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沉浸式多感官体验下的书籍设计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j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籍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在当今信息化大爆炸时代,如何带领学生进行书籍创新,在设计中融入沉浸式多感官体验设计,带给读者更多的趣味与美的享受。同时,对学生提出了更强的专业要求,多感官体验交互设计作为传播媒介为书籍装帧设计开辟了新方向。
  关键词:沉浸式  多感官体验  书籍设计
  多感官体验意即眼、耳、鼻、舌、皮肤,指人的五个感觉器官,设计者可通过触味听嗅视觉以及书籍的材质、光影、声音、味道等进行书籍形态拓展。而沉浸式体验意即让人忘却真实世界而调动人的五官持续专注于当下的虚拟情境中并感到愉悦与满足。近些年来,新媒体艺术风起云涌,利用电子数字技术占据时代前端。沉浸式体验通过声光电、视触听与设计、艺术等各方面配合全息投影、AR、VR等科技手段带来无与伦比、身临其境的崭新的感官体验,视触听在当下有了较好表现,比如当下智能手机APP阅读,APP阅读界面融合了视触听,如点开象征意义的符号后进入,伴随触觉体验“滑动、点击”等提示,操作过程配有不同音乐;而目前的书籍设计中五官同时体验的设计还比较少,难度相对较大,在进行多感官体验组合设计时,还需结合科技手段与交互场景,将交互沉浸式与多感官体验相融,在书籍设计中加入全息投影、AR、VR科技手段,可以让读者体验虚拟图像与声效,使沉浸式教学带来课堂的体验与交互。
  1.沉浸式视觉交互体验
  吕敬人提出书籍设计是集五感为一体的装帧艺术。数字媒体时代单一的电子书并不能让我们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五感在阅读上得到延展,纸质的感官体验“真实感”“美观度”“保鲜度”是电子书无法比拟的,书的门户书封最先引起人们关注,从而诱导人们打开书籍,色彩、造型、空间构成等手法在书籍设计中运用得相当成熟,增添了无限意境。我们可将书籍中的具体建筑、博物馆、故宫等主题内容、情感力量投射到具体场景与当下虚拟装置中,让读者切身体会书中具体形态,更好的领会书籍主题与内涵,达到身临其境的多感官体验与沉浸式阅读。
  2.沉浸式味听触觉交互体验
  日本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先生提出五感设计理论,开展以色悦人、以声动人、以味诱人、以情感人来升华书籍的竞争力;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提出五感设计是信息建筑的构建;美国工业设计师Jinsop Lee认为五感设计在于感官接受程度与产生的各个效果所产生的最佳值;日本深泽直人设计的果汁饮品包装,将包装盒造型与水果外观设计一致,五感的搭配辅特殊包装材质让人分辨出不同味道,创就最佳饮品销量。声音属于书籍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有声听读软件有荔枝FM、喜马拉雅、有声阅读APP等;書籍翻页的声音,不同材质发生不同声音带来精神愉悦;书籍中自带的背景音构成阅读的不同情感体验。味觉体验在书籍中运用较少,日本群马县太田市面包店推出可以食用的经书《法灯》,把经文写在宽条幅的面片上,文字浸水后仍然不会消失。嗅觉体验即把气味通过纸张融入其中,如《流失》一书加入朴实、淡雅的木香气味,如空巢老人生活平淡无奇。另外人们通过在视触觉中联想到味觉与嗅觉。可通过多组合彰显书籍所表达的内容,如“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视觉”等,如纯手工打造的《乐舞蹈敦煌》,不同的毛边纸和做旧感,古朴纸张仿若带人们穿越时空。
  综上所述,面对教学技术的升级,沉浸式多感官与交互体验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创新型多感官组合方式给书籍设计课程带来更多亮点,英国开放大学《2018年学习趋势报告》中将沉浸式学习列为未来学习趋势之一,在复杂多样的教学课程改革中,全方位沉浸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学习的理解和体验的沉浸感,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帮助学生在实际创作中学习更新的技能和知识。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名称:新媒体时代多感官体验设计理念在高校设计教学中的创新研究——以书籍设计课程教学为例,项目编号 :2018JGA322
  作者简介:陈水清(1989—),女,湖南长沙人,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讲师,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其他文献
黃晖书法作品选
期刊
A  知道邓尉山的名号,是在学校里读龚自珍的那篇《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江宁的龙蟠还不曾到,杭州的西溪即刻是要再次前往,而这苏州的邓尉,此番来苏州,是务必要一上的了。  初次来苏州时,那天访周瘦鹃故居前,就读到周老先生写邓尉山看梅花的诗与文章。其诗一首云:“万树梅花锦作堆,皑皑一白满山隈。几时修得山中住,朝夕吹香嚼蕊来。”感觉里,周先生对梅花的繁枝很是喜欢。而
期刊
刘振涛(字涛声,号云山,别号莲心草堂主者。其书法工楷书,擅行草,亦能隶篆;书风雄而秀,雅而健,沉着痛快。以下简称“刘”。)  李少华(湖南广播电视台记者、湖南省书协会员,以下简称“李”。)  对话时间:2019年4月13日   2019年4月20日   2019年5月2日  对话地点: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星语林小区刘振涛先生寓所  一、书展誉京华,专家高评价  李:感谢刘老师接受我的采访。我们就从您
期刊
铜墨盒与刻铜墨盒在说法上有些小的区别。刻铜墨盒是指有刻工的。我们说刻铜墨盒大约产生于咸同年间,这之前有光素的未加刻工的铜墨盒早些年出现,大约是在嘉道年间。那么,是谁发明了铜墨盒呢?  以前我们说起过李放,也说起过李葆恂。李放的父亲是李葆恂,李放的儿子叫李大翀。李氏一门家学渊源,都雅好收藏,对京师琉璃厂手工艺人感兴趣,有研究,并都有相关著述。李大翀也继承了家学,也是有相关著作的。并且李大翀得享长寿,
期刊
阳红光  64岁,湖南省平江县人,全国公安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2012年下半年开始创作拍摄“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至2013年6月拍摄了第一部《共和国不会忘记——湖南省平江县失散老红军肖像摄影》,2013年8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中国美术馆永久典藏了其中2张照片,中国摄影家协会展览中心永久典藏了整套照片。2016年6月至2018年拍摄了“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第
期刊
王法,纳西族,1963年出生于云南丽江,笔名通登、法一、法顗、淡翁、职业媒体人,曾获21屆中国新闻奖。现为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丽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丽江书法院(社团法人)、《春城晚报·书画云南》主编。潜心于“动态与静态关系研究”“书法线质、空间及其元素研究”“中国书法‘病态’研究”。 其书法早年从晋唐入手,中年始涉于北碑之首《张猛龙碑》《中岳嵩高灵庙碑》《好大王》等,并保留了雄奇峻雅的风骨,却又
期刊
郭震乾,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第7、8届)、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画马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宁夏“首批塞上文化名家”、宁夏文史馆馆员、宁夏美术家协会顾问(第5、6届副主席兼秘书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多次被授于“宁夏杰出美术家”称号,被评为“宁夏文艺界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作品入选全国美展28次(含油画、国画、版画),荣获1997中国艺术大展银奖、鲁迅
期刊
吴广,湖南湘阴人,当代青年学者、金石书画家、作家、诗人,字一庵,号泥古丁、无法墨家、一寸心十门艺百家饭千万亿生,别署再云轩,刘炳森赐号四全斋。擅诗书画印,偶作歌曲赋,喜经史子集。艺术界称其为:当代一位精通诗书画印“四全”的学者型艺术家,当代中国新词牌、新曲牌、新成语、新辞条的开创者和实践者。  曾发表各类艺术作品数千件,各类著述十余部,共二百余万文字行世;作品四十多次入选中宣部、文化部及中国文联、
期刊
《金石蕃锦集第一》系胡小石先生在李瑞清先生家中当家庭教师期间,遍览李氏所藏金石拓片,萃取精华,而成是集,为一、二两册。临川李氏为收藏重镇,享誉当时,由此亦可窥李氏收藏之一斑。今据其一所见胡小石先生之印文,略为注解,以见其汲古说今之情。  开篇《鲁公伐徐鼎》,其末有印文曰“从周”,为白文,此一本乃师李瑞清先生之教。李瑞清有云,求篆于金,求隶于石,神游三代,目无二李。“周”在三代之列,大篆以《毛公鼎》
期刊
千载书法,今时式微。  古人作书,以载文章心迹,非惟笔墨技,如人家闺秀,言语行坐,修身为己。今时作书,也扮闺秀,多是为人。  前些年,王镛先生曾倡导“艺术书法”,龙瑞先生亦喊出“贴近文脉”,应是针对时下之“技术型”书画而发。然时风已非旧日,资料充沛抵挡不住诱惑多多,虽读古签古远易于古,惟独此心不古。  然凡事必有不同者,今时,也必有人心思遥接古人。他们是少数,是独行者。吾所识之书家杨频先生,即为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