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珍贵艺术的瑰宝。当代大学生加强民族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搞好民族音乐教育,是高师院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关键词 救亡音乐 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一、救亡音乐对当代大学生爱国思想的影响
抗日救亡音乐始自1931年“九一八”之后黄自等创作的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和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新编“九一八”小调》等。其后,群众性的救亡歌咏热潮促进了救亡音乐队伍、救亡歌曲创作和救亡歌咏团体的发展。大批新创作的救亡歌曲如《五月的鲜花》、《救国军歌》、《松花江上》等,都迅速唱遍全国。“七七”事变后,救亡歌咏运动也出现了高潮。全面抗战,更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大批艺术形式更多样、民族风格更鲜明的抗战歌曲。其中如《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长城谣》、《打回东北去》、《丈夫去当兵》、《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等,传唱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形成了“有人烟处,即有抗战歌曲”的形势。抗日救亡音乐鲜明地树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旗帜,他们所创作的反映广大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特别是反抗阶级和民族压迫要求的作品,不仅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而且它们所具有的新的音乐风格、新的时代气息,也为中国新兴音乐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二、当代大学生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通过民族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
我国的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民歌、民族器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间歌舞等几部分。它们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所持有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观。我国每一个民族的民歌因为不同的地域特点,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如婉转、细腻、悠扬动听的江南丝竹;高亢、悠扬,节奏自由宽广的内蒙古民歌;活拨、欢快、常常带有舞蹈性节奏的新疆民歌等等;我国的戏曲音乐也品种繁多,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剧种,他们在行腔、道白、武打、服饰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如文化底蕴深厚的京剧、浓郁西部风情的秦腔、泼辣热情的东北二人转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代大学生很多都不会去欣赏这些美,庸俗的爱情歌曲、港台流行音乐已成为他们演唱和欣赏的内容,甚至有的学生从发式,衣着打扮,到饮食,生活方式等都在模仿西方或某一明星,这是由于他们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尤其缺乏民族的审美观的结果,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通过民族音乐教育,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中国民族音乐是融汇50多个民族文化精华的音乐文化,其异彩纷呈。早在距今七千多年的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在生产与生活的实践中,开辟了音乐历史的源头。如《诗经》中的《国风》收录了我国北方160首民歌已具有相当完整、成熟的艺术形式。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词”、元代的“散曲”、“小令”、明清以来的“歌谣”、“小曲”等等都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放射着不灭的光辉。几千年来,我国民族音乐的宝库里积累了丰富的反映现实生活,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珍品,并不断创作出新的,有较高水准的优秀作品。据不完全统计,民歌有30万首左右,3000多种有记载的民族民间乐器,300多种曲艺音乐,400多个戏曲剧种,他们都是56个民族长期交流和融合的精髓,不论是题裁形式,还是音调、风格都是极其丰富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自身规律。
(三)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有效途径。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但最好的内容和形式莫过于民族音乐教育。因为民族音乐,是一种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的语言,是一种能冲破民族地区界限的语言,是引人奋进,感人肺腑的语言,是任何教育所代替不了的语言。六十年代的一首《我们走在大路上》,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坚强地站起来,走向胜利,走向成功,感召着年轻人的爱国之心,勉励其努力奋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古往今来我国的民族音乐就像一部壮丽的诗篇,一幅宏伟的画卷,记录着祖国光辉的历史和辉煌的业绩,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好题材,是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高校音乐教育应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放在首位,逐步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以适应高校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许玮.论多元化视野中的我国民族音乐教育[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2]吴跃跃.论民族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0,(3).
[3]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中国音乐学[J].2004,1.
关键词 救亡音乐 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一、救亡音乐对当代大学生爱国思想的影响
抗日救亡音乐始自1931年“九一八”之后黄自等创作的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和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新编“九一八”小调》等。其后,群众性的救亡歌咏热潮促进了救亡音乐队伍、救亡歌曲创作和救亡歌咏团体的发展。大批新创作的救亡歌曲如《五月的鲜花》、《救国军歌》、《松花江上》等,都迅速唱遍全国。“七七”事变后,救亡歌咏运动也出现了高潮。全面抗战,更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大批艺术形式更多样、民族风格更鲜明的抗战歌曲。其中如《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长城谣》、《打回东北去》、《丈夫去当兵》、《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等,传唱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形成了“有人烟处,即有抗战歌曲”的形势。抗日救亡音乐鲜明地树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旗帜,他们所创作的反映广大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特别是反抗阶级和民族压迫要求的作品,不仅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而且它们所具有的新的音乐风格、新的时代气息,也为中国新兴音乐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二、当代大学生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通过民族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
我国的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民歌、民族器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间歌舞等几部分。它们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所持有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观。我国每一个民族的民歌因为不同的地域特点,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如婉转、细腻、悠扬动听的江南丝竹;高亢、悠扬,节奏自由宽广的内蒙古民歌;活拨、欢快、常常带有舞蹈性节奏的新疆民歌等等;我国的戏曲音乐也品种繁多,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剧种,他们在行腔、道白、武打、服饰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如文化底蕴深厚的京剧、浓郁西部风情的秦腔、泼辣热情的东北二人转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代大学生很多都不会去欣赏这些美,庸俗的爱情歌曲、港台流行音乐已成为他们演唱和欣赏的内容,甚至有的学生从发式,衣着打扮,到饮食,生活方式等都在模仿西方或某一明星,这是由于他们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尤其缺乏民族的审美观的结果,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通过民族音乐教育,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中国民族音乐是融汇50多个民族文化精华的音乐文化,其异彩纷呈。早在距今七千多年的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在生产与生活的实践中,开辟了音乐历史的源头。如《诗经》中的《国风》收录了我国北方160首民歌已具有相当完整、成熟的艺术形式。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词”、元代的“散曲”、“小令”、明清以来的“歌谣”、“小曲”等等都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放射着不灭的光辉。几千年来,我国民族音乐的宝库里积累了丰富的反映现实生活,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珍品,并不断创作出新的,有较高水准的优秀作品。据不完全统计,民歌有30万首左右,3000多种有记载的民族民间乐器,300多种曲艺音乐,400多个戏曲剧种,他们都是56个民族长期交流和融合的精髓,不论是题裁形式,还是音调、风格都是极其丰富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自身规律。
(三)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有效途径。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但最好的内容和形式莫过于民族音乐教育。因为民族音乐,是一种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的语言,是一种能冲破民族地区界限的语言,是引人奋进,感人肺腑的语言,是任何教育所代替不了的语言。六十年代的一首《我们走在大路上》,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坚强地站起来,走向胜利,走向成功,感召着年轻人的爱国之心,勉励其努力奋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古往今来我国的民族音乐就像一部壮丽的诗篇,一幅宏伟的画卷,记录着祖国光辉的历史和辉煌的业绩,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好题材,是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高校音乐教育应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放在首位,逐步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以适应高校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许玮.论多元化视野中的我国民族音乐教育[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2]吴跃跃.论民族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0,(3).
[3]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中国音乐学[J].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