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好激发点 突出训练点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y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短短几百字的“前言”中十余次提到了“语言文字运用”;2016年6月,在“全国第二次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陈先云理事长从理解、运用、思维、审美四个维度列出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清单。此次研讨会主题为“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运用”。下面笔者结合《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谈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小学生学的第一篇游记,课文按游览顺序介绍了双龙洞的特色。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其中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下面笔者从读“孔隙”、品“孔隙”、仿“孔隙”三个方面,阐述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方法。
  一、读“孔隙”,交给学生一把解读的钥匙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要找好关键点和激发点,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有所依托。笔者通过仔细研读文本语言,确定教学中须着力从“孔隙”一词入手。
  【教学片段一】
  师:“孔”是指什么?
  生:很小的洞。
  师:是的,小洞、窟窿,那“隙”呢?
  生:“隙”是指很小的、很窄的。
  師:很小很窄的什么?
  生:洞。
  师:是指洞吗?
  生:缝隙、裂缝。
  师:缝隙、裂缝,说得不错。把它俩合在一起,“孔隙”是什么意思呢?
  生:很小的裂缝。
  师:没错,“孔隙”指的就是窟窿眼儿,狭小的缝。那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孔隙的特点是什么吗?
  生:很窄小。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字词,“据词定义”,初步了解孔隙的特点,交给学生一把解读的钥匙,为下文的语用教学做好铺垫。
  二、品“孔隙”,突出一个语言的训练点
  突出一个“语言训练点”,就是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出发,从语言表达的方式着眼,在文本中寻找、发现、提炼出语言表达的某个技巧来展开教学。可聚焦“孔隙”,层层深入。
  【教学片段二简述】
  深入文本,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特点的。学生用心读第5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圈出重点词语。学生反馈:稍微、一点儿、准会。教师课件出示句群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教师引导学生品读,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孔隙的窄小。课件出示句群2: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细致的描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孔隙窄小的特点。课件出示句群3: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窄小。紧接着渲染气氛,情境引读,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写法:作者就是用见到的很小的小船和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身临其境。
  教学中落实训练要求,深入“孔隙”,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感悟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过孔隙时的感觉,来衬托孔隙的窄小,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并结合重点句来讨论: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通过设置情境体验,学生当场感受作者精练、准确的语言表达以及令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三、仿“孔隙”,夯实一处迁移的运用
  在习得段落写法之后,教师课件出示福建武夷山一线天景点,引导学生仿照叶老笔下孔隙窄小的特点,将自己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教学片段三】
  师:看,这是福建武夷山著名景点——一线天,从一线天这个景点名称中,你知道它的特点是什么吗?
  生:跟双龙洞的孔隙一样,很窄小。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写写一线天。想想,在一线天,你看到了什么?过一线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我们可以用上书本上的语句,也可用上平时积累的语句,注意书写规范、整洁,开始吧!
  生:我走在一线天里,抬头只看见一丝天空,我侧着身子一步一步地往前挪,两边高耸的石壁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心里紧张得都快喘不过气来了。
  生:顺着山石,我来到了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一线天,我抬头向上看,只看见丝线似的天空,我想:这大概就是它叫一线天的原因吧!我走在狭窄的小路上,感觉左右两边的石壁离我越来越近,我又感觉要是自己再稍微胖一点,准会被卡住。
  师:他们仿造了课文中的语句,还用上了自己的积累,把一线天里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写了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
  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终点在“行”,综观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从理解孔隙的意思到感受孔隙的特点,最后内化语言,迁移运用,仿写“一线天”,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学校)
其他文献
【教學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本质和统计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移多补少”“合并平分”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积累处理数据的经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统计价值。 
期刊
“小数乘整数”学生没学也会计算,这节课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于会计算,而应关注数学计算的本质和道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理性精神。近期笔者听了特级教师罗鸣亮老师执教的“小数乘整数”一课,令人印象深刻。罗老师通过问题驱动,借助数形结合、生生互动,由小数乘整数类推到整个乘法计算,进而打通计算教学的算理。罗老师一直致力于打造讲道理的数学课堂,这节课更是如此,简约中不失深刻,对话中感悟本质,现撷取几个教学片
期刊
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以任何东西。”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12年了,可有一件事至今记忆犹新,也正是那件事让我成熟,让我真正明白了教师做榜样示范的重要性。  那是在一节语文课上,有个学生新剪了个发型,看着特别可爱,我心血来潮,就随意地说:“你的发型真有趣,好像一颗玉米呢。”顿时,全班哄堂大笑,大家指指点点,好不热闹,而被我唤作“玉米头”的学生很不情愿地摸着头,把头埋得低低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可以看出,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学情,基于“高观点”整体教学视角,研读课程、学段、年级、单元、课时等不同层面的教学资源,分析教学内容及价值,重构原有单元教材编排,突破单一知识的局限,形成适应学生实际学情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学生实际学情,
期刊
《海上日出》是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属散文类文体。课文依次写了天空晴朗时、天空有云堆时和天空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教学时,汪老师重点关注、落实“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的阅读要素。在汪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聚焦课文第2、第3自然段,借助文本语言的理解、品读、感悟,读懂了景物变化的顺序,即从太阳还没有出来,到太阳出现了小半边脸,再到整个太阳跳出了海面。教学中,汪老师注重学生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主持人/王从华  日本学者佐藤学指出,教师必须是“工匠性”与“专业性”兼备的专家,作为工匠的教师是靠“模仿”与“修炼”学习的,而作为专家的教师是靠“反思”與“研究”学习的。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在职教师培训需求越来越大,培训内容和方式也逐步和国际接轨,校本研修、课例研究和工作坊研修等培训模式引入后,正逐步成为在职教师培训的主要方法和模型。传统拼盘式教师培训课程体系虽发挥了一些作用,
期刊
摘 要:依托小学语文教育名家工作室建设,借助“语文学科素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研究”课题推进路径,通过深度调研、创新课例研修制度、优化课例研修方式,构建基于课堂诊断的主题行动研究路径,逐步形成“跟进式校本课例研修”的基本模式,促进教师个体、学科团队、区域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课堂诊断;跟进式主题行动研究;课例研修;教师专业发展  一、缘起:如何走出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校本研修是教
期刊
语文课一定要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只有扎扎实实地把听说读写教好,学生的语文能力、核心素养才会不断地提升。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著名特级教师李吉银老师以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始终带着问题思考、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思辨性很好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值得我们学习。  【片段一】  师:我发现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三个句子——  (出示:  早晨,从山坡上,
期刊
笔者听了特级教师许卫兵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后,受益匪浅。为什么要由具体的数走向概括的字母表示?大家进行不断探索的动机是什么?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简思维。也正是如此,教学中,许老师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激发学生不断求简的欲望,思维从具体向抽象跨越。从开始的字母表示概括的数,到着力体现数量关系,到最后的简写规则的学习以及用字母表示公式,一脉相承,体现了整体建构的教学魅力。  【片
期刊
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杨传冈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受益匪浅。杨老师在教学中一是巧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正确算式,自然地探究新知;二是有效激活学生已有数学经验,适时提问引导,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合作,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片段一】巧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生:钢笔是每支16元。  生:计算器是每个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