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小城镇生态景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zh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笔者通过对本区域小城镇生态景观建设的研究,发现了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以长庆桥工业集中区生态景观建设为例,在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以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地区 小城镇 生态景观 树种规划 地域文化
  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广阔,大中城市数量少、密度低,而小城镇数量大、分布广。小城镇成为该地区人们最主要的聚居地,因而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重点在于小城镇①。随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方面:生态环境建设让位于经济发展;科学规划让位于无序蔓延;地方特色让位于呆板统一;环保意识让位于物质追求,这些问题都亟需我们去思考、研究和解决。
  长庆桥工业集中区作为一个典型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新兴工业化小城镇,同样面临着以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建设生态与文化合一的小城镇景观,不仅可以优化小城镇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同时对小城镇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长庆桥工业集中区小城镇概况
  小城镇基本概况。长庆桥工业集中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南端的董志南麓,泾河北岸。区域内地形复杂,山、川、塬交错,沟壑纵横,平均海拔900米;干旱少雨,水资源分配不均衡,植被覆盖率低、黄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在这里表现较为明显。
  小城镇生态景观建设现状。传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经济在其发展历史上占有主导地位,农业生产的遗留痕迹较为浓厚,质朴是原小城镇建设的特点,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乡土田园风光。随着长庆桥工业集中区快速的城镇化建设,城镇面貌得到了巨大变化,但作为城镇生态景观的建设却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城镇缺乏科学合理的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无序。二,半干旱的气候状况,加上人类的滥砍乱伐,林地大面积消失,使得镇域内植物资源匮乏,种类单一。三,小城镇在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尚缺乏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开发。
  长庆桥工业集中区生态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乡土景观严重退化。自2009年成立工业集中区以来,对原有老城区及周围山塬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建筑拆迁、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面积471.9公顷,占城镇总用地的33.5%,占城镇建设用地的54.7%(见表一)。
  表一 小城镇土地整理统计表
  由此造成了:城镇公园、街头绿地以及具有观赏价值的林地被破坏殆尽;城镇北侧作为农业生产用地的三个大型塬体和沟壑被推平,成为住宅、工业用地,原有地形地貌、自然植被遭到彻底破坏,黄土裸露,加剧了水土流失;乡土田园景观也失去原有地域特色,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生态景观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发展无序。在建设过程中,小城镇过于注重土地城镇化,生态景观建设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规划,仅停留在道路及单位庭院绿化上,且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城镇外围山塬及河道滩涂的生态建设长久疏于管理和搁置,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忽视了小城镇内部与外围大环境间的联动关系,缺乏整体性建设,导致乡土生境濒临破裂,严重影响乡土景观生态系统的安全格局,自然环境容量和其承载力不断减弱,对小城镇生态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植物资源品种单一,抗逆性弱。历史上这一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但由于战争、滥垦乱伐、过牧,致使原生林不复存在,大量的乡土树种消失,生物资源流失严重;现存的次生林多为单一树种纯林(如杨树林、刺槐林等),乔、灌、草未形成合理搭配,各林地面积小且布置分散,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稳定的生态群落,致使现有林地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生态效益。
  解决对策
  科学规划,完善绿地建设,大力保护和恢复小城镇自然生态系统。长庆桥工业集中区生态景观建设,应尊重现状,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景观建设规划方案,将“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生态学理论引入小城镇的生态景观系统建设中,建立小城镇—乡村—自然三者协调统一的绿地系统景观格局。小城镇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将镇域内自然生态系统格局进行整合,构建具有延续性的小城镇“绿脉”,增强自然植被对小城镇的生态保护功能。生态景观建设的具体措施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北部山区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严格保护,以此构建起小城镇的“风水林”和植物资源物种库,为小城镇提供一道绿色屏障。其次,北部塬体是小城镇用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城镇内部与外部能量交换的过渡地带,对此区域需进行合理的生态景观规划,构建农田防护林网,增加城镇内部与外部生态环境交换的绿色廊道,提升塬体的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再次,在小城镇内部建设用地中,提升小城镇绿地建设规模,减少土地浪费。遵循建成一片,绿色覆盖一片的建设模式,强调自然化的配置方式,优化小城镇内部绿色环境。最后,河流廊道是乡土物种最多样、最密集的区域,对城镇的小环境起到决定性影响作用,对已经破坏的河流廊道区域采取抢救措施,疏通水道、保护湿地,防护堤岸尽量采用乡土植物进行固堤,构建滨河景观廊道,形成小城镇的一条绿色生态走廊。
  合理开发利用乡土树种,优化植物配置模式。一方面,合理开发利用乡土树种。经过调查,长期以来能够在本地区稳定生长的树种主要包括:青海云杉、樟子松、油松、圆柏、刺柏、侧柏、国槐、刺槐、紫穗槐、新疆杨、毛白杨、垂柳、旱柳、榆树、白腊、白桦、法桐、红叶李、红刺玫、黄刺玫、丁香、连翘、沙地柏等园林绿化树种及苹果树、栗子树等经济作物树种。但经过调查发现,区域内仅存留了油松、侧柏、刺槐、毛白杨、连翘等为数不多的树种,因而急需要对乡土树种进行开发和重建。   另一方面,优化植物配置模式。首先,确定小城镇的主导树种,即骨干树和基调树。小城镇生态建设的树种选择应以乔木为主,花灌木搭配,避免大面积草坪的出现。根据长庆桥镇的自然条件,初步选择油松、云杉、侧柏、刺柏、国槐、刺槐、法桐、白腊、新疆杨、垂柳、馒头柳、红叶李、连翘等为主导树种,并将主导树种合理的应用到公园、道路、防护林带的建设中。其次,树种合理搭配。以乔木为主体,花灌木为辅。乔木所占的地面空间小,覆盖性强,生态效益高;灌木能够弥补乔木所不能覆盖的区域,提高土地利用率。经过实践检验,乔灌木配置比例在3:1左右最为适宜。常绿树和落叶树合理搭配,根据长庆桥镇构建生态城镇和“四季常绿”景观效果的需求,通过对现有绿地的考察,将其控制在1∶2的比例上较为合适。
  尊重乡土文化,完善小城镇人文景观建设。“文化建园”是当前城市园林发展的必然要求,乡土文化景观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传统文化现象,是开发小城镇特色景观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受战争、洪灾、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长庆桥镇大量的历史古迹被毁坏,恢复这些历史人文古迹对长庆桥镇的历史人文景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在长庆桥工业集中区整体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其乡土特色本性,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乡土景观价值,才能使得小城镇生态景观建设更加完善,有利于创建“文化—生态合一”的新型小城镇环境。
  结语
  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广,生态环境脆弱;本地区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是经济和文化主要的聚集地。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生态景观建设成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城镇绿,则城镇兴,人民富”成为本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普遍规律,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流方向。
  因此,处于本地区的长庆桥工业集中区,其生态景观建设必须与小城镇总体建设协调发展,努力恢复小城镇外围山、塬、河道的生态景观绿地,构建起小城镇的绿色保护屏障;提高小城镇内部生态绿地建设力度,转变传统园林绿地的建设模式,注重对乡土树种的开发和应用,发挥绿地景观的最大生态效益,实现小城镇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分别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艺术系教授】
  【注释】
  ①陈怀录,齐昊聪,宋慧芳:“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探讨”,《中国沙漠》,2009年第1期,第76~80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
其他文献
【摘要】产业集聚区依据特色定位的要求,通过完善运行机制,才能保证其内在功能的实现。文章分析了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诸如定位缺乏特色、缺乏品牌竞争力、管理人才不足及运行机制不科学等问题,提出产业集聚区要在发展中调整定位,重视产业集聚区品牌创建工作,加快引进和培训人才,完善领导决策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 定位 运行机制  为实现产业集聚区的“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
期刊
【摘要】公用事业改革由于其具有自然垄断特性和公益属性,必须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建立起有效的监管制度。文章先对公用事业以及规制革新等一些概念进行解析,然后在厘清了为什么要进行规制改革的基础上提出公用事业规制改革目标。同时,以我国高速公路规制研究为例,找出我国高速公路传统规制的缺陷,提出相关革新措施。  【关键词】公用事业 政府规制 自然垄断性  公用事业以及规制革新相关概念解析  “公用事业”一词源
期刊
【摘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三化”协调发展面临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等诸多因素制约。其协调发展可以选择以保护耕地、防治污染为重点的发展等路径。在政策上则可以采取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等措施,从而为探索“三化”协调发展之路提供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工业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协调发展  “三化”的相互关系及其内在机制  在国家或地区发展的进程
期刊
【摘要】农民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由于缺乏完善的资源产权制度,很多煤矿资源地区存在着利益分配不均问题,煤矿主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无视资源耗竭为当地人民带来的土地盐碱化、沙漠化等严重后果。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农民问题 煤炭资源  山西省的煤炭资源丰富,煤矿开采是当地煤炭资源区县的重要经济来源
期刊
【摘要】调查显示,广州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还处于较低的水平,2010年广州推行居住证制度,从政策上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提供了条件。文章分析了当前广州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较低的现状和原因,并指出提高流动人口素质,着力加强社区化建设,是促进融合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政策 社区化  当前,广州市流动人口数量增长迅速,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比例已接近1∶1。流动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对政
期刊
《周礼》是一部参酌古今而成的理想国的官制,大约成书于战国晚期或秦汉之际。全书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六官的首长分别是冢宰、大司徒、大宗伯、大司马、大司寇、大司空,爵秩均为卿,总称六卿。天官冢宰掌治典,主管宫廷事务;地官大司徒掌教典,主管民政;春官大宗伯掌礼典,主管祭祀;夏官大司马掌政典,主管军事;秋官大司寇掌刑典,主管司法;冬官大司空掌事典,主管工程;总称六典。  颁布治民的法则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当今的现状与经济基础及相关的政治决策密切相关。以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看当今的道德重建,从现有的经济基础来看,应建立外在功利价值和内在精神价值相统一的集体主义道德;从政治上看,要实现法治和民主;把道德重建落实到每个公民身上。  【关键词】道德 马克思主义 重建  马克思主义的伦理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的伦理道德观是其科学理论体系的有机
期刊
【摘要】美国学者斯塔尔在《毛泽东的政治哲学》一书中,把“矛盾”概念看作贯穿毛泽东一生思想中不变的决定性因素。他考察了毛泽东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中西方辩证法传统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继承和超越,并力图通过对对立统一规律的政治学解读来理解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  【关键词】斯塔尔 毛泽东 辩证法 继续革命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斯塔尔(John Bryan Starr)在《毛泽东的
期刊
【摘要】梁漱溟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对儒学进行了新的诠释,对如何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接轨给以独到见解。他的文化观为深刻理解儒学的精神内涵、思考儒学的现代转换提供了重要的理路和启示,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梁漱溟 传统文化 现代化  在秩序危机与意义危机下的文化回应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伴随着坚船利炮,西
期刊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对中央与地方关系进行积极探索。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探索可分为两个方面:中央与非少数民族地方的关系、中央与少数民族地方的关系,分别实现了两个历史性转变,为新中国时期的相关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民主革命 中国共产党 中央与地方关系 民主集中制 地方自治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已成为任何一个国家、政党都无法回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