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智慧对中学生精神品格的濡养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o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开发《论语》“班本”教材,在文化寻根中,积淀文化基因,濡养中学生精神品格,将《论语》原文进行重构,并采取文本阅读对接“百家讲坛”式教学方式,多元评价,引领学生求真、向善、为美,踏上探寻人生大美之路。
  【关键词】《论语》 乡土教材 中学生 精神品格 濡养
  
  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针对我校教学实际,笔者及部分同仁试图开发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论语》乡土教材。实践中,我们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诸多方面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欲就教于方家。
  
  一、以《论语》智慧濡养中学生精神品格,文化寻根中积淀文化基因——开发论语乡土教材的背景意义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生存智慧,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作为中国哲学巅峰之作的《论语》,已经成为中国的文化基因,具有超越时空的广泛适应性和强大凝聚力。随着日、韩及西方国家对《论语》等儒家文化研究的勃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更有责任、有义务指导当代中学生文化寻根,从《论语》中汲取生存智慧,以《论语》智慧濡养当代中学生的精神品格,并将孔子的智慧传承下去,力图使中学生继承并传扬传统文化基因,践行“文化爱国”思想,重建道德标杆。近年,语文专家提出三重境界的语文教育观,即语文教育应包括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我们开发中学生《论语》读本,意义还在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并以“人生语文”理念将学生引向对生命之美的追寻。
  
  二、《论语》教学内容的解构与建构——中学进行《论语》教学的核心问题
  
  实施新课改以来,尽管有些课程出现了《论语》章句,但中心停留在人技教育的层面,关注开发适合高中生阅读的《论语》乡土教材却没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基于对中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人生教育的目的,有意识的解构《论语》原著的体例,建构适用于濡养中学生精神品格的教学体系。《论语》原著,书成于众手,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条语录就是一章,若干章合为一篇,“学而第一”到“尧曰第二十”,篇章之间联系较松散。笔者依据如下原则进行解构:一是思想性,所选章节承载一定的思想性,而这一思想性对濡养中学生的精神品格极有裨益;二是一定的周知性,有一定的知名度,可能积淀为文化基因,必须传承下去;三是时代性,在当代社会依然有现实意义,或者可与当代哲学思想对接,重新焕发生命活力。
  把所选的《论语》章句归类建构。这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建构的原则:学生思想品格的各个层面。
  第一篇:感恩篇。感恩意识的淡薄恐怕已成为当代中学生的通病,他们承受父母之爱、老师之情、社会之恩而心安理得,认为理所当然。本篇多编选孔子关于“孝”的言论。第二篇:仁爱篇。当代中学生人文思想匮乏,自私自利,缺少尊重生命本体的意识。孔子思想以立身为出发点,而人立身于世的首要条件就是具有仁爱思想。“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篇里重点培养学生的仁爱思想。第三篇:君子篇。编选论语中诸多关于君子的论述,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如诚信、谦虚、礼让、乐观、正义等。第四篇:交友篇。编选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如“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朋友数,斯疏矣”,夫子交友智慧今天仍有价值。第五篇:理想篇。选编夫子对大道的追求和坚守。如“荷蓧丈人”“楚狂接舆歌”等篇章。第六篇:教育篇。编选“温故知新”“学思结合”“有教无类”等与教育有关的篇章,使学生既获得方法又滋养心灵。
  体例上,《论语》原文、注释、译文(杨伯峻为主,兼及其他)、读解、课后思考、知识链接为每一篇的布局。当然,这仍然是粗线条的整合,有待进一步的解构建构,优化组合。
  
  三、教学方式——文本阅读教学对接“百家讲坛”式教学方式
  
  笔者在教学中,既重视传统文言文文本阅读教学,落实听说读写基本能力,又重视运用央视“百家讲坛”式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处在现代语境,长时期与传统文化隔离,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能力急速下滑,而百家讲坛将传统文化通俗化与大众传播平台结合,产生惊人的效应。文化布道者于丹,以其富于磁性的魅力语言,解读《论语》,刮起了一阵于丹旋风。这个东风要借。在教学中,在注释、翻译的基础上增加了读解。解读时,将《论语》智慧融注到当代人的智慧生活当中,借鉴于丹风格,增加趣味故事,解决学生听课动力性问题。
  学生可以合作探究,为此,班里建立图书角,购置关于《论语》研究的相关书籍。学生也可上网查阅相关材料。此外,开设《论语》“学生讲堂”,学生由台下到台上,个性化解读。并且可以就不同解读展开论辩,新课改理念在这里充分得到实践。
  
  四、评价方式——多元化的动态评价方式
  
  以濡养学生精神品格为目标,在评价时难以量化考核。在实践中,笔者采取了多元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学生知识能力掌握,评价学生品格精神素养,评价学生现实人生能力。评价者的多元化,不在是语文老师的一评定终身,学生、家长、社会等为评价参与评价中来。评价方法的多元化,问卷、访谈、谈话、测验等等。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不只是注重横向比较,更关注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这样更能看到学生的进步。评价“作业”也是多元的,既有诵读作业,也有论文类作业,不乏行动类作业。比如,在进行完感恩篇教学后,布置学生感恩作业:为父母洗洗脚、捶捶背、刷刷碗,写一张贺卡,写一封亲情信。将论语教学与班级管理嫁接,评选班级道德模范、文明标兵等等,于是学生由口诵到心惟到躬行,渐渐将《论语》智慧内化为一种品格,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论语教学的几重收获——引领学生求真、向善、为美,踏上探寻人生大美之路
  
  笔者在进行《论语》教学实践的几年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觉解意识,使学生明白他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引领学生觉解《论语》学习可以有多重收获。有了觉解意识,学生知道自己在文化寻根,肩负文化基因传承大任。笔者又清醒认识到学生的拼高考的功利思想,所以笔者在教学中有意将人技教育与人文人生教育对接,求真向善为美的目标也契合高考作文的要求。第一重收获:文言知识的积累,作文素材的积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第二重收获:健康人格的形成,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第三重收获:在《论语》智慧的滋养下,快乐生活,人生境界得以提升。作为实践者,班主任,在班级营造了一个“文化场”,班级文化竞争力提升,进而软实力提升,软实力推动硬实力,在08高考中,笔者所带高三(一)班级语文成绩均分名列全校之首,一本达线50人,并包揽蚌埠市理科总分冠亚军,创造一中高考的辉煌。
  在中学生中进行《论语》教育,不是做秀,这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是一场既“化外”(外在精神风貌变化)更“化内”(内在精神品格的濡养)的运动。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探索,不断整合,不断建构中。尽管只是尝试,但这种传承文化的拳拳之心,真挚而热烈。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裂,薪火必须传承,这是语文老师也是其他教育者的大义和责任。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首诗。表面看来,这首诗记录了诗人晚年为躲避安史之乱、在成都草堂居住时经历的一件小事——“茅屋为秋风所破”。然而,值得解读的是这首诗的深层结构以及文化意义:这两个场面中的人物关系有什么变化?最后一段感慨又表达了什么社会理想?  这首诗通过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苦况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宁愿自己受冻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道主义胸怀。他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
《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是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是门深刻的艺术,不假思索的问,往往错过课堂的精彩生成,善问和巧问则让课堂思维灵动,生机勃发。老师上的每节课都要进行教学预设,而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课堂常因超越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着新课标的实践,语文教学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如何使学科教学达到一个意趣盎然,情思绵长,意韵悠远的境界,使学生人文精神得到陶养,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针对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创新,掘它的潜质,收到了好的效果。  (一)个性化语言的丰厚涵咏  教学语言是组织课堂教学的载体,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它不仅仅是工具手段,还是负载着教育者的情态认
上海《语文学习》杂志2009年第10期刊发了王荣生老师指导中学语文教学的系列讲座中的第二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在这一讲中,王老师开门见山地指出:  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备课的两个关注点。我们把它分为两个方面来讲:第一,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第二,根据学情来选择教学内容。  王老师将“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和“根据学情来选择教学内容”视作评判语文教学有无
不可否认,在教育教学中客观存在着这么一群往往让老师很头疼的学生,这就是“学困生”。不幸的是有些教师用静止、片面、僵化地看待“学困生”,对他们的教育缺乏爱心、恒心,浅尝辄止后就认为他们不可救药,贴上“学困生”标签并放弃教育。而魏书生老师总是用动态、全面、发展的眼光对待自己所接触的“学困生”,采用艺术化“特殊情况育人方法”,取得显著成果,给我们诸多启示,值得我们学习。  一、承认差异,尊重、关爱“学困
精彩课堂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教学活动的精彩为课堂追求,以课堂教学艺术的恰当运用为着力点,使课堂教学的各因素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精彩的课堂教学生态,最终促进师生精彩发展的一种课堂形态。怎样才能演绎精彩课堂?必须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加得纳提出的。所谓智能,就是智力在某种社会和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真正的问题或生产创造有
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水浒传》中三个知识分子吴用、王伦、黄文炳的命运与经历,探讨他们悲剧命运与读书人身份的关系,探究时代与社会对他们命运的影响,政治对它们生存的裹挟与倾轧。从中看出元明乱世的知识分子的性格以及他们的命运和社会地位。  【关键词】《水浒传》 知识分子 吴用 王伦 黄文炳  想在《水浒传》里找出几个读书人大概和想从沙中淘金子一样困难。试图在其中找出几个典型并加以研究,粗看起来
2011年高考早已落下帏幕,我所执教的两个班级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年后再回顾成功的原因,我认为,与科学有效的制定三轮复习计划密切相关。下面就三轮复习的成效,初探其成因。  一、一轮复习“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夯实了学生的基础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考查的内容广、精、深,高考语文更是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有人认为,语文复习与否并不重要,学生最终的差异也不会太大。对此,我不以为然。语文作为一门基础与能力
今年,我校积极开展的暑期校本培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我校“15255”课堂教学模式,对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起了很大的帮助。  教与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没有充分的准备,教学活动就不能顺利地进行。结合这次培训感受在这里我就“备课”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集体备课的作用不可忽视  集体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