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近几年中国电影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来说,我国的电影业已经走上了正轨了,而且电影产业开始发挥了自己在文化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电影行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很多的不足。我们的电影文化需要更多的机会走出去,向世界推广中国电影文化同时实现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而现在要探索的是一条用独特的文化理解和电影模式可以将中国电影更好的进行世界化的推广。本文将由“无厘头”幽默产生的原因、“无厘头”背后的文化内涵、受众的接受基础三方面来阐释周星驰电影在中國广受欢迎的原因;又以《少林足球》的“无厘头内部转变”来探求中国电影应该为世界化的推广做哪些改变。
【关键词】:无厘头 ;幽默 ;受众基础 ;文化共同体
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票房冠军——《泰囧》 ,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票房能超10亿的电影了。然而当我们的票房冠军走出国门时,却发现《泰囧》再次给国人带来讶异——票房实在太低了!前些年的《英雄》的成功(北美市场5371万美元)似乎已经无法复制。《泰囧》首日票房只有惨淡的9098美元,约700人捧场观看,该片首周末也仅仅收获了3.22万美元(约合20万元人民币)。前后的巨大差异让国人诧异的同时也让中国电影人开始反思我国的电影到底怎么样才可以更好向世界推广,怎么样的电影类型才可以吸引不同国度的观众群体。
周星驰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前提是要被一代人所接受。仔细看其电影,会发现其电影里所表现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是有极大差距的,这样的世界为何会被接受?为什么小人物的那些言行会那样的逗人发笑?为什么唐伯虎、007那样的经典形象在手里经过了那么大尺度的改造却还是有那么广泛的认可?这些经典形象的获得了极高的认可度的原因又到底在哪里?
一、周星驰的文化土壤
(一)大众心理状态
1、寻常人,大多数
周星驰电影的成功不能摆脱对特定社会背景下大众心理状态的准确把握上。
在实用主义和功利性盛行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完美高大的古典英雄似乎不再适用于现代或后现代式的香港。家庭生活的安全感、更好的过好自己的日子无疑是他们更需要的。港人这种个人生命价值观念空前高涨的意识形态的变, 被周星驰敏锐地捕捉到了,他的天才之处在于他很巧妙的应运到了自己的电影中。
这种个人价值具体体现在周星驰电影里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关注点聚焦到了这些平凡的个人身上,主人公身上还满是“反英雄特点”,这与之前的李小龙式的英雄完全不同,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一点,在成龙电影中也同样有体现:李小龙是一拳下去,怒吼一声“我打!”,然后如战神一般凌立着;成龙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打了别人一拳,自己大呼好痛。这样的情节设立很好的迎合了香港市民关注自身的需求。
具体看主人公的身份:好色的小警察、韦小宝、乞丐苏乞儿、替身演员……都是小人物。
这些形象表现出普通百姓对待现实的无奈的市民心态, 这些人物的真实性、形象性、深刻性得到了港人的大加肯定。周星驰6次打破香港电影的票房记录、8次登顶香港年度票房冠军,在破纪录的次数和登顶次数上都是历史上第一的。这样的成绩就是港人对其认可的表现。我们不难可以看出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很好的迎合了观众的心理,他们的举手投足间都很好的展现了港人的日常生活的常态。而对于这样的角色的塑造,最重要的是要观察生活,投入生活。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对于导演和表演者来说,表现这些小人物就要抓住这些小人物最小的眼神和动作,这样才可以从细微之处进入观众的心里。
2、生活大部分
周星驰影片中的主人公们可没有一个做的是传统意义上英雄做的事,痞子、混
混的动物都是为了谋生(如《功夫》)、成年男子为了泡妞(如《唐伯虎点秋香》)、当男人的要争点儿面子(如《食神》)……这些事或许发生的时代背景与我们相距甚远,然而因为一切都是基于生活而衍生出来的,所以给人以相当亲切的感觉,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所以说,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形象往往更可以打动人心,也最可以反应生活和现实,这才是艺术的最高追求。
这些主人公也会当英雄,但是这种英雄仅仅是“2小时英雄”,他们的性格当中才没有那些“拯救世界的基因”,歪打正着是他们英雄事迹的特征。这种不经意间的一种歪打正着,不经意的创咋奇迹,正是这种小人物吸引人和特别的地方。
3、无奈中的大多数
97回归是中国的大事儿,然而对香港地区的重要程度绝对大于大陆。香港会变成怎样?还会不会是亚洲的经济的火车头?社会主义会不会把香港的建设搞得一团糟?这些都是值得令人思考的问题,同样是香港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在种种顾虑下,移民潮出现了。数字显示,仅在1992年至97年间,就有30万港人移民加拿大、美国、英国、澳洲、新西兰……②(香港文汇报2007年6月4号)然而移民是有条件的,需要钱。这就为移民一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移民就必须在香港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与地位,这样一来,小人物便成为了一种弱势群体。
周星驰电影则恰恰很好的面向了小人物,小人物不能移民,小人物只有无奈,只有对于未来无限的担忧,所以无奈成了周星驰电影里表现的一个主题。 《大话西游》中的孙悟空、《喜剧之王》中的尹天仇、《咖喱辣椒》里的小警察、《大内密探零零发》里的零零发都是这样无奈的人。以孙悟空为例,孙悟空成了凡人之后除了求饶、逃跑什么都不会;面对时间,尽管月光宝盒在手,然而还是摆脱不了命运
的束缚;对于爱情,白晶晶他抓不住,紫霞仙子在他面前被打得魂飞魄散。他能如何?只能撕心裂肺的吼叫!
这样的无奈是许多人面对现实仅有的情绪,这样的表达正是将小人物内心最无奈最悲愤的心理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在演员诠释小人物的角色时,我们常常看到了他们隐忍背后的一种悲愤和伤感。从他们的言语和表情中,我们捕捉到了很多细节,很多时候对于人物形象展示的处理中在表现伤心以及愤怒时,颤抖的双手,握紧的双拳,微微颤动的眉毛等等,都是展现人物内心的一种悲愤和无奈,是对世界的控诉。让人对其的社会遭遇产生同情,同时很好的反应当时香港社会的现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结 论
从周星驰的得失之处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喜剧电影在本国的成功是无法脱离本土的,均在土壤上方可茁壮成长。如果对于以往产生的成绩、优势依依不舍,而不肯舍弃掉一些东西,做一些改变,中国电影文化的全球化推广始终会是一个问题。在电影类型定位中找寻到自己的特色,忍痛割舍掉一些本土化的内容,代之以普世的、简单的、易于接受的共通文化内容,那么中国电影文化的全球化推广便有了希望。当然中国电影中角色人物的塑造上更需要我们的重视和花心思。在人物角色的塑造上需要演员进行更深入的塑造和表现,通过语言动作形体等各种方面将特有的中国式幽默表现出来。很多时候,演员表演的一个神态一个动作都是作为喜剧电影的一个笑点和幽默的展现方式。作为想要做向世界推广的电影,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本土的语言幽默,社会背景的折射以及现实的反映得不到外国观众很深刻的等同感以及代入感。于是,这就需要我们的表演者用动作,服饰,神态等展现出来,带给观众一种直观的享受和冲击。很多经典人物形象之所以在全世界都可以有很高的认同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所展现的人物是有大众的特点,普世的价值观,在平凡中找到人物特有的性格表现方式。而不是局限于本土文化的创作和发展。只有将我国电影融入到世界电影潮流中,改变我们本身的缺点和不足,在保持我们独特几千年文明文化以及社会特点的同时,寻求一种简单而且易懂的表现方式,以最大的可能性创造属于世界的中国电影文化!
改变方才是推广的开始,改变塑造了“可能性”。中国电影的未来,值得期待!
参考资料:
[1]吴昊.《香港电影民俗学》[M]北京:次文化有限公司,1993:7
[2]罗艺军.《中国电影评论概说》[M]北京:《电影艺术讲座》,第4 一7 9页
[3]《历史与现状—第三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01
【关键词】:无厘头 ;幽默 ;受众基础 ;文化共同体
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票房冠军——《泰囧》 ,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票房能超10亿的电影了。然而当我们的票房冠军走出国门时,却发现《泰囧》再次给国人带来讶异——票房实在太低了!前些年的《英雄》的成功(北美市场5371万美元)似乎已经无法复制。《泰囧》首日票房只有惨淡的9098美元,约700人捧场观看,该片首周末也仅仅收获了3.22万美元(约合20万元人民币)。前后的巨大差异让国人诧异的同时也让中国电影人开始反思我国的电影到底怎么样才可以更好向世界推广,怎么样的电影类型才可以吸引不同国度的观众群体。
周星驰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前提是要被一代人所接受。仔细看其电影,会发现其电影里所表现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是有极大差距的,这样的世界为何会被接受?为什么小人物的那些言行会那样的逗人发笑?为什么唐伯虎、007那样的经典形象在手里经过了那么大尺度的改造却还是有那么广泛的认可?这些经典形象的获得了极高的认可度的原因又到底在哪里?
一、周星驰的文化土壤
(一)大众心理状态
1、寻常人,大多数
周星驰电影的成功不能摆脱对特定社会背景下大众心理状态的准确把握上。
在实用主义和功利性盛行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完美高大的古典英雄似乎不再适用于现代或后现代式的香港。家庭生活的安全感、更好的过好自己的日子无疑是他们更需要的。港人这种个人生命价值观念空前高涨的意识形态的变, 被周星驰敏锐地捕捉到了,他的天才之处在于他很巧妙的应运到了自己的电影中。
这种个人价值具体体现在周星驰电影里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关注点聚焦到了这些平凡的个人身上,主人公身上还满是“反英雄特点”,这与之前的李小龙式的英雄完全不同,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一点,在成龙电影中也同样有体现:李小龙是一拳下去,怒吼一声“我打!”,然后如战神一般凌立着;成龙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打了别人一拳,自己大呼好痛。这样的情节设立很好的迎合了香港市民关注自身的需求。
具体看主人公的身份:好色的小警察、韦小宝、乞丐苏乞儿、替身演员……都是小人物。
这些形象表现出普通百姓对待现实的无奈的市民心态, 这些人物的真实性、形象性、深刻性得到了港人的大加肯定。周星驰6次打破香港电影的票房记录、8次登顶香港年度票房冠军,在破纪录的次数和登顶次数上都是历史上第一的。这样的成绩就是港人对其认可的表现。我们不难可以看出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很好的迎合了观众的心理,他们的举手投足间都很好的展现了港人的日常生活的常态。而对于这样的角色的塑造,最重要的是要观察生活,投入生活。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对于导演和表演者来说,表现这些小人物就要抓住这些小人物最小的眼神和动作,这样才可以从细微之处进入观众的心里。
2、生活大部分
周星驰影片中的主人公们可没有一个做的是传统意义上英雄做的事,痞子、混
混的动物都是为了谋生(如《功夫》)、成年男子为了泡妞(如《唐伯虎点秋香》)、当男人的要争点儿面子(如《食神》)……这些事或许发生的时代背景与我们相距甚远,然而因为一切都是基于生活而衍生出来的,所以给人以相当亲切的感觉,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所以说,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形象往往更可以打动人心,也最可以反应生活和现实,这才是艺术的最高追求。
这些主人公也会当英雄,但是这种英雄仅仅是“2小时英雄”,他们的性格当中才没有那些“拯救世界的基因”,歪打正着是他们英雄事迹的特征。这种不经意间的一种歪打正着,不经意的创咋奇迹,正是这种小人物吸引人和特别的地方。
3、无奈中的大多数
97回归是中国的大事儿,然而对香港地区的重要程度绝对大于大陆。香港会变成怎样?还会不会是亚洲的经济的火车头?社会主义会不会把香港的建设搞得一团糟?这些都是值得令人思考的问题,同样是香港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在种种顾虑下,移民潮出现了。数字显示,仅在1992年至97年间,就有30万港人移民加拿大、美国、英国、澳洲、新西兰……②(香港文汇报2007年6月4号)然而移民是有条件的,需要钱。这就为移民一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移民就必须在香港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与地位,这样一来,小人物便成为了一种弱势群体。
周星驰电影则恰恰很好的面向了小人物,小人物不能移民,小人物只有无奈,只有对于未来无限的担忧,所以无奈成了周星驰电影里表现的一个主题。 《大话西游》中的孙悟空、《喜剧之王》中的尹天仇、《咖喱辣椒》里的小警察、《大内密探零零发》里的零零发都是这样无奈的人。以孙悟空为例,孙悟空成了凡人之后除了求饶、逃跑什么都不会;面对时间,尽管月光宝盒在手,然而还是摆脱不了命运
的束缚;对于爱情,白晶晶他抓不住,紫霞仙子在他面前被打得魂飞魄散。他能如何?只能撕心裂肺的吼叫!
这样的无奈是许多人面对现实仅有的情绪,这样的表达正是将小人物内心最无奈最悲愤的心理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在演员诠释小人物的角色时,我们常常看到了他们隐忍背后的一种悲愤和伤感。从他们的言语和表情中,我们捕捉到了很多细节,很多时候对于人物形象展示的处理中在表现伤心以及愤怒时,颤抖的双手,握紧的双拳,微微颤动的眉毛等等,都是展现人物内心的一种悲愤和无奈,是对世界的控诉。让人对其的社会遭遇产生同情,同时很好的反应当时香港社会的现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结 论
从周星驰的得失之处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喜剧电影在本国的成功是无法脱离本土的,均在土壤上方可茁壮成长。如果对于以往产生的成绩、优势依依不舍,而不肯舍弃掉一些东西,做一些改变,中国电影文化的全球化推广始终会是一个问题。在电影类型定位中找寻到自己的特色,忍痛割舍掉一些本土化的内容,代之以普世的、简单的、易于接受的共通文化内容,那么中国电影文化的全球化推广便有了希望。当然中国电影中角色人物的塑造上更需要我们的重视和花心思。在人物角色的塑造上需要演员进行更深入的塑造和表现,通过语言动作形体等各种方面将特有的中国式幽默表现出来。很多时候,演员表演的一个神态一个动作都是作为喜剧电影的一个笑点和幽默的展现方式。作为想要做向世界推广的电影,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本土的语言幽默,社会背景的折射以及现实的反映得不到外国观众很深刻的等同感以及代入感。于是,这就需要我们的表演者用动作,服饰,神态等展现出来,带给观众一种直观的享受和冲击。很多经典人物形象之所以在全世界都可以有很高的认同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所展现的人物是有大众的特点,普世的价值观,在平凡中找到人物特有的性格表现方式。而不是局限于本土文化的创作和发展。只有将我国电影融入到世界电影潮流中,改变我们本身的缺点和不足,在保持我们独特几千年文明文化以及社会特点的同时,寻求一种简单而且易懂的表现方式,以最大的可能性创造属于世界的中国电影文化!
改变方才是推广的开始,改变塑造了“可能性”。中国电影的未来,值得期待!
参考资料:
[1]吴昊.《香港电影民俗学》[M]北京:次文化有限公司,1993:7
[2]罗艺军.《中国电影评论概说》[M]北京:《电影艺术讲座》,第4 一7 9页
[3]《历史与现状—第三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