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地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联动关系,然后介绍了自然环境恶变进程中的人文社会科学取向,最后深入探讨了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环境取向。
关键词: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科学
1引言
将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科学联系在一起,在二者之间似乎要搭建一座桥梁才能实现。然而,如果我们深度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自然环境无时不刻不在对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产生直接影响,围绕自然环境展开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态势无一不是如此,本文将简单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科学二者之间的关联,以期更多人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
2地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联动关系
我们每个人所处的自然环境都是地域化的,因为我们的活动能力有限,所到达的地点也就有限,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都始终通过地域方式创造一方文化。社会文化通过当地的物质、语言和思考方式展现出来,其中物质财富和语言属于外在文化表现方式,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是人的文化存在内生状态。换个角度说,创造人的文化存在不仅涉及形态学问题,也涉及方法论问题。创造人的文化存在的方法论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即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当地创造文化的人的活动区域,即自然环境。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华灿烂的五千年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上独特的自然环境,成就了中国社会的宗法制,助推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形成与发展。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化之大势》中,梁启超认为是地域环境导致了南北学术差异。书中详细论述国家地域环境和国家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认为一个国家的学术思想和伦理道德发展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在寒冷土地贫瘠的北方地区,形成了北方学术发展是以经验积累为取向的,比较侧重于政治、伦理和天文历法;而气候温暖湿润和土地富饶的南方地区导致南方的学术文化发展是以超经验为取向的,形式上侧重于形而上学和宗教艺术方面的讨论。
不仅中国如此,西方亦是如此。西方文明的摇篮是雅典,古希腊文明发源于南欧的爱琴海诸岛,孕育了整个欧洲文明。希腊的海岛地理自然环境筑就了小国寡民的民主政治,并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尤以哲学思想闻名。以著名哲学家弗兰克梯利的论点为例,希腊半岛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希腊坚强而又活跃的民族特点,很多港口有利于发展航海和贸易,有利于当地人民的人口迁徙。而且希腊殖民地从本土地区开始发展,沿着直布罗陀海岸构成一条连绵不断的链条,有利于激发人民的智慧和促进当地人民人格发展,并形成批评和思考的习惯,进而促使当地文化发展突飞猛进。
由此可见,在全世界范围内,地域自然环境对于当地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不尽相同,是构成当地人文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出于一定的特定自然环境中的,而自然环境又是我们好奇心的源泉和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我们得出的一系列科学研究结果不自觉的就体现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而难以避免自然环境对人文社会科学带来的影响,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的对象对于我们得出的真知灼见同样具有很大影响。
3自然环境恶变进程中的人文社会科学取向
3.1自然环境变化对于人和社会带来的多元化影响
自然环境变化会对人文社会发展带来影响,这一点毋庸置疑。从一个极端角度来看,某一特定人口聚居地如果发生了类似于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可能会对当地社会发展造成难以恢复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人们储存文化成果的方式日益精进而变得更加微小。另外,社会群际关系和人们的心性发生变化的时候也可能是源于对政治的需求和经济格局的变动,而更多的是自然环境状况的变化。比如自然环境变化必然要求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改变;自然环境变化必然影响当地政治取向和领导人的政治作为;自然环境变化必然导致当地社会人的生存方式和资源获取方式;自然环境变化可能导致当地经济的不可恢复和国家兴亡。如玛雅文明的神秘消失,主要就是过度干旱的气候导致玛雅人失去了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
3.2自然环境变化会拓展人文社会科学的认知视野
不管自然环境恶化还是欣欣向荣的发展,对于拓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题都有直接影响。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当气候变暖时,研究者们会研究导致气候变暖的因素以及气候变暖之后会发生什么问题;当气候区域寒冷时,科学家们又会研究气候寒冷对人类的迁徙和作物种植的影响等。由此可以看出,无论自然环境怎样变化,总会催生出新的研究课题。而自然环境变化究竟如何拓宽人文社会科学视野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一是自然环境发生变化鼓励人们积极拓宽认知视野探究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二是从广度和深度上对待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它是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不断进行整合的重要动力。正如,涿鹿之战就是由于自然环境恶化,为了争夺水源和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战于涿鹿之野”。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逐渐统一中原各个部落,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因此,涿鹿之战被史学家誉为“中华民族在发展时期兴亡绝续之大事。
4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环境取向
4.1环境取向构成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必须取向
自然环境的范围可大可小,大到世界整体环境,小到我们居住地周围的一草一木发生的变化。以气候为例,它目前已经构成了世界范围内共同应对的难题,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不面对的问题,2017年6月,美国总统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立刻引起全球舆论一片哗然。因此当以气候失调为标志的整个自然界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就会共同围绕“如何解决好气候变化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
4.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获得真实环境取向的自身前提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要具有时代性特点,主要需要改变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价值观。目前对于自然环境的看法,以如何尽量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为主,同时发挥其最大化的价值,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我们严重忽略。作为我们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处理好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二者之間的关系十分重要,要在研究中建立生态整体观,在人的生命自然之间建立血缘关系;同时要建立自然存在观,指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自然环境中诞生而最终还要以一种更好地姿态回归到自然当中;最后,我们要树立自然创造观,自然本身就具有极大地创造能力,比如它于无形中创造了江山河海、创造了花草树木,自然的伟大创造智慧是我们任何研究发明都不可匹敌的,只有不断地总结大自然的创造法则,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文科学的研究,更好地让人类文明延续下去。
5结语
自然环境的发展状况对于我们人类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其中就包含了以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为基础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立在本土基础上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新时代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首次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揭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不断思考自己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特点,进而为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邓翠华,陈墀成.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企业生态责任[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28-31.
[2]张中文. 环境生态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诠释[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9):149-152.
关键词: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科学
1引言
将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科学联系在一起,在二者之间似乎要搭建一座桥梁才能实现。然而,如果我们深度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自然环境无时不刻不在对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产生直接影响,围绕自然环境展开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态势无一不是如此,本文将简单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科学二者之间的关联,以期更多人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
2地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联动关系
我们每个人所处的自然环境都是地域化的,因为我们的活动能力有限,所到达的地点也就有限,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都始终通过地域方式创造一方文化。社会文化通过当地的物质、语言和思考方式展现出来,其中物质财富和语言属于外在文化表现方式,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是人的文化存在内生状态。换个角度说,创造人的文化存在不仅涉及形态学问题,也涉及方法论问题。创造人的文化存在的方法论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即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当地创造文化的人的活动区域,即自然环境。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华灿烂的五千年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上独特的自然环境,成就了中国社会的宗法制,助推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形成与发展。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化之大势》中,梁启超认为是地域环境导致了南北学术差异。书中详细论述国家地域环境和国家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认为一个国家的学术思想和伦理道德发展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在寒冷土地贫瘠的北方地区,形成了北方学术发展是以经验积累为取向的,比较侧重于政治、伦理和天文历法;而气候温暖湿润和土地富饶的南方地区导致南方的学术文化发展是以超经验为取向的,形式上侧重于形而上学和宗教艺术方面的讨论。
不仅中国如此,西方亦是如此。西方文明的摇篮是雅典,古希腊文明发源于南欧的爱琴海诸岛,孕育了整个欧洲文明。希腊的海岛地理自然环境筑就了小国寡民的民主政治,并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尤以哲学思想闻名。以著名哲学家弗兰克梯利的论点为例,希腊半岛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希腊坚强而又活跃的民族特点,很多港口有利于发展航海和贸易,有利于当地人民的人口迁徙。而且希腊殖民地从本土地区开始发展,沿着直布罗陀海岸构成一条连绵不断的链条,有利于激发人民的智慧和促进当地人民人格发展,并形成批评和思考的习惯,进而促使当地文化发展突飞猛进。
由此可见,在全世界范围内,地域自然环境对于当地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不尽相同,是构成当地人文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出于一定的特定自然环境中的,而自然环境又是我们好奇心的源泉和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我们得出的一系列科学研究结果不自觉的就体现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而难以避免自然环境对人文社会科学带来的影响,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的对象对于我们得出的真知灼见同样具有很大影响。
3自然环境恶变进程中的人文社会科学取向
3.1自然环境变化对于人和社会带来的多元化影响
自然环境变化会对人文社会发展带来影响,这一点毋庸置疑。从一个极端角度来看,某一特定人口聚居地如果发生了类似于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可能会对当地社会发展造成难以恢复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人们储存文化成果的方式日益精进而变得更加微小。另外,社会群际关系和人们的心性发生变化的时候也可能是源于对政治的需求和经济格局的变动,而更多的是自然环境状况的变化。比如自然环境变化必然要求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改变;自然环境变化必然影响当地政治取向和领导人的政治作为;自然环境变化必然导致当地社会人的生存方式和资源获取方式;自然环境变化可能导致当地经济的不可恢复和国家兴亡。如玛雅文明的神秘消失,主要就是过度干旱的气候导致玛雅人失去了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
3.2自然环境变化会拓展人文社会科学的认知视野
不管自然环境恶化还是欣欣向荣的发展,对于拓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题都有直接影响。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当气候变暖时,研究者们会研究导致气候变暖的因素以及气候变暖之后会发生什么问题;当气候区域寒冷时,科学家们又会研究气候寒冷对人类的迁徙和作物种植的影响等。由此可以看出,无论自然环境怎样变化,总会催生出新的研究课题。而自然环境变化究竟如何拓宽人文社会科学视野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一是自然环境发生变化鼓励人们积极拓宽认知视野探究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二是从广度和深度上对待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它是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不断进行整合的重要动力。正如,涿鹿之战就是由于自然环境恶化,为了争夺水源和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战于涿鹿之野”。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逐渐统一中原各个部落,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因此,涿鹿之战被史学家誉为“中华民族在发展时期兴亡绝续之大事。
4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环境取向
4.1环境取向构成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必须取向
自然环境的范围可大可小,大到世界整体环境,小到我们居住地周围的一草一木发生的变化。以气候为例,它目前已经构成了世界范围内共同应对的难题,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不面对的问题,2017年6月,美国总统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立刻引起全球舆论一片哗然。因此当以气候失调为标志的整个自然界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就会共同围绕“如何解决好气候变化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
4.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获得真实环境取向的自身前提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要具有时代性特点,主要需要改变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价值观。目前对于自然环境的看法,以如何尽量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为主,同时发挥其最大化的价值,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我们严重忽略。作为我们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处理好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二者之間的关系十分重要,要在研究中建立生态整体观,在人的生命自然之间建立血缘关系;同时要建立自然存在观,指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自然环境中诞生而最终还要以一种更好地姿态回归到自然当中;最后,我们要树立自然创造观,自然本身就具有极大地创造能力,比如它于无形中创造了江山河海、创造了花草树木,自然的伟大创造智慧是我们任何研究发明都不可匹敌的,只有不断地总结大自然的创造法则,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文科学的研究,更好地让人类文明延续下去。
5结语
自然环境的发展状况对于我们人类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其中就包含了以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为基础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立在本土基础上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新时代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首次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揭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不断思考自己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特点,进而为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邓翠华,陈墀成.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企业生态责任[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28-31.
[2]张中文. 环境生态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诠释[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9):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