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三角区域规划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终于落地了。这说明长三角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太重要了,规划也提升了上海的核心地位。”在上海已经工作了15年的高美玲感慨地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说。
5月24日,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长三角的区域战略定位和8个方面的发展方向与重点任务,长三角将努力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
《规划》指出,长三角地区将定位为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定位凸显商机
高美玲,15年前开始在上海打拼,第12年时成立属于自己的广告公司。尤其在2008年9月7日,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后,高美玲认为,这是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迈出的坚实的一步,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高美玲认为这是难得的机遇。于是她就和自己的老公商量,成立了自己的有机蔬菜派送公司。如今她的有机蔬菜派送公司的资产已经近千万元了。高美玲说,是长三角区域的特殊性、是上海的核心地位让自己的事业走向了成功。
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说,长三角的经济在中国经济总量中占到20%左右,是国内其他任何区域都无法比拟的。长三角规划落地,意味着中国经济的1/5终于定位了。“而且,这还不单单是数量上的意义,更是国家总体战略中一个重要战略步骤的终于迈出。”
在不少专家的眼中,长三角规划的落地,是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版面”完成“拼接”的重要一步。从去年到现在,国家已陆续出台了10多个区域规划,中国将进入一个以区域为主要单位、以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互动为主要格局的发展新阶段。
而在高美玲等一些商人的眼中,长三角规划的落地将会为自己提供更多赚钱的机会。
上海的核心地位被提升
据记者从国家发改委了解到,此次批准的规划明确了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据相关资料统计,长三角以全国2.1%的陆地面积、1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7%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和47.2%的进出口总额。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中心长江三角洲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张颢瀚提出,区域规划其实覆盖了长江流域、大沿海、泛长三角等几个大的国家战略带范围,将整个长三角与泛长三角、中西部发展联系起来。其中沪宁线是中国大中城市最密集的地带,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主轴线,也是长三角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南京则是这个向长江中上游辐射的主轴线的门户城市。
在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方面,规划明确提出“提升上海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服务全国、联系亚太、面向世界的作用,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都市。
规划提出,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错位发展,扩大辐射半径,带动区域整体发展,“表明城市地位明显提高。”而在2006年版本的区域规划中,上述5城被称为“副中心城市”。同时,无论是核心区城市还是辐射区城市,均被赋予明确定位,“这些定位充分发挥了各个城市自身优势,各具特色、功能互补,有效避免了城市间的恶性竞争。”
政策引导将体现差异化
据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等一些先后参与过规划编制过程的专家学者说,此次规划最值得注意的是,在“一核六带”等长三角区域发展布局上,改变过去比较“泛”的规划特征,更注重区域性优势资源的禀赋条件,对于沿太湖、沿杭州湾等不同地带都进行了比较准确的定位。
“只有定位准,才有差异化的政策引导。”卓勇良等专家说。此次规划中,有“比较丰富的笔墨”涉及区域经济制度的合作及框架。对于环保、资源等区域内公共性的问题,此次突出了协调性的政策,这些政策将由区域内各方共同制订,共同执行。政策引导将体现差异化,沿江、沿海、沿路、沿湾等条件、目标、定位都不同的地带,土地、环保等不同的政策都将有差异化的“更为精准”的落实途径。一些以生态为主的地带,肯定不会与重点产业发展地带实施同样的开发性土地供给政策,但在生态补偿上将会有充分的考虑。
从目前已公布的规划内容来看,国家对长三角在改革创新及转变发展方式上起率先示范的作用,期望较大。这也成了规划的主要“亮点”和新意所在。
相关人士表示,长三角发展较快,所以也较早面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着力推进改革攻坚”等方面的任务,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此次提出长三角要成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这是一个较新的提法”,对长三角的期望更高了。
据专家的估算,到2020年,长三角将出现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如按长三角经济每年增长10%、主导行业经济总量的51%以上计算,到2020年,长三角的服务业就应该超过7万亿元的规模,“这个发展量是非常大的。”
将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的最核心之处,是明确了长三角的区域布局。
《规划》指出,按照优化开发区域的总体要求,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区域经济学家徐逢贤认为,现阶段最发达的上海市将传统产业直接转移目标推向中西部地区,而不再向长三角其他城市转移,长三角其他城市将随着经济发展全面向内地转移传统产业,这将带动周边地区乃至全国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
据不完全统计,在长三角16城市中选择电子信息业为产业发展重点的有12个城市,选择汽车业的有11个,选择石化的有9个。同时,在产业转型方向上也往往“不谋而合”,比如提出创意经济后,长三角城市群内共建设了11个国家级动漫基地。
“从历史来看,长三角具有与中央政府保持高度一致的历史传统。从现实来看,中国需要一个在国土范围内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的‘火车头’。”卓勇良说,作为有较好发展基础的长三角地区,应担当起历史的责任和中央的重托。
5月24日,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长三角的区域战略定位和8个方面的发展方向与重点任务,长三角将努力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
《规划》指出,长三角地区将定位为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定位凸显商机
高美玲,15年前开始在上海打拼,第12年时成立属于自己的广告公司。尤其在2008年9月7日,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后,高美玲认为,这是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迈出的坚实的一步,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高美玲认为这是难得的机遇。于是她就和自己的老公商量,成立了自己的有机蔬菜派送公司。如今她的有机蔬菜派送公司的资产已经近千万元了。高美玲说,是长三角区域的特殊性、是上海的核心地位让自己的事业走向了成功。
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说,长三角的经济在中国经济总量中占到20%左右,是国内其他任何区域都无法比拟的。长三角规划落地,意味着中国经济的1/5终于定位了。“而且,这还不单单是数量上的意义,更是国家总体战略中一个重要战略步骤的终于迈出。”
在不少专家的眼中,长三角规划的落地,是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版面”完成“拼接”的重要一步。从去年到现在,国家已陆续出台了10多个区域规划,中国将进入一个以区域为主要单位、以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互动为主要格局的发展新阶段。
而在高美玲等一些商人的眼中,长三角规划的落地将会为自己提供更多赚钱的机会。
上海的核心地位被提升
据记者从国家发改委了解到,此次批准的规划明确了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据相关资料统计,长三角以全国2.1%的陆地面积、1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7%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和47.2%的进出口总额。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中心长江三角洲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张颢瀚提出,区域规划其实覆盖了长江流域、大沿海、泛长三角等几个大的国家战略带范围,将整个长三角与泛长三角、中西部发展联系起来。其中沪宁线是中国大中城市最密集的地带,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主轴线,也是长三角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南京则是这个向长江中上游辐射的主轴线的门户城市。
在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方面,规划明确提出“提升上海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服务全国、联系亚太、面向世界的作用,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都市。
规划提出,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错位发展,扩大辐射半径,带动区域整体发展,“表明城市地位明显提高。”而在2006年版本的区域规划中,上述5城被称为“副中心城市”。同时,无论是核心区城市还是辐射区城市,均被赋予明确定位,“这些定位充分发挥了各个城市自身优势,各具特色、功能互补,有效避免了城市间的恶性竞争。”
政策引导将体现差异化
据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等一些先后参与过规划编制过程的专家学者说,此次规划最值得注意的是,在“一核六带”等长三角区域发展布局上,改变过去比较“泛”的规划特征,更注重区域性优势资源的禀赋条件,对于沿太湖、沿杭州湾等不同地带都进行了比较准确的定位。
“只有定位准,才有差异化的政策引导。”卓勇良等专家说。此次规划中,有“比较丰富的笔墨”涉及区域经济制度的合作及框架。对于环保、资源等区域内公共性的问题,此次突出了协调性的政策,这些政策将由区域内各方共同制订,共同执行。政策引导将体现差异化,沿江、沿海、沿路、沿湾等条件、目标、定位都不同的地带,土地、环保等不同的政策都将有差异化的“更为精准”的落实途径。一些以生态为主的地带,肯定不会与重点产业发展地带实施同样的开发性土地供给政策,但在生态补偿上将会有充分的考虑。
从目前已公布的规划内容来看,国家对长三角在改革创新及转变发展方式上起率先示范的作用,期望较大。这也成了规划的主要“亮点”和新意所在。
相关人士表示,长三角发展较快,所以也较早面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着力推进改革攻坚”等方面的任务,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此次提出长三角要成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这是一个较新的提法”,对长三角的期望更高了。
据专家的估算,到2020年,长三角将出现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如按长三角经济每年增长10%、主导行业经济总量的51%以上计算,到2020年,长三角的服务业就应该超过7万亿元的规模,“这个发展量是非常大的。”
将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的最核心之处,是明确了长三角的区域布局。
《规划》指出,按照优化开发区域的总体要求,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区域经济学家徐逢贤认为,现阶段最发达的上海市将传统产业直接转移目标推向中西部地区,而不再向长三角其他城市转移,长三角其他城市将随着经济发展全面向内地转移传统产业,这将带动周边地区乃至全国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
据不完全统计,在长三角16城市中选择电子信息业为产业发展重点的有12个城市,选择汽车业的有11个,选择石化的有9个。同时,在产业转型方向上也往往“不谋而合”,比如提出创意经济后,长三角城市群内共建设了11个国家级动漫基地。
“从历史来看,长三角具有与中央政府保持高度一致的历史传统。从现实来看,中国需要一个在国土范围内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的‘火车头’。”卓勇良说,作为有较好发展基础的长三角地区,应担当起历史的责任和中央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