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易佳:成长幻象

来源 :创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_8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之中,每家企业都免不了办几场总结会、年会,但找到合适场地的成本不小,因为这个事儿没有标准。老板通常只要结果,至于找什么样的场地,花多少钱,都要下面的人费尽心思。
  戴坤看到了其中的商机。2007年,他创办了广州会易佳商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会易佳”),帮助企业预订各类会议场地。他将各类酒店、度假村的会场资源整合起来,帮客户选择合适的场地,拿到优惠的价格,再从中赚取差价。这个模式和携程类似,不同的是携程上订的是房间,而会易佳订的是会场;携程更标准化,而会易佳对人的依赖更大。
  刚开始还算顺利。2008年,会易佳在广州已经小有名气,戴坤也获得了第一笔几十万元的投资。
  一些客户和戴坤提到想在广州之外的城市开会,“经济型连锁酒店有这么多家,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全国经济型连锁会场呢?”戴坤这样想。他琢磨着,如果自己有五百个会议中心,那营业额就会不断上升,利润也会很稳定。
  2010年,会易佳终于开始赢利,并获得了200多万元天使投资,有了“奔跑”的资本。戴坤认为公司规模成长的机会来了,开始着手实现经济型连锁会场的创业梦想。
  戴坤规划的拓展模式是:先让会议服务变成一种标准化产品,除了场地,会易佳也提供各种会务支持,包括水牌、照明、音响、讲台、专业客服人员等,然后按照自己创业跑酒店和客户的套路,培训出与自己“能力相当”的一群销售员来拓展客户,进而到各地开分公司,把生意规模化。他当时的判断是,一个熟练员工到异地,坚持半年就能打开市场。
  于是,只有十几名员工的会易佳开始扩张团队,但是戴坤很快发现,不是随便招一个人进来,培训三个月,就能复制成戴坤。客户选择会易佳不是因为所谓的产品,而是因为个人的谈判能力和专业度。戴坤跑过广州80%的酒店,给酒店打个电话,对方就能给一个很低的价格,换任何一个人去做,都没办法复制。
  当招来的人不能按照预想的那样带动营收增长,会易佳的流动资金开始紧张。不过,戴坤当时尽量朝好的一面想,“冲上去就行了,业务量不够,就加人。”
50万最烧钱时,会易佳仅房租与人工成本一个月就要五十万元。



  2011年一年时间,戴坤把精力都放在了招聘和培训上。2011年年底,会易佳员工人数一度达到了60多人。虽然在深圳迈出的扩张第一步并不成功,戴坤还是计划在北京和上海设立办公室。他还在临近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的黄金地段租了1100平米的办公室,因为那里除了办公场地,还有三个会议场地。
  会易佳这一年的营业额达1800多万元,但亏损得厉害。每个月仅广州的办公场地租金就有15万元,人员工资最高一个月达35万元。会易佳的现金流越来越吃紧,戴坤每天都面对钱的压力,某个月账上的钱少了,就会被供应商追着跑,有时候员工的奖金都发不出来。
  一些员工感觉看不到希望,开始流失。流失的员工会带走一些客户,现在广州有四五家同类公司,创始人都是从会易佳出去的。会易佳的业务受到进一步影响,于是整个团队人心惶惶。
  回过头看,戴坤说,租下那个办公室就是失败的开始。“一步错,步步错,窟窿越来越大,我想让员工复制自己,但一旦有人复制成功的话,他为什么还要跟着我干呢?”
  发现下盘不稳,戴坤也想了各种办法。为了融资,2011年底,他参加了《创业家》举办的黑马大赛,也通过同学去找一些融资渠道,但“锦上添花的人很多,雪中送炭基本上没有”。在自身业务没有拓展开的情况下,会易佳没能获得资本的认可。
  2012年8月,戴坤发现公司完全转不动了,面临崩盘。他整个人就像被打入了水底,一棍子打进去之后,再也出不来,只有彻底转型了。戴坤解散了大部分员工,只保留了软件开发和大客户部两个部门,一共12个人。
  转型的第一步是赚钱,会易佳现在重点关注一百人以上的会议,保证有钱赚。现在,公司一个月净利润大概有几万块钱,基本上能保证正常运转。
  戴坤一度觉得,假如团队不流失还是有可能熬过那个困难期的。现在回头看,他认为其实还是自己的问题,其中最大的教训是没做好成本控制,没把握好发展节奏,给自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
—本刊记者 王根旺 和阳

  创始人反思
  我所在的行业可能确实没有办法产生巨头,它适合小而美。我用5年的时间证明,它(经济型连锁会场)是一个远景。
  当初之所以想把量冲上去,是因为我们的模式一头是酒店,一头是企业客户。这种模式不需要太长的周期,而且它的频率会比较密。如果要做大,你一定要有自己可以掌控的东西,但会议这种东西没有,客户掌控不了,酒店也掌握不了。
  2B的生意不是不好做,而是以什么方式做。我一直想把产品标准化,但是发现这是不可能的事。从预订到跟客户的沟通和交流,到谈单,再到最后的成交和维护客户关系,整个过程全部依靠社交和个人能力。客户不是因为你的产品成交,而是因为你个人的谈判能力和专业度才成交。
  公司发展的前景不太好的时候,人心会变,人心变了,团队会散,团队散完了之后就会整个崩盘。成本控制是我得到的最大的教训,一定要严格、严格、再严格,这是最重要的。
  我发现创业要成功,最重要的是运气,其次才是经验。创业有N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搞死你。创业者的最大耻辱是不赚钱,活得好再谈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做点小生意,赚点小钱,其实也很好。如果你要去强求的话,有时候会出问题,欲速则不达。
  苦难是磨刀石,也是照妖镜,磨刀石是磨自己,照妖镜是照旁人。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才会发现谁是真正的朋友,谁是真正的伙伴。这就是一种过程,一种历练和成长,经过困难之后,你会发现在自己身边最坚定的永远是你的父母和家人。
—会易佳创始人 戴坤
其他文献
在打车应用市场上呈现南霸天姿态的“快的打车”,其实已经是二次创业的作品。1983年出生的“快的”创始人陈伟星目前在杭州高新东方科技园拥有一家三层楼的互联网游戏公司“泛城科技”,员工三百多人,年收入约一亿元,当红游戏包括“魔力学堂”、“新梦幻之城”。  在陈伟星眼里,最优秀的人就要去创业,次优秀的人去民企,然后才是国企,最不优秀的人才去外企。他似乎是一个天生的“生意仔”,在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就读一
期刊
创业企业如何救灾  灾难来临,《创业家》黑马营也有数十位创业企业创始人参与捐赠捐助活动。以下是《创业家》社长牛文文关于企业地震捐款的思考。  问:创业企业,尤其是有融资而未盈利的创业企业,该不该参与地震捐助?  答:有融资无盈利的创业企业,创业者个人捐助比较合适,自立者方可助人。  问:名誉受质疑的企业家,该不该参与地震捐助?  答:受质疑者捐助,不应该挨骂,向善之心,不分早晚。  问:企业在公益
期刊
对于那些想要拥有一个属于自己App的用户,技术上的难题已经攻克,越来越多的软件开始支持个人App的免费开发,简网App工场就是其中之一。  简网App工场可以帮助企业、个人免费定制属于自己的手机App应用。注册简网APP工场账号后,用户登录后台设置名称、界面风格、栏目名称等基本信息,约3分钟之后便可生成一个可供下载安装的App包。用户可以发布原创内容,也可以采集网页内容,还可以进行社区互动、语音评
期刊
杜国楹最早想做一个大的商务通,不是记电话的功能,是把记事本,文件办公功能做进去。记得六七年前,他跟蒋宇飞,拉着我,还有一个做策划的朋友,讨论过这个产品。  E人E本肯定是一部分人的刚需。当一个市场大到足够大之后,你不用研究它有多大,去做就行了。一千万台需求肯定是有的。如果营销做得更好,他们的销量会更多。原笔迹手写这些功能,很多人用完之后很吃惊,说没想到这么好用。  杜国楹在产品方面非常下工夫,每一
期刊
苹果iPad一出,E人E本面临生存危机  产品是道,营销是术。对我们来讲,这是切肤之痛。我们为什么很难做一个大的企业?还是因为我们的产品、服务有欠缺。上帝给我们打开了营销的模式,就关闭了对产品逻辑的重视。我们靠营销暴利挣钱,结果损失了更大的机会。产品不好,今天卖得疯狂,后天还会摔下来。产品做好了,今天卖不出去可以明天卖,明天卖不出去可以后天卖。  《连线》杂志说,未来的营销就像性一样,没有本事的人
期刊
《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实景演出每年只演五个月。  三年前,当承德京城矿业集团辗转找到梅洪时,他正考虑在广东佛山或安徽黄山等地做实景演出产业。  “他们一直想做,”梅洪说,“没找到人,通过很多关系找到了我。”  他们要找的是“文化背景”。政府对文化产业园项目极度热衷,资本积极响应。盖楼的、挖煤的、开矿的、修铁路的、做私募的,各种资本的注入如荷尔蒙般令整个行业既兴奋又狂躁不安。  梅洪只是淘金大军中的
期刊
华为20多年来一直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不断地追,紧盯着客户,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一路狂奔,追着追着发现后面没有人了,这是任总最大的担忧,他说,华为还没有做好成为商业领袖的准备,带领这个行业往前走。  这本书的名字叫《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有人说我们是在炒作,但这本书对华为内部来讲就是一个警告:下一个倒下的不会是华为?如果员工倒下了,倒在泥里,就像我们在书中用的那张照片,华为就不会倒下
期刊
2009年之后,李想很少接受媒体专访,没有多少人知道李想把公司大部分股份卖掉之后的变化。  此刻,这个同龄人就坐在《创业家》记者面前。跟广为流传的照片相比,李想的发型变短了,身穿深色的圆领卫衣显得更为成熟。褪去早期刻意打造的时尚形象,此刻的李想才是真实的李想。  当记者向他聊起另一个80后成功人物戴志康时,李想不禁揶揄:他总是一副苦逼样。李和戴是很好的朋友,每隔几个月就会见一次,他们甚至共同投资过
期刊
“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似乎只有在不打车时,才在杭州有效。  在拥有三个国家级5A景点的杭州打车实在是噩梦。《创业家》记者站在湖墅南路闹市区街头,尽管春光明媚,但无法拦住任何一部出租车,只能在街头吸尽废气。  记者于是拿出手机,试用这次采访的创业公司产品“快的打车”。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后,总共按了三次加价键(共加价15元),终于在第13分钟有司机响应。一上车,司机笑咧  咧地说,“你等得比较久,
期刊
为什么至今仍有人对网络小说嗤之以鼻?为什么陈天桥70多岁的父母也迷上了网络文学?为什么默多克将盛大文学比作奶牛?  3月初,盛大文学旗下起点中文网发生人事动荡。业界内外都在关心盛大文学何从何处。3月30日,盛大网络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天桥参加盛大文学“2013年起点中文网作家春季沙龙”,在众多作者面前讲了三个故事,阐述盛大构建文化娱乐王国的创业梦想—“盛大文学的梦想是盛大整个文化梦想的一部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