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zhuj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声声慢》是必修四第二单元课文,本单元学习宋词,要求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词的声律之美,在理解内容时,领悟景与情浑然交融的意境。古典诗词是经典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教改的深入,诗歌的重要性开始受到关注。根据新课改精神,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获得发展。语文教学应走向生活、走向智慧,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2.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意图。《声声慢》是慢词,便于写景、叙事、抒情。学习本词要强化诵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知人论世,体味李清照愁的内涵;并通过联想、想象,从意象、意境把握情感。
  【学情分析】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古诗词鉴赏在中学语文阅读能力中属于较难的一个层次。在高考中,古诗词题型的考查已经由原来的客观题变为主观题,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对象之一,是历年高考中考生失分率最高的一部分。古诗词学习效率低下,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原本魅力无穷的古诗词成了学生眼中冷冰冰的枯燥文字。
  【学习目标】1.知识教育目标:知人论世,了解李清照的词风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2.能力培养目标:强化诵读,体味感情。从意象、意境等把握情感。3.德育渗透目标:感悟李清照的愁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学习重点】美读课文,吟诵词韵,读出情感。
  【学习难点】鉴赏词的意象美。
  【学法及依据】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鉴法。高中古诗词教学美育策略:重视诵读、品味语言和分析意象、品味意境。教学前,为学生搭建阅读心理支架;教学中,分析、拓展文本。发挥活动层面之美,正确认识和处理美育与应试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课前背诵词。学习理念:深教学、慢教学、本真教学。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凭着一份清高、一份脱俗,独步文坛,光耀千古。她半世孤苦,却坚强执著;她把自己的才情和家国命运编织成华美的词章,书写了流传千古的妩媚和凄婉;她在词坛的地位之高,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之美,无人能及。她就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李清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她被称为千古绝调的代表作品《声声慢》。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去领略千古才女的万古愁心。
  二、初读诗词,读出词韵
  1.教师范读,提问:大家思考词人要传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学生答:“愁”。2.学生齐读,读出情感,找出词人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首尾两句)3.品读首句的词韵,明确:起句连用七组叠词,押韵,开口度小,念起来有轻细、凄清的感觉,感情上也逐层深入。4.展示词人生平(课下注释①⑦),明确:知人论世,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过渡)一首好词是语言和情感的完美结合,这首词97个字,字字珠玑。
  三、合作探究,鉴赏意象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先读一读,再品一品。学法指导:①再现情境画面。②指出作者感情。③说出意象内涵。④回想相关诗句。淡酒——借酒消愁,愁重难遣;过雁——家破人亡,漂泊无依;黄花——年华已逝,生命悲凉;梧桐、细雨——反衬凄清、悲凉。明确:解读意象,理解愁的内涵(身世之苦、丧夫之哀、故土之思)。(小结)本词通过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意象,渲染了浓浓的愁味。
  四、再读课文,品味愁情
  鉴赏最后一句,结合李清照晚期写愁的句子,理解词人的家国情怀。(小结)词人笔下写愁,实写真情大志。在诵读中,读出了愁情;在意象中,理解了愁情。愁之深,美之大。
  五、作业布置,温故知新
  1.比较鉴赏《一剪梅》和《声声慢》,感悟两词愁情异同。2.阅读梁衡《乱世中的美神》,为李清照写一则200字的颁奖词。
其他文献
很多高中生认为现在生活单调,写作文时素材陈旧、单调,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一写作文就犯愁,即使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也想不出新鲜的素材,结果往往词不达意,作文成了无病呻吟。针对此种现象,本文将以作文题“回家”为示例,从立意和选材两个角度谈一谈推陈出新的具体做法。  一、立意角度——旧题新意:分析文题,发散思维  初见文题“回家”,很多学生会迅速想到写自己放假回乡下爷爷奶奶家、外公外婆家、老家老屋,写自
期刊
深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目的就是要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与高效学习。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让课堂在最短的时间内体现最大的实效。然而,一堂课40分钟,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难整堂课都保持高度热情的。其实,语文课堂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就会在语文课堂中乐写、乐说、乐读、乐学。  那么,如何让低年级的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兴趣,集中注意力听课,有效保证课堂
期刊
语文课的活力源于她呼唤真情。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更是以她独特的学科魅力焕发出耀眼的光彩。那么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呢?对此问题,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创设优美的情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一堂语文课的成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适当的情境创设可激活沉闷的语文课,创设出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期刊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重视朗读。  现在的中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究其原因除了教学模式呆板、教学缺乏艺术性以外,与师生不重视朗读有关。到了中学阶段,要学的文章长了,要理解的内容深刻了,需要背诵的增多了,学生厌烦嚷嚷:“哎,又要背诵!”再加上知识点多,教师不讲不放心,担心讲的时间不够,常常以分析代替朗读,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的四十五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五分钟,朗读往往被当成
期刊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一、创造情境激趣  孔子曰:“知之者
期刊
教育家曾经说:“语文课的意义不仅在于教给孩子们某种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的情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孩子在快乐中求知,是教育成功的根本。  语文学科重在强调“文以载道”,能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绝对不是课堂上死气沉沉的局面所能产生效力的。调动学生的积极
期刊
细雨微蒙的夜晚,独坐窗前,冲一杯清茶,捧一本古诗词集,灯光明亮,诗韵隽永,其乐融融。读着那一首首传颂千古的名句,我逐渐感受到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的离别之情;领略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野风光的恬适;体味到曹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雄心大志。品味古诗词,就像饮一杯杯年代久远的老酒,芳香醇厚,令人陶醉。  阳光灿烂的春日,吟诵“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期刊
一般情况下,理顺、理清了情节,大脑中对人物形象会有一个概括、笼统的印象;要让这个印象清楚、明晰、具体起来,还需要对小说中的具体描写,结合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做由表及里、由现象而本质的合理的分析与推断。  (一)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二)高考中有关小说人物的命题指向  1、小
期刊
高三作文复习中,许多高三学生觉得写作已没有多少潜力可挖。平时的作文训练只是跟着感觉走,以致荒废时间,收效甚微。更有甚者,因为作文写得不好而导致高考失败,留下遗憾。  其实备战高考,大有“作”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考作文要检测考生的写作基本功和创造能力,如,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表情达意、思想与文采等,如果不做相应的准备,赤手空拳上考场,作文自然收不到好效果。  四川省2016年将采用全国语文卷,作
期刊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我知,所以回望……  ——题记  镜头1  这是梦开始的地方,第一段旅程的起始与终结,忘了哪一天记忆开始萌芽,忘了哪一天已悄然离去。  不知什么季节,却是冷的,我走在那条路上,那条奶奶家唯一可以与外界相连的路,离开我的家乡。我路过一片菜园,儿时的佳肴,有着奶奶的播种、辛劳与收获,有着生生世世铭记不忘的可口与温度。我走近一方水田,这泥土中的欢乐与
期刊