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古诗词背诵效果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yy2000_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背诵在新教材中已成为语文阅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背诵对语文积累的积极意义已成共识。但是,让学生不讲究方法地强行背诵,不仅记忆的效果很差,也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从而对古文背诵产生抵触情绪,对语文教学产生负面的效应。所以,语文课的背诵教学应该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个性,侧重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许多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就是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背诵的时候好像没什么问题,可是在默写的时候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要么默写不出,要么默写出来后错别字太多。究其原因,是根本没有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记忆的大敌是遗忘,由此可知,提高记忆力的实质应该在于尽量避免和克服遗忘。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住,而且容易出错。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能做到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记忆就会更准确,那就不会因为不理解而把某个字写成同音或谐音的别字了。
   二、采用尝试回忆的方法来进行记忆
   心理学家盖兹的实验表明:当以20%的时间用于诵读,以80%的时间用于回忆时,记忆的效果最佳。因为尝试回忆的目的、任务更明确、更具体,能使大脑皮层注意的兴奋性增强,留下的痕迹深,能及时发现重点材料中的难点,集中力量解决。一般情况下,学生都有一个坏习惯,那就是教师一要他们背书,他们就在那里摇头晃脑地读书,读了很久也背不出来。所以要经常给学生强调,不要长时间拿着课本在那里读,那样会很疲倦,效果也不好。试着按心理学家盖兹的研究成果,把读背书时间分成5段来背。比如,早读背书总时间为20分钟,那么读书的时间为4分钟,尝试回忆的时间为16分钟,这样效果会好些。
   三、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安排背诵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实验研究表明,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规律,那么根据这一规律,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及时复习背诵。遗忘最严重的时刻是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里,所以及时复习背诵非常重要,可使即将消失的记忆痕迹重新强化,变得清晰,使已背诵的内容不断纳入知识系统之中。这样,在识记材料尚未大量遗忘之前,趁热打铁。否则时间长了,大量已背诵内容已经遗忘,那时再去恢复,就差不多等于重新开始。心理学的实验也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有心理学家曾做了一个实验:给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学生学习后不久进行了复习,乙组只学习没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8%;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所以,及时背诵并回忆,做到“学而时习之”,对背诵是非常重要的。
   四、总分总背诵记忆法
   背诵文章之前,先从总体上了解本文每一段的重点内容和段意,再把要背诵的文段按内容或形式特点分成若干小段,然后逐次诵记,最后把分层背诵的内容合起来记忆。如,要背诵《赤壁赋》,先了解每一段的大概内容,再一段一段地背诵;在背诵某一段时,亦可以分层背诵,每一段的内容也可以再分层,再抓住每一层里面句子的不同特点,这样,诵记起来就容易得多。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采用分合法背诵。分背,就是按一篇文章的段落,一段一段分别背诵;合背,就是在分段背熟的基础上,连贯起来背诵。
   五、记住古诗词每句第一个字
   有的学生在背诵一些比较长篇的叙事诗时,会发现平时背得很熟,但是有时候突然背不了了。感觉很熟,都到嘴边了,就是背不出来。如果这时给她提醒一下下面的一句的第一个字时,他又会“幡然醒悟”,很快背下整个这一句。比如,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学生经常在背到颈联时不知道下一句是什么了,这样的话就要提醒他们,不妨记住每一句的第一个字。比如,后四句的第一个字分别是“山松野海”,有了这四个字的提醒,学生很快就能背下后面的四句。
   六、动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记忆时手脑并用
   背诵方式单调让人既容易感到乏味,又容易产生厌倦、疲劳。而多样化的复习背诵,则可使人感到新颖,促使各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提高记忆的效果。鼓励学生在背诵时,手中执笔,边背边画,以辅助记忆。俗语有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没有笔也可以用手指来画,正所谓摩擦生热,加深记忆印象。人在默写时,实际就是动员大脑的各部位协同合作,来接收和处理信息,这样的过程叫做协同记忆。更何况,将头脑映象转为直观文字,被眼睛读入,真正做到了眼到、心到、手到,从而又加强了记忆的效果。
   七、对于重要的知识多次重复记忆
   所谓重复记忆,是把所记忆的内容连续重复或间隔一定时间后再重复学习一次,经过多次重复,实现永久记忆。在语文背诵学习中,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去实现牢固记忆。但是,对于理解的东西,往往也还需要多次重复才能记住。有的人理解了某个学习内容,就以为学习过程已经结束,没有有意识地要求自己记住它们,不再通过重复加深印象,这样的话,是不可能把学习内容完全、准确地记住的。所以,还必须采用重复记忆的方法。
其他文献
中国是诗的国度,祖先为后代留下了灿若星汉的华丽诗章,千百年来传诵不息,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些美丽的绝响,历经几千年一直在华夏大地上萦绕。   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感受、情的熏陶呢?最好的方法还是诵读。诵读,是投入生命激情用自己的生命激情来“感受”书面言语中的生命气息和生命灵魂。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期刊
在现代的教育体制下,高中语文教学更注重解题方法的教授,偶有欣赏类的文章出现,也必然要找出他的主旨、手法、作者情感等内容。一节美丽的《春江花月夜》欣赏课,如果讲成了艺术手法的诗歌写作技巧课,只能是无限的悲哀。与其责怪学生不爱语文,不如去寻求让学生喜爱语文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将行之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怎样用审美教育来完成对语文教学的救赎呢?可以从以下几
期刊
面对即将来临的中考,尤其是中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大家都“谈虎色变”,惟恐避之不及,而这类阅读恰好是分值最高的题型。究竟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完成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解答呢?   一、通读全文   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内容,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阅读现代文,先要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感知,也就是通常说的全神贯注地快速浏览全文。即读题目后,串读全文,形成对文章的总印象。初读时要了解文章的体裁,文体确定了,就
期刊
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课堂上,教师要能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步骤,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地调整自己教的特点,去面对具有差异性的各类学生的特点。有效学习的关健,还在于学习的主体“学生”和学习的主导“教师”。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切实有效地实施教学
期刊
平时经常会听老人们说,“穷养儿,富养女”,这其实就是区别教育,因材施教,根据男孩子和女孩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则更需要因材施教,而且这个过程会更加复杂,必须将学生分得更细。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不是对教育理论生搬硬套,对学生千篇一律。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独特的他们带着自己的小个性来到学校。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是教师一点一滴地在帮助他们成长,
期刊
对小说家来说,避免情节的雷同重复并不难,难的是“犯之而后避之”,在貌似相同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中写出本质的差别来,这就是“犯中见避”的写作技法。所谓“犯”,就是小说后边又写到与前边类似的故事,类似的事件;所谓“避”,就是作者能从类似的故事、事件中写出不同的特点来。《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应该是运用“犯中见避”写作技法的一个范例:“三顾”都是刘备带着张飞、关羽去拜见诸葛亮,事件是类似的;每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想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无限的知识,可知其难也。这一点,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尤为突出,文学本身也来自于生活,要想真正的学好,就应回到社会生活中去。对语文的感受程度和领悟能力,往往取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生活与语文同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因此,应该以课堂为中心,调动学生利用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源,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期刊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教学的课时缩减为每周四课时。而最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却对学生语文知识积累和素养能力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对语文课堂的时效性,特别是高三课堂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三二轮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试卷讲评更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试卷讲评课的目的  让学生通过一张张试卷,了解自己的答题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答案,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这似乎并不难。但是事实上,事情没有那
期刊
杜甫一生诗作颇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选录了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和《登高》这三首诗,作为了解掌握杜甫晚年诗歌风格的讲授篇目。这三首诗内容、主题、艺术技巧各异,但其中有一种情怀维系了三首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即杜甫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秋士情怀,这种情感贯串始终。   “秋士”一词,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引用过。《故都的秋》写了郁达夫对故都秋的眷恋,郁达夫能否称为“秋
期刊
《西地平线上》“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现场,开课的两位青年教师面对的是同一层次的学生,教授的是同一篇课文,然而,不同的授课流程,产生了冷热截然相反的课堂效果。第一节课学生表现木讷,气氛沉闷,师生交流堵塞,无计可施的教师只得自说自话;而第二节课的情况大不相同,学生频频举手发言,师生互动有效,教学任务得以圆满完成。这种现象不能不让人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然?揣摩两位授课教师的提问环节,根源在于课堂提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