是一部文字和影像、抽象和具象结合得相当精彩的作品。
  
  大红灯笼高高挂,1992
  导演:张艺谋
  主演:巩俐/马精武/孔琳/何赛飞/曹翠芬/周琦
  出品:中国电影制片公司
  年代电影公司
  
  怀念《我的九月》,怀念当年那段最最纯真的童年
  
  这恐怕是儿时看的次数最多的一部电影,每次看都会重新为之激动。那时正值北京举办亚运会,熊猫盼盼出现在大街小巷,而这部相关题材的优秀儿童片也便不停地在电视中播放。几乎所有我所认识的北京同龄人,都对这部电影记忆犹新,相互间偶尔谈论起它,每个人都会兴奋、快乐、单纯地笑起来。
  影片的情节其实很简单:一个上小学的男孩儿,瘦弱、胆怯,还有点木讷,经常被同学取笑。家境普通,为了争到在亚运会开幕式上表演武术的名额,拼了命地练习、勇敢去争取、战胜了家境优越的同学战胜了自己的弱点,终于如愿以偿。影片最后,运动场内身穿绸缎武术服装的孩子们潮水般涌上,其中有我们平民英雄般的主人公——那个依旧瘦弱平凡,甚至有些丑陋的男孩子。他神情庄重肃穆,武得徐徐生风,我能看到他脸上的汗水,听见他心脏起伏跳动的声音。
  胡同儿、四合院、街心公园、豆浆油条、护城河边的垂杨柳、张口就来的儿化音、“您呐您呐”的敬语——这是一部透着浓浓京味儿的电影,也许熟悉亲切就是我们对它百看不厌的原因。片中人的生活似乎就是我的生活,主人公的心情我似乎特别能体会。现在想来,这其中有相当大的功劳要属饰演主人公安殿军的那个小演员。我不知道他的名字,而他似乎再没有出演过任何其他影视艺术作品,但是就在《我的九月》这部电影里,他的光芒甚至远比出演体育老师的张国立要耀眼。他把一个十一、二岁的寻常北京男孩刻画得如此细微生动,总是抹一把鼻子的习惯性尴尬动作、皱眉头、把脸缩成个橘子似的的胆怯样子,活脱脱一个北京大街小巷都可以找到的小学生,当时看来就是我们身边、学校里的普通同学。甚至就是你我的同桌,那个傻乎乎的,没有任何地方引人注目的瘦弱小男孩儿。手里拽着一叠“拍画儿”,脖子上挂着一串钥匙和公车月票,走路不用走,用跑,跑起来,脚底下凉鞋啪啪响,脖子上钥匙哗啦啦。就这样一路跑回,跑过护城河、柳树、穿过一条条曲折古老的胡同,回到那个窄小杂乱的家。妈妈包饺子了,万岁。
  


  怀念《我的九月》,是在怀念当年那段最最纯真的童年。然而一旦没有了当年那份纯粹,现在的我们似乎再也拿不出这样的儿童片振奋激励现在的孩子们。这也许就是我对这部电影印象深刻的最深层原因:对比现今这个欲望赤裸的时代,这个对孩子来说也复杂残酷的世界,《我的九月》中那即便是困难挫折也那样美好单纯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那些个永远有着艳阳、蝉鸣、小豆冰棍的夏天,也似乎随着时间,渐行渐远。
  
  我的九月,1990
  导演:尹力
  主演:陶泽如/张国立/张萌/张晨
  出品:儿童电影制片厂
  
  《大气层消失》,绝对是一部最早拥有环保意识的中国科幻影片
  
  1990年,导演冯小宁的处女作。儿影的这部科幻+童话电影在当时孩子们的心目中绝对占有非常高的地位,成为他们印象极其深刻的电影之一。我记得自己是哭着看完最后结局的,并且我还知道很多更小的孩子他们在电影院甚至站在了椅子上,激动得挥舞双臂大喊。
  一个小男孩,早晨起来时发觉自己突然具有了和动物交流的能力。动物们告诉他由于污染,大气层就要消失,男孩身肩传达这个消息拯救世界的任务。所有生灵都在死去,从鱼儿到东北虎,动物对人类彻底心灰意冷,没有谁不在谴责人类的贪婪。除了小主人公身边的那只狼狗。它在男孩准备用身体去当炸药包,引燃毒气源的时候,狼狗突然从他手中夺过燃烧的木棒,冲了上去。伴随着狼狗最后深沉的告别声,爆炸声轰响,火光冲天。
  无比清楚地记得,当狼狗钻进毒气车厢底之前,那最后的一句“再见了,人类。”的声音响起时,我和所有孩子一样,泣不成声。我相信所有热爱这部电影的孩子,他们的一生都不会伤害动物。相信“环保”这个概念,已经深深植入他们心底——尽管可能,他们自己都要很晚才发觉。
  这部只有40多万投资的电影,虽然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先驱力作,但制作效果可想而知,与现在、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的电影水平相差很远。导演冯小宁自己的一个“宿愿”就是把当年的想法构思,用一个4000万的投资重新做出来。但是无论如何,在当时的中国,《大气层消失》已经是成功的科幻电影作品。尤其它体现的环保意识,更是值得我们对它印象深刻的原因——毕竟,它曾经影响了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就此让我们成为了第一代从小就有此方面认识的,中国民众。
  
  大气层消失,1990
  导演:冯小宁
  主演:吕丽萍/ 京安/张宁
  出品:儿童电影制片厂   


  张柏芝和《星愿》
  
  这其实是一个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的故事。张柏芝在其中扮演的是一个清纯可爱,我见犹怜的护士。病人“洋葱头”爱上了她,即便已经死于车祸可还是想方设法地想让她记起自己。张柏芝扮演的护士清纯,秀气,有着一头乌黑的长发,再配上整天都穿着的白白净净的护士服。从现在这个张牙舞爪的年代看过去更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清纯与可贵。理所当然地,张柏芝红了,一起红的还有那首电影里由她演唱的插曲《星语心愿》。
  
  
  徐定立,男,1976年生人,法律工作者
  
  《刀》,反常规的风格和极其雄性化的色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有三个原因:第一,这是我工作以后为数不多的在电影院内看完的电影——因为是赠票;第二,那天很冷,偌大的影院稀稀拉拉坐了十几个人,因为没有人气,所以就没有暖气,整个观影过程伴随着阵阵穿堂的寒风和口鼻喷出的白气;第三,是因为它的与众不同,因为这是一部丑陋的武侠电影。大概也只有徐克才敢于把武侠题材拍得那么丑陋和真实。
  复仇是一件很美很浪漫的事,但是那并不意味着瑰丽或是幸福。定安这个的名字赋予主人公平安无事地走完一生的愿望,但是他渴望复仇,渴望仇人的血。为什么他执意于杀死飞龙?因为飞龙是他的杀父仇人,剥夺了他作为一个儿子应能享受到的父爱,但更多的,是因为血亲复仇的江湖法则。力量是支配着这个兽化世界的最大法则。蓝黑色的基调下,吹来的是杀人后巷的酷热阴风。除了纹身和功夫以外,飞龙真的一点都不酷,简直就俗不可耐。但是我想,真正的黑帮,应该就是这样的。速度是硬道理,手慢了祖师爷就不赏饭吃。定安虽然因为愿望的正义性而受到了命运的眷顾,但是比起传统武侠电影的设计差了何止一截:仅仅是拿到一本烧得只剩下一半的刀谱,为了这个还挨了一顿胖揍,在这之前丢了一只手,被一个善良丑陋的男人婆捡回来做壮劳力。看看其他故事的主角,不是得名便是得色,气顺着哪,像杨过这样的悲情到极致的人物,至少一路潇洒,在人格上没有受到多少真正的伤害。力量终究还是要靠更大的力量来战胜,《刀》以真实残酷的手法诠释了这条颠扑不灭的真理。定安战胜了飞龙,并非是传统武侠电影中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胜出。自从他误杀了曾经仰慕的卖笑女郎后,他和飞龙在人格上便没有多少不同了。每个人都会被这个世界的法则左右,定安也好,铁头也好,师傅也好,飞龙也好。或躲或追,莫不如此。这样一来,我们也可以比较容易地解释为什么铁头会用力量征服女主人公这一绝不会在其他武侠电影中出现的场面。
  最终,所有的男人随风而逝。一转眼,女主角青丝染白,一切似乎只是一个老女人的梦呓。简单地说,《刀》由于它反常规的风格以及极其雄性化的色调让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刀
  编剧/导演:徐克
  主演:陈豪 / 赵文卓 / 周嘉玲
  出品:香港
  


  《三个和尚》,第101次看过这部动画片后
  
  可能是在第101次看过这部动画电影后,它才令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次,我对这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
  《三个和尚》集中探讨的是信仰危机。那三个和尚具有普遍性的象征意义。他们都是一般意义上的"好人"。影片通过他们出场时对待自然的态度演示了他们平和的内心。在没有利害冲突的情况下,人对待比自己低等的生命存在可能会比同等的生命存在更好。因为只有人才能对人构成最大的威胁。三个出场简单告知了一个事实--三个和尚是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大众化身。
  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在表面利益无法均衡化的情况下,三个和尚同时选择了放弃承担义务以避免吃亏的做法,任凭口渴,不做挑水之想。三个和尚开始为一解口渴争夺供奉观音的净瓶,这个情节的象征意义不言自喻:信仰者为了一点点小利背弃了曾经的信仰,或者说,所谓的信仰者从来没有真正的信仰,他们的信仰仅仅是为了物质上的需求而被迫产生的--不是佛教徒,又如何能住进庙宇?所以在脱离了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后,这个信仰者的外衣也就不再重要。但是可悲的是,代价并非杀身成仁、亦非舍身喂虎,代价是很小的,仅仅是下一趟山挑两桶水再和人分享而已。受惠者不识感恩,收获者不识分享。可叹可悲。
  蹿上蹿下的老鼠代表着人性中的恶。三个和尚在心智健全的情况下都能对它的胡作非为加以抵制,暗示着人类对于心头之恶的控制。但是在信仰沦丧、无所依托的情况下,老鼠的上蹿下跳显然没有了制约的机制。于是老鼠啃噬了庙宇的红烛,酿成了火灾。看到这里,不由想到耶稣基督曾将自己的内心比作传经的殿堂,那么这个庙宇能不能看作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象征呢?我认为可以这样解。还有一件事要提一下,那只老鼠最终并没有死,只是被吓晕了,这是一种暗示。
  在根本利益受到直接威胁的情况下,三个和尚团结一心,扑灭了大火,并且达成了妥协,对于取水的工作做出了责任上的划分,仔细想来工作效率并不怎么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三个和尚并没有真的从事件中吸取教训,只是实现了一个均衡划分职责的方案,根本的目的没变--不管怎么说,别吃亏。和尚们丝毫没有净化心灵,隐隐中,这意味着他们与信仰,背道而驰。当信仰不能给他们带来直接利益的时候,他们的态度是绝对漠视的。在这一点上,早早就脱离了物质崇拜和偶像崇拜的基督教信徒们远远超越了三个和尚的境界。
  由此看来,《三个和尚》的结局是悲剧,大悲剧,还不如被他们自己点燃的孽火烧死的好。
  
  三个和尚,1980
  编剧:包蕾
  导演:阿达
  出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荆轲刺秦王》,首度看这部电影就被深深地吸引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就被深深地吸引,后来反反复复看了五六遍,直到能够大段大段背诵赢政、醪毐和吕不韦的台词。
  说一句很不好意思的话,这部电影最初吸引我是由于我从中看到了日本式史剧的风格。中国电影历来缺乏史剧题材的作品,好的史剧电影更少。你不会把《英雄》上升到正牌史剧的高度吧?我喜爱日本式的史剧,喜爱那种庄重精致,喜爱那种强烈的舞台剧风格。《刺秦》的剧本便是日本人原创。
  李雪健塑造了一个乖戾的秦王,王志文演绎了一个浪漫的佞臣,张非毅的刺客充满着人文主义色彩。《刺秦》并非陈凯歌最好的作品(窃以为《霸王别姬》是他最好的作品),但却是中国大陆到目前为止最出色的古典历史剧影片。戏剧化的冲突贯穿着全剧,残酷的宫廷斗争是全片最激动人心的情节,征服者的欲望总有正义的理由,但是正义的背后未必是光明,而是一个卑微怯懦、故作强大的灵魂。
  《刺秦》的先进性在于,把一个征服者送上了命运的审判台。故事一半是虚构的,大家不看开头也都能预知结尾,然而其中杜撰的变化却是出人意料。
  并吞六国是秦王的愿望,更是一块巨大的石头,那是秦王室百年的宏图大愿植在一个继承传统的傀儡心中的梦想。所谓的秦王,只是制度和国策的载体。于是,赢政,一个混入秦王室的私生子,压抑地、庄严地天天面对代表秦氏先贤的言官,一次次重复着“断不敢忘焉”的承诺。当他的身份被揭穿的一刻,光荣的使命感转为报复的企图心。赵国完了,从他的大军进入邯郸的一刻,我想这个私生子就一定想毁灭这个赋予他耻辱命运的国家。
  刺秦的一刻是戏剧性的,羸弱的秦王如同伟大君王般地陈词、摆谱、咆哮,坚忍的荆轲则伪装成卑微的民工状,用讪笑和献媚瓦解对手的戒心。这一幕是极端有趣的,秦王已经知道行刺的计划,只有计中之计才能有成功的可能。图穷匕首见,荆轲悲壮地死去,秦王卑微地活了下来。在论述人格力量方面,《刺秦》真的很绝。
  《刺秦》之所以给我的印象如此之深,一是由于形式上的美,这包括画面上的美和结构上的美;二是它那凌驾于主旋律题材的人文主义主题。
  
  荆轲刺秦王,1998
  导演:陈凯歌
  主演:张丰毅 / 李雪健 / 巩俐 / 孙周 / 王志文
  出品:北京电影制片厂
   日本新浪潮有限公司   


  《鬼子来了》,谁知道什么才是悲剧?
  
  这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这也是有史以来最丑陋的以这场战争作为背景的电影。
  它的颠覆性超越了可以想象和容忍的程度,这也是为什么它被禁映的原因。早些年头缠白毛巾的北方农民大伯就代表着地下党组织,当着日本鬼子和伪军就“平安无事喽——”,一回头就挖地道,埋地雷,端炮楼子。但这儿呢,整个村都是一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汉奸嘴脸,而且这些还都是善良的正常人。这类电影以往都充满着浪漫主义情怀,无论是微山湖上的土琵琶声还是小兵张嘎的成长之路,都拥有着极其华丽的浪漫主义色彩。但是《鬼子来了》却是在一多半的荒诞主义上打上了现实主义的烙印。
  由于种种原因,我不能过多地评述这部电影。不能够评说为什么一刀刘为什么砍不了日本子的头但是日本子的屠刀为什么能够砍掉马大三的头;不能够评说为什么整个村没有一个人愿意承担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责任;不能够评说为什么汉奸翻译为什么非要叫“汉臣”。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大年除夕之夜,惧死的花屋想象村民们裹着棉被缝制的和服,手提武士刀来取他的性命,瑟瑟发抖中,军人(武士)的尊严与求生的欲望间作着殊死的斗争。我有时候更愿意把这部电影看作简单的描述文化差异的电影,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信仰造成的隔阂,才会造成最后的悲剧。不过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大屠杀倒不算悲剧,如果这些人吃着战败者施舍的粮食高高兴兴地活下去才是真正的悲剧。算了,谁知道什么才是悲剧?至少马大三人头落地的时候,他的笑意是很满足的。这样死去,对当事者而言不算什么悲剧。
  
  鬼子来了,2000
  原著:尤凤伟
  导演:姜文
  主演:姜文 / 姜鸿波 / 陈强 / 陈述 / 丛志军 / 香川照之 / 泽田谦也
  出品:西安电影制片厂
其他文献
继7月26日,“迈克学摇滚”光临第五届“夏日人气偶像总动员开幕式”后,8月28日,东广音乐“动感101”《张明音乐时间》再一次联合《肯德基音乐早餐》、《音像世界》杂志社推出此主题的又一系列活动——夏日激情游。  与上一次盛大的开幕式不同,这次活动的特点在于近距离交流,听众与读者也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10人一组,活动都以组别为单位,“张明音乐家族”和“音乐早餐”的成员作为领队,各自带着自己的小组与
期刊
Q:为什么昆汀称你为“灵感女神”?  A :我自己也不太清楚那个“女神”是什么意思。是指使别人有灵感的人吗?嘿,我可是认真的。我真的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不管怎样,我并不觉得我做了什么女神做的事情。我想我看了很多电影片段,给了很多我的意见,帮助昆汀把片子拍好。可我没有花时间在什么女神的基座上沉思啊。要是他觉得我让他有灵感,那很不错啊,不过这与我所做的无关。”  Q:你喜欢跟他在一起吗?  A :“过
期刊
昆汀曾说:“现在我可以给女人买条裙子,她会感到很开心,喜欢它,穿上它。这并不是因为那是我买的,而是因为我的品位提高了。”在拍摄《杀死比尔》系列时,他变得特别注重女性角色,也许是因为有他那性感的主角在。  现在的他更为自己的灵感女神——乌玛·瑟曼发狂。他的作品《低俗小说》使她成了名。(在她的《好人强尼》(Johmy Be GoodJohnny Be Good)和《盲女凶杀案》(《Jennifer E
期刊
“我仍然希望自己尽可能看起来好看,虽然我并不怕丑。”  ——克洛伊·塞维尼    她笑起来傻傻的;  她会跑去参加高中同学的聚会;  她和别人出门时总是要求各人付自己的帐;  她深深地迷恋马特·戴蒙;  她还是一个相当有争议的女演员;  她在去年戛纳电影节的电影《棕兔》(《The Brown Bunny》)里与文森特·加洛 (Vincent Gallo)有段非同寻常的激情镜头;  她自己却说:“世
期刊
关心妍(Jade)很小巧,文文弱弱的,挂着谦和的笑容。据说她在香港走的是性感路线,很不以为然,私下觉得她就该是个小家碧玉,有一点点自己的喜欢和坚持,有一点点自己的倔强和执着,时而疯狂一下,时而骄矜一下,骨子里却是个很知性很善良的女子。    对音乐一心不二    之前不太熟悉关心妍,名字略有耳闻,却从未见过其人未听过其歌。发布会上,桌上一列五张专辑,这对一个出道两年的新人来说,有些密集,也是努力。
期刊
昆汀·塔伦蒂诺1963年出生在田纳西州的诺克斯韦尔城。他的母亲当时16岁,用了电视剧《枪烟》里伯特·雷诺德所扮演的角色“昆特”为他取了名。昆汀在洛杉矶南部南海湾那个充斥着电视、电影和漫画书的环境中长大。他曾是一个极其活跃和具有极高智商的孩子,同时也有着许多的监护人。在早年他的父母离异以后,他就和他的生父托尼失去了任何联系,却一直保留着塔伦蒂诺的姓氏。  昆汀有阅读困难症并憎恨学校生活,这最终导致了
期刊
即便满场澎湃着“我不是黄蓉”的歌词,王蓉的出场总还是与此有些牵扯。青砖,白瓦之中,骑着白色骏马的潇洒侠女,越过拱桥,飘然而至。一身通红的古装扮相,中镂绣着翠绿的花边,俊俏帅气的女子,却仔细地将头发染了三种颜色,阴雨中透出了活泼叛逆的味道。  作为内地签约港台的歌手,王蓉的第一张专辑《非想非非想》给她带来了巨大的荣誉,赢得了众多音乐般奖励中的新人奖。而她也终于摆脱了早年和“王菲”重名的尴尬,用自己的
期刊
一首“广岛之恋”唱红了莫文蔚,可是它的另一个主唱和词曲创作者张洪量却一如既往的低调。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听他的歌了,即使像“你知道我在等你吗?”、“美丽花蝴蝶”年代,张洪量还是很低调,总是带着一副圆形的墨镜,说话的时候一张娃娃脸虽然含着笑,却很难让人真正看透他的心。也许只有懂得读自己心情的人才可以真正创作出好听的歌曲。  但是扳扳指头,无论是他自己唱红的“你知道我在等你吗?”、“美丽的花蝴蝶”、
期刊
红色的封面,黑色的人像桀骜不逊,还有那把标志性的吉他,这就是迪克牛仔,一个看似已经与青春与偶像无关的男人,却始终用他沧桑的容貌沧桑的嗓音,歌唱着一种属于成熟男人的悲欢喜乐,酝酿着属于他自己的特别的味道,特别的魅力。说话的时候,他总是习惯把自己唤作老爹,这个称呼里面,其实也包含着一种与众不同。年龄也好,经历也好,这是一个始终带着沧桑感觉的歌者,用最原始最真实的力量感动着每一个聆听者。    关于本色
期刊
张宇——《不甘寂寞》   喜得音乐制作有限公司制作  百代唱片有限公司提供版权  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  步升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行  距离2003年的《大丈夫》发行14个月,张宇又带来了全新专辑《不甘寂寞》。这是张宇的第13张个人专辑,同时也是他首次尝试不与自己的老搭档、太太十一郎合作(专辑中只有十一郎的一首词),而是将所有的歌词都交给林夕、陈信荣、姚谦、厉曼婷等几位港台乐坛的顶尖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