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人物素材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ke0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高考作文,很多省份的作文要求都是写成记叙文或是议论文。作为高考的应试作文,很多考生都选择写议论文。原因很简单,议论文写作容易操作、把握,不失为稳定分数的法宝。可是真要把议论文写好,要求同样是很高的。谋篇布局、语言、素材等方面都要求很高,特别是素材上,有很多考生都觉得很难积累大量的素材,特别是人物素材难积累。
   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大部分考生都要借助人物素材,包括教材里的、课外的等。但是就高考作文的基本情况来看,一些人物素材已经被用到人人皆知,千篇一律,大家对一些常用的人物素材了解的都差不多,因此写出来的作文也都差不多,没有什么新意。其实,大家真正在用的是这些人物的皮毛、套子。如果认真研究人物素材,研究他们的经历,研究他们的作品,认真品味他们的性格,了解一些他们不为一般人所知的东西,他们将成为写作过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但是,在众多的人物素材中,学生不可能也没有时间去对众多的人物素材进行大范围的研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其实,只要大家熟练掌握两类人就可以解决了。
   一、真实的人物
   真实的人物的范围很广,其中包含经济科学人物、体育卫生人物、文化艺术人物、哲学思想人物、政治军事人物等。对于这些人物,学生知道的也确实是挺多的,但是大部分都是人人都知道的,写出来的作文很容易千篇一律。写“挫折”,都是司马迁遭受宫刑后没有消沉,继续奋发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写“坚持”,都是爱迪生实验几千次,终于发明了电灯泡;等等。阅卷教师改到这样的作文,是不可能给高分的。那怎么办呢?很多学生会说,人物就熟悉这几个人,不用他们就没有素材可用。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一个必须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用出新意来,就是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了解彻底,了解透彻,将他一生中各个阶段在创作上、感情上、生活上等的情况都了解清楚。如果是个文化人物,他的一些主要作品要了解,重要的诗句要能够背诵。这样,这个人物在以后的写作中就能够帮上很多忙。
   下面,以“屈原”为例子为大家做个示范。
   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充分了解屈原,关于他的人物简介、人物事迹、他的思想和创作、他的名言等,都要熟记在心。
   然后,就是这个人物素材的运用了。可以看看在历年高考中,“屈原”这个人物素材是如何被考生出神入化地运用的。
   以下摘取的是高考中成功运用屈原这个人物素材的片段。
   2002年《心灵的选择 》之《漫漫求索》:
   我听到有人在江边独吟:“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选择了“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忍将满腹经纶、一腔热血随着一江汨罗水而静静逝去,他饱尝了无尽的怨愤。但那千年后仍让人为之涕泣的爱国情怀,却穿越时空,永驻世人心中。他,就是屈原。
   从作文片段中不难发现,考生将“屈原”这个人物素材运用得很好。不但让自己的作文有了丰富的内容,显得很有文采,还能够提高阅卷教师对自己作文的给分,这样就能真正达到写作的目的。
   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特别是一些大家都熟知的文学作品的人物,对于作文有着非凡的效用。在作文中熟练地运用这些人物,能够增添文章的文采,使文章内容充实,能够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学生能用的,肯定是他自己比较熟悉的一部作品的人物。一则学生熟,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省心省力,快捷高效;二则,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文学上”的重量级人物,作为写作素材来使用非常具有说服力;三则,这些重量级的人物素材具有极强的可延展性,可以通过对一个文学作品中的名人的深入了解而知道更多的相关素材。因此,在课业紧张的情况下,学生如果能读透一部作品,全面了解一个人物,那么在作文中会更方便应用,且质量会更高。
其他文献
在现代的教育体制下,高中语文教学更注重解题方法的教授,偶有欣赏类的文章出现,也必然要找出他的主旨、手法、作者情感等内容。一节美丽的《春江花月夜》欣赏课,如果讲成了艺术手法的诗歌写作技巧课,只能是无限的悲哀。与其责怪学生不爱语文,不如去寻求让学生喜爱语文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将行之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怎样用审美教育来完成对语文教学的救赎呢?可以从以下几
期刊
面对即将来临的中考,尤其是中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大家都“谈虎色变”,惟恐避之不及,而这类阅读恰好是分值最高的题型。究竟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完成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解答呢?   一、通读全文   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内容,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阅读现代文,先要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感知,也就是通常说的全神贯注地快速浏览全文。即读题目后,串读全文,形成对文章的总印象。初读时要了解文章的体裁,文体确定了,就
期刊
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课堂上,教师要能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步骤,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地调整自己教的特点,去面对具有差异性的各类学生的特点。有效学习的关健,还在于学习的主体“学生”和学习的主导“教师”。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切实有效地实施教学
期刊
平时经常会听老人们说,“穷养儿,富养女”,这其实就是区别教育,因材施教,根据男孩子和女孩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则更需要因材施教,而且这个过程会更加复杂,必须将学生分得更细。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不是对教育理论生搬硬套,对学生千篇一律。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独特的他们带着自己的小个性来到学校。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是教师一点一滴地在帮助他们成长,
期刊
对小说家来说,避免情节的雷同重复并不难,难的是“犯之而后避之”,在貌似相同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中写出本质的差别来,这就是“犯中见避”的写作技法。所谓“犯”,就是小说后边又写到与前边类似的故事,类似的事件;所谓“避”,就是作者能从类似的故事、事件中写出不同的特点来。《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应该是运用“犯中见避”写作技法的一个范例:“三顾”都是刘备带着张飞、关羽去拜见诸葛亮,事件是类似的;每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想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无限的知识,可知其难也。这一点,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尤为突出,文学本身也来自于生活,要想真正的学好,就应回到社会生活中去。对语文的感受程度和领悟能力,往往取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生活与语文同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因此,应该以课堂为中心,调动学生利用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源,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期刊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教学的课时缩减为每周四课时。而最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却对学生语文知识积累和素养能力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对语文课堂的时效性,特别是高三课堂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三二轮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试卷讲评更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试卷讲评课的目的  让学生通过一张张试卷,了解自己的答题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答案,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这似乎并不难。但是事实上,事情没有那
期刊
杜甫一生诗作颇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选录了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和《登高》这三首诗,作为了解掌握杜甫晚年诗歌风格的讲授篇目。这三首诗内容、主题、艺术技巧各异,但其中有一种情怀维系了三首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即杜甫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秋士情怀,这种情感贯串始终。   “秋士”一词,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引用过。《故都的秋》写了郁达夫对故都秋的眷恋,郁达夫能否称为“秋
期刊
《西地平线上》“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现场,开课的两位青年教师面对的是同一层次的学生,教授的是同一篇课文,然而,不同的授课流程,产生了冷热截然相反的课堂效果。第一节课学生表现木讷,气氛沉闷,师生交流堵塞,无计可施的教师只得自说自话;而第二节课的情况大不相同,学生频频举手发言,师生互动有效,教学任务得以圆满完成。这种现象不能不让人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然?揣摩两位授课教师的提问环节,根源在于课堂提问
期刊
古诗文背诵在新教材中已成为语文阅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背诵对语文积累的积极意义已成共识。但是,让学生不讲究方法地强行背诵,不仅记忆的效果很差,也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从而对古文背诵产生抵触情绪,对语文教学产生负面的效应。所以,语文课的背诵教学应该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个性,侧重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