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途径

来源 :学周刊·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l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向青年学生普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大责任。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之所以会产生职业倦怠,与教学观念的保守密切相关。如果高校能从思政课教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有利教学的环境,帮助思政课教师完成从灌输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的转变,将会改善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并最终达到缓解乃至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目的,最终使我国的思政课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升。
  关键词:职业倦怠 高校教师 思政课 解决途径
  一、职业倦怠的危害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学生在脱离系统的院校教育之前,受到正确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引导的最后机会。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尚显薄弱的今天,文化教育人、鼓舞人的社会功能尚未能得到充分发掘,高校思政课面向青年学生,普及思政素质教育的责任就格外重大。其教学意图就是要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灌输,而使青年学生具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备基本的政治理论素养,为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做好准备。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却足以使这最后的教育阵地发生动摇,甚至彻底沦陷。
  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履行职务行为的过程中,认为从职业过程中获得的价值感、归属感等心理满足感与职业付出相比不匹配,从而对职业长期产生情绪衰竭、人格解体、成就感下降等消极体验[1]。
  职业倦怠与个体对职业状况的不满意密切相关。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则多来自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带给教师的过多的负性情绪。
  从教学质量来说,前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消极教学行为或者因为与学生沟通不良而导致教学接受的失败,或者因为向学生传递了无关或与教学要求不符的教学内容而导致教学的失败。在这一过程中,思政课成为学生的睡觉课、玩乐课,学生旷课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也因为丧失信心而懒于教学的创新与科研,教师与学生最终形成消极的恶性互动,致使向学生灌输当今中国所需要的主流价值观、道德诉求的目标趋于失败。
  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的职业怠惰一旦形成,教师将会以冷淡、麻木、无视等非人格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将无法从教师那里获得思政方面的有益帮助与成长,错失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政治素养的有利机会。而如果遇到讨好迎合型的教师,反而有可能加剧学生不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的形成,最终不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助人是教师职业的特性,创造有质量、受欢迎的课程必定使教师感受到自我价值的成功实现,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心理满足。如果教师经过努力仍然无法收获成功授课的价值喜悦,相反却长期处于焦虑与无助的状态,那将会大大折损教师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甚至连尊重或情感实现的需求也无法获得完全的满足,这必将会使教师的身心受到打击,不利于心理和身体的健康发展。
  总之,若要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从教学入手,帮助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环境,减缓教师的职业压力方是治本之策。以下,本文将从高校教师思政课教学的职业过程出发,从四个方面具体阐释解决职业倦怠的途径。
  二、职业倦怠的解决途径
  首先,应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思政课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意识形态方面的引导和灌输,但在思政课的具体教学方法上则绝对不能采用灌输的方式,必须采用更加和缓、隐性,更加符合心理接受规律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起因恰恰是因为教学观念的落后而导致的学生对课程的疏离。而教学效果不好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思政课及教师在高校各科教学中的地位。所以,如果在高校将思政课上成一门广受欢迎的公共课,令教师重新找到职业价值,那么前述教师的职业倦怠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目前,从各方成功案例来看,思政课教学的最好方式无异于开放式教学。所谓开放式教学的宗旨主要在于学生参与教学,以及实践配合课堂。
  学生参与教学主要是从接受心理而言的,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努力,有了亲身的体会,才会主动认知,才会提高学习兴趣。在知识社会扑面而来的今天,网络的发展早已使知识不再是某人或某机构可以垄断的事。教师的职责也绝不仅仅是把现成的知识转交给学生这么简单,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职业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政课教学不教授具体知识,而是在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方面肩负着巨大责任。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上,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辩论、社会实践、教师指导学生调查研究等教学方式才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手段。
  此外,思政课教学走出去也很重要。所谓走出去是指思政课教学应该与社会实践无缝对接,无论是利用音视频资料、聘请社会人士进入课堂,还是鼓励学生走入社会参观游历,都是思政课教学开门上课的重要手段。唯有将课本中的理论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相衔接,学生才会因兴趣而吸引,因吸引而关注,因关注而思考,最终因思考而改变。
  开放的教学环境,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改变课堂、改变学生,最终也会改变教师:枯燥的课堂没有了,疏离、漠然的眼神没有了,热切、开放、多变的教学环境最终会使教师走出职业倦怠,重新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
  其次,应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环境建设。工作环境,具体来说是教学环境直接关系到教师对职业的体验。而加强教学环境主要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学最好鼓励实现小班化。
  思政课教学的实质是灌输——用主流的道德观念、意识形态及政治常识来影响、充实青年的头脑,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这是我国对公民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步骤。这种教学目的与普通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课程教学有很大不同。这导致学生在接受思政课教育时的心理动机也与普通课程教学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期待没有对专业课那样高,甚至对思政课灌输的教学意图带有逃避与排斥的倾向。因此,为达到教学目的,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掌握教育过程的主动权,随时体察学生的反应,并作出相应的回应。而动辄上百甚至几百人的大课则会极大地分散教师的精力,使其难以及时观察、掌控并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反应,不能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互动,反而会使教师感到力不从心,疲累万分。   从学生的角度看,在大课的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失控,过分阔大的环境,过多的人数也不利于开展引导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最适宜思想培育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再次,应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育。教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灵魂人物。我国现有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师对政治、经济、文化、伦理、法律、心理等多方面的社会知识具有深刻理解。教师还需密切关注国家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注意总结最新社会经济文化动态,确保思政课课堂的及时、新颖和生动。而教师能力不足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使教师产生难以胜任的疲累感,这是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高校内部应加强思政课教师之间的集体备课、教学、信息交流,还应创造机会组织教师走出去,使其得以与外校同行或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多多交流,以提高能力,同时缓解职业压力。
  目前,本科院校尚有能力组织教师进行社会考察,而普通高职院校的教师这方面的机会则较为稀少,这就限制了高职思政教师提高的机会。因此,有关部门更应关注高职思政教师的能力培养,勿使其与本科院校思政教师教学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此外,各高校应该配合思政课的教学,校主管领导应加强与教师的交流,多听取教师的意见,理解思政课教学的难处,理性看待思政课教师在各高校的学生评教分数普遍不高的现实,减轻教师的思想负担。
  最后,应加强高校思政课师生交流。如前所述,思政课教学目的的特殊性使师生关系的培育在决定思政课教学能否成功的诸多因素中占据重要位置。师生关系融洽,教师亲和力强,学生因为爱教师,所以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思政课教学成功的可能性就大。这也是善于处理师生关系的教师往往拥有成功课堂的关键。但是,思政课教学又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亲和力,必须依靠一些可能的方法和制度帮助或促进一般教师与学生的融洽关系的建立。
  比如,在正式课堂之外,高校可以开办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以教师网络答疑、交流、开办学生兴趣小组或教师与学生座谈、聊天等方式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培育师生感情,以帮助学生对课程的顺利接受。一些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认识到师生交流的重要性,所以往往一些学校的辅导员也兼任思政课的教师。然而,必须指出,辅导员没有经过专门的思政课教学的训练,虽然与学生接触的条件有了,可在思政教育的专门性方面必然力不从心。此外,辅导员管理学生一应杂事,分配在思政教育上的精力必然不足,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由有经验的教师负责,至于必要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完全可以通过上述方式得到弥补。总之,教师与学生接触的增多可以促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对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也会更加明晰。教师对课程的掌控能力越强,其对于课程的信心也会越强,也就越能大大消解教师对课程的焦虑、麻木、乏味等倦怠心态。
  三、小结
  高校思政课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其中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是引起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主要在于思政课教学不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影响受教育者价值观、世界观为目的的思想对思想、精神对精神的教育。在今天我国教学手段仍以灌输为主要模式的大背景下,在网络时代,受教育者思维日趋活跃的大背景下,就出现了教育者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在教学手段方面的严重不适感,这种职业的受挫感是引发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为充分保障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改善部分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倾向,必须在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下,进行包括教材改革、教学教法改革、考核体系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思政课教学的变革,以人性化的方式帮助教师适应启发式教学的新模式,各高校也应该充分重视并努力配合,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优化的环境支持,切实减缓教师因为教学焦虑而引发的职业倦怠。
  同时,必须看到,在我国即将步入知识经济的今天,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教学方法的传统教育理念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人们对教育的期望。未来教师传授知识的职能将逐渐被无所不有,无所不在的网络所替代,教师将承担更为重要的思维启发、能力培养、人格观培育、思想情感养成等内容的灵魂塑造的重任[2]。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很大程度是对这种趋势不适应的率先而集中的反应。此后,除思政类课程之外的大量专业课教师也将会面临类似的境况。如果今后高校教师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他们迟早会对自身的职业价值产生疑问与焦虑,而重新寻找新的价值定位势在必行,这是解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兰惠敏.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5).
  [2]于国荣.新时期大学教师角色定位与教育理念创新——基于科研、教学、育人三位一体导向的分析与探索[J].科学决策,2008(12).
  本文为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会2014年立项课题,项目编号:GXDJ2014B092,课题组成员:王琳、何洁、刘晓音、李玉清、贾学雁。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组织课堂教学,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我校积极探索并实施了富有特色的“小组合作”学教模式——“531”模式。这个学教模式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探究精神,可使科学课更加具有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应探索利用“531”学教模式助推科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科学课堂;“531”学教模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
期刊
摘 要: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综合型与实践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将培养高技能、高层次以及服务于区域发展的技术型人才作为重心,建立由民间资本、企业、学校以及政府等共同参与的多元投资结构。  关键词: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多元投资;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1
期刊
摘 要:农村作文教学要活用教材,让题目具有开放性,让作文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学会采撷生活浪花,并注意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之美,引导学生喜欢写作,从而使学生“用我笔写我心”,写出农村特色,写出希望与自豪,并从中获得快乐。  关键词:农村;题目开放;生活体验;贴近生活;获得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
期刊
摘 要:“诱思”就是历史教学登堂入室的途径。循循善诱是手段,是技巧;独立思考是目的,是内容。学案式诱思探究性学习方式,其步骤就是情境创设、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与分层检测。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诱思”。诱思就是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变学为思,变学为悟。  关键词:“诱思”;循循善诱;学案式探究性学习;变教为诱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
期刊
摘 要:学习语文有多种途径,教科书只是其中一种。由于课时和篇幅的局限,教科书编选的内容和数量有限,不免会有种种缺憾。而语文素养的提高,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能力的培养、语感的养成,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难以完成的。因此,教师应重视阅读,并让学生进行课文阅读,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
期刊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对于定量的课时,因其内容的庞大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不能顾及全面。因此,教师应打破学科边界,用减一减的思维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借用主题模块,用加一加的方法对活动内容进行整合;联结学生生活实际,用变一变的形式对活动范围进行拓展;借用减一减、加一加、变一变等多种方法对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合。  关键词:整合;主题;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构建充满幸福感的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的美好夙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幸福感,一直是语文教师积极探索的难题。而幸福的取得,其方法多种多样,不一而论。充满幸福感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才是我们苦苦追寻的课堂,才是让心灵自由飞翔的课堂。  关键词:幸福感;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189  DOI
期刊
摘要:绘画中的整合,就是对所拥有的素材进行筛选,有进有退,有取有舍,最终达到突出明确主题思想的效果。就油画家而言,就是要对不同造型、不同明度、不同颜色和不同内容的素材进行识别与选择,吸取与调配,让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画面更有说服力,更有视觉冲击力,创造出美妙的视觉图像。  关键词:整合 构思 取舍  在绘画过程中,要对不同造型、不同明度、不同颜色、不同内容的素材进行识别与选择,吸取与调配,让它
期刊
摘 要:对人的存在进行本源性还原,揭示人作为价值主体和道德主体的内涵,在伦理学的框架内,探索人的在自由意志和幸福生活之间的内在同一。以此为入口进行道德教育,实现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的建构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坚持。  关键词:个体;德性的实现;道德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240  DOI:10.16657/j.cnki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处于思想最活跃期,也处于实践能力最强的阶段。他们除了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外,还积极参与以及组建与本专业知识相关的专业类社团,把自己所学所感实践于社团活动之中。这不仅有利于丰富社团形式,还能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受到教育,从而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社会技能,是值得提倡的。  关键词:社团活动;专业社团;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