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余若将不及兮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iwe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是文学永恒不变的主题,文人往往以水为喻,因水兴怀,抒发时间飞逝、青春难在、物是人非、时不我待的人生感慨。综观屈原之作,隐藏着一种浓郁的忧患意识,洋溢着悲剧情怀与悲剧色彩,时间意识可谓潜存于诗人的深层记忆里,庶几流贯于他所有的诗作之中。
  一、屈原时间意识之表现
  从外在形貌来看,自然之水奔流不息,当抽足再入时已非前水,与时间一样稍纵即逝,具有一去不复返的单向一致性。面对瞬息万变的流水,孔子曾经兴而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白则开门见山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们都以水流匆匆的自然现象比喻时光飞逝的客观事实。这种惜时叹逝之嗟,可谓凝聚着人类自古共有的情感体验。且看屈原时不我与之喟:“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其中之“汩”,王逸注曰:“去貌,疾若水流也”,五臣注云:“岁月行疾,若将追之不及”,这里屈原无疑继承了孔子之法,将关注的焦点定位于眼前奔涌不息之水,并从流水的延展性与流动性中得到启发,联想到流年似水、岁月荏苒、人生易逝的无情事实。
  可以说,正是有感于奔腾不息的流水,屈原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时不我与之恐惧,这种恐惧心情可谓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庶几流贯于《离骚》全篇乃至屈赋所有诗篇中,不断地感召并推动着诗人的思想情感与文学创作。统计可知,《离骚》言“恐”凡八处,《楚辞》言“恐”凡二十七处,这一心情的产生多与时不我与的现实相关。此外,诗人设置日月飞转、春秋代序等极具时序性的物象,以此寄寓自己对光阴似箭、岁月不再的人生感喟,可见诗人内心深处怀有较为强烈的时间恐惧意识。
  二、屈原时间意识之成因
  美国学者陈世骧指出:“现代人所理解的‘时间’一词的明晰概念从诗人屈原的作品中诞生”,“他(屈原)的时间意识是一种为存在而焦虑、失望的意识”,屈原的焦虑“归根结底是对个人存在及其价值保证的焦虑”。屈原往往将对时间的焦虑层面引申至对人生存在的焦虑层面,并将时间观念与个人身世遭遇以及国家前途命运相关联,以此传达“念年命汩然流去,诚欲辅君,心中汲汲,常若不及。又恐年岁忽过,不与我相待,而身老耄也”(洪兴祖补)的复杂心情。
  为了缓解内心焦虑的情感危机,诗人欲以其修能,与君及时图治,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统计可知,《离骚》言“及”凡七处,而与“修能”有关的有五个,诗人登昆仑渡白水,上下而求索,以四对“朝……夕……”并举,从视觉上捕捉光线的流转与时间的消逝。当意识到无力挽留白天时,诗人竟然主观能动地延长黄昏时分”,严辞责令神灵“望崦嵫而勿迫”(《离骚》),甚至试图直接动手干预时间,“折若木以拂日兮”(《离骚》),可见诗人对时间的不舍以及对生命的珍惜。
  然而,“时不可兮再得”(《湘君》),岂容许功业迟迟未就的诗人坚持自己的美质理想?基于此,诗人内心深处甚至产生一种浓郁的忧愁,为自己未能及时作为以及生命价值的落空而忧愁。综观楚辞文本,诗人多次提及“悠”“忧”等词,可谓篇篇含忧,句句寓愁。其中“悠”,《说文》有云:“忧也,从心攸声”,张舜徽注云:“悠从攸声,声实兼义,谓忧思之长也”;至于“攸”,《说文》有云:“行水也”,《诗经》亦有提及:“淇水攸攸”,可见客观自然之水与主体内在愁情之间的契合,均指向漫长修远、绵延无绝的表现特征。因此,诗人“遵江夏以娱忧”(《思美人》,“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郢》),借奔流不息之流水以消解内心绵延无绝的忧愁,终在无奈之际选择奔赴清泠之水以期超越时空的界限而至永恒。
  可见,屈原的时间意识流动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体现出中华民族只争朝夕、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其他文献
深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目的就是要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与高效学习。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让课堂在最短的时间内体现最大的实效。然而,一堂课40分钟,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难整堂课都保持高度热情的。其实,语文课堂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就会在语文课堂中乐写、乐说、乐读、乐学。  那么,如何让低年级的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兴趣,集中注意力听课,有效保证课堂
期刊
语文课的活力源于她呼唤真情。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更是以她独特的学科魅力焕发出耀眼的光彩。那么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呢?对此问题,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创设优美的情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一堂语文课的成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适当的情境创设可激活沉闷的语文课,创设出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期刊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重视朗读。  现在的中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究其原因除了教学模式呆板、教学缺乏艺术性以外,与师生不重视朗读有关。到了中学阶段,要学的文章长了,要理解的内容深刻了,需要背诵的增多了,学生厌烦嚷嚷:“哎,又要背诵!”再加上知识点多,教师不讲不放心,担心讲的时间不够,常常以分析代替朗读,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的四十五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五分钟,朗读往往被当成
期刊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一、创造情境激趣  孔子曰:“知之者
期刊
教育家曾经说:“语文课的意义不仅在于教给孩子们某种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的情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孩子在快乐中求知,是教育成功的根本。  语文学科重在强调“文以载道”,能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绝对不是课堂上死气沉沉的局面所能产生效力的。调动学生的积极
期刊
细雨微蒙的夜晚,独坐窗前,冲一杯清茶,捧一本古诗词集,灯光明亮,诗韵隽永,其乐融融。读着那一首首传颂千古的名句,我逐渐感受到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的离别之情;领略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野风光的恬适;体味到曹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雄心大志。品味古诗词,就像饮一杯杯年代久远的老酒,芳香醇厚,令人陶醉。  阳光灿烂的春日,吟诵“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期刊
一般情况下,理顺、理清了情节,大脑中对人物形象会有一个概括、笼统的印象;要让这个印象清楚、明晰、具体起来,还需要对小说中的具体描写,结合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做由表及里、由现象而本质的合理的分析与推断。  (一)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二)高考中有关小说人物的命题指向  1、小
期刊
高三作文复习中,许多高三学生觉得写作已没有多少潜力可挖。平时的作文训练只是跟着感觉走,以致荒废时间,收效甚微。更有甚者,因为作文写得不好而导致高考失败,留下遗憾。  其实备战高考,大有“作”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考作文要检测考生的写作基本功和创造能力,如,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表情达意、思想与文采等,如果不做相应的准备,赤手空拳上考场,作文自然收不到好效果。  四川省2016年将采用全国语文卷,作
期刊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我知,所以回望……  ——题记  镜头1  这是梦开始的地方,第一段旅程的起始与终结,忘了哪一天记忆开始萌芽,忘了哪一天已悄然离去。  不知什么季节,却是冷的,我走在那条路上,那条奶奶家唯一可以与外界相连的路,离开我的家乡。我路过一片菜园,儿时的佳肴,有着奶奶的播种、辛劳与收获,有着生生世世铭记不忘的可口与温度。我走近一方水田,这泥土中的欢乐与
期刊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声声慢》是必修四第二单元课文,本单元学习宋词,要求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词的声律之美,在理解内容时,领悟景与情浑然交融的意境。古典诗词是经典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教改的深入,诗歌的重要性开始受到关注。根据新课改精神,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获得发展。语文教学应走向生活、走向智慧,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